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及注釋
譯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簡析
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齊趙時,詩人當時是二十五歲。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
作者介紹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 篇2
望岳-杜甫
作者:唐代,杜甫
望岳-杜甫原文: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曾同: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
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造化:造化:創造與化育。《淮南子·精神》:“偉哉造化者”。詩中的“造化”就是“造化者”。指創造、化育一切的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蕩胸:心胸搖蕩。曾:同“層”,重疊。
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
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終當,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望岳-杜甫拼音解讀:
wàng yuè
dù fǔ 〔táng dài 〕
dài zōng fū rú hé?qí lǔ qīng wèi le 。
zào huà zhōng shén xiù,yīn yáng gē hūn xiǎo 。
dàng xiōng shēng céng yún,jué zì rù guī niǎo 。( céng tóng:céng )
huì dāng líng jué dǐng,yī lǎn zhòng shān xiǎo 。
相關翻譯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蒼翠的美好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那升騰的層層云氣,滌蕩著我的胸襟;睜大眼睛遠望歸鳥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
相關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群峰云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面前像著了迷似的,為了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最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并不滿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作者介紹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 篇3
原文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注釋
(曾通層,通假字,念做“層”的音)
1.岳:此指東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5.陰陽:這里指山北山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6.決:張大。眥:眼眶。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7.會當:一定要。凌:登上。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壕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 篇4
原文: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譯文:
西岳高聳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圍則像他的.兒孫。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著它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呢?
可進了車箱谷就難以回歸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氣轉涼后,登上山頂去,看山本貌。
注釋:
崚嶒:高聳突兀。
九節杖:《劉根外傳》:“漢武登少室,見一女子以九節杖仰指日,閉左目,東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誥》:“楊羲夢蓬萊仙翁,拄赤九節杖而視白龍。”
玉女洗頭盆:《集仙錄》:“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號玉女洗頭盆。其水碧綠澄徹,雨不加溢,旱不減耗。祠有玉女馬一匹。”
車箱入谷:《太平寰宇記》:“車箱谷,一名車水渦,在華陰縣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測。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鳥飛出,應時獲雨。”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賞析:
作品賞析
此往華州時中途所歷者。岳,西岳華山也。《唐書》:華州華陰縣有華山。西岳峻.竦處尊①,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②,拄到玉女洗頭盆③。車箱入谷無歸路④,箭栝通天有一門⑤。稍待秋風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⑥。(【黃注】上四寫望一意,五六承上起下,末欲遂其登岳之興也。又曰:五六乃形容語。路徑險仄,車不能回,狹而且長,有似箭筈。不必泥于地名。【綖注】高山多仙跡,故欲尋問真源,與三四相應。)①是山四方高五千仞,傍連少華山。何遜詩:“懸崖抱奇崛,絕壁駕峻.。”②《劉根外傳》:漢武登少室,見一女子以九節杖仰指日,閉左目,東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誥》:楊羲夢蓬萊仙翁,拄赤九節杖而視白龍。③《集仙錄》: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號玉女洗頭盆。其水碧綠澄徹,雨不加溢,旱不減耗。祠有玉女馬一匹。④《寰字記》:車箱谷,一名車水渦,在華陰縣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測。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鳥飛出,應時獲雨。⑤【朱注】舊注引箭筈峰。姚寬云:箭筈嶺自在岐山。按地志諸書,并不云華山有箭栝。《韓非子》: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王與天神博于此。《水經注》:自下廟歷列柏南行十一里,東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從北南入谷七里,又屆一祠。出一里至天井,井才容人行,迂回頓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有微涓細水,流入井中。上者皆所由涉,更無別路。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矣。此與通天一門語甚合。所云列柏,豈即箭柏耶?《初學記》事類亦以蓮峰對柏箭,則箭括乃柏字之訛。李攀龍《華山記》:“自昭王施鉤梯處,西南上三里許,得一峽如栝,曰天門。”豈后人因杜詩附會乎。《仇池記》:石角外向如雉蝶,唯一門可通。⑥陳子昂詩:“高尋白云逸。”《洞天記》:華山,名太極總仙之天,即少吳為白帝,治西岳。梁劉孝儀詩:“降道訪真源。”黃生曰:“玉女洗頭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節杖引起,能化俗為妍,而句法更覺森挺,真有擲米丹砂之巧。-----------仇兆鰲《杜詩詳注》-----------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 篇5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遙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這里指東岳泰山,為五岳之一。
5、夫:語氣詞。
6、齊魯:泰山之北為古齊地,之南為古魯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8、了:盡。
9、造化神鐘神秀:萬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創造化育, 指自然。
11、鐘:賦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靈氣。
13、陰陽: 山為北陰,山南為陽。
14、割:劃分。
15、蕩胸:使心胸動蕩。
16、決眥:眼眶裂開、盡量睜大眼睛去看。
17、決:裂開。
18、眥:眼眶。
19、入:沒。
20、入歸鳥:極目遠望,歸林的飛鳥盡入眼底。
21、會當:終究要。表示將來終要登山。
22、凌:躍上。
23、一覽眾山小:這句本于《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覽:一望。
25、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層云”。
【韻譯】: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二: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從齊到魯都看不盡郁郁蒼蒼。
