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譯文與詳細賞析
引導語:小編收集有關《望廬山瀑布》的資料,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注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2.香爐——爐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
3. 紫煙——山上水氣在陽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煙霧.
4. 前川——山前面的河水.
5. 銀河——天河.
6.九天——天空最高處.
譯文:
在陽光照射下香爐生起紫色煙霞,遙望瀑布象白色綢帶掛在山川間.
飛流直下的水象似有幾千尺,使人懷疑那是銀河瀉落到人間.
名句賞析——“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風景秀麗,香爐峰的瀑布尤為壯觀,詩人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絕句.前兩句概括地描繪了香爐峰瀑布的奇偉景象.首句從香爐峰寫起,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字,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筆墨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飛流”是寫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繪瀑流直瀉,“三千尺”是夸張瀑布的壯觀,可以說字字珠磯,無一虛設.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率直道破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賞析一:
廬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南傍鄱陽湖,古稱南障山,相傳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廬居此山,因而得名,瀑布,指香爐峰附近的開先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部,因其峰尖圓,狀如博山香爐,加上峰頂終年云霧如香煙繚繞,頗具香爐之神.這句詩是寫香爐峰的奇麗景色,為瀑布勾勒一幅壯美雋逸的背景圖畫.香爐峰上之山石多為紫褐色,兼有云母頁巖,山頭常年云霧升騰,在陽光的照耀下,云蒸霞蔚,氣象萬千,因此遠遠望去會有“紫煙”繚繞之感.這里的“香爐”、“紫煙”無疑是景物名稱的偶然巧合,但是經過詩人似乎漫不經心的一筆巧借、點化,卻增添了動感.這里的勾勒環境,其實并不單純為了描繪美景,而是借此來寄情托意,將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煙縹緲的仙境的志趣之中.唯其如此,才更能顯示出“謫仙人”李白那飄逸、豪放的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遙看瀑布掛前川”,把遙望中開先瀑布的形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里的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突現了遠望中瀑布的靜態感、其燦若珠簾、潔如白練的壯美感.這樣,在雄闊的背景中勾出珠簾垂空、直瀉潤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詩歌景中有聲、以靜顯動的氣韻.
“ 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詩人扣緊瀑布的噴涌, 通過“飛流”、“直下”兩個極有氣勢的動詞和“三千尺”這個富于夸張的數量詞,把瀑流之湍急、沖力之猛烈、聲勢之宏大,展現于讀者眼前.在這突如其來的氣勢面前,第四句妙筆的生發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中,詩人巧借銀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飛動的氣勢.此處的“疑”字分外傳神,它既真切地傳達了詩人仰觀飛瀑時一剎那間的心靈感受,又符合開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實際.它在青玉峽之上游約二華里處,位于香爐峰之左前側,其正后方沒有峰巒遮擋,瀑流自開先峰脊直瀉而下,游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來”的感覺.李白是積極浪漫主義的藝術大師,這首詩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精神、激奮的愛國熱情和橫空飄逸的才氣.詩人積極浪漫地調動想象、夸張、比喻等藝術手法來突現廬山開先瀑布的變幻多姿和雄奇壯觀,把瀑布描繪成了獨具個性的藝術形象.
全詩融情于景.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氣勢,洋溢著詩人昂揚激進的思想,蘊含著他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深切感情.詩人豐富獨特的想象,使全詩的字里行間飄蕩著浪漫主義的色彩.詩人又調動襯托、夸張、比擬等修辭手段,更使全詩神采飛揚,渾然天成.蘇東坡對李白這首《望廬山瀑布》詩推崇備至,評贊曰: “帝譴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
賞析二:
這首七絕,描寫廬山瀑布的壯觀.首句寫陽光燦爛、紫煙繚繞的香爐峰,算是鋪設背景;然粕刻畫瀑布的形象:
“瀑布掛前川”,寫瀑布從山頂直垂下來,就像懸掛在山前河道的上空一樣;“飛流直下”,寫瀑布的水流迅猛如飛,一瀉到底;“三千尺”,夸張地說香爐峰高,瀑布水長;“銀河落九天”,用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比喻瀑布的壯麗形象和雄偉氣勢,讀起來仿佛看見那銀白耀眼的光澤,聽到那驚心動魄的轟響.從“遙看”到“疑是”,由見景而生情,使人感受到詩人欣賞瀑布時的興奮和喜悅:啊,我當是銀河從天上跌下來啦!
