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時間:2024-10-21 10:11:50 汪曾祺 我要投稿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精選2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取材廣泛,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你知道寫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精選25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述他故鄉。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就應是從側面體現了鄉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起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 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看得出來,他們就應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述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就應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但是來氣,想必,他們就應剛開始是很悲哀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應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好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起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述。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貼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就應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起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期望能養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期望。

  農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起的。 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期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期望和善良的人民。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

  去圖書大廈是奔著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去的。可惜沒找到,卻意外發現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間草木》,這讓我更加驚喜。一直特別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網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飯花集》,我有,牛吧,買的時候1.4元。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風格,不買書分析什么呢?

  他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么,連起來就有味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的.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為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劇作家已是公認的事實,特別是他執筆的《沙家浜》家喻戶曉。而我從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是“大淖紀事”,說不出的散淡、精致,就連青石板的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寫于后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了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故鄉美食、游記采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的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著時代的印跡,老宅的每個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于平靜,但我們仍從字里行間看到從手心里滑過的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溫暖,懷舊的調子不可阻擋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的文章節奏緩慢,情景交融,敘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說。由于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情緒活躍、調子輕快,是一種極簡的水墨摹寫人物傳統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了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的成長足跡,并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的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節。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的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制作過程,然后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說寫不了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的論著,也寫不了蒙田那樣淵博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感情過于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長,“歪打正著”適應這個“快餐年代”的閱讀習慣。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讀著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陽光灑在身上,多數時候讀著讀著睡著了,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托著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了,后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3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于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

  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云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么黑。

  蜘蛛網上一只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么,那么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仿佛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覺手是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絡。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

  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里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

  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4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在家傻待,誰約我”結果本來在和同學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微信:“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 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 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帶回了童年月光下媽媽在大樹底下給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帶進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看他書令你身在煩囂的鬧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 —— 其實我也挺喜歡這樣寫作風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 ——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 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 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

  “ 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遇“,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的產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死掉的,大多數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

  所以說 做人一門學問, 做事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 看了這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5

  微光,紗簾,素箋。

  一米陽光探進窗扉,似輕紗自空中柔緩飄舞,閃爍著橙黃的,櫻紅的,溫暖的光。一縷微風挾裹著草木的清新拂進窗內,襯著陽光下浮動的微塵,撩開扉頁,送來蔓草自然的清香。

  他,自書香門第走來,淡雅絕俗的言語是他的生活方式;生動鮮明的描寫是他的至理名言;雙瞳剪水,是他對崢嶸歲月的淡淡回憶;酒入豪腸,是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滄桑矍鑠的面容于眼前漸漸浮現,溫厚哲理的話語于耳畔輕輕回響——"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更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走過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在兵荒馬亂的繁塵俗世中,他依然保留著一顆寧靜淡泊之心,用心體味,用筆記錄下戰亂年代一點一滴的小幸福。在文《跑警報》中,汪老如是言:"跑警報是談戀愛的時候……跑警報可算同生死,共患難".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中,人人自危,又能有幾人會注意到這細微的現象和人們忙而不慌的心理感受呢?唯有汪老,以一雙擅于觀察的睿智之眼,一顆素雅如蘭的淡泊之心,以溫暖的筆觸,靜靜地勾勒出一幅繁忙卻不失幸福的生活畫卷,亦鮮活地描摹出自己內心深處感性而細膩的伊甸園。身處亂世思桃源,素心如蘭淡雅香。汪老靜靜地教導我,善于捕捉細節的慧眼與知性細膩的善思之心最為可貴。

  跨入堅韌沉穩的中老年時代,汪老將年輕時一顆焦躁不安的.心輕輕安撫,把青蔥歲月中的點滴回憶慢慢沉淀,于歲月長河、廣闊文壇中交織、升華,終釀成一壇醇香濃郁的玉液瓊漿。三分嘯成文采,七分釀成情愫,繡口一吐便是絕世風采。正如文《豆腐》中所記:"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小火燉……湯清而味濃……".汪老的一生正如這鍋好湯,以聰慧才智為底,以人生閱歷為料,以生活中的挫折和歷練為文火,慢慢燉,靜靜熬,待湯內翻白,濃香四溢,方揭蓋起鍋。哇!一鍋好湯,乳白中透著奶黃,這不正是汪老樂觀詩意人生的縮影嗎?袖舞斜陽四暮合,濃情詩意青蓮馥。汪老輕輕的告訴我,懷著一顆淡泊樸素之心,帶著一份熱愛生活之情,并將之匯聚于文海中,融合于生命長河中,才是永恒的真諦。我想,這也正是汪老在茫茫文海中沉沉浮浮,雖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能歷久彌香,于世間芳華處綻放的原因吧!

