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王維的終南山賞析

時間:2024-11-23 16:14:13 王維 我要投稿

(實用)王維的終南山賞析

  王維的終南山賞析 篇1

  在盛唐詩人中,王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他是最富盛名的詩人,竟而連李杜都有所不及。究其原因,似與他的多才多藝不無關系,他詩文、書畫、音樂無不精通,深受當時權貴們的賞識,因之,他的順利登第及官授太樂丞,于此關系極大。在張九齡任相時,王維受其知遇,官擢右拾遺,之后,他以監察御史之職奉命出使河西,有感于塞上風光,寫了著名的邊塞詩《使至塞上》。安史之亂中,王維不幸被俘,迫受偽職,亂平后,得到肅宗的寬宥赦免,官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出身仕宦之家,早歲頗積極用世,然受當時社會風尚及家庭氛圍的影響,他極篤佛學,深通佛理,其名與字即取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維摩詰之名。加之他一生仕途坎坷,官場之黑暗又使他深惡痛絕,因之他曾數次歸隱,潛心奉佛,而以晚歲尤甚。他的詩歌按題材可分為四類,即歌詠邊軍、邊塞和俠士之作;抨擊社會不合理現象、抒發內心不平及言志述懷之作;表現親情、友情、愛情及閨思、宮怨的詩歌;山水田園詩。此四類中,尤以第四類著稱,因之他被奉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圭臬。其山水田園詩,一類是有關行旅、游覽的,一類是有關隱逸的,因他一生篤信佛法,故此類詩中,多蘊含著佛理禪意,他也因之被人們稱為“詩佛”。

  《終南山》一詩應是詩人隱居終南山并游覽此山時的所作,這首五絕,是依詩人游歷的先后次序來寫的。開言所寫即是詩人遠眺全山時的總體感覺,顯是游山前的綜觀,“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兩句,用極其夸張的'手法,粗筆勾勒了終南山的高峻綿延,其高可“近天都”,其遠可“到海隅”。事實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尚且去天遙遙,況海拔不過2604米的南山,只是因為駐足山腳仰望的緣故,才會有與天相接的錯覺。而據宋人所撰《長安縣志》載,南山“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里”,何以能遠到海角呢?其實,這兩句的妙處正在于以虛寫實,虛實結合,為讀者展示了極富魅力的南山之壯偉。

  詩人漸次登臨山中,觀其景,則另有一番況味,所謂“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此時,詩人已置身山間,周遭云繚霧繞,如入仙境,回望來路,云靄已融合為一團縹緲,繼續探求,則早已蹤隱形滅,不復存在了,真可謂一步一換形。此二句對照工整,“白云”與“青靄”相對,一“白”一“青”,色彩鮮明;“回望合”與“入看無”對照,一“合”一“無”,在這有無之間,寫盡了云靄的變幻朦朧,“望”和“看”兩個動詞,儼然塑造了詩人移步觀山的動態形象。寫山中之景,而獨寫云靄,是抓住了山中的典型景色,寫云靄而獨繪其形色,是抓住了云靄的典型特征。同是寫終南之云,李詩的“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表現的是一種自在飄逸之美,王詩則是一種清麗朦朧之美,可謂各有千秋。這兩句是細部描寫,有以小見大、“以少總多”之效,給讀者留下了無限幻想的空間。

  細細品味頷聯所繪之景,正營造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清澹之境,且包蘊著“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而一切景語又皆含情,詩人化自己之心境為物境,達到了一種以景達情、情景交融的審美境界。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兩句,是言終南之大。詩人登臨“中峰”,縱目四顧,南山之大竟可隔出不同的分野,千溝萬壑也因光線的強弱、有無而形態各異。“變”字以強烈的效果側面寫出了山之遼闊,而“陰晴”的明暗對比,又強烈地突出了“眾壑”之“殊”。

