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天祥簡介資料
文天祥,想必大家都一定很熟悉此人,尤其是那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世名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天祥簡介資料,歡迎閱讀借鑒。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學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漢族杰出的民族英雄,生活在一個漢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洋歷13世紀初,蒙古諸部在塞外強大起來,部落首領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蒙古鐵騎席卷歐亞,攻城略地,基本統一了歐亞大陸。次子窩闊臺繼位后,相繼滅掉金國,隨即揮鞭南指,完虐南宋。從西元1235-1279年,南宋頑抗了40多年,君臣軍民蹈海殉天下。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壯烈的民族存亡抗擊戰爭相始終。他是一個永遠被載入歷史的愛國將領和著名詩人。他在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涂炭的危急時刻,他自賣家產,組織義軍,舉兵抗擊蒙古鐵騎。戰敗被俘后,他義正辭嚴,痛斥漢奸和蒙古汗國,慷慨殉國。文天祥于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洋歷1236年6月6日)誕生在江西吉州廬陵縣(今江西青原)富田。這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小鄉鎮,鎮旁不遠處正是有丘壑林泉之勝的文山。他的先輩是地地道道的庶民,從未做過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說自己是「起身白屋」。但因為祖輩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鄉間略有名望,被稱為「君子長者」。這對文天祥的漢族士者風骨產生深遠的影響。
德祐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文天祥擔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匯合,南宋形勢大為好轉。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福建南平)開督府,福建、廣東、江西的許多文臣武將、地方名士、勤王軍舊部紛紛前來投效,文天祥很快組成了一支督府軍,規模、聲勢比江西勤王軍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陳宜中、楊亮節、曾淵子不能同心同德對付敵人,成為抗蒙行動的一大障礙。景炎元年(1276)10月,戰斗失利。在蒙元的攻擊下,南劍州也落入敵手,行都福安(福州)失去屏障。福安府陷落,南宋從此成為海上的流亡政府。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進逼汀州,文天祥退卻到廣東梅州。經過整頓,五月間又從梅州出發,打響了收復江西的戰役。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鐵騎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文天祥被朝庭外派南劍州開督府時,并奏請楊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讓江氏子弟去軍擇地隱居。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軍由于沒有作戰經驗和嚴格訓練,戰斗力不強,在元軍鐵騎猛烈的沖擊下,文臣武將或死或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
崖山戰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廣州。張弘范對他說:“南宋滅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殺身成仁,又有誰把這事寫在國史?文丞相如愿轉而效元,定會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懷二心。”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種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狀態下抵達元大都燕京。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么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異族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蒙元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建一支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么多,你這么點人怎么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實現了舍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主要作品
文天祥生平著作甚豐。除對策、封事等外,文天祥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托,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后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氏通譜·信國公遺翰》記載:“信公遺稿,在元時類集五十卷。公(文天祥)之孫(文)富刻板傳世,經兵燹不全。”文富編輯的50卷本也非全集。《綱鑒易知錄》說:文天祥“居獄四年,忠義之氣,一著于詩歌,累數十百篇。至是兵馬司籍所存上之,觀者無不流涕悲慟”。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文天祥生平有《文山隨筆》數十大冊,后丟失。元朝時,其鄉人搜訪其作品,編為前集32卷,后集7卷,世稱“道體堂刻本”。今所見的文天祥文集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刻本。所著《文山先生全集》2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刻本。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文天祥全集》校點本。
