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古詩鑒賞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唐詩
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
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王維詩鑒賞
這首詩描繪輞川秋日傍晚的幽美風光,抒寫了詩人的隱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畫出了一幅絕妙的“高士秋趣圖”,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名篇。輞川:
水名,在陜西藍田縣終南山下的輞谷川口。詩人晚年隱居于此。裴迪:唐詩人,關中人,王維的好友,天寶后官蜀州刺史、尚書省郎。《舊唐書·王維傳》載,他常與王維在輞川“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
首聯寫山中秋景。已是秋深山寒,本當是一片蕭瑟,卻反而“顯蒼翠”,山泉也應枯涸無聲,卻仍潺湲作響。竟日可聞。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現輞川這一帶山光水色特別幽美可愛,與其他的秋山秋水不同。
它們仿佛有性靈,有感情,為了使詩人心曠神怡,在寒秋里反而“轉蒼翠”、“日潺湲”。詩人對輞川山水的喜愛、迷戀之情,因此從這兩句詩中自然流露出來了。“轉”字寫出了蒼翠的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寫出了色彩的流動感,并借著山色的運動變化,把靜止的山寫活了。“日”字,不僅表現山中溪泉每日每時都在流動喧響,而且令人感覺它是始終如一的。這樣,山泉也有了人的感情。而且,這種抱恒守一又使人感到它是靜的。這樣,流動的水卻同時有一種靜態美。聲色的結合,再加上動靜的轉換,一幅新奇美妙、情味盎然的山水風景畫面便展現在讀者面前了。
山中秋景如此清幽秀麗,閑居的詩人不禁要走出來盡情欣賞。頷聯寫詩人的自我形象。“柴門”,表現他的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足見他年事頗高和意態安閑。年邁的詩人站在柴門之外,倚著拐杖,迎著拂拂的秋風,聽晚樹鳴蟬,看青山流泉。這使我們自然想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
頸聯“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描寫原野和山村暮色。詩人的視線從蒼翠山色、高樹鳴蟬移向原野和村落。只見遠處輞川的渡口那邊,一輪紅日正緩緩地降落水面;近處的村落人家,一縷炊煙正裊裊地升上天空。“余”和“上”兩個動詞用得自然樸素而生動傳神,表現出落日將盡未盡和孤煙悠然直升的動態。一落一上,相互對照,情味悠長,也暗示詩人對落日、孤煙深情注目的神態。這兩句,顯然是從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園田居》其一)點化而來。陶詩是以擬人手法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緩緩飄動依依不舍的情味,王維這兩句卻以白描手法分寫夕陽和炊煙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詩憑“暖暖”、“依依”兩個疊字形容詞傳情,王詩以“余”、“上”兩個動詞繪態寫意;陶詩畫面意象疏淡,具有朦朧美,王詩畫面意象集中,境界較為壯闊。都是借日常景物描寫寄寓他們對純樸寧靜而又充滿情趣的田園的喜愛。
最后一聯:“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描繪在這炊煙升起的傍晚,詩人又碰到狂放的友人裴迪喝醉了,一路放聲高歌來到他的面前。接輿,春秋楚國的隱士陸通,字接輿,躬耕而食,佯狂不止,曾當面狂歌嘲笑孔子,人稱“楚狂”。五柳,晉代詩人陶淵明曾寫《五柳先生傳》一文以自況,這里詩人以五柳比自己。詩人把醉酒狂歌的友人裴迪比為“鳳歌笑孔丘”(李白《廬山謠》詩句)的楚狂接輿,是對這位有志于隱居的年輕詩友的贊許。詩中通過’醉酒”和“狂歌”兩個細節,生動地刻畫了裴迪豪放不羈的“狂士”性格。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對他由衷的好感,也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之間脫略不拘的友情。
這首詩是詩、畫、音樂完美的結合。蔥翠的.山色、渡頭的落日、墟里的孤煙、同潺湲作響的山泉、在晚風中飄蕩的蟬聲,和諧地、有層次地組合成一幅有色彩、音響、動態的天然圖畫。同時,畫中有人物,有詩人和裴迪這兩位年齡和個性不同的隱士倚杖、臨風、醉酒、狂歌種種動作與神態。山村風光,歷歷在目;田園隱士,栩栩傳神。風光人物相映成趣,不僅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也使詩篇流溢出濃郁的生活情趣。全篇寫一個“樂”字,即詩人的閑居之樂,但并沒有一個表示歡樂的字眼,而詩人悠然自得的歡愉之情,卻滲透全篇。
從格律看,律詩首聯不要求對仗,這首詩的一二句卻對得很工;頷聯要求對仗,這首詩的三四句中的“柴門外”和“聽暮蟬”卻不成對。這種對仗法,前人把它叫做“偷春格”,意思是象梅花偷春色而先開。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賞析08-06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解析05-31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閱讀答案01-26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的內容06-10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詞翻譯及鑒賞01-22
品讀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06-06
品讀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