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即事 文天祥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譯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
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發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
注釋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詠。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夙昔:指昔時,往日。
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瀟湘、資湘(或蒸湘),合稱“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帶。
隔:間隔,距離。
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
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簡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元兵南侵、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其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文山全集》等,流傳后世的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
文天祥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被后世歷代傳頌,文天祥寫下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豪壯愛國詩歌也成為千古名句。2002年1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以岳飛與文天祥當年是參加“民族戰爭”(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而非“反抗外敵戰爭”為理由,不再將他們列為“民族英雄”,只承認戚繼光、鄭成功等為民族英雄。
1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主編余桂元發表觀點:“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地分析對待我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墻,家里打架,基于這一觀點,我們只把反對外來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繼光、鄭成功等稱為民族英雄,對于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杰出人物,我們雖然也肯定他們在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當中的地位與作用,但并不稱之為民族英雄。”并在《青年時報》發表該觀點。此言論一出,在因特網上招致一片罵聲。文天祥在香港的后人也在記者采訪時表示遺憾。更多的人認為從政治的角度抹殺文天祥為民族英雄的定論是對歷史的褻瀆。 但從2003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版歷史教科書中,文天祥已不再被稱為民族英雄。
文天祥系宋朝理宗時的狀元,官至丞相,被封為信國公。當都城臨安危急時請纓衛城未成,又奉命去元營議和,因據理論爭被扣留。冒死逃脫后轉戰贛、閩、粵等地,以圖復國,后乒敗被俘。文天祥被押解途中,船經深圳南山海域伶仃洋時,曾以《過伶仃洋》一詩斥答元敵的勸降,留下了浩然正氣、凜冽千古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
在他被拘囚的四年中,每日面南而坐。統治者施盡伎倆對其百般折磨,在生死存亡間他堅貞不屈,矢志不移,四十七歲時慨然赴難。七百余年飛逝,伶仃洋潮漲潮落,惶恐灘春來冬去,文氏祠草枯草榮。
文天祥的忠貞報國,為真理而戰的“以身殉道不茍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民族氣節,必將對海內外旅游者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化用,從而振奮民族精神,使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得以加強。
【端午即事 文天祥】相關文章:
《端午即事》文天祥06-20
文天祥 端午即事07-23
文天祥《端午即事》鑒賞06-21
文天祥的《端午即事》原文翻譯06-11
端午即事 賞析11-17
端午即事古詩詞06-25
《即事》王安石08-30
初夏即事 王安石07-29
王安石《初夏即事》09-19
古詩《九日即事》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