  人間草木已紛菲,心間芳華始綻放。我相信,銘刻在我們心中的,不僅只是汪老的音容笑貌和散文隨筆,他那在沉浮世俗中依然寧靜豁達、淡泊致遠的高貴品質,他那在滾滾紅塵中依然能獨守初心、執著前行的堅定信念,他那在崢嶸歲月中甘于默默沉淀、厚積薄發、始綻芳華的質樸而偉大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6

  汪先生的文學造詣以及生平軼事實在用不到再復述了。那些可以百度,可以自己去考究,而我只想細細體會那些文字之間表達的生活之美好。

  活著,其實是一件很俗氣的事情,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但是精神的豐富又可以讓生活變得格外美好。

  《我的家鄉》中,有一段提到舵樓中住著家眷,多數年輕帶著孩子。腦補這個畫面,禁不住想,為什么都是年輕的女人。是不是因為撐篙的漢子多半也都是壯年,不年輕,哪里有力氣,一步一步走過運河。古銅色應該是曬的,不說話應該是習慣默默從船頭走到船尾吧。

  “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過兩天就要下水了。看著嶄新的船,叫人心里高興——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喜歡這一段,船航行很久,工作了很久,所以累了要休息,可能還會生病,需要治療修理。而新生的船,剛剛披上新裝,可以下水開啟自己的新生活,怎么不讓人興奮。所以看著這樣的事物,讓人感覺充滿了希望。有次晚間和朋友去散步,途經的一段小路邊的路燈亮的很整齊,唯獨有一個在哪里閃爍,或明或暗。我一時興起,問朋友,你看那路燈會想到什么啊?朋友也很直白,就說,啊。那說明這個路燈的啟動器壞了呀。發揮不穩定。需要換一個。哈哈。當時我就笑出聲來。我就十分得意地開始描述起來,你看大家都在好好工作照明道路,就它一個在偷懶聽音樂,還聽的很有節奏,禁不住搖頭晃腦,所以才會閃啊閃啊的。朋友聽了也開始笑起來。這么一想似乎是真的。你看它閃兩下,好像亮起來,又立馬暗了一瞬。好像跟音樂節奏在打拍子~又想起每天在馬路上遇到的灑水車,通常都是開的慢慢悠悠,然為了回避行人還會放著同樣慢慢悠悠的音樂,我就會覺得它很快樂。這種感覺可能只有我自己會有吧,和朋友一說。她倒是有著截然相反的想法,你有沒有在炎熱的大中午,有事趕著路,人困乏不堪,想睡覺卻騎著小電動車等著灑水車開過去。那么慢的車速,那么慢的音樂,簡直煩死人啦。是啊,那樣的情景下,即便只是聽朋友說我也會覺得不耐煩了呢。

  ‘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云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哪里出咸鴨蛋。”好像我們哪里就只出咸鴨蛋。

  看到這兒,就禁不住想笑,因為就連我身處皖北這塊地方,也常聽見菜場有著“高郵~~青皮”的'小喇叭每天不知疲累的放著,讓高郵出咸蛋的概念深入人心。曾經爸媽之間言語略有爭執,然后就聽我爸一句直噴我媽,“哼。你就是高郵的!”高郵的?高郵的什么?上一秒我媽還在據理力爭。下一秒就在納悶。啥事高郵的?一邊圍觀的我也是一臉懵。只有我爸一臉洋洋得意喊了句,“高郵~~~青皮~~“然后就被我媽暴打了。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汪先生的書,拿到手之后,居然不忍快速讀完,只想在自己所謂的好時間,悠悠體會字里行間的美好,所以只寫了這一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7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有幸領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覺平淡如水,意蘊無窮。

  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后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說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恒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苦味則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咖啡美味,不覺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么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輔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鄉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里也愛吃咸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里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說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一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或許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咸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著孩子一起去挖薺菜,可是一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8

  生活而能成家,可見此人的生活定是多姿多彩,情趣盎然,要比一般人更會打理生活,有著各種生活所需的妙招專長,能人所不能。

  首先看了序言,知道主要選了游記和談吃食兩類文章,不免有些遺憾。雖說有個詞語叫管中窺豹,可那窺到的畢竟只是管中的一小點,整個豹子是啥樣誰知道呢。何況一向對游記類的文章不太感冒。游游逛逛,走走看看,寫下的文字多是浮于表面的描摹眼前所見,這類描摹大多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雖然作者在那津津有味很努力地想把眼前景物完美呈現出來,試圖讓讀者產生共鳴,但很多時候都是讓人霧里看花甚至莫名其妙。如果沒有更多人文或其他東西摻入,很難動人,遠不如看看實物實景的圖畫和照片直接而過癮。

