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經典教學設計1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望岳》經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關于杜甫及《望岳》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
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岳》,能說說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項目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作為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敘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1、(1)配樂朗誦《望岳》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范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為《望岳》,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頂所見)
4、引導學生思考:
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一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作業)
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六、板書
遠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驚嘆、贊美、陶醉、豪邁
愿望
七、課后小結:
在詩詞格律等方面還憑習慣直接 給了知識,而沒有通過探究學習掌握。在備課時,我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和詩詞格律難度大的問題,決定在課堂上對此不作過多探討。雖然在課堂引導學生歸納古詩詞的特點,為下一步的仿寫作準備、作指導。大部分學生答出了古詩詞的特點,但在仿寫詩歌時并不能很好的運用詩詞的知識。我認為課后還需給學生講清楚詩詞的平仄押韻的要求,雖然這不在《課程標準》要求之內,但根據學生需求,適當讓學生了解一些語文知識還是必要的,否則將給學生留下誤區。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時常聽到學生吟唱自己譜曲的古詩詞,在作文中看到學生恰倒好處的仿寫一兩句古詩,我感到很欣慰,從這個角度來說,采取吟唱、仿寫的方法來教古詩是可行的,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同時我認為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給了教師一個更為廣闊的天空,給了教師展示教學個性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與同伴合作探究的快樂,體會到自己自主學習獲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語文教育前輩曾說過,在學生的幸福中,我們感覺到自己生命的延續;在學生的快樂中,我們深深體會到自己語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來勉勵自己 。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2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理解詩的意境,背誦此詩。
3、情感與價值觀: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點、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板書設計】
望岳
杜甫
遠望──綿延高聳
近觀──神奇秀麗 熱愛
細看──胸懷浩蕩、眼界開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登過泰山嗎?站在泰山之巔,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詩人杜甫卻另有一種感受。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要求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討論:
1、這兩聯“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詩人是怎樣表現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云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造化”,指天地自然。“鐘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鐘”,聚集的意思。
2、這兩聯“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詩人是怎樣抒發情感的?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詩中的對偶句,分析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模仿著寫兩組對偶的句子。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課上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
2、填空:《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背誦這首詩。
六、學習小結(學生自己歸納)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朗讀詩歌,了解大意,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色。
3、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4、學會賞析名句,領悟詩歌的哲理。
【重點、難點】
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賞析名句,領悟哲理。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學常識:
1、關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詩人 杜甫 ,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 詩圣 ”之稱。他的詩被譽為“ 史詩 ”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別”, 這是一首詠東岳泰山的詩。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了解“五岳”:
東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東泰安市。 西岳華山(1997米),位于陜西華陰縣。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渾源縣。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縣。( 東西南北中 泰華衡恒嵩)
三、朗讀詩歌
初讀詩歌,強調字音,把握節奏,明確體裁。
(1)學生自己默讀詩歌,教師則強調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了”、“眥”等。
(2)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奏,同桌互讀,指名讀,教師總結、評價,最后,再集體朗讀詩歌。 (3)教師指導學生明確詩歌的體裁:五言古詩,教師朗誦《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本詩的誦讀節奏。
五言古詩特點:
相對格律詩而言不講究平仄 押韻寬松
可隨意轉韻 句數不限 分五言 七言 樂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學生借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同學間互相交流,掌握詩句的含義。) 完成后,教師再點名檢查、集體點撥自學情況。學生集體復述句義,再讀詩歌。
(翻譯:泰山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兩部分。層出不窮的云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看見欲歸巢的飛鳥。一定要登上山頂,這里放眼望去,才會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2、細讀詩歌,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句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點?
