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
在上《望廬山瀑布》這可時,導入我用了學生在之前上過的《廬山的云霧》這課,因為學生知道了蘆山的云霧的特點,現在來虛席蘆山的瀑布會使他們有熟悉感。這課時教材中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這首詩詩描繪了壯麗的廬山瀑布,展現了詩人瑰奇的想像與創造力。本課重點是學生能把4個生字認識和會寫,還有能理解課文之中穿插的以描述瀑布的詞、句、文等,同時從不同角度激發表達欲望,增進學生語言積累,為他們從讀到寫做好遞進式鋪墊。
古詩學習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很多經典能張口倒背,但對其中的字句、意境卻隔了一層,對學習古詩的方法更是不求甚解。所以要重視引領學生感悟詩境。我使用了課件的形式,讓學生能夠通過圖片加深對這課的理解,在上這課時對于有些上下文的銜接處處理的不是很恰當。還有在提問的方式上也應該加強。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夠對老師的課感興趣,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給學生古詩學習的方法,啟發他們抓住重點字詞品讀想象,借助課外閱讀文字激發學生書面表達欲望、積累運用語言。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2
坐下來,梳理這節課,真的像詩句中描寫的那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問題,在備課的時候,預想不到,只有上完這節課經過實踐以后,問題才會暴露出來。老師的問題,學生的問題,導學案的設計問題等等,只有經過這一節節的課堂實踐才能去發現,去解決。反思這節課,主要問題可以歸納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導學案的設計。其實這也是檢驗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能力。這節課,我想達到的學習目標,第一就是讓學生會正確朗讀這兩首詩,A組和B組能背誦其中一首。第二就是理解兩首詩的大致意思,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可是一節課匆匆上下來,總是覺得時間不夠,問題一展而過,處理不透徹。所以,我覺得導學案真的要提前下發,在上這節課之前,教師還應該抽查個別學生對導學案的完成情況,因為,新的課堂模式,學生也在適應階段,需要老師的指導,有時候僅僅利用課堂的15分鐘學生很難完成一份導學案,而如果獨學在課堂中占用太多時間,又會影響后面的教學流程。另外,在一篇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上,最好有一個可以讓全員參與共同解決的核心問題,比如說這節課的古詩學習中,如果第四題能加上“創意大考驗:我們小組能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展示我們組最喜歡的一首古詩(讀、寫、背、演……)”,我想學生不管選擇哪一種方式小組都會群策群力,積極參與的,實際上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古詩的讀和理解都已經達到了,而且還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可是,正是因為,導學案沒有想到提前下發,覺得課堂時間不夠,所以在設計時省略了這一題,這也是導致這節課學習目標得不到完成的直接原因。其實,“學海拾貝”的第一題和第二題學生完全可以在課外完成,不用占用課堂獨學時間。所以,從最近的這幾節課,可以看出,導學案的使用和設計非常重要,老師要好好利用好這個課堂抓手,這樣才能使“高效課堂”成為真正的高效課堂。
第二,學生課堂的很多養成習慣亟待培養。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就成了課堂的主人。所以,這個“主人”就應該有主人的樣子和氣質。課堂展示的時候要大方,自然,聲音洪亮,要學會與臺下同學的互動,臺下的聽展者也要學會認真傾聽,尊重別人,因為,課堂老師講的少了,如果不會傾聽學習伙伴的發言,就不會有課堂的點評質疑和補充,而且學習的難點和重點也很難突破。而這一切的實現就要求,課堂上老師的評價機制要跟上。沒有及時、公正的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的參與性就很難提高。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感謝校長耐心及時的聽課、評課,讓我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成功不易,堅持更難,可是課改之路真的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鉆研,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實踐,堅持我們當下的選擇,只有這樣,“高效課堂”才能早一日實現真正的高效!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3
廬山瀑布,多么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后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癡如醉的神態,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后面的朗讀真的不錯。王澳律同學還大聲說道:“我要像詩人那樣來朗誦。”之后,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領悟詩情這塊,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我想今后還得想些辦法,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領悟詩的大意即可。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4
《望廬山瀑布》意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知道: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云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多么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后,將目標設定為: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仍然在識字、寫字上,而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則為難點。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去哪些地方旅游過,那里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學生喜歡表現自己,紛紛站起來說自己去過哪些地方,有什么好玩的什么好吃的,這個時候聽的同學也很認真,心里十分的羨慕。于是我又問:游玩的時候有見過瀑布嗎,瀑布怎么樣,看到那樣的瀑布有什么感覺?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感受之后,直接揭題引出《望廬山瀑布》。