  整本書看完后,感覺很好。作者語言描繪的功夫很厲害,對景物的描寫很能傳神,很多地方的白描都不錯,在我看過的游記里算得上是比較好的。整個節奏是淡淡的平緩的,娓娓道來,不急不躁,不激不厲,悠悠然,很舒服。讀豐子愷的文章也有這種感覺,那份從容的風采很感人。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或許就是君子之文吧,讀之可以靜心。

  對于吃食,作者是極其用心的,不論何時何地都對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而且不避大小貴賤,南北西東,好與不好,一律有滋有味樂此不疲。讀畢令人頓覺眼界一開,尤其是作者講得野菜的內容讓我心動,立即查找有關資料,狠狠補了下有關野菜的課。好多菜就是身邊眼前的東西,都沒怎么關注過。即使是每年都會吃的.一些也僅僅是吃過了而已。看著那熟悉的葉片植株感到好親切呀。世事洞明皆學問,不作有心人,怎成生活家。汪曾祺生活家之稱誠不我欺。

  這本書還有一部分內容也很重要,那就是汪曾祺的畫。選了有二十幅畫,基本都是菜蔬,花卉,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文人情趣。畫的優劣不予評論,圖片印刷的也不太好,但基本路數反映了出來,與他的文字風格很搭。

  這本書名為“生活家”,編選的文章內容主要是游記和吃食。然而讀畢發現其實主體就是“吃”。因為,除了單說吃的文章,即使是游記,其中但凡能說到吃能拐到吃能和吃勾上聯系的地方,作者都會毫不猶豫,興致勃勃,大講特講,那怕一件事一段話重復出現也無怨無悔不厭其煩,必盡興而后快。因此很懷疑“生活家”這三個字是否妥當,起碼這本集子里生活的其他方面沒有太多顯現。沒有讀過他的其他文章,不知其他文章中是否能夠補足這一遺憾呢?而且據序言里講,這些文章還不能算汪曾祺散文的精品,很期待有機會能讀一讀他的精品文章,相信不會讓人失望的。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9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席,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么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

  至于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的羈絆。這里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里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里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寫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里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后終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話: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沉靜,如此美好,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向往!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0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里所描繪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干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閑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于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后,我開始樂于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于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著一位位故人,卻又那么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么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說說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現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艷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1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里所描繪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干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閑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于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后,我開始樂于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于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著一位位故人,卻又那么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么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說說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現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艷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2

  一間古樸的屋舍中,一張桌,一把藤椅,一位老人坐于藤椅之上,微仰著頭,意態悠遠。

  他在回憶往事,那些已經逝去的青春年華——有對家鄉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大的光輝追憶,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這,都是純粹的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我最喜歡《我的家鄉》這篇文章,汪曾祺的家鄉是水鄉,碧波蕩漾的水上,偶爾有一只,兩只打魚的小船劃過,只需兩點竹篙,便可到達。汪老那時看打魚、看船、看西堤美景,不亦樂乎。黃昏時,最打動人的是天空上的紫。傍晚時分,江邊一帶的船,都點起橘紅色的燈,星星點點地分布著……正如沈從文說的那樣,這里真是一個圣地!好山好水好風光!

  汪曾祺的散文中總有水,那水是平靜而雅致,歡快并無拘束的,平平淡淡卻又令人回味無窮,正如他家鄉之水。他的文章就如清澈之泉,飽含了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令人讀起來舒雅閑適……

  或許我們都是匆匆生命中的過客,在辦公室中兩眼緊盯著電腦,接打著無休止的電話,開著無窮盡的會議……這些,竟將人與自然隔離,無法留心那些純粹的.美。但無論怎樣,請保持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一顆純粹自然的心!

  不覺間,耳邊傳來了慈祥的聲音:看,孩子!那吸附在青草上的露珠,多美啊!摸摸它,像不像天上撒下來的甘露?好美,好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3

  我和汪曾祺雖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代,但他散文字里行間那種熱情和幸福,我讀起來也能感同身受,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都很愛生活。讀完他的散文集,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的秋天好像只有菊花和紅葉,可是汪先生卻還寫到了北京秋天的雞冠花、鳳仙花、秋海棠、黃櫨、爬山虎……他筆下北京的秋海棠尤其可愛“銀星海棠,大葉甚堅厚,上灑銀星,桿亦高壯,近似木本”,很健康茁壯,一點兒不像秋天萬物凋敝的`樣子。汪先生寫完北京的秋海棠話鋒一轉,回憶起他家鄉“伶仃瘦弱”的海棠,在他母親生病過世后,不知道是誰在他母親曾居住的小屋門口種了兩三棵秋海棠。這秋海棠雖然花色蒼白,卻在秋天也能開花。汪先生每次看到秋海棠就會想到他的母親。讀到這里我很感動,這秋海棠就猶如他的母親,潔白而讓人哀傷,雖然離開了,但還在他的心里,時時刻刻都陪伴在他身旁。

