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維送別詩的特點
王維所作的送別詩不乏粲然可觀之作,有的已成為歷代傳誦的不朽之作。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王維送別詩的特點
王維是唐代的四大詩人之一。由于他在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被譽為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人們談論起王維,也往往首先想起他的山水田園詩。這自然是不錯的。然而,王維的詩歌創作取材相當寬泛,他所作的送別詩也不乏粲然可觀之作。
王維現存的送別詩,約70首,占現存王維詩歌的七分之一強。就體裁言,既有五、七言古體詩,又有五、七言近體詩。古體詩中,還有騷體詩;近體詩中,既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還有五言長律,可謂琳瑯滿目,眾體皆備。其中的佳制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山中送別》等,已成為歷代傳誦的不朽之作。
王維的一些送別詩所以會千載宣傳,具有活潑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作品里灌注了詩人對于親朋友侶的真摯深厚的感情,并且這種友愛之情是人們所普遍具有的,它通過自然平易的語言傳達出來,極易誘引讀者進入詩歌所表現的藝術境界和情感氛圍,喚醒讀者心中曾經有過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體驗,產生回環往復、難以止息的感情波瀾。就拿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來說,全詩不過四句二十八字,前兩句“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寫送別地點的自然景況;后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寫的是餞別時的勸酒之辭,似乎在內容、章法上都不見得有格外出眾之處。那么,為什么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鐘愛始終沒有衰減呢?個中原因說來也不復雜,就是因為此詩用極其本色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人們在與友人臨歧灑別時所常見的情景(當然,地點不一定在“渭城”)特別是后兩句的勸酒之辭,更是明白如話,有著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力。大凡具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誰不會在與親友的餞別酒席上說出類似的話語、表達類似的情感呢?因此,這首送別詩的巨大而持久的魅力,不在于它的藝術技巧是如何高超,而是取決于它在情感傳達方面的高度真實性和典型性。
《山中送別》詩的情況也是這樣。其詩曰:“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前兩句敘寫詩人送別友人后掩門獨居,內心的寂寞已不言自明;后兩句刻畫心理活動。從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看,與《送元二使安西》大不同,但在表達與友人的真摯情感方面卻完全一致。友人剛剛送走,卻又企盼著他能及時歸來。不重感情、不惜友誼的人會滋生這樣的念頭嗎。而盼望親朋友好常相會的念頭,對于珍重友情的人來說,確會時常發生。
一般說來,送別詩以抒寫情懷為主,但唐人作詩長于借景言情,故在送別詩中常有景物描寫方面的內容。王維作為描摹山水自然的高手,更喜在送別詩中插入一些景物描寫,這樣一方面擴大了詩歌的審美內涵,一方面也有利子更藝術地傳達出詩人的思想、情感。其《送友人歸山歌》(首其二)曰:
山中人兮欲歸,云冥冥兮雨霏霏;水驚波兮翠營靡,白鷺忽兮翻飛。君不可兮褰褰衣!山萬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樹噸曖兮氛氳,猿不見兮空聞。忽山西兮夕陽,見東皋兮遠村;平蕪綠兮千里,眇惆帳兮思君。
詩人的朋友原在山中隱居,現又要返回山林,故王維作詩送之。全詩十三句,除三句(一、五、十三句)事、抒情外,其余十句都用來描繪自然景象,先寫云暗雨驟、草靡鷺飛的雨景,勸友人不要急于回去;次寫友人走后,詩人目送友人,遙望前方所見到的遠山層疊、天地混沌諸種景況,通過這一系列的寫景狀物,詩人對于友人的無限關切、眷戀之情被烘染得淋漓盡致。有必要指出的是,王維送別詩里的一些寫景佳句,即使與那些專事描摹自然景致的詩歌相比也毫不遜色,如“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邢桂州》)“槐色陰清晝,楊花惹暮春”(送邱為往唐州》)“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母潛落第還鄉》)“山壓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送方尊師歸嵩山》)詩人憑藉他對自然美所特有的敏銳精微的感受和高度精湛的語言技巧,準確。細膩、生動地描畫了不同區域的各具特色的山水自然風光,呈現-出渾融悠遠的意境和咀嚼不盡的韻味。
王維在送別詩中插入一些寫景片斷,注意處理好景與情、景與事的關系,使它們達到和諧自然的統一,從而使作品更富藝術魅力。《送梓州李使君》詩共八句,前四句日:“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作“半”),樹杪百重泉”,描繪了:懸想中的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光:在綿延起伏的萬壑千山里,到處都是參天入云的大樹,杜鵑鳥的啼鳴聲此起彼伏,響個不停;一夜透雨之后,山間平添了無數道飛泉,遠遠望去,如同懸掛在樹梢頭上。這四句詩景象奇麗,境界闊大,氣韻生動,生機勃勃,雖然沒有直接的贊語,但詩人對蜀地風光的欣羨心情已隱隱露出。用這樣的筆調寫景,既切合蜀地實情,又完全吻合詩人對李使君赴任梓州的祝賀之意,勸勉之情。可以設想,假如詩人用灰暗、陰冷的筆觸去寫巴蜀的惡山臉水,那就無異是給赴任者兜頭二瓢冷水,與作詩勸勉的初衷大相悖背了。
