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一、問題提出
在《語文課標準》(實驗稿)中提出對1—2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有一條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從這一目標,我們體會到在低年級古詩的教學要盡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教學,要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開展想象,理解詩意,領悟內蘊。而且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 “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它注重興趣的培養,情感的激發,語言的感悟積累,學習方法的習得,學習習慣及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在新課程標準還特別重視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它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課體圖片,聲效啟迪,背景音樂為學生創設美的情景,引導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培養語感,領悟古詩中所蘊涵的意味。的確,通過教師一次次的引導及指導,通過學生自己的朗讀領悟,學生正一步步地走進“詩”意,使他們達到身臨其境的妙感。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揭題、解題。
承上過渡,今天學習李白的一首詩,出示課題。
問:誰來讀課題?想想該怎么讀?
生1:望廬山瀑布。(讀得很快。)
生2:望/廬山瀑布
問:為什么這樣讀?
相機講解“望”的意思,知道“廬山”是地名。
問:什么是瀑布?誰見過瀑布?
生1:瀑布就是從高高的山上流下來的水。
生2:我們這里有個“百丈飛瀑”,我看到那里的瀑布是從山上流下來的,水很大,發出很響的“嘩嘩”聲,站在下面很涼爽。
(“瀑布”一詞對學生來講非常陌生,但意想不到的是生2碰巧到過王院鄉的“百丈飛瀑”,她把她看到的、聽到的及親身感受講得非常貼切,于是教師相機出示了廬山風景區的瀑布,讓學生欣賞瀑布,使他們在腦海形成了抽象的瀑布形象,讓學生與古詩中描寫的對象走近一步。)
片段二、第一次指導讀古詩。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不理解的字、詞劃出來)。
2、指名請兩位同學試讀。
男生1——初讀古詩,讀得并不熟練,甚至讀得有些支離破碎。
女生2——讀得較為流暢,但沒有明顯停頓和重音。
3、放錄音,比較讀,仔細聽有哪些停頓和重音。
4、小黑板出示古詩,指導學生劃分如何停頓。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教師一句一句地邊范讀邊劃分,第二句劃好之后,學生馬上就領悟了老師的意圖,很順利地就劃分好了三、四兩句該停頓的地方,并且根據往常念古詩的經驗,學生們馬上象模象樣的、搖頭晃腦地讀起來。
(學生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經過教師的這一點撥,語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片段三、扶放結合,理解詩意。
(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是有情感地朗讀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這一片段中教師對每句詩中的重、難點進行了適當的指導。)
師:這首詩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請提出來。
生1:老師,第一句中香爐在太陽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煙霧了嗎?
師:哦,老師告訴你們,這里的香爐并不是指燒香的爐子,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因為樣子像香爐,所以叫香爐峰。現在你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了嗎?(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能清楚地講出第一句詩的意思。)
生2:這條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長嗎?(他的提問使一小部分的同學笑了起來。)
師:我看到有同學在笑,我想問一下,你為什么笑?
生3:因為不是指真正的三千尺,而是指瀑布很長。
師:是的,這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瀑布的長。這么長的瀑布從山上流下來,速度怎樣?你從哪個詞中體會到?
生:速度快,從飛流直下可以看出。
師:聽,瀑布從山上流下來了。
(課件出示瀑布圖并播放瀑布“飛流直下”時發出的巨響,讓學生感受到瀑布的聲勢浩大。)
生:“前川”是什么意思?
師:誰知道?(學生都搖搖頭)
師:大家想哪些東西可以“掛”?
生:圖畫。
師:這里是指什么掛在山前?(看圖)
生:瀑布。
師:是的,那這里的“川”就指河川。
(課件出示廬山瀑布,教師讓學生看圖一邊解釋詩句的意思。通過這樣圖文結合的講解,使問題變得簡單化了。)
生:銀河和九天是什么意思?
班長馬上舉手說:“銀河”是天上的一條河,它把牛郎和織女分開了;“九天”是指天有九層,它是最高的一層。
(聽完回答,老師對她有豐富的課外知識進行了肯定和表揚。)
師:整句話怎么理解?(沒有學生舉手)
師:這是一個比喻句,有誰知道這里把-----------比作了-------------。
生:把瀑布比作銀河。(思考了半分鐘后,學生舉手了。)
師:那“疑”該解釋為什么?
生:好象。
(通過教師的層層點撥,學生馬上理解了詩的意思。并且學會了這首詩中的一句比喻句。)
最后,教師在學生已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次指導學生朗讀。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特征是詞語概念總是和事物表像緊密結合著,脫離了一定的表像,學生就很難理解詞義,也很難入情。如若空洞地讀文,便難以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在這一片段教學中,教師通過出示廬山瀑布圖,聽瀑布的巨響,為學生進行語感培養提出了模擬的體驗,在教師這種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水平更上一層樓了。)
片段四、配樂朗讀及背誦。
師: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后,讓我們再來欣賞廬山的美麗風光。
(課件出示廬山的風景及播放以古箏為主的背景音樂,老師深情講述古詩的全意:抬頭仰望,一輪紅日正灑著金光,光芒柔和地照射在青翠的香爐峰上,點點金光和籠罩在峰頂的云霧交融起來。于是峰頂像升騰起一縷縷紫色的云煙。呀!一陣水聲傳來,循聲走去,只見一道從天而降的大水簾出現在香爐峰前,水流從高高的峰頂一路咆哮而下,落入深潭中,使人疑心是九天的銀河從九天落入人間。”)
講述完后,教師又在古典的背景音樂中范讀了古詩,
師:欣賞了廬山的瀑布,聽完了老師的講述,讓我們也在音樂聲中,像李白一樣站在瀑布前一起來吟誦這首古詩吧!
學生全體起立,在音樂聲中“小詩人”們投入地朗誦,他們完全融入到了“詩”境中。
(文章是靠語言文字塑造形象,抒發感情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特定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把書中描繪畫面與具體生動實在形象及生活體驗掛起鉤來,增強語言文字的形象感。通過設計配樂朗讀及背誦這一片段,帶領學生進入古詩情境,得到了精神的愉悅,讓學生在讀中生情,悟中激情,真切,扎實地在詩境中走個來回,并且通過指名吟誦,集體吟誦,讓每位學生都有了“小詩人”的成就感。)
片段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師:李白是唐朝的詩人,他用短短的28個字就高度凝練地將瀑布那雄偉的氣勢描述出來了,真是功力不凡。現在作家葉圣陶先生也與了一首現代小詩《瀑布》,我們一起來欣賞。課件出示葉圣陶先生的詩《瀑布》,也許同學們還沉浸在剛才的詩境中,他們立即充滿激情地誦讀起來,“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學生們朗讀起來領悟起來都顯得輕松多了。
(語文課堂應體現開放性,注意與課外語文資源的適度綜合,這樣的教學使課內有機地拓展到了課外,有效達到了積淀語言素材的目的。)
三、案例評析
在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而是充滿活力的,不斷生成的,開放式的教學,并且它還要求教師一方面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文本和生活。
真正地閱讀課堂教學,就是要求老師要巧妙地引導,要善于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領會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去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再通過朗讀外化表達,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從而使整堂課都充滿著激情。
這些目標及要求,我覺得在這篇《望廬山瀑布》教學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整堂課下來,學生在讀中生情,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華。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04-07
望廬山瀑布教案設計案例05-15
《望廬山瀑布》教學談05-13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6-25
《望廬山瀑布》的教學設計12-01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1-07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06-09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06-10
《望廬山瀑布》教學實錄07-27
《望廬山瀑布》教學實錄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