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精選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三、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找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zhàn)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征》,讓我們體會到了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zhàn)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復習方法,交流資料。
1、復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是什么內容?(生敘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匯報,品味詩句。
A、匯報前兩句:
(1)說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為什么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么感覺?
(2)反復吟詠,熟讀成誦,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
(4)聯(lián)系課外,鏈接知識。
B、匯報后兩句:
(1)匯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了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二、升華情境
(一)憑借情境,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三、練習題
(一)解決書后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冬冬的問題,理解多數(shù)古人選擇戰(zhàn)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四、日積月累,課外延伸。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點:了解詩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體會詩歌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講解、指導、示范
學法: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二、教學過程
(一)出示詩歌,讀詩。
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注解理解詩意
(二)簡析背景。
1、讀詩題。
——告訴老師,詩題中的“塞”指什么?(關塞、邊塞)
——從詩題中你知道這首詩應該是寫什么內容的嗎?(反映邊塞生活和戰(zhàn)事詩)
2、簡單介紹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zhàn)生活,后人稱他們?yōu)椤斑吶娙恕保纬闪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3、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zhàn)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jù)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huán)境艱苦)
(師補充):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
——戰(zhàn)爭、征人……(戰(zhàn)爭場面慘烈)
(補充)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三、注釋讀詩,品味意境,抒發(fā)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
——戰(zhàn)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zhàn)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zhàn)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shù)。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zhàn)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zhàn)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zhàn)爭(渴望戰(zhàn)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對朝庭的失望。
戰(zhàn)事連綿不斷,與朝庭無名將賢才有關,恨報國之志不能如愿。
指導讀出內心的那份失望和無奈。
10、整體再讀全詩,體會詩之意境。
四、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的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差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課堂學習生活化,從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興趣,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三性兩化”――自主性、互動性、創(chuàng)造性,動態(tài)化、生活化。
本課時對學生課外知識的補充較多,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對這些古詩較為陌生,以后應加強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另外,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盡管一再體會詩句內涵,但離有感情朗讀還有一定的差距。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了解古詩大意。
3、引導學生讀悟結合,想象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味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資料卡片
四、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提示課題
1、師導語: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又學習了不少古詩,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兩首邊塞詩嗎?(《磧中作(唐·岑參)》、《涼州詞(唐·王翰)》)來我們一起背誦一下吧。
2、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大家有興趣嗎?
4、板書課題。(指導“塞”的讀音,理解其意)齊讀課題。(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常有的題目)
5、簡介作者。(課件出示)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出示自學提示。
1、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jié)奏。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聯(lián)系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師: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詩文,老師準備了自學提示,誰愿意來讀一讀?
2、學生自由讀文。
3、檢查初讀情況。
(1)同學們,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相機正音“還”“將”“教”,再指名讀】
(2)詩是有節(jié)奏的,所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標注的節(jié)奏提示)誰又能讀出這七言絕句的節(jié)奏來呢?【指名讀,評價——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
(3)聽古詩錄音。咱們再來聽聽這首詩的錄音吧。讀得怎么樣?咱們也像這樣試著讀讀。齊讀。
(4)小結:其實,讀詩不在于語調的高低,也不在于搖頭晃腦,在于把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讀出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讀出的韻味會更足。
(三)細讀古詩,入境悟情.
1、品讀第一、二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這二行,邊讀邊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畫面。誰來說說這畫面描繪了什么?(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涼的原野,遠處有一座雄關,)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邊塞)
(3)“秦時”和“漢時”分別指什么?
(4)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xù)的戰(zhàn)爭,從未停止過,以至萬里長征人未還。
(5)從“萬里”一詞中你體會到什么?這里的“人”指的是誰?“人未還”是什么意思?他們?yōu)槭裁床换丶遥浚ò鍟喝宋催)(他們還在戍守邊關,還在打戰(zhàn),不能回家;他們已經(jīng)戰(zhàn)死沙場,回不去。邊關的戰(zhàn)事接連不斷,不能回家。)
師:他們想回家嗎?(想)
(6)補充資料。這些將士們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們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嗎。我們來看資料。(課件出示)
讀了這份資料,我們看一個“未”字包含著多少辛酸與失望啊!讀到這里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加——(沉重、悲涼、凄涼)
(7)指名讀。讀出你的感受。
(8)齊讀。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讓我們懷著這樣復雜的心情一起齊讀——(一二行)
(9)此時,假如你是那些將士中的一員,你會想些什么?
