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維詩中的空山境界
詩人王維在他的詩中特別喜用“空山”二字,但在不同的詩中,其所表現的意境是有所區別的。總體而言,“空山”是作者心境的客觀映射,是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時它也構筑了詩人“心遠地自偏”的澄澈而豁達的心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維詩中的空山境界,希望大家喜歡。
資料1: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在這首詩中,詩人為我們描繪的“空山”,是一個理想的生活境界,它就象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樣鮮為人知,再加上大山中茂密的樹林,遮掩了人們活動的痕跡,這就更為這座“空山”增添了一絲迷人色彩,在這首詩里,作者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洗衣歸來的女子在竹林里開懷的笑聲以及漁人蕩舟水上的情景和諧而完美地統一在一起,此詩中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既寫出了山野的清靜幽深,又描繪了農家生活的恬靜與安適,而這種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風,也正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在這首詩里,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格美,而詩人對“空山”的描繪也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自己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因此在此詩中,“空山”側重于表現雨后秋山的空明純凈。此詩給讀者的感覺便是色調非常明朗,在幽靜的基礎上浮動的是恬靜而閑適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中的“空山”雖說也在突出一個“靜”字,但它所表現的這種境界是與《山居秋暝》迥然不同的,這種靜,雖然不能說是一片死一般的沉寂,但它給人的感覺卻是如此的幽靜和空寂,似乎帶有詩人的許多悲傷色彩,這種境界也許是詩人對于那理想境界的茫然,也許是一種神秘,遙遠,抓不住的境界。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雖然也表現了一個“靜”,但這種“靜”并不顯得幽冷空寂,在整首詩里,作者更多地強調了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境界中,少的是人的喧囂與塵世的污濁。而更多的是令人沉醉的夜的色調,夜的寧靜,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山鳥也驚覺起來。可見這是一種迷人的環境,是一種充滿自然界萬籟之聲的生機景象。
有人說,王維的詩中有一種禪意。用我們的話說,實際上就是他所寫的山水詩多持一種澄心觀照的審美態度,往往達到忘程度,所以他大多數山水詩是從審美觀照中取得悅和適意的,如《鳥鳴澗》在極度靜謐的山中,只有桂花紛紛落地,由于太靜了,月亮出來竟然驚動了山鳥,于是空谷中傳來幾聲鳥的鳴叫聲。這瞬間的動態又生出無限的靜感。正如皎然所說:“靜,非松風不動,林岤末鳴,乃謂意中之靜。”在王維的詩中,多描寫這種靜寂的狀態。可見,禪寂對王維的詩歌影響極大,這不僅因為詩人善于從靜觀自然中體會美趣,也因他的往往和禪境相近的緣故。
資料2:
論及王維,大家自然會想到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盛贊王維的那句“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一、濃妝淡抹,搖曳生姿
作為畫家的王維,初期著力于青綠山水畫的創作,后期則轉為水墨畫。這一轉變同樣也展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早年的王維意氣風發,充滿了追求理想與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雖然初入仕途是就遭遇挫折,但并沒有消磨他的斗志,仍然將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表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如《洛陽女兒行》中“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鋪述豪家女子生活的美好與奢華。住的是“畫閣朱樓”的甲第良宅;宅中是“紅桃綠柳”的洞天仙境。“朱”、“紅”、“綠”三個色彩的運用渲染了一幅艷麗的圖景。又如《田園樂》中“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濃墨重彩地繪就了一幅明艷的山水畫卷。這明艷的色彩表現也是王維內心情感的流露,詩人會不自覺地以開闊、明朗、積極的心境去待種種景物或是社會現象,因而其早期詩歌的色彩多濃重、溫暖。
而晚年的王維則給人留下了一種閉門寂處的印象。開元九年二十一歲的王維中進士第,釋褐授太樂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黃獅子事受牽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脫離了優雅安逸生活的王維,置身于流離失意的異鄉,心情不免傷頹。然而這也正是王維詩歌創作基調由濃而淡的轉折點。這一轉變表現在時節由春、夏及秋、冬,由朝及暮,這一時期的作品以冷色調為主,即使是偶有明麗色彩的出現,也只能是“明媚的憂傷”。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即是一幅深山當中,清秋薄暮,月灑松間,清泉流石的清新景象,整幅圖畫以冷色系為主,顯然不同于他早期作品中的濃墨重彩。又如《終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白”、“青”色彩的選取,顯出整句詩歌素冷、空靈之感。而此時的王維正處于歸隱避世階段,當然這里所謂的歸隱避世并不是尋求枯坐草廬、空守長卷的消極避世,而是遠足四方、登臨跋涉,蕩滌心扉,參悟生命之真諦與圓滿凈樂的寂滅至理。此時的王維是淡泊的,他走向了人生的一個新境界,因而作品也轉為如水墨畫般的淡雅。
二、生動立體,奇崛瑰麗
繪畫藝術講究的是一個線條勾勒問題,恰當精巧的線條勾勒是整幅繪畫的骨架和支干,它溝通了景與景之間的橋梁,實現了繪畫作品的立體感。王維的詩歌就巧妙地運用了線條的勾勒,實現了平面畫中三維空間的展現。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個“直”,一個“圓”形象地勾勒出孤煙直上的延伸感,與落日照大漠的包容感。這一個延伸,一個包容,三維空間躍然紙上。又如《山水論》中“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日,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視角變化多端,由近及遠,由俯及仰,詩中的畫面不再只是橫豎交叉的平面世界,更是三維空間的表現。詩人僅僅運用了“樹”、“石”、“水”、“云”幾個簡單地意象,展現的卻是開闊的空間感,其功底可見一斑。這樣線條的運用是立體的,是不局限于平面的突破。縱觀王維詩歌三維空間筆法的勾勒不難發現,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意境開闊。平面空間已無法滿足詩人對景物描寫的需求,而需借助第三維空間來表達。
三、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一幅繪畫作品呈現給觀眾是靜態的,如何在靜態的畫面中描繪出動感,需要考量繪畫者對生活中的人文風情等鮮活事物的觀察,認識能力。王維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做到了。他躋身于田園風光,游歷山水,置身于花鳥魚蟲的自然中,無論是借助禪宗思想的境界轉換,還是到返璞歸真的自然哲學,總之王維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做到了靜中取動,使畫面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描寫,更傾注了鮮活的生命動感。如《田園樂(其一)》中“凄凄芳草春綠,落落長松夏寒。”營造出一種鄉村環境的幽靜,就是在這幽靜的鄉村田景中,詩人又加了一句”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通過牛羊、童稚這類鮮活的生命,頓時給鄉村注入了活力,也表現了民風的淳樸。詩人自然地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也是詩人自己心靈與自然地對接。靜中有動,景中有情,畫面不再死氣沉沉而更加鮮活,富有生命力。
【王維詩中的空山境界】相關文章:
王維詩中的風骨05-16
王維的詩中有畫06-16
王維詩中“空”字的意蘊06-05
淺談王維的“詩中有畫”06-17
王維古詩中的冷色調06-22
王維山水詩中的禪意思想05-13
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04-25
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詩畫賞析08-05
王維詩畫生情空靈遁世的藝術境界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