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上冊《望廬山瀑布》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古詩內容,弄懂詩句意思,了解祖國河山的壯美。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描繪的景色,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
教具準備:廬山風光錄像片、計算機、電子琴。
教學過程:
師:我們學過許多首李白的詩,誰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復別人背過的詩。
(學生爭著背誦,積極性很高。背了《靜夜思》《贈汪倫》《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獨坐敬亭山》等。)
師: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李白的詩。
(板書:望廬山瀑布)
點評:教學新詩不直接揭示課題,讓學生先背誦學過的詩,然后開始新課教學,這樣做大有益處:一是新舊聯系,銜接自然;二是激發興趣,增強效果。學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誦李白詩歌的氣氛中學習新詩,效果當然不同。另外學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許多詩,證明霍老師平時多有補充,教得扎實。
師:誰來講課題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題目是說看廬山的瀑布。
師:什么是瀑布?誰看見過?
生:我在泰山上看見過瀑布,它是從高山上直流下來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來似的,遠遠地看去像一塊白布。
師:是一塊鋪在桌子上的白布嗎?
生:是垂掛著的白布。
師:對,這樣說就準確了。一說到瀑布就想到高山,從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傾瀉下來,遠看像一塊白布垂掛山前。水很急地流下來,可以用“傾瀉”這個詞。注意“瀑”字怎樣寫?
生:“瀑”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三點水,右邊是暴雨的“暴”字,合起來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點水,就念瀑布的“瀑”。
師:說得對。齊讀“瀑布”。
(學生齊讀。)
師:知道廬山在什么地方嗎?
生:廬山在江西省,是個風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覽
點評:教者板書課題后,引導學生自己領悟題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義,帶出全題的意思;再釋詞,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確廬山的地理特點。這樣解題,由字及詞及地,序次井然;同時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瀑布”引出“垂掛”“傾瀉”,與高山掛起鉤來,不僅使學生覺得具體可感,還為下面講析詩歌作了鋪墊,收一舉數得之效。
師:我們一塊來學習這首古詩。
(出示幻燈: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師:誰能讀一讀?
(學生齊讀、個別讀、教師范讀。)
師:你們再小聲讀讀,共同議論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詩的意思。有什么問題也可以提出來。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議論。)
生:老師,銀河是不是神話中說的,把牛郎、織女分開的那條河?
生:我奶奶告訴我,銀河是天上的一條大河。
師:銀河實際上是許許多多的恒星,民間傳說是天上的一條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師:古人認為天有九層,九天指天的最高層。
點評:出示幻燈,打出全詩,省時省力,又便于讀便于議;組織學生讀和議時,突出“銀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確的認識,糾正錯誤的看法,使學生對詩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體現了教學民主,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生:香爐是燒香的爐子嗎?
師:不是,這里的香爐指的是香爐峰。這座山峰的樣子像香爐,所以叫香爐峰。你們懂得“日照香爐生紫煙”這句詩的意思嗎?
(學生沒有舉手的。)
師: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峰頂云霧彌漫,蒙蒙的水氣透過陽光,呈現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煙繚繞著香爐峰。多么美麗的景色啊!你們再仔細體會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爐峰是多么漂亮。誰能講講這首詩?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是太陽照在山峰上,峰頂云霧彌漫,陽光透過蒙蒙的水氣,好像燃起了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是遠遠地看去,瀑布掛在山的前邊。“飛流直下三千尺”,是水從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來。“疑是銀河落九天”,以為是銀河從高天上落下來了。
師:能講下來很好,誰還有什么意見嗎?
生:我給它補充一點,“川”是河的意思,應該說是掛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點意見,“三千尺”不一定是個準確的數字,主要是突出山勢很高。是不是可以說成是水從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來?
師:講得好,誰能再講一講?
(學生逐句講)
點評:由學生對“香爐”的疑問帶出“日照香爐生紫煙”的詩句,理解它是一個難點。在學生沒有舉手的情況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釋,啟發學生體會意思,想像美景,進而讓學生講解全詩,還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識,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詩的意境了。這樣教學體現扶放結合的原則——扶,扶在難點上;放,放在自解和討論上,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水平。
師:你們再小聲讀讀,仔細體會一下,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過這首詩,詩人歌頌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生:詩人贊頌了祖國的美麗河山。
生:詩人贊頌廬山瀑布的美景,實際是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師:說得好!你是從什么地方體會出來的呢?