3、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么每句分別是從“望”的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
明確: 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師點撥:
“岱宗”兩句。 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寫初見泰山時欣喜驚訝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造化萬物的大自然,使你匯聚了天地間的神奇秀麗之景。)“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據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南水北為陽,水南山北為陰 山南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北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 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巍峨高大。
“蕩胸”兩句。 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層出不窮的云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看見欲歸巢的飛鳥。表現泰山極高極幽深。)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最高頂。(應當要登上泰山最高峰,舉目四望,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登頂遠望是詩人的愿望。)
五、背景介紹
天寶三年,25歲的杜甫科舉不第。當時,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y?n)州任司馬,杜甫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
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在這首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失敗后消極、頹廢的情緒嗎?如果沒有,從哪里看出來的?
六、品情感,賞名句
憶方法:(讓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的五首詩的名句賞析,可以從哪幾個角度賞析?)
明確:
1、分析內容
2、抒發情感
3、蘊含哲理
4、運用修辭
5、煉字角度)
學運用:
1、談談你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的理解。
(溫馨提示:賞析名句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
1、分析內容
2、抒發情感
3、蘊含哲理
4、運用修辭
5、煉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舉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達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頂,俯視群山的意愿。 2)表現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
3)抒寫了攀登頂峰的凌云壯志。
4)說明只要攀登到絕頂,才能俯視一切,高瞻遠矚。
5)只有努力戰勝困難,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與喜悅。
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自選角度,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鐘”字采用擬人手法,將大自然寫的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靈秀之氣在此山,突現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是說高山把天色分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大。
七、小結中心
全詩緊緊圍繞詩題“望岳”中的“望”字著筆,重在描寫望山所見所感,以簡勁的詩句寫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顯示出詩人蓬勃向上的朝氣。表現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也抒發了攀登人生頂峰的壯志凌云。
(引子:學習這首詩,顯示出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以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八、拓展延伸
回憶學過的詩句,還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遠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試積累。
明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九、鞏固練習
1、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
2、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詩主旨并 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附:板書設計
望岳
杜甫
寫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麗
抒情:凌云壯志 遠大抱負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讀通古詩,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
3.能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錄音,幻燈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學習《營州歌》
1.出示古詩,聽錄音
2.簡介作者高適
3.小組學習
(1) 讀通全詩
(2) 理解詩意
4.大組交流
(1)指名朗讀
(2)理解詩意:
營州少年從小就習慣了茫茫的原野和叢林,曠闊的原野孕育了他們粗曠豪邁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時時可以見到他們穿著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騎在駿馬上奔馳獵射的矯健身影。這種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讓人嘆服。聽說,他們個個好酒量,千鐘萬杯也修想灌醉他們,而且,十歲的孩子,就都會騎馬奔馳了。這可真叫我們中原人感到驚奇,甚至不可思議了。
5、朗讀,試背
二、 學習《望岳》
1.聽錄音
2.自由朗讀,理解意思
3.詩意:
號稱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樣的?告訴你,在整個齊魯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偉綿延的山勢。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愛,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麗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參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著層層繚繞的云氣,不禁使我胸懷激蕩。我睜大眼睛,久久地望著這迷人的'景色,甚至連黃昏時歸巢的鳥兒也盡入眼簾。啊,總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頂,去領略那眼底的群山變得低矮、渺小師的雄偉景象。
4.對照詩意,朗讀理解,嘗試背誦
5.積累:你還學過哪些杜甫的詩