二、讀誦課
1、了解李白,先生講,再幫忙補充。
2、掃清障礙,主要解決生字。
學生小組間互相幫助學習,然后檢查個別字朗讀,并通過為生字一字開花讓學生鞏固生字。這首古詩里生字比較簡單,學生學起來比較輕松。
3、理解古詩
首先讓學生讀,讀通讀準古詩。接著幫助學生逐句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給個別組詞理解字義,比如照就可以組為照射;學生理解香爐是指香爐峰,用簡筆畫配合手勢理解“生紫煙”;猜哪個字解釋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張的方法,“銀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美。之后又讓學生讀,有感情的讀,讀出廬山瀑布氣勢磅礴的感覺。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
三、總結
反思:這首古詩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讀—理解—讀—誦”這4個步驟學習課文。在第一個讀中,學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決了生字,還給生字找了一些課外的朋友。而在理解這一過程,也是本課教學的最難的部分,學生雖然可以用給字組詞,通過借助課文插圖理解了詩意,但很難體會到作者李白想表達的那種對廬山瀑布的贊美,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為什么會這樣,我個人分析了一下原因:部分學生沒有見過瀑布,部分學生見過卻沒有仔細觀察體會過,學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學生沒有很好的體會到這種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達這種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讀也是比較失敗的,而最后的誦,在朗誦方面也是失敗的,而背誦是十分成功的,因為有部分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已經會背了。我想這次教學中,能夠使用多媒體課件,在引出課題之前讓學生觀看瀑布的飛流直下的視頻,聽聽瀑布所發出的巨響,在學生對瀑布的雄偉氣勢有所體會的基礎上再進行課文教學,效果會更好。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5
《望廬山瀑布》意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了解瀑布是多么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后,將目標設定為:1、學會4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仍然在識字、寫字上,而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則為難點。
當課剛開始的時候,我想讓孩子們欣賞了許多不同地區的瀑布的畫面,讓學生說說,你看到這些畫面你知道了什么?你想說些什么?給你的感覺怎么樣?(讓學生說一說)很美、很壯觀、很好看等等,學生就體會到了作者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接著就是重點學習這首詩。讓學生理解香爐是指香爐峰,用簡筆畫配合手勢或圖片理解“生紫煙”;“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張的方法,“銀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美。之后又讓學生讀,有感情的讀,讀出廬山瀑布氣勢磅礴的感覺。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
最后介紹作者。這么美麗的詩歌是誰寫的呢?你對李白了解多少?你還學過他的什么詩歌?結合以前學過的詩句和拓展詩《秋浦歌》體會李白夸張寫法特點。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記住李白。受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6
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我仔細研讀了教材,查閱了大量資料,把感受廬山瀑布的壯美、感受詩人豪放、夸張的詩風、朗讀古詩的情感相結合。一節課上完,受益頗多,感慨頗多。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兩點:
1、游戲與兒歌是二年級孩子特別喜歡的活動,開課伊始,先播放古詩改編的兒歌,緩解孩子們的緊張情緒,學生處于興奮狀態,趁勢激起學生課文的欲望:唐代大詩人李白游了廬山瀑布后詩性大發寫下了千古名詩《望廬山瀑布》,同學們想不想學?帶領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了學習古詩的最佳狀態。這為整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這也就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是朗讀和領悟詩情。
2、理解詩意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緊抓關鍵字詞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進而有針對性的指導朗讀。
生:先產生再升起,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
掛:瀑布本是流動的,作者卻巧妙地將動態定格,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的美麗壯觀。
飛、落:寫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噴涌而下。三千尺:夸張手法
通過品味,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正是通過寫自己所看到的,所聯想的,表現了瀑布磅礴的氣勢再反復誦讀體會情感。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欣賞意境美,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相輔相成。
本節課還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把三、四句詩給分開品析了。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若分開品析,則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2、時間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緊。字詞教學的環節占用了太多的時間,導致朗讀環節時間比較倉促,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太到位,沒有把古詩的意境讀出來。
3、對課堂的生成處理的不夠嫻熟,對學生發言的指導不太到位。