  今年春節我也買了一盆海棠,就像汪先生的散文里寫的,它也是四個花瓣。我的海棠是粉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花朵小小的,嬌嫩的花瓣微垂在綠油油的枝葉上。我生怕一碰花瓣就掉了,所以連澆水也格外小心。我聽賣花人說它喜陽,就把它放在窗前。可是即使是冬天的陽光,曬了半天時間,它的花就落了、葉子也開始卷了。我趕緊把它轉移到沒有陽光直射的書桌上,天天澆水,一周后才恢復生機。海棠花真是很嬌弱,但我會照顧好它,因為我也想像汪先生一樣,每天都有花陪伴。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4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侃說肉太多,不是當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那些美好和值得紀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幾代人的回憶,以及對先人的思念。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5

  汪曾祺先生是我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半白話、半古文,風趣而幽默;他才華橫溢,曾是沈從文等知名作家的學生;他的文字樸實而無華,組合在一起卻使人回味無窮。在他的筆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在他的散文中,有關于吃的不在少數,而幾乎每一篇都會引起人的食欲,恨不得做起來吃一吃。今天我就要談一談汪曾祺在吃上的造詣。

  要說關于吃的文章,這本散文集中的《宋朝人的吃喝》這一篇,我印象最深。在這篇文章中,汪曾祺分析得可謂有理有據。他先從發明了東坡肉的蘇軾開始,分析了東坡肉的特點,而又從《韓熙載夜宴圖》中尋找線索,甚至運用放大鏡來觀察食物。他更是從《東京夢華錄》、《會仙樓》、《水滸傳》……等前人的作品中總結。在不同的書籍中對比之后,他得出了結論:宋朝人的吃喝較為清淡,種類也不多,大多是分開各自吃,而基本不吃海味。

  當我在看完這些文字后,我頗為感觸。以前我偶而會想到一些好奇的事情,卻沒有去查證。現在想想,如果當時我能學習汪曾祺先生,應該會有不小的收獲。汪曾祺先生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總會花大功夫去研究、去了解。在他的文字中總會讓人感覺到生活的悠閑,給人們帶來輕松。他的文字總有一種無形的魅力,或許這也就是“純粹的文人”的原因吧。我們也更應該學習汪曾祺先生跳脫的人生態度,在遇到困難時也要跳脫出來,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6

  這本《汪曾祺散文》,處處流露出一個有趣的老人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這個世界的唯美動人。汪曾祺老人是以講故事的親切口吻來敘述的,語言生動通俗。這一個個有趣的小事,真正打動了我內心。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的文章字里行間都體現了自己對家鄉深切的思念和熱愛。這本散文集有一大部分都是關于汪老的家鄉。高郵是水鄉,在南方。那里有許多有歷史的建筑、有趣的習俗和獨特的吃食。隨意但又嚴謹的`語氣,平易但又高雅的語言,還有那深沉,充滿了愛意的眼神將一個游子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傳遞了出來。

  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在一篇美食雜談里說的兩句話:“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湯,我想念家鄉的雪。”短短一句話,道出了多少回憶與思念,讓我產生了共鳴。咸菜湯本不好喝,可如果增加一味故鄉情,它就變了副模樣。這不禁讓想起我的故鄉……

  小時候,我和姥姥住在陜西農村老家。后來,來北京上幼兒園了,我就不能經常回去了。近年疫情嚴重,我已有兩年多沒回去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舉家團圓的春節里,我越發的思念那個村子,包括那些曾經被我嫌棄的種種……印象中,我那時候經常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姥姥用大柴火鍋做飯,飯香誘人,但添柴口的熱氣常會把我趕跑。嗆得我連連咳嗽,也就不敢靠近了。那時,我特別不喜歡這種灶,現在想起卻是那樣溫暖。此刻,我竟有點想念那個燒火的老灶。那是家鄉的感覺啊……

  除了家鄉,這本書中還描述了許多有趣的人和地方。它們都是那樣充滿愛與陽光,洋溢著甜和笑。最打動我的還是汪老對生活的無限熱愛與敬重。

  如果每天都能像汪老一樣,用散發著愛與希望的,發現美的一雙眼睛去看世界,享受生活。我相信,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更有意義,會洋溢著幸福,也向別人,傳遞一份快樂。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7

  有句流行語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如果你有幸讀了《汪曾祺散文》,會驚喜地發現,這位老先生就有一副這樣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