這首山水小詩,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發著人們對廬山風光的向往和祖國山河的熱愛;而廬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隨同這首詩,宛如天上皎潔明亮的銀河,在作者眼前閃閃發光,永不消逝.
賞析三:
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練掛在山前.水流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落自九天.廬山風景秀麗,香爐峰的瀑布尤為壯觀,詩人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絕句.前兩句概括地描繪了香爐峰瀑布的奇偉景象.首句從香爐峰寫起,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字,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筆墨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飛流”是寫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繪瀑流直瀉,“三千尺”是夸張瀑布的壯觀,可以說字字巧妙,無一虛設.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率直道破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賞析四: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里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鑒賞家.
賞析五: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是一首家喻戶曉、雅俗共賞、人人口熟能詳卻又摹仿不得的神來之作.廬山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風景與文化勝地之一,有"無限風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觀"的飛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還與遠處隱約可見的萬里長江和千頃鄱陽湖,互為映襯,這一切自然而然地組成了氣象萬千的天然圖畫,不但如此,廬山還以它極為豐厚的歷史人文積淀而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載之一.古往今來,不知引發過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懷靈感,絞盡腦汁地寫下無數歌詠詩篇,而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不過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絕句,卻在眾多詩作中,雄視古今,獨占鰲頭.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祿山叛亂的第二年六月,李白從安徽的宣城來到了長江邊上的廬山,一直呆到了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恢儐律劍諑繳隙裙訟摹⑶鎩⒍荊還殘戳碩十四首詩.
在廬山的南麓有東西兩條著名的瀑布,一條從鶴鳴、龜背兩峰中溢出,水勢充沛而崖口狹小,強大的水流從崖口奪路而下,形成數十百縷,噴灑而下,形同馬尾,故有"馬尾水"之稱;另一條從雙劍峰東麓凌空而下,懸掛數十百丈,一瀉千尺,蔚為壯觀,古稱開先瀑布.《望廬山瀑布》就是寫的開先瀑布.
詩的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看上去是對香爐峰的描寫,與瀑布的關系不大,但是我們須知,此詩不是單純地寫"瀑布"而是寫的"望瀑布"這一動態過程,所以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輕描淡寫,其實并非閑來之筆.它向讀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廬山上,香爐峰是在廬山西北,峰頂尖圓,終日煙云繚繞聚散,如一個碩大的香爐,故稱為"香爐峰".此句也點出了望瀑布的具體時間.因為在白天時分,"日照香爐"是望不到"生紫煙"的景觀的,只有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在香爐峰上時,那山間的嵐氣才會呈現出一種難得的紫色.雄偉的山峰遠遠望去猶如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在清晨時分,冉冉騰起陣陣白霧,縹渺彌漫于蒼天山川之間,在紅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這第一行詩為全詩罩上了一種浪漫的光環,從而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氛圍.到第二句時,詩人才把視線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遙看瀑布掛前川",點明詩人是站在山腳之下,抬頭遠望.一個"掛"字是靜態的動詞,如果是近在眼前,那么就會置身于瀑布的聲響、水勢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覺了,不過那樣就會與題目中的"望"字脫節了.只有"遙看",也就是遠遠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遠帶著跳躍,伴著水聲的瀑布才會靜靜地"掛"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尋白練,懸掛山前,這也是詩人看到瀑布時的第一感覺.詩歌的前兩句有一種精心安排的動靜對比,放眼望去,香爐峰的山色本無太大的變化,可是李白卻非要它動起來,所以選擇了一個"生"字,具體入微地反映了香爐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現的迷人色調;而那奔瀉不息的瀑布,詩人卻非要用一個"掛"字讓它安靜下來,這種打破常規的寫法,使得他筆下的這兩句詩絕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點、任何時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屬于晴朗的早晨,遠望中的"廬山瀑布".看似尋常的詞句,卻蘊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構思與巧妙的組織呀.