總而言之,我覺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沒有學生精彩的“生成”,讓預設與生成相統一,關注學生在課堂中處處閃現的生成點,學習處理好生成點中的智慧火花,學習處理課堂教學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關系,是我以后前進的方向。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7
今天上《望廬山瀑布》及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明翠柳》主要是以自讀自悟的方式進行。
沿過去古詩學習中感受詩的意境的教學及學習基礎,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觀察文中插圖,讓學生通過插圖大致了解詩人所占位置和所見的景物。在看圖后,我認為學生對詩人所處的位置應該了解得比較清楚了,但設想到,學生眼里有山頂,山崖,山腰山腳,就是沒有“遠處”一詞。我只好笨拙地引出:是在遠處還是在近處?。由此看來,在成人眼中,很快而且很容易想到的“遠處”卻讓我在孩子們面前大跌眼鏡,他們的思維是直觀的,形象的,而遠處是從直觀抽象出來的。因此,我們讓學生品析時就不能只憑老師自己的理解去界定你的教學或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我調整了一些方式,盡可能從學生的形象、直觀的思維入手,對體會廬山瀑布的壯美,盡可能讓學生從可抓、可摸、可聞、可見的東西入手,再在此基礎上體會全詩。如理解“望”字,我先讓學生看老師的幾個動作,讓學生從老師的動作中直觀感受,找到有關望的詞語,如“看”,“瞧”“瞅”“眺望”,“遙望”,“仰望”,等,然后聯系課文插圖,應用“遙望”用自己的話說:在遠遠的地方看,再想,為什么要遠遠的看的,這樣學生聯想到了瀑布的高與大,從形象實體體會其壯美,然后讀詩,體會詩中寫實的部分“掛前川”,進一步感受其高大,為下一步體會“飛流”句做了較好的鋪墊。
體會詩的意境是學習古詩的非常重要的方法,這種意境有時靠人們的言傳,就破壞了個人對詩境的理解個性,而作為教師又不能不講,不講學生就很難理解,就如“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樣以夸張手法表現的意境,學生是不容易體會的,因此,教學中就要想辦法縮短學生現有關知識與詩的意境的距離,以便,更好地體會。如前面對“望”的理解就是從直觀的觀察到實景的觀察再到句子的描寫,層層遞進,而對“望”字的理解,又成為學生理解全詩的一座橋梁,這樣對“望”字的品讀,理解就應當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能抓住關鍵詞、句,以達到對詩的理解,應當是我們作為語文教師的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8
在這堂課里我設定的目標有兩個:
1、詩配樂的形式,增強古詩的感染力,提高幼兒誦讀古詩的興趣。
2、理解詩句,能完整朗誦古詩。
我先讓幼兒觀看了瀑布視頻,帶給幼兒充分的直觀感,感受又高又大,氣勢宏大,景色非常美麗壯觀的瀑布,讓幼兒對瀑布有一個較為深刻的印象,然后再告訴幼兒“古代有位偉大的詩人叫做李白嗎?有一次他外出時看到了瀑布,他覺得瀑布非常的美麗,于是就寫下了一首關于瀑布的詩.“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第二個環節是教師配古典音樂《漁舟唱晚》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這個環節中我朗讀了兩次古詩,這兩次的朗讀主要是讓幼兒能夠熟悉古詩名字、詩人、和古詩里的內容。接下去第三個環節:理解古詩內容,師逐句講解古詩意思。在幼兒能熟悉古詩的基礎上讓幼兒理解到這首古詩的意思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云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在講解時我邊出示了圖譜,讓幼兒能夠對理解古詩能更深入,也為下一個環節幼兒學習朗讀古詩做準備。但是在這個環節中我出示圖譜時犯了一個大錯誤,耽誤了不少時間:在此前我已經把圖譜粘貼在了黑板的背面,但是在拿的過程中我從右邊轉過去拿卻從左邊出來。我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進一步完善教學中的許多不足之處。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9
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利用課件創設情景,播放有關大自然美景的圖片,再配樂解說,營造氛圍,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然后自然導入到第一首詩《望廬山瀑布》,出示廬山瀑布的畫面,我相機配樂范讀,向學生展示廬山瀑布的美麗和壯觀,讓學生學習領略《望廬山瀑布》中所描繪的美景和詩人熱愛大自然,欣賞瀑布的氣勢宏大的激情,并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感染學生,收到了不錯的學習效果,并鼓勵學生大膽充分地展開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我重點指導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意境及詩人用詞的精妙,鼓勵學生動腦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色,并把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遺憾的是,本想讓學生把這幅畫面畫下來,因為時間的關系而作罷。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0
多么壯觀的景象啊!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奇壯麗的景色,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開始教學古詩,我讓學生對照插圖,體會詩人描繪了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生動,說具體。
接著便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后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看到孩子們還是那如癡如醉的神態,于是引導學生朗讀和領悟詩情。
領悟詩情這方面,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這是,巧妙地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樂趣。
課堂中,一直把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說發現,說理解,說體驗,在學生之間的互動互補中,感悟詩句,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書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的有趣經歷。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1