三、 布置作業:背誦古詩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導入新課,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朗讀詩歌,了解大意,領會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
3、討論詩歌,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4、背誦詩歌,理解詩歌的風格。
二、教學過程:
(一)以問置疑,導入新課
1、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山大川不計其數。要說山,最有名的當然是“五岳”了。那么,請問,“五岳”分別指那幾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2、從古到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贊美泰山的詩句,其中唐代的大詩人所寫的一首詩被譽為吟誦泰山的壓卷之作。那么,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作者如何描繪和贊美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呢?現在,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首詩。
3、板書課題,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題,明白作者近岳而望,并沒有登山。
(二)講授新課
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知識。天寶三年,25歲的杜甫科舉不第。當時,他的父親在山東做官,杜甫借省親之機去山東游歷,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覺得他是一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在這首詩中,你能看出科舉失敗后消極、頹廢的情緒嗎?如果沒有,那么,這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
2、初讀詩歌,強調字音,把握節奏,明確體裁。
(1)學生默讀詩歌,老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眥”等。
(2)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奏,同桌互讀,指名讀,老師總結并評價后,集體朗讀詩歌。
(3)老師指導學生明確詩歌體裁:五言古詩。
3、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學生借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詩句含義。老師逐句朗讀詩歌,學生集體復述句義,再讀詩歌。
4、細讀詩歌,理解前六句詩描寫泰山景色的特點。
(1)詩題是《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實有虛。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區別。
(2)試以兩句為一組,學生分組討論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點?老師指導點撥,學生發言。
5、討論詩歌最后兩句,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1)討論作者從想象登山的過程和登頂俯視中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豪邁之情)
(2)由情入理,引導學生討論詩歌蘊含的哲理。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適時點撥。(只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3)感悟詩歌氣勢磅礴、雄放健撥的風格。
6、品味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總結掌握學習詩歌的`方法。
(1)學生討論回答: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那么,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為什么?
(明確:寫景抒情;虛實相生;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課堂小結:如何學習古詩?(解題讀詩——釋義悟情——明理誦詩)
7、背誦古詩。
8、當堂檢測,布置作業。
(1)當堂檢測。
(2)布置作業:比較這首詩與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的不同風格。
三、教學反思:
這首詩的教學環節井然有序,體現了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層次性,符合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教學中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師生學習中的平等對話。既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逐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標。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學生基礎差,水平參差不齊,加之本人能力所限,還存在如下需要改進之處:
1、明顯存在單一性。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體現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還有,設計問題的程序化,為保證教學任務按時按量完成,所有問題都是老師預設,學生討論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各抒己見。
2、課堂結構上的缺陷。一節課前松后緊,教學過程時間多,檢測時間所剩無幾,顯得虎頭蛇尾。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作者杜甫生平及相關的文學常識,學會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進而體會詩歌藝術特色,提高鑒賞能力。
2、能力目標(過程及方法目標):
通過詩歌賞析——明義——抓意象——析意境四步驟的方法
理解詩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鑒賞古詩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體會杜甫詩歌中包含的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通過欣賞詩歌,讓學生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鑒賞方法。
2、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詩歌賞析四步法,學會通過此方法鑒賞詩歌。
教學活動
一、【導入】了解詩人
公元七一二年正月,春天的腳步,緩緩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黃河南岸鞏縣城東的瑤灣村,一個新的生命伴隨哭聲而降臨。他的父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個普普通通的幼兒,將會成為照耀中國詩壇的一顆萬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今天,就讓我們與杜甫同行,去聆聽他筆端流淌的心聲。
二、【講授】詩歌鑒賞
1、《望岳》背景介紹
二十多歲的杜甫,曾壯游齊趙,廣交朋友,游歷山川。聽,泰山腳下,年輕的詩人正淺吟低唱:(出示投影)
策馬揚鞭,我徜徉于齊魯廣闊的天地間。看桃吐丹霞,看柳垂金線;看這如黛青山漲滿了我的眼簾。強盛的大唐帝國,如日中天,正如我意氣風發的青春年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我不懈的追求和夢想!
2、一讀《望岳》(齊),望到什么?
