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王之渙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別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王之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譯文
春風中一株株楊柳樹,沿著御河兩岸呈現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么方便,應該是因為離別人兒太多。
賞析
詩的前兩句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皷|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深春。“楊柳”是送別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詩的后兩句抒情,通過側面描寫別人送別而攀折楊柳,反映送別的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別的深情?v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創作背景
長安城外,王之渙與友人即將離別,當時正值楊柳生長的春季,于是王之渙有感而發,于是寫下了這首《送別》。
名家點評
(明)唐汝詢《唐詩解》:離別之多,柳尚不勝攀折,豈人情所能堪!
。ㄇ澹┩跷腻Α短圃娫u注讀本》:此與(李白)“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詞相反而意同。
。ìF代)劉拜山《千首唐人絕句》(上):不作惜別之詞,卻憐楊柳之苦,措語特為含蓄。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王之渙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其詩具有激越昂揚的個性風格,用詞雖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誦。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這六首詩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其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正是這兩首詩給王之渙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送別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王之渙】相關文章:
九日送別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王之渙10-02
王之渙《九日送別》原文翻譯以及賞析10-07
出塞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王之渙03-22
王之渙送別原文及翻譯11-25
王之渙送別原文及賞析11-25
王之渙《送別》翻譯賞析10-03
王之渙關于送別的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9-28
王之渙《送別》古詩原文賞析08-27
王之渙古詩《涼州詞》原文翻譯以及賞析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