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隴頭吟》的閱讀鑒賞總結
隴頭吟
——王維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題解
“隴頭吟”,漢代樂府曲辭名。隴頭,指隴山一帶,大致在今陜西隴縣到甘肅清水縣一帶。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到邊疆查訪軍情。長期生活在繁華都市的王維見到了奇異的邊疆風光,感受到了艱苦的軍中生活,詩情勃發,留下許多優秀的邊塞詩。本詩即是其中一首。詩題一作《邊情》。
句解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太白”,即金星,古人認為它主兵象,可以根據它的變化預測戰事。都城長安的游俠少年一到邊疆,便登上邊防城樓,夜觀太白星象。如此急切的心情,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躍躍欲試的豪情壯志。那么,今夜星象如何呢?詩人沒有回答,筆鋒一轉,從躊躇滿志的少年轉到了月照隴山的遠景。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隴山的月亮高高地照在隴關上,明亮而又遙遠,邊防士卒們在這樣的.夜里吹著笛子。凄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此情此景下的笛聲,嗚咽的是哀怨,是愁緒,是思念。十五從軍的惜別,老大難回的哀痛,更有那鐵馬裹尸的刻骨離恨,都在冷月清輝下的笛聲中一一重現。“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和王維同時代的王之渙的邊塞詩里也有笛聲。笛,大概是最能寄托征人情懷之物吧。
在長安少年的幻想里,邊疆是意氣勃發、恣意馳騁的舞臺,而現實中,戍邊戰士只能在哀回的笛聲中默默吞咽自己的孤獨痛楚:兩者的差距何等懸殊。在這樣的對比中,主人公——久經沙場的老將軍出場了。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駐守關西的老將在這樣的夜里再也壓抑不住滿腹的憂愁,他停下馬,聽著笛聲,雙淚縱橫。人們常言“男兒有淚不輕彈”,何況是英武一世的老將軍。一片笛聲為何如此打動老將軍的心?他究竟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萬戶侯”,擁有一萬戶屬民的諸侯,這里泛指爵位。經歷大大小小一百多場戰斗,立下累累戰功,手下的百官副將都已封侯封爵,而老將軍自己呢?他還在邊塞,在冷清的月夜里馳馬奔向沒有盡頭的遠方。他聞笛駐馬,淚流滿面,這當中包含了多少委屈,多少辛酸。他為什么會受到如此不公平的遭遇?詩人沒有明言,只引用了蘇武的典故: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蘇武(?-前60),西漢武帝時派到匈奴的使節。他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在這十九年里,他握著使節棒在貝加爾湖邊放羊,風餐露宿,并時常受到匈奴人的威脅,卻依然對漢室忠心耿耿,最后發須盡白,才回到了漢廷。
出使匈奴的蘇武堅貞不屈,在海西頭呆到使節棒上的旄毛都落光了才回來,也只被封了個“典屬國”這樣的小小官職。“典屬國”,漢代官名,其職事是掌管歸附的少數民族。
詩人提起蘇武,似乎是在安慰關西老將,歷經苦難的蘇武尚且如此,你又何必過于悲傷呢?實際上,詩人將關西老將與蘇武類比,恰恰說明了關西老將的遭遇不是偶然的、個別的。功大賞小,功小賞大,朝廷不公,歷來如此。如此一來,深化了主題,也使詩歌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評解
“昔聽隴頭吟,平居已流涕”,以“隴頭吟”為題的詩歌,能讓人聽來淚流。這首詩正是如此,悲涼郁憤,撼人心弦。
在這十句詩中,詩人把長安少年、隴上行人、關西老將三種不同類型的人物,戍樓觀星、月夜吹笛、駐馬流淚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今天的長安少年,怎知不是明天的隴上行人,后日的關西老將?而今日的關西老將,又怎知不是昨日的隴上行人,前日的長安少年呢?詩旨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王維的這首《隴頭吟》,后被南宋詩人陸游在其名篇《關山月》中有創造性地借鑒。陸詩寫了同一片關山月之下,將軍、士兵、遺民的不同境遇和心情:將軍在月下聽歌賞曲,尋歡作樂;士兵在月下吹笛泄愁,思念親人;遺民對月流淚,心系故國。《隴頭吟》和《關山月》就如兩首遙相呼應的邊關曲,一樣的悲傷動人。
【王維《隴頭吟》的閱讀鑒賞總結】相關文章:
王維《隴頭吟》賞析09-04
王維隴頭吟原文12-07
隴頭吟原文翻譯及賞析07-16
王維《鳥鳴澗》的閱讀鑒賞總結04-02
王維終南山的閱讀鑒賞04-01
王維西施詠的閱讀鑒賞與注釋04-01
王維的詩詞鑒賞11-29
王維送沈子福歸江東的閱讀鑒賞04-02
王維《送別》全文鑒賞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