如果你就是詩人杜甫,正徜徉于齊魯廣闊的天地間,望見泰山,詩興大發,不禁脫口而出:“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請同學們用你認為合適的方式,吟誦《望岳》吧。
請一位同學誦讀《望岳》,其他同學展開想象,站在杜甫的角度,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出示投影)
投影:朗讀《望岳》,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拿起筆來,在書上圈點勾畫。(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設問)
總結:看來杜甫不但望到了云層、歸鳥等景物,還望到了泰山的雄渾高大和神奇秀美。(同時出示幻燈)
3、二讀《望岳》(散),體會心情
那么,望到如此壯闊景象的年輕的詩人,心情會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大聲的自由朗讀2—3遍,體會一下吧。(學生自由朗讀2)
下面哪位同學來說說,我們在朗讀時應讀出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
講解位置二:我們來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
(引導:“凌絕頂”是什么意思?你有“凌絕頂”的經歷嗎?能想象一下“一覽眾山小”時的心情嗎?詩人到底是否登上了泰山山頂?“會當”是什么意思?試讀一下這句好嗎?)孔子曾說過: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見,“小”的不僅是眾山,“小”的還有天下,可見泰山之高峻。我們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雄偉高峻。杜甫此次并未登上泰山之巔,但這兩句詩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表達了詩人定要登上人生頂峰的遠大理想。
4、三讀《望岳》(散),融入情感
下面讓我們把剛才同學們交流時的提到的情感,融入到你的朗讀中,再來放聲朗讀《望岳》。(學生朗讀3)
5、四讀《望岳》(獨),望到杜甫
(指明學生示范朗讀4)在這朗讀中,你一定望到了泰山的雄渾高大、神奇秀美;你也一定望到了詩人杜甫的身影,那你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投影:2、再讀《望岳》,你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學生回答)
(可連續請5-6位同學回答。望到了一個意氣風發、充滿雄心壯志的杜甫。)
6、過渡到《春望》
過渡:詩歌學到這里,我們已然被詩人的雄心壯志、意氣風發所感染。但是歲月是無情流逝的,曾經對未來充滿向往的杜甫,已四十多歲。此時的他早已遠離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瀟灑,他曾身陷囹圄,后流亡長安,經歷了一場驚天巨變。(出示投影)
《春望》背景介紹
“漁陽鼙(pí)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的鐵蹄,踏
破盛唐的美艷,踏碎西市的牡丹。充斥滿眼,是胡人的燒殺搶掠;不絕于耳,是官軍節節敗退的消息。這還是那個我曾經生活了十年的繁花似錦的長安嗎?
一讀《春望》(散),望到什么
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春望》。
投影:
1、朗讀《春望》,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2、你又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有了《望岳》的學習,這兩個問題就請同學們獨立自主完成。反復朗讀這首詩,在書上把你的認識批注出來。
學生獨立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我發現同學們都已做出了批注,那現在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探究,希望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學生回答。杜甫在飽經戰亂的長安城的春天,望到了什么?
學生會回答:望到了花鳥、國家破敗,戰爭連續不斷,親人分離等。
合作讀《望岳》《春望》(師生),比較不同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兩首詩的風格有什么不同?