  尾聯“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兩句,乍讀來,似與全詩不相稱,且頗有人持此觀點,但在我而言,初讀就覺得其之不凡,再讀更覺全詩皆因此二句而詩意頓出、余味盎然。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就說:“或謂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詩人此時生出要投宿想法,可謂他已被這里的幽美之景所深深吸引,此行還未能盡興,要次日再度游覽,這也側面體現了南山之使人流連忘返處。詩人為何要“隔水”而問?這說明將二人隔開的,是一條深險的山澗,而一個“隔”字,不免有距離產生美的意味。山中的“樵夫”說明了近處肯定有人居住,此“樵夫”或許是一個隱居山中的高士,

  或許干脆就是詩人自己。而“問”字一出,整個畫面就有聲有色了,或“樵夫”答詩人問,或詩人自問自答,問答之聲在溝壑之間清響回蕩,人之聲與山之幽相互映襯,當真趣味無窮,玩味不盡。

  就這兩句的語言來說,可謂簡潔自然、明白如話,但好的詩句往往以自然平淡取勝,而且,這兩句讀來也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更為全詩增添了無窮余味。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都有“此景正因此情而現,此情又由此景而生,二者融為一體,形似與神似統一”的共性,也即清代王夫之所謂“景亦意,事亦意”,而此詩亦不無此共性。我們完全可以說,在王維的這些詩歌中,景物已是人生之景物、自由之景物、超越之景物,而詩人自己也已是自由人的形象,似已做到了佛家所講的順其自然、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真不愧于“詩佛”的稱謂。

  王維的終南山賞析 篇2

 

  終南山

  唐代: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

  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釋

  1.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里,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2.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志》:"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這里指帝都長安。

  4.青靄:山中的嵐氣。靄:云氣。

  5.海隅:海邊。終南山并不到海,此為夸張之詞。

  6 分野:古天文學名詞。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內的地域,被稱為分野。地上的每一個區域都對應星空的某一處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這兩句詩是說終南山連綿延伸,占地極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眾山谷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8.人處:有人煙處。

  賞析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于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作者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于遙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夸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夸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作者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維卻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作者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作者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于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作者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于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作者之避喧好靜,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作者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么,他怎么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作者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作者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

  王維的終南山賞析 篇3

  【作品簡介】

  《終南山》由王維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意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終南山

  作者: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注解】

  1.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里,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2.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志》:"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這里指帝都長安。

  4.青靄:淡淡的云氣。山中的嵐氣。靄:云氣。入:接近。

  5.海隅:海邊。終南山并不到海,此為夸張之詞。

  6.分野兩句:言終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兩種景象,各山谷間的陰晴變化也有所不同。古以二十八宿星座的區分標志地上的界域叫分野。

  7.人處:人家、村子。指有人煙處。

  【韻譯】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背景】

  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回到京城后,曾隱居終南山,該詩當作于這一時期。

  由于終南山靠近帝都長安,達官顯貴、風流雅士凡在長安待過一段時間者無不游覽終南山,又無不詩興大發,吟詠這瑰麗無比的風光。據不完全統計,《全唐詩》中有關終南山者,在1500首以上。但詩名直書“終南山”者,唯王維一人耳。王維傾慕終南山美景,后來索性在藍田輞峪內購置了別業,長時期地在那里住了下來。他在輞峪寫下了大量山水詩篇,表現那里千變萬化的奇景。王維“山水詩人”的美譽也由此而來。后世公認,唐詩寫終南山最多最好的是王維,而王維寫終南山的諸多詩篇中尤以《終南山》一詩最具代表性。

  本詩以作者的游蹤為主線,對終南山的美麗景象進行了生動描繪。首聯寫遠眺,用夸張手法勾勒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寬廣;頷聯寫近觀,采用了互文見義的手法描寫山中云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頸聯寫俯視,從咫尺山水見萬里之勢,突出了終南山的遼闊、景象的千形萬態;尾聯寫詩人自己,流連往返,以至于天晚欲找人家投宿。

  【評析】

  詩歌的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于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于遙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夸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夸張而愈見真實。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次聯寫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于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于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么,他怎么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