  汪曾祺早年就讀于西南聯大,當時正值抗戰時期,學校的條件并不好,甚至常常遇到日軍空襲。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看來,空襲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但在他的散文《跑警報》中,空襲被描寫得普普通通,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更有甚者,利用躲起來的時間,買賣零食,做藝術品,寫詩學習……還有人根本不跑,就是炸到身邊也各做各的事。汪曾祺并沒有怎么寫空襲的慘烈,而是用很多筆墨去描寫大家是多么從容、躲起來有什么好玩的事等,充滿了幽默和樂觀。敢問多少人能在危及生命的威脅下這么從容不迫,毫不畏懼?真是打心眼里佩服他。

  汪曾祺一生尤喜美食,很多散文都是寫各地美食的。當他剛到西南聯大時,便把當地都美食吃了個遍。他也曾因吃鬧出過不少糗事。其中一件,在上大學時,他因貪吃將生活費吃光,便給同學當“槍手”,代他寫作業掙錢。結果老師聞一多說,那個同學的作業比汪曾祺自己的好多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這副樂觀、有趣的靈魂,還曾幫助汪曾祺抗住了極端的壓力。文革時期,知識分子遭受巨大浩劫,很多作家,如老舍、傅雷等因受不了這樣的殘酷而選擇自盡。汪曾祺是個例外。他也被下放勞動改造,卻似乎天生記不住生活的苦難。哪怕在最艱難的`時候,依舊能夠苦中作樂,繼續看書,沒事悄悄下河摸個魚,尋找生活中的小樂趣。

  汪曾祺的作品沒有魯迅那樣為民族覺醒吶喊,也不像老舍那樣反映民生艱苦,他只是記述自己生活中無比真實和純粹的人、事、物,再平淡的東西也能被他講得津津有味。我想,要是我能以汪老先生的眼光看世界,一定其樂無窮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8

  花草樹木,悲歡離合,一切尋常的小事構成了生活絢麗多彩的畫卷。汪曾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細膩的感受讓他的散文散發別樣的魅力,它清新,有趣,吸引著我讀下去。其中我最喜歡《尋常茶話》這一篇。

  茶,是深受北京人喜愛的一種飲品,在我的家中亦是如此,所以我才對《尋常茶話》這篇文章產生了一些共鳴。汪曾祺在這篇文章中寫了關于茶的很多奇事小事,其中他說到他祖父好喝龍井,這恰好和我姥姥的喝茶習慣愛好一樣。姥姥退休前是教師,平時為了緩解嗓子不適,就愛喝茶,而且還就愛喝龍井茶,一年四季都喝,這習慣已經伴隨了姥姥一生。姥姥會在每天早上沏上一杯龍井茶,喝到中午換一次茶葉,再喝到晚上。因為我經常去姥姥家,所以自然也喝慣了龍井,而且龍井好壞,一“品”便知。姥姥燒水、挑茶、洗茶、沏茶這個過程,我更是看會了學到了,如今,我也開始了“喝茶之旅”,也成了“品茶大師”。汪曾祺在這篇文章中還說到了老北京愛喝花茶,恰巧我姥爺就是這樣一位喝了一輩子花茶的老北京人。自打姥爺參加工作以來,便每天早上一碗花茶喝到晚上,姥爺喝茶很淡,每次只放一點茶葉,但他只認準“張一元”的茶葉,這個習慣延續至今。汪曾祺在一次“西湖品茶”中得知好茶需好水,水好,茶才香。我姥姥泡茶的水也從來不用自來水,都是用買來的礦泉水泡茶,因為她也堅信好水出好茶。汪曾祺散文中的語言是那么的靈動,自然和親切,以至于每一個小故事都讓人讀起來是那么的.有趣。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我們不僅能學到他對文字巧妙的運用,更能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是一個樂觀,開朗,熱愛生活生靈,心靈細膩,善于發現生活美好的人,這更加深了我對他的喜愛。我們應該像他一樣過好每一天,留心每一件生活中發生的趣事,這樣你的生活方可更美好。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9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曾寫過許多文章。《汪曾祺散文》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講述的美食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

  在他的家鄉,有許多特色美食,比如炒米。在冬天,街上會有背著大篩子的.人,有時帶個助手,他們就是炒米的人。他們只有冬天才炒米,所以每次都要炒很多。炒米用的壇子是固定的,或是煙罐,或是柚子殼。