三、學法總結:
在上面這兩首詩的學習中,細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老師緊扣兩個詩題中的“望”字,提出了四個問題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感悟詩的內容和感情。我們可以把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稱為:解題提問法
將《望岳》與《春望》放在一起比較賞讀,我們感受到了杜甫雄健豪邁和沉郁頓挫兩種詩風。這種將兩首或幾首有關聯的詩歌放在一起比較賞析的方法,我們可以稱其為:比較賞讀法。
過渡到《旅夜書懷》
不知同學們能否掌握這兩種賞析詩歌的方法,下面我們用一首杜甫晚年的詩作實踐一下。
晚年的杜甫雖然在成都草堂度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但大部分時間仍是貧病交加,漂泊于西南,最終病逝于湘江的一條小船上。
下面請同學們運用解題提問法和比較賞讀法賞析《旅夜書懷》這首詩,完成學案上的.問題。(學生自學,討論,展示)
四、課堂總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首詩中“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兩句表現了詩人自傷飄泊之意,但詩中也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壯闊詩句。可見杜甫之品格,窮而愈堅,悲而能壯,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氣魄與闊大的胸襟。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但他不朽的詩作與其失意的人生共生而長,奏出了盛唐詩壇告別歷史舞臺之前的最強音。
朗讀詩歌結束
五、作業:
1、課外閱讀與杜甫有關的文章。
2、用本節課所學的鑒賞詩歌的方法,再來鑒賞杜甫的《石壕吏》。
六、教后反思:
這篇詩文上完后,總體來講,學生反映還不錯,學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我認為: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首詩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如何更好地運用重點字詞的講解來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二是如何讓學生能自我感知、欣賞詩歌,掌握、運用技巧。
總之,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獲益匪淺,同時也得到了同仁們的悉心指點,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當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加強合作交流,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準確流暢的背誦詩歌。
2、搜集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初步了解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想像與聯想,體味詩歌的深層意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年少立下遠大志向的胸懷。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感知詩歌的意蘊美。
2、通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歌的景與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最后一聯的深層意蘊。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介紹作者情況。(屏顯)杜甫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李白的詩歌浪漫、飄逸、豪放,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詩歌沉郁、凝重,是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今天我們學習《望岳》,體會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二、資源共享
1、補充作者的資料及寫作背景。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念一下。(屏顯)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死。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2、欣賞泰山的雄偉景象。(屏顯)泰山,古稱東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齊魯丘陵之上,長達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云霧則使它憑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大聲朗讀,注意節奏,讀準字音。多讀幾遍。
讀準字音:岱 dài 夫fǘ 眥zì 曾céng
2、理解詩歌內容
反復朗讀,對照注釋,理解內容。
思考題: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首句發問“那泰山的景色是怎么樣的呢?”詩人望見了什么?
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四、細致研讀
1、詩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內容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和聯想,看圖說話。
(大屏幕依次展示圖片,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準備作答)
明確:首句設問,極寫詩人初見泰山時興奮不已,令人頓生懸念,次句作答,總寫泰山地域廣闊,以上遠望。
三句寫泰山的神秀之氣,四句寫山勢之高峻,以上兩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詩人的胸懷隨泰山之云霧繚繞而激蕩,眼界因極目仰望而為之開闊。以上細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于未來的雄心壯志。以上兩句是望中所感。
2、品味詩歌語言。
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品味詩歌語言之妙。
生思考、交流
明確:“鐘”字擬人,寫泰山獨享“神秀”之天賦,也展現了作者的愛慕之情。“割”字,突現南陽北陰的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躍然紙上。
3、七、八句中的“望”并不是實寫,而是作者的想象。大家再讀一讀,結合當時的背景,你從中領悟到什么哲理呢?
反復讀,悟。
明確:尾聯是作者的望中所感,體現出作者勇攀峰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因而成為千古名句。
小結:這首詩歌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一“望”字統攝全詩,結構嚴整,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精于煉字煉句。
學生讀、背詩歌。
五、體味意境
通過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詩歌內容,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詩歌的意境。
思考,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并流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六、課堂小結
《望岳》寫的是詩人游歷山川名勝,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同學們通過這首詩,把握詩人早期的思想感情,從而為理解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打好基礎。
七、作業
1、背誦默寫《望岳》。
2、預習新課。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1、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詩中哲理的理解;
【基礎知識】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關知識;
3、字音、字形;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范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起讀兩遍。
3、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文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后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后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起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么感情來讀呢?為什么?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嘆之情;那么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后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么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嘆什么,又贊美什么?為什么這么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里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系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起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后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于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里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布置作業:當堂檢測。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自學生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詩意,升華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體會 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難點:
由詩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祖國的“五岳”名山嗎?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杜甫一起去領略泰山的風姿。
(一)朗讀詩歌。
1、觀看多媒體課件,邊聽邊在文中劃出節奏,不認識的字要標音。
2、自由讀文,讀出古詩的韻律。
3、點名讀文,師生點評。(教師適機指導朗讀,大體上每句詩的前兩個字讀緩,第三個字重讀,后兩個字上揚。)
(二)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小組研讀,理解詩意。
1、重點理解“夫”的作用,夫在這里是虛詞,表示感情強烈。并讓學生對比朗讀,“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匯報對詩的理解,師生共同參與。
3、整理詩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她的峰巒在齊魯大地綿延,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望不到邊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匯聚在這里,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刻,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似黃昏。看著山間升騰的層層云霧,真是令人胸懷蕩然。極力張大眼睛把飛鳥歸山的景象映入眼簾。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讀。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詩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樣回答這一疑問的呢?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筆下的泰山有何特點?
