- 相關推薦
文天祥《過零丁洋》文學賞析
《過零丁洋》全詩格調,頓然一變,由沉郁轉為開拓、豪放、灑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天祥《過零丁洋》文學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過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文學賞析: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臨生死關頭,回憶一生,感慨萬千。他抓住了兩件大事,一是以明經入仕,二是「勤王」。以此兩端起筆,極好地寫出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個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國家整個局勢而言。據《宋史》記載,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樣高舉義旗為國捐軀者寥寥無幾。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著對茍且偷生者的憤激,對投降派的譴責!
如果說首聯(lián)是從縱的方面追述,那么,頜聯(lián)則是從橫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涼的自然景象喻國事的衰微,極深切地表現(xiàn)了他的哀慟。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亡國孤臣有如無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無所依附,這際遇本來就夠慘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顯凄苦。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聯(lián)對仗工整,比喻貼切,形像鮮明,感情摯烈,讀之使人愴然!
五六句緊承前意,進一步渲染生發(fā)。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軍隊被元兵打敗后,曾從惶恐灘一帶撤退到福建汀州。當時前臨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闖過那九死一生的險境,轉敗為勝是他最憂慮、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軍隊潰敗,身為俘虜,被押送過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這一聯(lián)特別富有情味,"惶恐灘"與"零丁洋"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對,而又被作者運用來表現(xiàn)他昨日的"惶恐"與眼前的"零丁",真可謂詩史上的絕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至,哀怨之情匯聚為高潮,而尾聯(lián)卻一筆宕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xiàn)出他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結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為國家安寧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jié)。
注釋
⑴零丁洋:水名,即“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口外。
⑵遭逢:遭遇。起一經:由于熟讀經書,通過科舉考試,被朝廷選拔而入仕途。一經,古代科舉考試,考生要選考一種經書。經,經籍。
⑶干戈:兩種兵器,這里代指戰(zhàn)爭。寥(liáo)落:荒涼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年。文天祥從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⑷風飄絮:一作“風拋絮”。絮,柳絮。
⑸浮沉:一作“飄搖”。萍:浮萍。
⑹惶恐灘:原名黃公灘,因讀音相近,訛為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境內贛江中,為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極為險惡。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兵敗后,曾從惶恐灘撤退。惶恐,一作“皇恐”。
⑺零丁:孤苦無依的樣子。
⑻丹心照汗青:忠心永垂史冊。丹心,紅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簡上寫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蟲蛀,因竹片水分蒸發(fā)如汗,故稱書簡為汗青。這里特指史冊。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載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宋末帝祥興二年(1279)正月。祥興元年(1278)冬,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服冰片自殺未遂,被解至潮陽。元軍元帥張弘范將文天祥拘于船上,經過零丁洋,挾文天祥圍崖山。當時,宋臣張世杰、陸秀夫等正奉宋帝趙昺徙居在海中的崖山上,崖山成為南宋最后堅守的一個據點。張弘范一再逼迫文天祥修書招降張世杰等,均被文天祥拒絕。為了表明自己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文天祥揮筆寫下了這首《過零丁洋》詩,交給張弘范,以詩明志。
鑒賞
《過零丁洋》是文天祥的明志詩。全詩的情境,有如在殘陽雄關折戟沉沙的背景上,于一陣陣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的蒼涼氛圍中,有黃鐘大呂兀地如雷貫耳,動地而來,壯烈而輝煌,焰耀古今。
首聯(lián)高度概括了自己被俘前所經歷的“辛苦遭逢”。“起一經”當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說的。從時間說,拈出“入世”和“勤王”,一關個人出處,一關國家危亡,兩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時期,一個人要想替國家做出一番事業(yè),必須入仕,要入仕,作為知識分子必須通過科舉考選,考選就得讀經。圣人著作就叫經,經是治國安邦的。文天祥舉兵抗元,四年轉戰(zhàn),盡管他率部力戰(zhàn),但終因“朝廷姑息牽制之意多,而奮發(fā)剛斷之義少”,以及其他種種原因,雖艱苦卓絕,然屢屢失利,最終“干戈寥落”,官兵星散,自己竟被元人擒獲。這兩句詩,講兩件事,似可分開獨立,而實質上是連結在一起的。文天祥遇難時,衣帶中留有個自贊文說“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就是把這兩件事拴在一起的。
頷聯(lián)緊接首聯(lián),以對現(xiàn)實概括而形象的描寫,深沉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沉痛。宋朝自臨安棄守,恭帝趙被俘,事實上已經滅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軍民自動組織起來抵抗。文天祥、張世杰等人擁立的端宗趙昰逃難中驚悸而死,陸秀夫復立八歲的趙昺建行宮于崖山,各處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這種局面,加上說“風飄絮”,形象生動,而心情沉郁。這時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兒喪亡,真像水上浮萍,無依無附,景象凄涼。國勢已無可挽回,厄運亦不可逆轉,對一個懷抱天下的愛國志士來說,再沒有比這更悲哀、更沉痛的了。
頸聯(lián)繼而從頷聯(lián)的“破碎”與“浮沉”生發(fā)開來,以對兩件令人痛心的具體情境的感慨,強化了詩人內心的隱痛敘寫。一件是一年前在江西被元軍打敗,所率軍隊死傷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俘虜。他經惶恐灘撤到福建。那倉皇惶恐的一幕,似在目前。另一件是此時身在囹圄的處境。昔日將士同仇敵愾協(xié)力抗元的情景已不復存在了,眼下只有文天祥一人,孤苦伶仃。前者為追憶,后者乃當前實況,兩者均親身經歷。一身為戰(zhàn)將,一為階下囚。作為戰(zhàn)將,面對強大敵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復國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為階下囚,只身在押,正經過零丁洋,故自嘆伶仃。這里“惶恐灘”“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來,對仗工整,出語自然,而形象生動,流露出一腔悲憤和盈握血淚。
尾聯(lián)筆勢一轉,忽然宕進,由現(xiàn)在渡到將來,撥開現(xiàn)實,露出理想,如此結語,有如撞鐘,清音繞梁。詩人決心以死殉國,但是,詩人的死亡意識并不是凄楚哀傷的,而是從容壯烈的。全詩格調,頓然一變,由沉郁轉為開拓、豪放、灑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赤誠的心如一團火,照耀史冊,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顯示光芒四射,英氣逼人。詩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xiàn)出他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這聯(lián)壯語感召了后代多少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yè)而英勇獻身!謝榛說“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四溟詩話》)。由于結尾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至此,一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愛國志士與詩人的光輝形象躍然紙上。
文天祥把做詩與做人,詩格與人格,渾然一體。千秋絕唱,情調高昂,激勵和感召古往今來無數(shù)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yè)英勇獻身。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歷知瑞、贛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東下,他在贛州組義軍,入衛(wèi)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后脫逃到溫州。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敗退廣東。次年在五坡嶺(在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拒絕元將誘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屢經威逼利誘,誓死不屈。編《指南錄》,作《正氣歌》,大義凜然,終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過零丁洋》文學賞析】相關文章:
過零丁洋 文天祥賞析11-19
文天祥過零丁洋的賞析11-21
文天祥 《過零丁洋》賞析10-18
文天祥《過零丁洋》賞析11-01
文天祥過零丁洋原文及賞析08-10
文天祥過零丁洋翻譯及賞析09-04
文天祥《過零丁洋》原文賞析02-26
文天祥《過零丁洋》古詩賞析11-11
文天祥《過零丁洋》·古詩賞析12-03
文天祥《過零丁洋》審美賞析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