  吃也有文化。咸菜就是中國的文化之一,外國從來沒有出現過咸菜。咸菜的歷史悠久,制作工藝簡單,可以用多種原料制成,如蘿卜、瓜、萵苣、藕、花生等等。味道也各不相同。吃的文化還有五味。山西人過春節時必不可少的是醋,油鹽店甚至可以免費提供一斤陳醋。除了愛吃醋,山西人還愛吃酸菜,東北人哎吃酸菜白肉,福建人愛吃酸筍。無錫人愛吃甜,重慶人愛吃辣,云南人愛吃涮涮辣等。這些都是吃的文化。

  作者也講述過許多豆類。綠豆就是最重要的豆類之一。冬天喝綠豆湯可以祛暑,而他最大的作用是做粉絲。粉絲的做法有很多,如下湯,做油豆腐線粉。四川的“螞蟻上樹”也有粉絲制成。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0

  一幢普通的公寓樓中,一張平平無奇的桌子旁,他用一沓紙,一支筆,寫出了美食的味道和家鄉的趣事,他就是——汪曾祺先生。

  在歲月的長河中,取出一個水滴,用放大鏡透視,用樸素淡雅的文字勾勒出漫妙華章。通過字里行間,我們宛如坐在一艘小船上,在汪曾祺的長河中,去感受每一朵浪花,去欣賞沿途的美景,去觀看落日的余暉。

  當他重回故鄉,坐在大運河的船上,回憶家鄉的美好,回憶團聚的幸福。“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痕跡,但沒變的還是那顆赤子之心,誰曾想到,他對家鄉的回憶一就是憑著19歲之前的`生活萃取出來的?時隔42年,家鄉的美食、人文、風景,都還歷歷在目。可見,家鄉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今年,是這位“老頭兒”的誕辰102周年,他雖已離我們而去,但當他歸來時,仍會是那少年般的心。

  他用生動幽默的文字講述一個個生活中的點滴,他用一支筆撰寫家鄉的社會風貌,他是一位散文大師,一位畫家。從外表看,只不過是一位普普通通自己逗自己樂的小老頭。但在他的筆下,我們卻能夠讀出世界的陽光和抹不去的樂觀。

  他就是汪曾祺,一位開朗、豁達的老人。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1

  我本是很少讀散文的。許是初中時印象過于深刻,在我的認知中,散文多半是艱澀難懂的:它不像小說那樣,所有的情節都是圍繞這一條明晰的主線層層展開,隨著故事的推進,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給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它總是從一些細微的角度入手,一點一滴地表達出作者的思緒,一切都需要讀者去細細揣摩,而這恰恰是我所不善長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強烈推薦下,我才接觸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怎么說呢,汪老的文字會讓人有一種很親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溫暖的午后,在些許喧鬧的`院落里,一邊捧著熱茶、曬著太陽,一邊聽著滿臉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經歷和想法娓娓道來,那種溫馨與愜意。

  《花園》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并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卻能讓人在腦海中清晰地描繪出在那個充滿生氣的小花園里嬉戲玩耍的淘氣小孩。花園就是作者童年的樂土,充滿了單純的快樂,充滿了自然的聲音,也充滿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歡壓在草上,靜靜地注視著倒下的草慢慢站起來,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里叫一聲“嗯!”;他會把馬齒莧的瓣子套在啞巴蟬的眼睛上,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往上飛,絕不偏斜轉彎;他認為土蜂是種蠢頭蠢腦的家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會為了被貓吃點的小鳥而哭泣……這一切都通過樸素的文字,生動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我曾經看到過,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說: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無法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帶著一襲襲清香,讓人久久回味。的確,在汪老的文字里我們不會感覺到激烈的情緒,一切都是淡淡的,卻能輕易地引發讀者的共鳴,同時容易讓人想起自己所經歷過的、所思考過的,并有一種會然一笑的心情。這應該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2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動人的是他的語言文風。他的文字質樸簡練,卻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讓人感到一種親切、一種情調,含蓄雋永,極簡卻有灑脫詩意。他寫人的時候,你能感覺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可愛;他寫景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他對每一寸山河的熱愛;他寫美食的時候,你仿佛也能感覺到那舌尖上的快樂。

  他所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等,他所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馬鈴薯等。可就是這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筆下,也都變得活波、可愛、生動起來。

  《我的家鄉》中有一段描寫:“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曬著衣褲,風吹著啪啪作響。”看似平鋪直敘的白描,卻構成了一幅極富動感的風景、風情和風俗畫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說: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質樸的語言,如話家常,讀來讓人十分放松。在這喧囂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繪的悠然閑適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朋友緩緩敘舊般,讓人放松。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偶爾停下來,欣賞這個世界的細微之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3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打漁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內容。《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說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并不是特別流行的那種。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度,很有才華但是缺非常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可以攀上老鄉的江南之地。水鄉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后來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于故鄉的那些描寫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土文學,但是他卻并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對于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后來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一定的重復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可以四處漂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必須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離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沒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寶貴的地方和意義的`。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所以,故鄉的人應該感謝離鄉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故鄉是多么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4