(10)是啊,當那些在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將士們,渴望回家的時候,在同一輪明月下,遠在故鄉(xiāng)的親人同樣也會思念他們。“人未還卻心相系”,讓我們感覺到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天倫之樂不能享,兒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這該死的戰(zhàn)爭啊!同學們,讀到這里,你們的心情僅僅是悲哀嗎?從這里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板書:痛恨、同情)
(11)帶著這種感受再來齊讀這句。
2、品讀第三、四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結合注釋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李廣將軍的簡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這些,再來讀讀這句詩,誰來說說這兩行詩寫了什么?(板書:飛將在)
(5)是啊,要是漢朝的李將軍在,胡人——(不敢度陰山)陰山也就安定了,那么邊關也就會——(安寧了),邊關安寧了,將士們也就不用萬里征戰(zhàn)了,他們——(就能回家鄉(xiāng)),和家人團聚,那么國家——(也會更太平)。
(6)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將,期盼和平)(板書:期盼)
(7)期盼有良將,難道朝廷真的沒有像李廣將軍這樣的良將嗎?(有)為什么他們不到前線殺敵呢?(有的不愿當將領,有的則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經(jīng)有過輝煌與繁榮的時期,人們也過著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時期,皇帝昏庸無能,朝廷無能,將領們醉生夢死。詩人高適在《燕歌行》中就寫出這樣的詩句: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課件出示)詩人寫這兩行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對朝廷用人的不當,將帥無能的不滿。(板書:不滿)
(9)指名讀。誰能來讀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評讀,再指名讀。聽錄音。再讀。
(10)引讀:詩人王昌齡懷著對祖國的滿腔熱情,面對這種殘酷的現(xiàn)實,在大聲地呼吁,他希望——
這不止是詩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的希望,他們希望——
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
3、小結,并嘗試練筆
(1)通過剛才的學習(師點板書),我們明白了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既有對戍守邊關戰(zhàn)士的同情,對戰(zhàn)爭的痛恨,也有對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對朝廷用人不當?shù)牟粷M。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兒女……你想說些什么,請寫出來。(課件出示)
4、賞讀古詩,背誦古詩.
(1)是啊,你們說的這些都表達了將士們的親人渴望早日結束戰(zhàn)爭,渴望親人早日團聚,然而戰(zhàn)爭結束了嗎?(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有著濃濃愛國情懷的詩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讀讀這首詩,試著背下來。
(2)學生試背。
(3)指名背、齊背(配樂)。
5、拓展延伸,升華感情。
(1)出示介紹李廣的詩。剛才的學習中我們結識了飛將軍,唐代的詩人盧綸也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贊頌飛將軍的,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
(2)我們今天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卻反映了中國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讓我們遠離硝煙,遠離戰(zhàn)爭,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們的國家兵強將廣!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詩中的感情。
2.學習閱讀古詩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3.培養(yǎng)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激發(fā)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學習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感情。
學習難點:
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古詩,借助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搜集邊塞詩,并朗讀;搜集中國現(xiàn)代國防知識。
2.教師: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學習過程:
一.古詩接力。
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不少古詩,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小的游戲…——古詩接力,怎么樣?
二.導入新課,交流學法。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書:邊關)介紹王昌齡(出示幻燈片)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學生全班齊讀古詩。
三、結合注釋,理解古詩,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⑴讀一讀。
⑵想一想。這兩句詩講了什么呢?古詩描繪的是哪個時期的情景?
詩中的邊塞在哪兒?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⑶說一說。同一時間在邊塞看見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關塞是漢代的呢?
⑷學一學。想象:同學們,如果你是邊塞的一名戰(zhàn)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勞作戰(zhàn),夜晚孤獨望明月,會想些什么呢?