《望廬山瀑布》意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知道: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云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多么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后,將目標設定為:1、會認4個生字,會寫4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仍然在識字、寫字上,而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則為難點。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課前我先讓學生看有關廬山風景的視頻,再通過談話引導學生知道我們的大詩人李白也去過廬山,看到了這么美的風景,而且還把他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詩名就叫《望廬山瀑布》。
二、讀誦課文
1、了解李白,先生講,再幫忙補充。
2、了解李白的其它古詩。
3、掃清障礙,主要解決生字。學生小組間互相幫助學習,然后檢查個別字朗讀,并通過為生字找朋友讓學生鞏固生字。這首古詩里生字比較簡單,學生學起來比較輕松。
4、理解古詩
首先讓學生讀,讀通讀準古詩。接著幫助學生逐句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給個別組詞理解字義,比如照就可以組為照射;學生理解香爐是指香爐峰, “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張的方法,“銀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美。之后又讓學生讀,有感情的讀,讀出廬山瀑布氣勢磅礴的感覺。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
三、總結
反思:古詩學生比較難理解,于是我就借助多媒體進行《望廬山瀑布》的教學。上完課后,感想頗多:
1、材料的'充分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提前一周開始通過各種方法收集資料。瀑布圖片網上很多,但是能準確切題、合乎心意的卻甚少。從關鍵字“望廬山瀑布”到“瀑布”,從自己認真查找資料到求助朋友,所有能尋求幫助的途徑都用上了。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瀏覽的圖片就有幾百張。最后才在這幾百張中選取了8張。視頻資料也是如此。廬山瀑布的視頻有很多,但是我要求的視頻資料是——既要表現出廬山瀑布的氣勢恢宏,又要有能震撼人心的瀑布聲。尋找資料的過程無疑是艱辛的,但艱辛過后的收獲卻讓我感覺一次比一次甜蜜,一次比一次興奮。
2、有效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對于所有課來說,有效的教學設計是關鍵。剛開始的我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有些急于求成。在試講時我利用多媒體上的課,幾位聽課老師給我提了很多寶貴意見,再就是在理解詩意上引導的還不夠透徹,我發現自己不應該讓教學來體現多媒體的功用,而應該讓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所以我在教學的重心不應該在多媒體上,而應該在教學的有效性上。認識到這一點后,我又調整和修改了自己的教學設計。
3、我在講授《望廬山瀑布》一詩時,導入部分先是使用了多媒體來介紹廬山的風景,接著播放廬山瀑布的視頻錄像,讓學生對廬山瀑布有一個直觀印象,并使學生心靈得到震撼。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讀—理解—讀—誦”這4個步驟學習課文。在第一個讀中,學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決了生字,還給生字找了一些課外的朋友。低年級古詩教學重在入情入境地計,而要讀得入情入境,只能從圖片、錄像上感受,或是聯系生活實際,在老師的情境語言中讀。我也尋找了大量的資源引導學生讀,《望廬山瀑布》一詩中的名句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帶著孩子們看了課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讓他們感受到了“飛流直下”的感覺、領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個別學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銀河落下來了”。 但是最終還是沒能達到預設的效果,反思自己,發現:只有放慢語速,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領略作者當時的心情,讀起古詩來才會更有味道。在枯燥的課文中,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向導,有了教師正確的指引,學生的思維大門就會打開,一切看似疑難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2
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
《望廬山瀑布》是蘇教版小學第六冊選編的一首李白的詩。本詩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教材選編這首唐詩的主要意圖,一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熏陶感染,培養語感;二是通過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那么,根據唐詩音韻和諧、用詞精煉的特點,我認為為了貫徹落實課標倡導的新學習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讀,讀準字音
本詩雖然生字不多,但應提醒學生要讀準押韻的字。本詩押韻的字是煙川天,它們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讀Luò,不要讀Lào、Là,銀河的銀讀Yín,不要讀成Yíng。可先讓學生聽錄音,然后自己練習輕聲讀,再抽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辨析、鑒賞、糾正。這樣的安排,符合兒童好表現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了民主、輕松、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讀,理解詞句
1、學生逐字逐句地自瀆,聯系上下文邊讀邊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過看注釋,解決。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釋疑解難。這樣做體現了課標中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詞語卡片,讓學生進行搶答,對以下有特色的詞語,教師要進行追問,引導學生體會本詩用詞精妙的特點,培養語感:
①、為什么作者要說瀑布是掛在山前?(一個掛字更能體現長久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形象表現出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②、第三句中飛流的飛用的好不好?為什么?(用得好。因為這個飛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瀑布的急流飛奔。)從直下這一詞中可以體會到什么?(體會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飛奔而下。)