文天祥在從政與戎馬外,亦深愛書法、繪畫。他對歷代書法名碑帖皆有瀏覽并臨摹。其字如其人,書作清疏挺竦,俊秀開張,筆筆有法,十分精妙,所見者皆起敬起愛。對紙墨之微,十分講究,亦皆不茍。清人吳其貞在《書畫記》中說,其書法“紙墨所健,是為白鹿紙也。書法清癯,使人心目爽然”,但凡見者,“懷其忠義而更愛之”。傳世書跡有《小青青詩卷》、《篆玉帶硯銘》、《瑞陽帖》、《諸割》、《木雞集序卷》、《謝昌元座右辭卷》(一作《謝昌元座右自警辭》)、《虎頭山詩》與《上宏齋帖》等。
文學成就
詩歌
文天祥詩歌的內容和風格前后迥異,成就也大為不同。學術界一般以德祐元年(1275年)他奉詔起兵勤王為界限,將其詩歌分為前后兩期:
(一)前期:酬唱贈答、抒懷言志詩
文天祥前期詩歌約有三百余首,因為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這一時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贈答與抒懷言志之作,這時候的詩歌在藝術及思想深度上雖不及他后期的創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生日和謝愛山長句》中說“夜闌拂劍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這些詩寫得豪邁奔放,雄健壯闊,將文天祥早期的那種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火熱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還出現有“何日洗兵馬,車書四海同”(《題黃岡寺次吳履齋韻》)這一類描寫南宋末年外族入侵,表達對恢復中原、統一全國、結束戰亂的信心和愿望的思想性較深的作品。
由于時代背景的影響,杜甫詩歌中所展現出的符合儒家傳統倫理觀的性情,正與文天祥提出的“性情”相契合,文天祥在杜詩中找到強烈的認同感,與杜甫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文天祥邊塞詩中的渾渾正氣波及甚廣,不僅在當時,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二)后期:愛國詩、紀行詩
文天祥后期的作品大多收錄在《指南錄》《指南后錄》《吟嘯集》《集杜詩》中,一共有五百七十余首,這一時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貞之心并未減少,創作量也很大,這一時期他的詩風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詩紀時事,以詩紀所遭。《指南錄》中大部分篇章是敘述文天祥被俘北行,雖身處艱難困境,卻依然充滿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命運為己任的紀事詩。《指南后錄》是文天祥詩歌思想深度,表達感情最為強烈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文學史上愛國精神與民族正氣最強烈的表現,是文天祥自勵與忠貞的表現。此外,在《過零丁洋》《正氣歌》中,還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這樣的名句流傳千古,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他的《集杜詩》二百余首分別記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爭、起兵勤王被俘入獄與追憶前人舊事、感嘆世事的個人生平遭遇,將國家興亡、民族命運與自己的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充分表現出他愛國,不愿屈服于外族,誓死與國家命運共存亡的愛國之情。
藝術特色
從語言與表現手法等方面,文天祥的詩歌風格被歸納為如下數點:
(一)語言風格
文天祥的詩歌大多直抒胸臆,能夠以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感情,是詩歌極富表現力。如《紀事》這幾首詩,用特別常見的口語化語言將面臨敵人的威逼利誘與壓迫依然能夠慷慨從容,嚴詞相待,終不辱使命的愛國主義形象刻畫的生動形象。以這種外表平易曉暢,意蘊卻深刻綿延的語言,不但顯示出他對于平時生活的認真觀察,同時還顯示出他語言運用能力的精通。在他其他一些詩中還顯示出他獨具特色的一面是雖有些詩句對語言千錘百煉,卻絲毫顯示不出生硬晦澀的地方,還有“風搖春浪軟,礁激暮潮雄”(《亂礁洋》)、“櫓聲人語小,岸影客心長”這些詩句,也足以見出他語言極具特色的一面。
(二)連用用典
用典是歷代文人學者所關注的一種寫作技巧和方法,文天祥能夠十分貼切的巧用這些典故。在他前期詩歌中,使用較多的是文學典故,如在《閑居和云屋道士》中,反用王羲之蘭亭集會時感嘆時事、感嘆人生的典故,認為有些事不應該背后議論,既已事成定局,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豪放曠達一點呢?于豪放曠達之中又透露出絲絲的憂憤之情。在他的后期詩歌中,由于所處環境的特殊,作為一名愛國志士,詩歌中運用歷史典故較多,他從年幼時候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讀《左傳》《史記》《漢書》,在他的《正氣歌》中運用一系列蘇武、董狐、張良等名臣烈士的典故來表明他的決心。文天祥的這種連用典故的現象,不但不顯得刻意銜接,詩中的慷慨義氣讓人讀后,反而可以給讀者帶來無限的鼓舞。
(三)賦筆、比興手法的運用
在宋代,由于當時的理學派倡導質直詩風,又由于他從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此時代的文天祥賦筆與比興的手法在他的詩歌創作中運用的較多。在他的《指南錄》中,主要是敘述他出使元營,被拘后設法逃脫歸國的艱苦經歷,他在這里采用了杜甫用組詩記事的方法創作,這類以記述自己遭遇,刻畫生活環境惡劣的詩篇基本都以賦筆的方式完成。在《指南后錄》與《吟嘯集》中,詩人將賦筆與比興二者結合運用,將自己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國恢復自由并對于元人無論怎樣的恐嚇與誘惑都不活動搖他的忠貞之心。詩人將這兩種手法結合運用,即表明自己遭遇,又表現出自己決心的用法,在宋詩中給后人影響非常深刻。
詞
文天祥存詞僅數首,作于抗元和被囚期間的《酹江月·驛中言別》等,直抒胸臆,激越沉痛。王國維《人間詞話》說他的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王沂孫、張炎、周密諸家之上。
后世影響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如明代的名臣于謙、孫燧受到文天祥事跡的影響,在危難之際都能堅貞不屈。“九一八事變”后,文天祥作為抗元典型人物被從歷史記憶中挑選出來鼓舞社會民眾,文天祥的愛國精神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被大力發掘、塑造和宣傳。
【文天祥簡介資料】相關文章:
文天祥的簡介11-16
文天祥簡介_文天祥的詩10-19
文天祥的資料介紹04-12
文天祥事跡簡介(精選6篇)04-22
文天祥的英雄事跡簡介07-25
過零丁洋文天祥簡介04-07
季羨林簡介資料02-22
白居易的簡介資料07-26
王安石簡介資料04-05
林清玄簡介資料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