生:我是讀出來的。詩人不僅把峰寫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寫得十分壯觀,好像是天河都掉下來了。
生:詩人借景抒情,把景寫得這么美,實際上是抒發他的愛國之情。
生:我覺得這首詩寫得好,有靜靜的香爐峰在紫煙的繚繞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從很高的山峰上傾瀉下來,發出嘩嘩的聲響。最后詩人贊嘆,這好像是天河掉下來了。
師:分析得很好。確實,這首詩中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我們再體會一下,作者寫出了紅日、青峰、紫煙和白色的瀑布,色澤鮮明,多么美麗啊!你們在頭腦里,一定能勾畫出一幅絢麗的圖畫。這首詩,充分表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詩人借此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你們再小聲讀幾遍,看誰能背下來。
練習2
教學目標:
1.學習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選擇使用同音詞和近義詞,養成準確使用詞語的意識和習慣。
2.通過反復誦讀積累,初步領悟詩歌的一般閱讀方法
3.寫好鋼筆字和毛筆字。
4.能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如何采訪。
重點:學習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選擇使用同音詞和近義詞,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難點:通過反復誦讀積累,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教法:引學法
學法:自學為主,練習交流
第一 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語文與生活
1.教學第一部分
(1)創設情境:演示這部分“開心辭典”的片段。
(2)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用“化裝”而不用“化妝”?
(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語文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用音詞,使用時需要加以認真辨析。
2.教學第二部分
(1)根據上一部分的小結,讓學生讀題。
(2)讓學生思考每題的括號里應填什么詞。
(3)師生共同給出正確答案。
(4)學生照上一部分的樣子回答問題。(可以同桌相互問答)
(5)共同小結積累同音詞的使用和辨析方法。
3.教學第三部分
(1)學生讀題,明確要求。
(2)讓學生認真回憶:我們還學過哪些像這樣的同音詞。(學生思考、交流,列出一組或幾組這樣的同音詞)
(3)根據列出的同音詞,自己出題,同桌或小組回答。(題目形式也可以有所變化)
(4)師生評議。
4.教師總結今天的學習內容。
融化:(冰、雪等)變成水。
溶化:固體溶解了,變成了液體。
臨近:(時間、地區)靠近,接近。
品位:指物品質量;文藝作品所達到的水平。
直接:不經過中間事物的(跟“間接”相對)。
直捷:直截了當,有方便、快捷的意思。
直截:(言語、行動等)簡單爽快。
截至:截止到(某個時候)。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
二、教學第三題。(寫好鋼筆字)
臨寫《船長》中的最后一段,提醒孩子:字寫在每一行的中間,標點占一格‘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二題(誦讀與感悟)
1.誦讀《我不期望回報》
(1)說說題目的要求。
(2)學生自由練讀,不懂的詞可以查字典或問老師、同學。
(3)范讀。
(4)學生理解著去誦讀。
(5)集體練讀,同座練背。
(6)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2.感悟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如果付出,便不期望回報”這個結論。
(2)根據得出的結論,學生自由討論“湖水與堤岸、山嶺與青草”的關系是什么。
(3)學生談談自己讀過詩歌后的個人感受。
二、教學“口語交際”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
(2)幫助學生弄清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2.指導。
(1)學生確定采訪目的。
(2)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準備、整理好采訪提綱。
(3)準備采訪時所用物品。
(4)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練習采訪。
(5)推選兩名同學上講臺分角色進行采訪。
(6)評議。
3.反饋。
三、教學毛筆字部分
1.觀察它們的共同點:“形”、“劇”都是部首在右的左右結構的字。
2.書寫注意點:右邊的部首寫得略小些,左邊的部分可以寫得大點,但右邊的部首卻可以寫得長些。
3.學生練習。
四、布置作業。
【二年級語文上冊《望廬山瀑布》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望廬山瀑布》的課堂實錄08-29
《望廬山瀑布》課堂實錄04-11
《望廬山瀑布》課堂實錄07-31
望廬山瀑布課堂實錄08-21
語文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課堂實錄08-13
[經典]望廬山瀑布04-17
望廬山瀑布03-20
望廬山瀑布10-06
小學語文《望廬山瀑布》教案06-30
《望廬山瀑布》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