③、最后一句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現出作者對瀑布壯觀的驚嘆,因而產生了神奇、夸張的想象。)
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3、抽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讀懂了詩句的基礎上,就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1 學生自由讀,在讀中揣摩怎樣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怎樣表現詩句的情感。
2、展開交流,說說自己是怎樣讀以及為什么要這樣讀。教師相機引導:全詩描繪了瀑布飛流直瀉的壯觀景象,要讀出磅礴的氣勢。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繪出云霧在日光照耀下不斷升騰,在香爐峰盤旋繚繞的動態,要重讀。第二行的遙字寫出詩人遠望的立足點,掛字極為生動形象,要略為重讀。這兩句要用欣賞的語氣,要讀得舒緩。第三行讀時要略帶夸張的語氣,聲調要從舒緩轉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讀出遐想無限,回味無窮的感受。然后教師范讀,鼓勵學生進行評議、挑戰,形成師生互動的民主氛圍。
3. 學生采用各種形式反復朗讀,進一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 放錄音,欣賞配樂朗讀,深化感受。
四讀,拓展延伸
1、小聲讀本詩,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2、出示拓展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完成其中一至二題:
①、根據詩的描繪和自己的想象寫一篇導游詞,向大家介紹廬山瀑布的美景。
②、搜集有關廬山瀑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給大家看。
③、將詩中描繪的美景畫下來。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3
古詩的教學一直是語文老師眼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每個人都明白,如果古詩教學得好,那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文化的體味與快感,但是處理起來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古詩教學“五步法”——:①課前查詢知詩人。②介紹背景解詩題。③質疑討論明詩意。④想像誦讀悟詩情。⑤遷移應用背詩文。許多老師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來,并不是很輕松,特別是第四步悟詩情入詩境,總覺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步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去。因此,最后落得個讀古詩認生字,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詩歌的內容說一說,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這樣的做法其實存在許多問題的:
一是沒有關注到學情。
現在的孩子,在小學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唐詩,唐詩中的名篇總有部分是耳熟能詳的,加上我們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背誦《小學生經典誦讀》這一套書,所以入選我們課文的詩歌90%學生已經提前背誦過的。那么朗讀、背誦這一關就可以省去許多時間。省出來的時間干什么呢?需要我們老師去思考。
二是沒有關注到詩的文化內蘊。
學古詩與學現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學習語言,提高語文素養;但是古詩為何歷經千余年仍然令人傳誦難忘呢?這與古詩的語言精練、畫面豐富,用詞準確、內涵博大、意境深遠,讀時朗朗上口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老師不能通過一首首古詩讓學生逐漸步入古詩的大門,窺取個中的奧秘,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學情。
細到什么程度,學生有多少人多讀會背這首詩,有多少人已經能認讀詩中的每一個生字。這樣,課前的檢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師的任務是教學生不懂的不會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會注意到的知識內容方法。像我這個星期教的《望廬山瀑布》與《絕句》這兩首古詩,班級里除了新來的陳浩及個別去年經典誦讀不過關的同學不會背之外,其余的學生都會背誦。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把重點放在“廬與爐”兩個生字上,這兩個生字如果不能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來歷與不同,學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學時,我讓學生看“草廬”的圖片,簡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廬”就是古代簡易的房子,可能是貧困人或隱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過路人休憩的。“廣”就是為大家遮風擋雨。這樣學生從圖從來歷從字形上對“廬”字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再教“爐”字就相對簡單許多,詩歌中有“香爐”一詞,問他“香爐”是怎樣的?再問“爐”為什么是“火字旁”,爾后進行擴詞,這樣學生能從字形字義上較好地區分這兩個音近字。
二是帶領學生評析詩歌。
IEA閱讀測試時把閱讀能力分成四個層面:
第一層,關注并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
第二層,直接推論;
第三層,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
第四層,檢視并評價內容、語言和文本的要點。
我們的閱讀教學很多時候更多是關注學生一、二層面的能力,很少關注三、四層面的,導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較弱。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評析文章內容、寫法、人物特征等等,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彌補的。
比如,我在教《古詩二首》時,當學生已經了解了詩意,會背誦的情況下,我問:“再請細細讀這兩首詩,你覺得哪里寫得特別好?為什么?”
