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汪曾祺《下水道和孩子》品讀

時間:2024-04-11 12:36:19 賽賽 汪曾祺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汪曾祺《下水道和孩子》品讀

  下水道在人們的印象里是充滿污穢、惡臭無比的,但是,在汪曾祺的眼里卻是一個有趣的生活道具。他描繪了一群孩子把剛建起來的下水道當作游樂場的景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汪曾祺《下水道和孩子》品讀,歡迎閱讀。

汪曾祺《下水道和孩子》品讀

  【汪曾祺《下水道和孩子》原文】

  修下水道了。最初,孩子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見一輛一輛的大汽車開過來,卸下一車一車的石子,雞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還有沙,溫柔的,干凈的沙。堆起來,堆起來,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來的一個空場子變得完全不認得了。(他們曾經在這里踢毽子,放風箏,在草窩里找那么尖頭的綠蚱蜢——飛起來露出桃紅色的翅膜,格格格地響,北京人叫做“卦大扁”……)原來挺立在場子中間的一棵小棗樹只露出了一個頭,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最后,來了一個一個巨大的,大得簡直可以當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滾圓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動都不動。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遠遠地看著。他們只好走一條新的,彎彎曲曲的小路進出了,不能從場子里的任何方向橫穿過去了。沒有幾天,他們就習慣了。他們覺得這樣很好。他們有時要故意到沙堆的邊上去踩一腳,在滾落下來的石子上站一站。后來,從有一天起,他們就跑到這些山上去玩起來。這倒不只是因為在這些山旁邊只有一個老是披著一件黃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著,并且總是很溫和地微笑著看著他們,問他姓什么,住在哪一個門里,而是因為他們對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他們知道這是可以上去玩的,這一點不會有什么妨礙。哦,他們站得多高呀,許多東西看起來都是另外一個樣子了。他們看見了許多肩膀和頭頂,看見頭頂上那些旋。他們看見馬拉著車子的時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樣一聳一聳地動。他們看見王國俊家的房頂上的瓦楞里嵌著一個皮球。(王國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北京去了,前天他們在東安市場還看見過的哩。)他們隔著墻看見他們的媽媽往繩子上曬衣服,看見媽媽的手,看見……終于,有一天,他們跑到這些大圓筒里來玩了。他們在里面穿來穿去,發現、尋找著各種不同的路徑。這是橋孔啊,涵洞啊,隧道啊,是地道戰啊……他們有時伸出一個黑黑的腦袋來,喊叫一聲,又隱沒了。他們從薄暗中爬出來,爬到圓筒的頂上來奔跳。最初,他們從一個圓筒上跳到一個圓筒上,要等兩只腳一起站穩,然后再往另一個上面跳,現在,他們連續地跳著,他們的腳和身體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弧形的坡面,習慣了這樣的運動的節拍,他們在上面飛一般地跳躍著……

  (多給孩子們寫一點神奇的,驚險的故事吧。)

  他們跑著,跳著,他們的心開張著。他們也常常跑到那條已經掘得很深的大溝旁邊,挨著木欄,看那些奇奇怪怪的木架子,看在黑洞洞的溝底活動著的工人,看他們穿著長過膝蓋的膠皮靴子從里面爬上來,看他們吃東西,吃得那樣一大口一大口的,吃得那樣香。夜晚,他們看見溝邊點起一盞一盞斜角形的紅燈。他們知道,這些燈要一直在那里亮著,一直到很深很深的夜里,發著紅紅的光。他們會很久很久都記得這些燈……

  孩子們跑著,跳著,在圓筒上面,在圓筒里面。忽然,有一個孩子在心里驚呼起來:“我已經頂到筒子頂了,我沒有踮腳!”啊,不知不覺的,這些孩子都長高了!真快呀,孩子!而,這些大圓筒子也一個一個地安到深深的溝里去了,孩子們還來得及看到它們的淺灰色的脊背,整整齊齊地,長長地連成了一串,工人叔叔正往溝里填土。

  現在,場子里又空了,又是一個新的場子,還是那棵小棗樹,挺立著,搖動著枝條。

  不久,溝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寬廣的,特別平,特別寬的路。但是,孩子們確定地知道,這下面,是下水道。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瞅準了一只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出生于江蘇高郵,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里下河文學流派的創始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1940年,開始創作小說,受沈從文指導;1950年調入北京,歷任《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編輯;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以短篇小說成就最高;1996年12月,推選為中國作家協會顧問。1997年5月1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7歲。他的作品平淡質樸、如話家常,在渾樸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等,其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2018年5月,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雜志社、遼寧省作家協會、大連漢風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江蘇省高郵市人民政府聯合設立和舉辦“汪曾祺華語小說獎”。

  求學經歷

  1925年,汪曾祺入高郵縣立第五小學幼稚園學習。1926年秋,汪曾祺入縣立第五小學讀書。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學畢業考入高郵縣初級中學讀書。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南菁中學讀高中。

  1937年,日本人占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正讀高中二年級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別南菁中學,并輾轉借讀于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這些學校的教學秩序都因戰爭而打亂。汪曾祺就這樣勉強讀完中學。后戰事日緊,汪曾祺隨祖父、父親到離高郵城稍遠的一個村莊的小庵里避難半年,他在小說《受戒》里描寫過這個小庵。

  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大學期間,汪曾祺與同學創辦校內的《文聚》雜志,并不斷在雜志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下水道和孩子》品讀】相關文章:

汪曾祺《荷花》品讀10-27

汪曾祺談吃《炒米和焦屑》05-20

汪曾祺的“有意思”和“沒脾氣”05-31

汪曾祺《尋味:汪曾祺談吃》簡介05-22

汪曾祺的語調04-19

汪曾祺介紹12-09

汪曾祺的詩歌11-28

《求雨》汪曾祺的06-22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范文04-24

汪曾祺談吃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