你凝聚著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氣迭起令人胸懷激蕩,極目遠望歸去的飛鳥更遼曠。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頂,把那些低矮渺小的眾山環望。
【評點】
本詩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詩人現存詩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別歌詠了東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華山。本詩是詩人第一次游歷齊趙登泰山時所作。當時詩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巔,心中涌現出無限感慨,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傳世佳作。全詩朝氣蓬勃,意蘊深遠。
詩的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前兩句緊扣一個“望”字。第一句以設問的形式,寫出了詩人初見泰山時的興奮、驚嘆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離之遠來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魯,北面齊,但是遠在齊魯兩國國境之外就能望見,可見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說蒼翠山色綿延無際。這句詩既寫出了泰山周圍的地理風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脈綿延的特點。
三、四句描繪詩人從近處看到的泰山,具體展現了泰山的秀麗之色和巍峨之態。“造化鐘神秀”是說大自然好像對泰山情有獨鐘。一個“鐘”字,將大自然擬人化,寫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將靈秀之氣全部賦予了泰山。“陰陽割昏曉”是寫泰山極高,陽面和陰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極妙,形象地刻畫出泰山雄奇險峻的特點。
五、六句寫詩人細望泰山所見之景。只見山中云霧彌漫,令人心懷激蕩。由“歸鳥投林”可知,當時已是傍晚,而詩人還在入神賞望。這兩句從側面體現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寫詩人望泰山時的感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詩,抒發了詩人不畏困難、敢于攀登絕頂的雄心壯志,表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誦,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勵意義。
全詩以“望”字統攝全篇,結構緊密,意境開闊,情景交融,形象鮮明,同時又不失雄渾的氣勢。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 篇6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一、注釋:
1.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偉壯觀而聞名于世,為十大名山之一。古時是“天”的象征。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3.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強調疑問語氣。
4.如何:怎么樣。
5.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
6.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
7.未了:不盡,不斷。
8.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9.造化:大自然。
10.鐘:聚集。
11.神秀:天地之靈氣。
12.陰陽:陰指山之北,陽指山之南。
13.割:分。夸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14.昏曉:黃昏和早晨。
15.蕩胸:心胸搖蕩。
16.曾:通“層”,重疊的.云
17.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
18.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19會當:應當,終當,定要。
20.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21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二、朗讀節奏劃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寫作背景: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四、翻譯: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翻譯二: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樣?那一脈蒼莽的青色橫亙在齊魯無盡無了。
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看峰巒層云迭起,胸中一陣陣蕩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么渺小。
五、朗讀:
六、簡析:
望岳,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名篇,該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 篇7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注釋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如何:怎么樣。
⑵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⑶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⑷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蕩胸:心胸搖蕩。曾:同“層”,重疊。
⑹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會當:終當,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望岳》翻譯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望岳》賞析
《望岳》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杜甫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杜甫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杜甫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杜甫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杜甫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杜甫還在望。其中蘊藏著杜甫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杜甫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杜甫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杜甫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杜甫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 篇8
[唐]杜甫《望岳三首(其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岱宗:泰山別稱。夫(fú):指代詞,即實指岱宗而言。
2、齊魯:周代兩大諸侯國名,并在今山東境內。齊在泰山之北,魯在泰山之南。青:指山色。未了:沒有盡頭。
3、造化:謂天地,大自然。鐘:聚。神秀:神奇峻秀。
4、昏曉:山南向陽,故天色曉;山北背陰,故日色昏。一山之隔,判若昏曉,可見泰山之高大。割:分。
5、決:裂開。眥(zì):眼角。
6、會當:定當,表示心所預期。凌:登臨。絕頂:最高峰。眾山小:化用《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義。
賞析:
題為“望岳”,全詩即著力突出一個“望”字,句句是望,望岳之色,望岳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正如仇兆鰲所說的:“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杜詩詳注》卷一)寫得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境界高遠,寓意深刻。這首詩既生動地描繪了泰山巍峨的.雄姿和壯麗的景象,更突出地表現了青年詩人廣闊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真可與岱岳爭雄,堪稱千古絕唱。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望岳》原文及賞析11-01
望岳杜甫原文翻譯及賞析11-09
杜甫《望岳》原文賞析及翻譯06-07
杜甫《望岳》原文及詩歌賞析03-24
望岳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8
望岳三首杜甫原文及賞析08-05
杜甫《望岳》原文翻譯和賞析08-11
杜甫《望岳》原文賞析及譯文注釋12-12
杜甫望岳原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