學生的發言是能給你意外的收獲的。他們談到許多——
《望廬山瀑布》:有的說“掛”字用得好,讓人覺得廬山瀑布像畫一樣美;有的說“飛流”用得好,讓人感覺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說“直下”用得好,讓人覺得山勢陡;有的說“銀河落九天”比得好,讓人了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頂;也有人說“疑”字用得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絕句》:有的說顏色很美,因為詩歌里寫到了四種顏色,黃、翠、白、青,覺得很淡雅;有的說聲音很動聽,一個“鳴”字讓人覺得鳥在唱歌;有的說“飛”字給人動態美,“泊”字給人靜態美。當然這一切都在我的預設中,因此,在學生理解詩歌時,我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為“群”鷺是亂的,而“行”是整齊的,這點我備課時確實沒有想到,當時真的很激動,可見我們的學生,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時間,設置足夠的自由度,他們是能夠學好的。
這讓我想到了《好媽媽一定要懂的幾個心理效應》中的“魚缸效應”。也就是,當魚放在小魚缸太久了,他的身體長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長了,哪怕后來你再將他放回大海,他的體形也不再長。即過度的框架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無論是家長與老師都應給孩子一個寬松、輕松、和諧的環境,多引導,多讓孩子去選擇去發展,這樣孩子將來的路會更寬更廣。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4
《望廬山瀑布》是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主要是以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為主題的一組課文。《望廬山瀑布》意在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了解瀑布的壯觀景象。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后,將目標設定為:1、學會4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仍然在識字、寫字上,而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則為難點。
當課剛開始的時候,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景介紹了李白: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他很愛旅游,游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他還有個習慣,就是喜歡把游的地方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一日,李白背著行囊來到一個地方,只一會兒工夫,他就決定留在這個地方隱居不走了,是什么吸引了李白呢?接著就出示詩題《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讓學生進行初讀。唐詩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廬山是馳名中外的勝地。對于這篇音韻和諧、用詞精練、意境簡言難表的古詩來說,如果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那么學生在感悟上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先“扶”著學生從關鍵字詞入手理解,再“放手”讓學生整體感悟,以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從“疑”字入手,著重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如癡如醉的情感,從側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態美,并且使他們真正溶進古詩中,溶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然后讓學生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情感、感悟,最后發展到激情吟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傳統要求,用“誦”這種亙古不變的藝術形式再現詩人若干年前的“情”。
古詩的最美處,就是它的格律。格律,賦予了古詩頗深的文化內涵,低年級學生讀古詩,我認為教師要舍得花大力氣去教他們誦讀,讓他們享受古詩的格律美,讓他們初步觸摸到古詩的精髓。教學時,我沒有要求學生一步到位讀到什么程度,而是在他們的感悟中逐漸提高要求。首先讀準、讀通。其次,讓學生掌握節奏,抓住重音,在詩畫結合理解了詩意后,我告訴學生你現在就是大詩人李白,站在廬山瀑布的腳下,遙望瀑布,你會發出怎樣的感慨呢?讓學生上臺站在畫面前放聲誦讀,已經非常有氣勢,但我還不滿意,為了讓學生更深的感悟到詩的意境,我進行了范讀,抓住古詩中的名句讀出了輕重緩急,讓學生找到與他們的區別,再練再讀,很多學生遠遠超過了我的朗讀水平,走進了詩中。我認為在本堂課中,創設詩意的、充滿朗讀的課堂就是我眼中的善美課堂!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5
4月7日,全縣西片古詩教學研討會在采花小學舉行。當我上完《望廬山瀑布》一課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感受頗深:要想上好一節課,真的要花很多的時間與精力。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呀。從最開始的備課,到最后的授課,這過程中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思考的。