王維的送別詩在運思謀篇方面富有變化,這是值得注意的第三個特點。試以四首送人赴邊詩為例說明之。《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送別地點的自然景況,后兩句抒寫自己對于友人的依戀不舍的深情,別無他意。《送韋評事》曰:“欲逐將軍取右賢,沙場走馬向居延。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撇開自己不提,純是寫赴邊者的復雜心緒:既想建功立業,又不免懷鄉思歸。:《送劉司直赴安西》:“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前四句展現絕域之地的荒涼景象,接著援引歷史故事以壯赴邊者的膽氣,最后勉勵他大展身手,宣威域外,不讓異族統治者生覬覦中原之心。全詩沒有正面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但詩人韻關切、激勵之意已蘊含其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先述出征的季節,次寫行軍的情景,結尾四句贊揚其奮不顧身的報國熱忱和立功絕域的`壯志。全詩洋溢著昂揚、壯美的豪氣和激情,全無一點悲切、凄涼和纏綿。與上述三詩在內容、章法、格調上都有不同。所以王維的送別詩雖然數量很多,同一類型的送別詩為數也不少,但讀來面目各異,很少有雷同的。
此外,王維作詩還能注意靈巧自如地運用典故以表情達意。如《臨高臺送黎拾遺》詩,暗用了王粲《登樓賦》里結尾一段的意象;《山中送別》詩的后兩句,系翻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萎”句意;《送邢桂州》的尾聯“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用后漢合浦太守孟嘗“合浦珠還”的典故,十分切合被送者的身份和前往地點(唐之桂州,即漢之合浦)。
王維的送別詩頗多佳構,但也不是篇篇皆好,有的不夠精煉,有的議論偏多,有的說些官場應酬之語,陷入俗套,少數詩還有意象、語匯重復的毛病。私自認為,在對王維的送別詩作較多肯定的同時,實事求是地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必要的。
擴展閱讀:
1、唐人出行原因大體可分為謀生、赴考、出使、遷謫(宦游)、征戎、鄉旅、歸隱等。
2、詩人被迫背井離鄉,思鄉、思親情結郁積不解,便發而為詩,以此寄托鄉思或羈旅行役之情。送別詩往往寫得格調悠揚、音韻婉美、含義雋永。或慷概悲壯,如“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訣別。或情隨景遷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一往情深。或者是表達別后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李煜的《虞美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表達詩人的離情別緒、依依難舍之情。如李白的《贈汪倫》,柳永的《雨霖鈴》。或者是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或者是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或者是反映漂泊的羈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4、離別詩中多出現長亭、渡口、南浦等空間意象
勞勞亭歌 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注釋:勞勞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約十五里左右,是沿長江順流而下的必經之地。送別之人常在此駐足,目送行人漸行漸遠。后來,勞勞亭便成了離別感傷的代名詞。
謝亭 李白
謝亭離別后,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釋:謝亭又稱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晀所建。后來謝亭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也便成了離愁的代名詞。
灞陵行送別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注釋:長安東南三十里處有一條灞水,漢文帝葬于此,遂稱灞陵,水邊有灞陵亭。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相送親友,常在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詩里常和別離聯系在一起。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云莫回頭。
注釋:唐朝水運發達,大運河與眾多的河湖構成四通八達的水網。行旅之人出門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濱,是著名的水濱送別地。像長亭一樣成為唐代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鑒賞送別詩的方法:
1、積累離別詩常用意象。
2、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
3、離別詩常用的表達技巧:借景抒情、襯托。
送別詩鑒賞實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作者如何表達惜別哀傷之情的?
【王維送別詩的特點】相關文章:
王維的送別詩08-04
王維的送別詩(精選)10-04
王維的送別詩09-25
王維送別詩08-02
王維送別詩山中送別09-09
王維的詩送別全文06-05
淺析王維送別詩07-31
王維的著名送別詩05-30
王維的送別詩大全07-17
古代王維的送別詩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