  這幾天在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談了很多,講到了他的父母親,講到了故鄉的風物習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雋美而不失情韻,彌漫著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對往事深厚的情感和驚人的記憶力。

  在回顧從前的家時,他這樣寫道:“從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計有這么幾家店鋪: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貨店,一家燒餅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藥店,一家煙店,一家糕店,一家剃頭店,一家布店。”

  盡管時隔多年,但舊時家門口的店鋪,先生卻依舊能夠如數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兒時門前的店鋪,除了雜貨鋪記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顯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層薄霧。那家雜貨鋪是我幼時常去的,幫媽媽買瓶醬油、買袋鹽,雜貨鋪的老板娘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總拿我開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記性,家里的后花園,堂屋里的老爺柜,甚至兒時的小花燈,他全都歷歷在目。他寫他的父親,動情地回憶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風箏、拉胡琴……老先生的一舉一動仿佛就在讀者面前,汪曾祺先生與父親的深厚情感也透進了讀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細細密密的工筆畫,向人們繪聲繪色、不急不緩地講述著高郵的風土人情。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5

  初中時的時候在川南一所小縣城里讀書,語文老師是師范畢業新分來的一位小伙兒,戴著黑框眼鏡,文質彬彬的模樣。年輕人思維活躍,教課的時候常常會補充一些課外內容給我們當閱讀材料,第一次看見三毛的文字就是在他油印給我們的資料卷上。老師會讓我們每周寫周記,主題不限,想說什么都行,于是我把樓頂的絲瓜花、雨后的蜘蛛網、存了多年的兒時玩具都一一寫進了周記,每一篇都會有他的文字點評,有時會給一些建議,有時圈點一些他覺得不錯的詞句,有時就一個簡單的“好”字。

  那時候能借書的地方很少,家中的藏書多是古代名家作品,對現代作家幾乎都不了解。于是冒昧問語文老師借書看,他果真帶給我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說這位老爺子的文字挺不錯的。或許那時還是太過年少,封神演義之類的章回傳奇小說更合口味,那本汪老的書我雖讀完了,卻沒有讀出好來,以至于還書的時候老師問起如何,不免訕訕。想在回想書中內容,竟無半點印象了。

  近些年看書,散文原本也看得少,對汪曾祺的了解依然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沒再讀過他的作品。直到前幾天翻開《生活家——汪曾祺自選散文集》,發現這是一本輕松的關于旅行與美食的選集,從第一篇《我的家鄉》開始,才感知到文字背后是一個多么有趣的靈魂!手不釋卷半天讀完,有些后悔昔日的讀本里我竟然錯過了汪曾祺——一個淡泊如水的老爺子,卻在平常的人間煙火氣里品出了生活的真意!疏朗清新的文字里,對一個地方或一種食物的點滴感受,常讓人心有戚戚,難怪這本書會叫做《生活家》!

  汪曾祺生于江蘇高郵,伴著緊鄰的京杭大運河長大,就像他自己文中所說,文字里有一種水的氣息。就是這種靈動之氣,讓這些沒有華麗辭藻修飾的文字變得生動可愛起來!老爺子是個自由派,對政治不太上心,在西南聯大上學的時候,曾被聞一多先生批評。都說人以群分,他后來師從沈從文先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為人的性格如此,文風也大致可知了,這本書中的游記與美食都是淺顯生動而意味綿長的。

  先說游記,老先生筆下的昆明、伊犁、福州、浙江、泰山也都恰好是我去過的地方,讀來更覺親切。看老先生寫昆明的雨,寫芒市的潑水節,寫滇南的花草樹木……就想起昆明的翠湖,瑞麗的奘房,老撾的邊界線,還有頗具民族特色的姐勒金塔……書中寫到葉子花、令箭、茶花、一品紅、紫薇、蘭花等,一邊看一邊和自己印象中的花草一一對應,很是有趣。至于其中的白蘭花和尤加利樹,搜索了一下,發現是自己兒時熟悉的黃果蘭和桉樹。西南三省不少風俗相通,四川的黃果蘭盛開的時候,街上也都是賣花兒的,買來掛在衣服胸前扣子上,很香。另外書中還說到馬纓花,不認識,趕緊從網絡上搜索出圖片來看,便解惑了,果然很形象!