2、詩雖以《望岳》為題,但文中卻無一個望字,但又處處不離望,請同學們再讀此詩,感受作者都是從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兩句遠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細看。)
3、正因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樣的愿望呢?(引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這一句中你能體會到詩人怎樣的胸懷?
(四)再讀悟情。
這首詩是詩人科舉落榜后游歷齊、趙時,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落榜的.消極情緒嗎?整首詩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你還能聯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知識延伸。
泰山自古一來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贊泰山。(課件出示泰山圖片)學生結合課下收集的內容匯報描寫泰山的語句。其他人可以有選擇的記錄。
(六)小結作業。
杜甫雖一生坎坷,但卻能憂國憂民。這首詩就抒發了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課下請同學繼續收集杜甫的詩句,感受“詩圣”的情懷。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a、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
b、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a、重點字詞的'含義;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a、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PPT、道具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五岳”導入。
2、欣賞泰山景色并描繪泰山。
二、作者并背景介紹
1、指名簡介作者。師補充要點:杜甫人稱“詩圣”;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2、背景:應試落第。
三、初步朗讀
1、聽范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四、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了解詩歌內容。
2.、速搶答,字詞解釋。
五、深入研讀
師:詩題叫《望岳》,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聯“岱宗”兩句。
這是什么修辭手法?——設問。
字詞解釋,梳理大意。
重點:“岱宗”、“夫如何”、“夫”、“齊魯”、“青”、“未了”。
指導概括并板書:遠望青翠蒼郁、綿延不絕。
齊讀。
2、“造化”兩句。
字詞:“造化”、“神秀”、“鐘”、“陰”、“陽”、“割”。
指導概括并板書:近望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板書——“近望”
3、“蕩胸”兩句。
字詞:“蕩胸”、“決眥”“入”
看PPT圖片,演示“決眥入歸鳥”。
指導概括并板書:細望云涌云翻、鳥兒歸巢
六、名句賞析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個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一覽眾山小。
2、“會當”兩句釋義。
3、抒發了杜甫怎樣的情感?
討論后明確: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4、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啟示。
七、總結課文。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11
學習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及詩歌背景
2、學會詩歌鑒賞的方法
3、感受并學習青年杜甫的豪情。學習重點:學會詩歌鑒賞的方法
學習難點:
賞析詩中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習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PPT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忙解答,第一個問題:有這樣一個人,他的筆下流淌的多是對黑暗社會的揭露和對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被人稱為“詩圣”,詩被稱為“詩史”。這人是誰?第二個問題,有這樣一座山,鬼斧神工,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就連孔夫子都為之發出感嘆“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是什么山?看來老師小瞧同學們了
2、欣賞泰山景色并描繪泰山
師:那么,同學們,當詩人中的詩人與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時會上演怎樣的傳奇呢?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夠解答這樣一個疑問:當杜甫遇到泰山。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品讀唐朝詩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岳》 【活動一】作者簡介(由學生介紹、教師總結)PPT展示
二、走入課程
閱讀思路:讀--品---悟
(一)、讀:美、高昂、氣勢
1、聽范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2、請學生讀,指點朗讀語氣。再齊讀。
二、品:詩聯品析(合作探究)
(一)、品題目師:怎樣理解題目
生:望即看之意。岳:山高謂之岳,這里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師:現在我們要隨著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們應抓住哪一個字呢? “望”
(二)、品詩意(合作探究)問:請選擇一句詩進行解讀要求:我們組選擇詩,根據方法:
(一),解說注釋
(二)、描述詩聯
(三)品析字句并說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結:“岱宗”兩句:青翠蒼郁,延綿不絕----驚嘆----遠望
“造化”兩句:神奇秀麗,巍峨高大----贊美----近望
“蕩胸”兩句:云涌云翻,鳥兒歸巢----陶醉----細望
“會當”兩句:志向高大,縱覽群山----豪邁
2.全詩以“望”字貫穿,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么每句分別是從“望”的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
(明確: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3.從這首詩,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樣的泰山?(廣、高、美)
師小結:我們隨著杜甫一步步的觀望而下,我們縱覽了五岳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詩題中有有一個“望”字之外,詩中卻不見一個“望”字,而我們卻能感受到所望之景,這就是作者的獨具匠心。來,我們踏著杜甫的足跡一起再一次朗讀詩歌,重走望岳之路。
(三)悟:有感而發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么樣的杜甫?