一、目標的確定要準確
《望廬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歌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詩歌很美,詩歌里蘊藏的畫面更美。他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這是李白的名篇之一,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深入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難度很大。畢竟,二年級學生的閱歷,感悟能力,知識水平還是很有限的。因此,目標的確定要準確。我也花了很大的功夫。第一次試講是在我自己班上上的,學生很熟悉老師的教法,也很靈活,回答問題也很積極,課中表現都很出色,感悟的也很深刻,只是花的時間很長,導致后面的寫字任務沒有完成。試講完之后,自我感覺不好。明顯的感受到,學生要深入地體會要的是時間,教師也時有越俎代庖的現象。我們學校語文組的老師也提出了意見,一致認為:二年級的詩歌只要求理解大意,重點是背誦。我吸取了教訓,將目標降低了要求。重點放在朗讀上了。目標中感悟詩意前加上了一個詞“粗淺的”。是的,作為教師,不管上那一課,首先一定要把目標確定好,不要隨意的拔高或降低要求。
二、導語的設計要精彩
一堂好的課,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將學生深深地吸引住,讓學生想,樂學。在第一次備課中,我只在想,怎么讓學生多積累點知識,多了解一些大詩人的常識,沒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所以,在開課時繁瑣的向學生介紹李白的出生、經歷、字號、詩集等等。這真是徒勞無功,事半功倍呀!學生一點興趣都沒有,認真的學生還跟著讀一讀,不愛學的學生簡直不知道老師在做什么。就連我的激情范讀都沒能與學生產生共鳴。這樣的導入是失敗的,得改!在所有老師的幫助下,在激烈的討論中得出了結論: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直接出示瀑布的畫面,從視覺上清晰的感受瀑布的壯觀,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在后來的教學中確實證明了這一點:好的開頭時成功的一半!
三、內容的安排要靈活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寫字為重點。一般有專門的識字,寫字環節。在開始的試講中,我也是先單獨識字,然后學文。結果是效果不好,時間也不夠。怎么辦呢?就連睡覺的時候我都在思考。經過反復地斟酌,我認為在文中識字比較好,一邊學古詩,一邊認生字。因為本課要認的生字只有4個,很少。這樣做既節省了時間,又聯系詩句理解了生字的意思,效果會好一些。如:學習第四行古詩的時候,首先就出示“疑”,教大家認、讀然后“找朋友”明白其意思:以為,懷疑。看到這么雄偉的瀑布從山頂上瀉下來,作者以為是什么呢?學生讀詩句,很快就會明白整句詩歌的意思了。這樣既學了詩句,又結合課文學習了生字,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四、朗讀的指導要細致
小學的整個語文教學都應當以朗讀為主,不管是那種類型的文章,都必須在讀中去感悟,理解,體會。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就更應當以朗讀指導為主了。教師的范讀,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要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開課后,我為學生范讀了一遍課文。雖然,我在上課時課件出了一點小問題,沒有播放出配置的一點古箏的音樂,但并不影響我的范讀。我看見學生情不自禁的跟著我一起朗讀古詩,心里真的很高興。
課中,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齊讀,小組長帶領大家讀等,悟出了詩歌中所蘊藏的優美的畫面時,教師一定要做具體的指導。那些字該重讀,詩歌的節奏時怎樣的,古人讀詩,吟詩時搖頭晃腦,聲斷氣不斷的樣子······這些朗讀的技巧,教師都要做細致的指導。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不唱讀,不拖讀。由此而感受到朗讀詩歌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背誦古詩的興趣,從而積累古詩中的名句,做好長遠的打算,奠定基礎。今后在寫作中能信手拈來。正所謂:熟讀唐詩八十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要上好一節課,真的不簡單。必須經過反復的思考,反復的修改,反復的試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望廬山瀑布的教學反思10-27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1-07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2-15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9-07
《望廬山瀑布》的教學反思11-29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6-25
《望廬山瀑布》反思06-26
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反思12-05
《望廬山瀑布》課程教學反思12-20
古詩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