  【點評】

  田園山水詩人王維之詩自古有“詩如畫”之說。品其詩如賞中國畫,清新淡雅;讀其詩似游神州萬里江山,恢弘壯闊。詩中一句一詞,點點滴滴盡是詩人豪情萬丈。

  《終南山》是王維山水詩中的亮點之作,全詩共八句,層次分明,詩意明朗。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陜縣,東西綿延八百里,其勢之大,其峰之高是令無數文人騷客所折服和吟詠的,這些王維都把握得相當好,傳神之筆將其描繪得淋漓盡致。

  首聯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給讀者一個終南山海拔高,延綿遙遠的整體印象。“太乙”為終南山主峰,其高何許,詩人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或是大概數據,一個“近”字,還有“天都”,將終南山的“高峻”勾勒出來了。“到海隅”有又令讀者感到終南山延綿之廣,視野之開闊,意境之宏大。

  頷聯王維通過“白云”作襯,虛實結合;“青靄入看無”一句帶讀者進入神秘的終南山的氤氳之中。其觀景視角又遠及近,先白描出終南山的遠景,爾后隨著游蹤的變化,景色也迥異。原先白云繚繞的山峰,此時卻沒有一點霧靄的蹤跡。神秘之境在詩人的“引帶”下“真相大白”,暢快之意油然而“升”。

  頸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此刻詩人著眼于終南山的各個子峰,“變”字道出了終南山的山巒起伏之大,子峰之多。接著王維巧妙的對“眾壑”的陰晴對比,間接地把終南山的群峰相隔的距離點出,“殊”更意味深長的道出了“同山不同天”的奇異。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到了尾聯,王維卻拋開寫景,轉向記事。面對如此美好的終南山,景色悠然,令無數游客戀戀不舍,以至于他“欲投人處宿”,其愜意心境由此看出。一則可以舒緩游走之累,二則,能飽覽山色只美,山野之趣,品味其幽靜,而自古終南山就是文人騷客隱逸休憩之地,王維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隔水問憔夫”有把讀者的注意力投向山中之水,山野之夫。那種生活該是多么清明潔凈的山水啊,樵夫該是多么淳樸和藹啊!此時又似詩人內心對終南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蟲一人的鐘愛。

  整首詩情景交融,寓心于山水,詩人心緒的愉悅如山泉般噴涌而出,沒有小女子的柔情描摹,展現的是一種恢弘壯大的氣勢,是終南山之壯美境象。

  王維的終南山賞析 篇4

  王維《終南山》賞析

  文/楊國鵬

  【原詩】: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賞析】: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詩人遠眺終南,從主峰“太乙”著筆,以夸張的藝術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體輪廓。

  遠眺終南,太乙高聳,穿云入天;余脈綿延,磅薄無邊。“太乙”,又稱太一,乃終南山主峰。“天都”,傳說中天上之帝都,而非今人解讀之“長安”。“近天都”,極言主峰之高,從遠處眺望,終南山之主峰與天相接,似乎靠近了傳說中的天都。既是寫實又是夸張,同樣,“接海隅” 極言余脈連綿,一望無際,似乎接近了海邊。在詩人的眼里,終南山其高不可達,其遠不可及,好一個洞天福地!

  頷聯“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此時詩人已經身處半山,四周云霧縹緲,路徑小詩,他景隱匿,于是詩人駐足回首,只見來時之路,云海茫茫,合而無隙;向前看去,一片蒙蒙青靄,待繼續前行,卻再也看不見了,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起來,蒙蒙漫漫,真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啊!

  我們可以想象那時候的終南山: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珍禽異獸,奇花靈草,值得觀賞的景物數不勝數。但詩人著重于終南山的動態云海,將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既看不真,又看不清。唯其如此,才更加令人心馳而神往。我們看經典影視《西游記》,凡有天宮的鏡頭,皆是一片云海,朦朦朧朧,如夢如幻。只有王維這樣的詩人,才深解其中真味啊!