小結: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越,詩才橫溢,此時的他芳齡24歲,因此意氣風發,信心滿懷,渴望著建功立業。這首詩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并把它寫下來
師:同學們,杜甫筆下的泰山確實美,堪稱仙境。但我們要知道,但凡一位偉大的詩人,絕不僅僅是就山寫山,就水寫水,這山水的背后定有深刻的含義。作者在最后一句中表達的是凌云壯志,人生抱負,那么討論:這句話中給予你什么人生啟示?
師小結:說得好,道出了“我不輕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師也希望大家能牢記這種精神,當遇到困難時能為自己吟上一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課堂總結
師:泰山,杜甫,望岳,同為獨尊。面對神圣的事物,我們要學會崇敬。請學生齊聲背誦《望岳》。為了加強感情,把最后一句處理成重復。
四、布置作業
續寫我們沒有完成的命題:當杜甫遇到泰山。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積累難點的文言詞匯;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把握詩歌的主題;
3、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詩歌賞析;
4、中考鏈接,以點帶面,讓學生了解考點要求,以及針對詩歌中意象與情感之間的關系進行方法指導。
重點:
把握詩歌的主題;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詩歌賞析;
難點:
中考鏈接,以點帶面,讓學生了解考點要求,以及針對詩歌中意象與情感之間的關系進行方法指導。
方法:
朗讀、討論、引導、探究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配古典音樂)
播放幾幅泰山不同角度的圖片,然后把鼠標停留在“五岳獨尊”的畫面上。
同學們,猜一猜老師剛才播放的圖片是什么山?(生:泰山)大家很聰明,那么請你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生:壯觀、云霧繚繞、美、高大雄偉……)。下來,老師把泰山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泰山,又稱岱山,岱宗,是我國五岳中的東岳,位居五岳之首,在山東省泰安市以北。“旭日東升”、“晚霞西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為泰山四大奇觀。而登泰山觀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興趣的事。我們的大詩人杜甫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就跟著杜甫,去欣賞一下他筆下的泰山美景。
二、朗讀
你知道怎么讀嗎?(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節奏,體會韻律美)
節奏:2/1/2 ;2/2/1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聽配樂朗讀;
2、?劃節奏,確定韻腳(黑體字是韻腳);
3、?學生齊讀(配樂);
4、?個別讀(配樂);
5、?學生互評;老師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指導學生朗讀。
三、再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學生質疑、釋義(同桌合作);老師點撥,引導學生整理重點詞匯。
3、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和想象,你感受到詩人筆下描繪出了怎樣的泰山?