詩歌的.前半段是客觀的寫實手法,而后半段卻一改前態,轉用最夸張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這也是李白詩歌浪漫風格的最大特色,不論長篇短制,都是手到擒來,運用自如的.的確,每當人們欣賞高山瀑布之際,都難免會被其深深打動,更不要說是心中永遠跳躍著激情的"謫仙"李太白了,他與這種永不停歇,不顧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沖去的宏偉景觀,具有與生俱來的心靈感應和共通之處.所以李白筆下的"廬山瀑布"才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比任何詩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為獨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寫他人所不敢寫呀."飛流直下"是實寫,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時又極力向人們展示了瀑布的無窮動態.一個"飛"字,把高山瀑布奔騰跳躍的態勢描繪得恰到好處,"直下"一詞,既顯山勢之高,又見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經屬于一種興會神到的率意之筆了,因為任何人都知道這并不是對瀑布長度的真實表述,我們反而會認為"飛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對廬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給我們的感覺是一種特有的流動氣勢,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與天性的物化寫照,難道他自己不就是這樣一種人中驕子、天上謫仙嗎?最后一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如果沒有這一句,《望廬山瀑布》詩可能就不會如此千古流傳、盡人皆知了.銀河是由橫亙天際的無數顆星組成的,本來就是人們的想象浪漫之詞,因為每一顆恒星之間相距不啻十萬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現了這個詞,又有誰想到用"銀河"這一人類賦予天象的美妙詞語再反過頭來比喻地球上真實的自然景觀呢?不但是那樣大膽,而且是這樣準確,當沒有人用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銀河與瀑布之間的共同點,但當李白落筆之際,便成為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絕唱!他把銀河來了一個水平大翻轉,從橫向變成豎掛,又從"九天"落到"廬山",但其神韻依然,光采照舊,不論在何處,都給人以浪漫的想像和無窮的魅力,這是在用"銀河"來比"廬山瀑布"嗎?當然,恐怕再也沒有比這更恰當的比喻了,但你能說這不是謫仙在借天上的"銀河"和廬山的"瀑布"的無窮之水,來澆自家懷才不遇的塊壘嗎?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詞,愈發為全詩蒙上了一種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藝術色彩.
從李白這首廬山詩問世以后,眾多詩人雖然仍然把廬山當做描寫對象,但是卻很少再有人專與廬山瀑布了,這就不難預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寫同一題材的話,是需要大的勇氣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詩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寫不誤,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廬山瀑布》詩,徐詩全文如下:"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要說比起李白的詩來確實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一聯,卻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貶,張祜就特別欣賞,而宋代大文豪蘇軾卻對此深惡痛絕,他專門也寫了一首詩,"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憑心而論,說徐凝的是"惡詩",雖說是"戲言",蘇軾也有點太矯枉過正了,但他認為李太白的《望廬山瀑布》是"古來唯有謫仙辭"確是千古論定,無人不贊同的.(田南池)
賞析六: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介紹: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ur]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 “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于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其后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ur].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中年
后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并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于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涂(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終年62歲.
作品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他所鐘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包括古風和樂府詩,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與《憶秦娥》.也有少數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
更多《望廬山瀑布》文章推薦閱讀★★★★★:
【《望廬山瀑布》譯文與詳細賞析】相關文章:
望廬山瀑布賞析(15篇)10-16
望廬山瀑布賞析15篇10-16
望廬山瀑布原文翻譯賞析07-14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與《望廬山瀑布》有什么異同點?10-09
望廬山瀑布賞析集錦15篇10-19
望廬山瀑布賞析(通用15篇)10-17
望廬山瀑布賞析集合15篇10-17
《望廬山瀑布》原文翻譯及賞析10-26
《望廬山瀑布》原文、翻譯及賞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