  頸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詩人終于走出了云海,視線也清晰了些許,此時,縱目四望,但見群峰羅列,陽光透過云靄照在山間。因了光線變化,參差起伏的眾壑,就顯得或明或暗,或濃或淡,或有或無,千姿百態,陰陽而殊。

  首聯寫出了終南山之高和從東至西之遠,頸聯的“分野中峰變”則寫出了其南北之闊。古時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劃分地面上的州郡國,其位置與星次相對應,就天文說,稱之“分星”,就地面說,謂之“分野”。天上的星宿竟然以終南山的主峰為分界線,是言終南山的廣大。登高望遠,詩人鳥瞰之下,由于陽光照射角度的不停變化,此時的眾壑就顯得明暗顯晦,瞬息變幻,整個終南山就更加靈氣十足,氣象萬千。

  尾聯“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甚至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不搭調。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見解都有可取之處,筆者細品,又有一些領會。第一,“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看似突兀,實則自然。美景當前,一片靜寂,詩人正沉浸在清心靜觀的境界中,遠處隱隱傳來丁丁的砍柴聲,將詩人喚醒,這才意識到天色已晚,該找個有人的地方投宿了;第二,美景尚未看夠,明天還需繼續,詩人難免要就近投宿,便隔水相問樵夫,這里有詩人的不寫之寫,我們似乎可以看見:隔著山澗,詩人高聲相詢,而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循聲辯向,才發現了樵夫的'身影,兩人揮手示意,一問一答,回音不斷,動感十足,余味無窮。第三,如此高山,怎有人煙,這砍柴人,真的就是普通的樵夫嗎?何況終南山處處山木,哪里砍不得柴呢,偏偏在這接近山頂的地方?我們常見訪隱者不遇的詩,這里詩人王維不期而遇的恐怕是個高人呢!所以說,尾聯之妙,妙在畫龍點晴。

  詩人王維的《終南山》,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變換為順序,從不同的視點描繪了終南山的巍峨壯觀和氣象萬千,真正達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并為后世“天下修道,終南為冠”作了最嘹亮的領唱。

  王維的終南山賞析 篇5

  [唐]王維《終南山》原文、注釋、賞析

  太乙近天都1,連山到海隅2。

  白云回望合,青靄3入看無。

  分野中峰4變,陰晴眾壑殊5。

  欲投人處6宿,隔水問樵夫。

  注釋:

  1太乙:又稱太一、太白,為終南山主峰。此代指終南山。天都:天帝所居,此指天。近天都:極言其高。一說天都指帝都長安,亦通。

  2海隅:海邊,海角。

  3靄(ǎi):云氣。

  4分野:古時將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州國相對應而劃分隸屬關系,就天文言,稱分星;就地理言,稱分野。中峰:即指終南山主峰太乙山。如山北為雍州,星屬井、鬼;山南為梁州,星屬翼、軫。以終南山主峰為劃分的界限,極言山之廣大。

  5壑:山谷。殊:不同。千山萬壑,千姿百態,千差萬別。接受陽光的'程度不同,因而陰晴頓殊。極言山之高大。

  6人處:有人煙處。

  賞析:

  此詩極寫終南山之峻偉雄奇景象,壯闊之中寓含細膩,可謂善寫大景者。沈德潛曰:“‘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遠;‘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杜甫)下。”“或謂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集》卷九)。而“白云”二句,精妙絕倫,逼真如畫,寫盡山間云霧變幻之狀,故張謙宜謂:“看山得三昧,盡此十字中。”(《絸齋詩談》卷五)

  王維的終南山賞析 篇6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注解

  太乙:即“太一”,終南山主峰,也是終南山別名。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

  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

  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賞析

  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王維的終南山賞析】相關文章:

王維《終南山》賞析08-30

王維終南山賞析07-28

王維的終南山賞析10-20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賞析10-10

王維《終南山》譯文及賞析10-21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賞析08-30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賞析08-22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作品賞析08-02

王維《終南山》全詩翻譯賞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