生:高大雄偉、神奇秀麗……
4、圍繞學生的感受,帶領學生,抓住每一聯的關鍵詞梳理詩歌的內容。(板書)
5、結合背景,提煉主題。
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當時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yǎn)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主題:
詩人描繪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體現了詩人年輕時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氣概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四、自由讀,賞析詩句
讓學生放聲朗讀,品析詩文;圍繞主題,找出精彩的詞句,進行評價。
1、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2、“齊魯青未了”,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
4、“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意即“一定要”、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杜甫詩歌中大氣之景與詩人壯闊的胸懷相印證。從這首詩中,請同學們用心體會詩歌中意象與情感之間的密切關系。
五、小結
1、背誦全詩
2、你知道怎么學古詩了嗎?
(1)激情吟讀?整體感知
(2)細心品讀?深化感知
(3)背誦積累?鞏固感知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習通過“知人論世”來了解作者,品讀詩歌;學會正確朗讀詩歌。
2、在微課程的獨立學習中,完成進階測試題,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培養學生關心國家、生活的情感態度。
3、在新媒體、新技術的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創新思維。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通過“知人論世”來了解作者,品讀詩歌。
教學難點: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會將寫作背景與詩作內容的結合,理解詩人的寫作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目標
同學們,歡迎大家走進微課課堂,今天微課學習的內容是:《杜甫詩三首》的前兩首《望岳》、《春望》,我們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微課學習,了解什么是“知人論世”,并且通過“知人論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讀作者不同時期的兩首詩《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PPT1-2)
二、聽讀,初感知
(一)學習詩歌離不開朗讀,下面請大家仔細聆聽,初步感受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PPT3-4)
(二)聽完了范讀,大家是不是發現兩首詩雖然是同一個作者,但它們的情感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什么呢?它們分別又有著什么樣的情感?今天老師就教給大家一種欣賞詩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論世”法,它的意思是: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PPT5)
三、明方法,知背景
(一)關于杜甫,同學們你對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創作歷程,可分幾個時期嗎?對,共分四個時期(PPT6)下面就請大家點擊這個鏈接:xxxx,去具體了解一下杜甫詩歌創作的四個歷程。(如不能連接網絡,預設超鏈接PPT15-17)
(二)同學們,此時你對《望岳》和《春望》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PPT7-8)
1、我們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課本下的注釋了嗎?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當時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yǎn)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2、接著我們來關注《春望》的寫作背景,也請看到書下注釋,其寫作背景是: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詩人赴奉先縣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叛賊攻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詩人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機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春望》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四、再聽,悟情感
(一)帶著對詩歌背景的了解,我們再次觀看并聆聽這兩首詩的朗讀視頻。請大家細細品味兩首詩的不同情感,感受它們不同的感情基調。PPT9-10
《望岳》寫詩人游歷山川名勝,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
《春望》寫詩人歷經戰亂,目睹國家破敗之象,身感離鄉背井之苦,表達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調沉郁憂憤。
你體會到了嗎?
五、自讀,品情感PPT11
好,下面就請大家帶著剛才的理解,隨著音樂,感情朗讀《望岳》和《春望》這兩首詩,最好讀兩遍呢。PPT12
六、小結,明學法PPT13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杜甫的兩首古詩,了解到古代詩歌最重要的.一種途徑,那就是“知人論世”。《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選擇什么樣的題材,表現什么思想,抒發什么感情,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觀和生活經歷決定的,又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首先要明曉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請大家學會運用這種方法去品讀杜甫的第三首詩《石壕吏》。
今天的微課就學習到這里,請大家打開本課的“進階測試”,自測一下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祝學習愉快,再見!
【《望岳》經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岳》教學設計11-18
《望岳》教學設計08-05
《望岳》教學設計08-26
《望岳》教學設計(優秀)12-12
《望岳》教學設計案例09-27
《望岳》教學設計14篇07-21
《望岳》教學設計15篇07-11
《望岳》教學設計(精選11篇)09-15
《望岳》教學設計(精選15篇)10-04
《望岳》教學設計(通用15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