  不得不插一句贊嘆一下現在網絡資訊的便捷,路邊不認識的花兒,拍個照就可以交給APP去識別(比如花伴侶和形色)。遇見不知出處的詩句,一個回車鍵就能知道答案。比如書中老先生說在昆明租住時門前的對聯里有一句“圣代即今多雨露”不知出處,隨手搜索一下,出自唐代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的最后一聯:“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再說新疆,賽里木湖給我的震撼和老先生當年的感受相似——藍,真藍!還有書中說到的伊犁惠遠古城,林則徐被貶時候曾在此居住,十年前我去新疆的時候特地登上古城遺址看過,總想起他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后來在福州,曾經特地去了林則徐故居參觀,無論海防還是邊防,他都以一己之力,留下諸多功績,令人敬佩!

  汪老先生是個有趣又有創意的人,逛風景的時候,總有很多開腦洞的`點子冒出來:比如在浙江水仙洞,他就想應該立一尊福建德化的白瓷雕像;在大若巖景區,覺得應該恢復“箬”字;逛泰山,又想建議當地種云霧茶,還覺得應該找名家作曲一首《碧霞元君頌》,組織一個道教音樂樂隊來唱——著實好玩兒! 想起多年前我去臨淄看齊國故城遺址,交通不便,開發不夠,一邊逛一邊恨不得給旅游局寫一份項目策劃案出來,那種心情,估計和老先生類似吧,哈哈!

  說完了旅行,再來說美食。老爺子生于江南,求學西南,后來久居北京,所以南北各地的風味都曾品嘗,有的還親手制作,更用文字一一記載下來,確實是一位美食家!在他的筆下,五味俱全,廣西的酸筍、無錫的甜鱔糊、北京的苣荬菜(苦菊)、四川的麻辣燙、浙東的咸魚、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都一一道來。老先生隨遇而安,飲食也很包容,他提倡“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也曾經夸口說自己什么都吃,還被朋友用苦瓜和蕪荽(香菜)捉弄過兩回。想起我也曾經給朋友說過類似的話,并且在酥油茶、臭鱖魚、老友粉、沙蟲凍、蝎子湯、牛癟等食物下一路高歌,最后在北京的毛蛋前敗下陣來——那玩意兒,想想就膈應得慌,確實下不了嘴。

  老爺子在昆明住過不少年,云南鮮美的各種菌類讓他記憶猶新,雞樅菌、牛肝菌、干巴菌……看得我滿口生津,這些菌也都是我的大愛啊!除了千里迢迢網購以外,尤其記得云南特色的菌湯火鍋,每次吃完都要回味好長時間。

  也許是西南三省挨得近的緣故,飲食也有很多共通之處。老先生筆下寫到了不少家鄉四川的美食:麻婆豆腐、夾沙肉、棒棒雞、川北涼粉、魔芋、螞蟻上樹、豌豆顛、蘿卜燉牛肉……還特意提到了腌咸菜的井鹽,并且吐槽實在吃不慣折耳根的腥味,讓人忍俊不禁!繼而無比想念起家鄉的味道來——這后半本書真是讓人越看越餓!

  美食的記憶中,少不了老先生對江南特色食物和野菜的想念:昂嗤魚(四川叫黃辣丁)、醉蟹、醉泥螺、慈姑湯、鵪鶉、枸杞頭、薺菜、馬齒莧、莼菜、蔞蒿……里面大多我都吃過,確實美味。書中還提到蘇東坡的“蔞蒿滿地蘆芽短”這首詩,真覺得每一句都是一道美食!

  另外,老爺子還專門寫了一篇關于“豆”、一篇關于“蘿卜”的文章,都是全國常見的平民食物,各地種類和做法卻頗多妙處,隨著口味的融合,原本帶著地方特色的豌豆黃和蘿卜絲餅也逐漸成了大眾美食。我又想念起四川的泡菜來——跳水(只泡一兩天)豇豆和白蘿卜特別下飯。不能再說吃了,關上書的時候就準備去下單高郵的雙黃咸鴨蛋……隨便說一句,北海的海鴨蛋也是美味。

  讀書的時候,總感覺汪曾祺和蘇東坡有某種氣質相通,都是隨遇而安的豁達,都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美食深有研究,也都寫得一手好文章,畫得一手好畫……這本書的前后彩頁,就有不少汪曾祺自己的畫作和篆刻印章,圖文相彰,甚是有趣。

  最后想提的一句是,汪曾祺曾經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他的老師沈從文也曾經在這里當過講解員。以后我再去逛國家博物館的時候,會想起這兩位先生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的散文05-23

汪曾祺美食散文10-15

汪曾祺散文《國子監》07-07

對汪曾祺散文的評價06-09

汪曾祺的散文《豆腐》07-21

汪曾祺散文《蘿卜》10-25

汪曾祺的散文【推薦】05-27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精選05-31

汪曾祺散文的賞析05-30

汪曾祺散文《花園》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