⑸嘆一嘆。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誦一誦: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fā)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可是征人們回家有望嗎?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⑴學生讀詩。把古詩中隱藏的名將找出來,想想匈奴人為什么稱李廣為
“飛將軍”?“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這里假設了什么?介紹李廣。
⑶學生匯報,教師引讀。從這種假設中,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關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⑷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⑸整體讀全詩。然而,戰(zhàn)爭停止了嗎?
(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
六:屏幕出示《出塞》全詩理解(課件),學生齊誦全詩。背誦古詩。
七.交流邊塞詩。
你在課外還讀過哪些邊塞詩?能讀給大家聽嗎?(會背更好)
教師出示《塞下曲》《涼州詞》,學生齊讀。
八、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這首古詩不僅反映遠離家鄉(xiāng)的士兵為抵御外侮而長期戌邊“萬里征戰(zhàn)”的艱苦生活,而且表達消除邊患,使人民過上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這樣把個人安樂與國家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是此詩的難能可貴之處。全詩寫得悲壯而不凄涼,暢明而不淺露,體現(xiàn)了王昌齡七言絕句的特有風格。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yǎng)。
3、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明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體會詩人愛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提問引入,談話激趣:
1、提問:“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朝代,能用簡明的詞語進行概括嗎?(繁榮昌盛、富足、強大……)
2、同學們知道嗎,在這繁華昌盛的背后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背井離鄉(xiāng),別妻離子,常年戍守在大漠邊關,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濟濟的唐代詩人中,也有這樣一些詩人,他們不留念都市的繁華與喧囂,而把目光投向了荒涼的大漠和駐守邊關的將士們。這些詩人以邊塞生活為創(chuàng)作題材,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這就是我們今天將學習的——邊塞詩。
二、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輕讀《出塞》《涼洲曲》這兩首詩歌,注意把每個字音讀準確,并想想它們有哪些共同之處。
2、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相機正音。
3、全班齊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這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都是唐代詩人的作品,且詩人都姓王。
(2)都是邊塞詩。
三、分步解讀,品悟詩情。
(一)學習《出塞》。
1、過渡:兩首詩歌雖然類型相同,但側重點卻有所不同。讓我們先來看看《出塞》這首詩。
2、同學們自己細致地讀讀詩文,聯(lián)系注釋,想想這首詩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圍的同學議一議,說一說。
3、指名說說詩文的大意,疏通詩意后追問:
(1)作者一開篇就抓住了“明月”和“邊關”這兩樣事物進行描寫。但老師卻有一絲疑惑,詩人為什么要在“明月”和“邊關”這兩樣事物前加上時間限定詞“秦”和“漢”呢?我斗膽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邊關”,行嗎?(不行,“秦”和“漢”兩個時間限定詞,說明邊關的戰(zhàn)事已延續(xù)多年,使詩歌顯得雄渾蒼茫,韻味悠長。)
(2)是呀,從秦至唐近千年的時光,邊塞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駐守的將士換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還是那輪恒古不變的明月,邊關還是那蒼涼寂寥的邊關,想到這,作者此時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讀來表達作者心中的感慨嗎?(指名讀后再齊讀)
(3)歲月更替,可駐守邊關的將士們的命運卻大多相同,詩中哪一句告訴我們了?(萬里長征人未還)
(4)你知道將士們不能還家的原因有哪些嗎?又有哪些人在盼著他們早日歸家呢?
(5)一邊是思歸心切的將士,一邊是翹首盼歸的親人,讀到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能帶著自己的心情讀一讀嗎?
(6)面對這千年來不斷重復的人間悲劇,詩人多想時光能倒流啊,讓時光能回到漢朝,回到那一段相對安寧的日子,因為……(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二)參讀《塞上曲》,了解李廣。
1、過渡:李廣,西漢一代名將,驍勇善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令敵軍是聞風喪膽,好幾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詩人盧綸曾有一首詩歌《塞上曲》就描寫了李廣將軍的英勇威猛。
2、教師范讀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線昏暗的叢林中風吹草動,將軍拉開了弓箭射向獵物。等到天明去尋找箭頭,卻發(fā)現(xiàn)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頭的棱角中。
3、學生齊讀《塞上曲》。
4、對李廣這位漢代名將懷念的背后,隱含著作者另一層深意,你能揣摩出嗎?(唐朝無良將,企盼有良將能平息戰(zhàn)亂。)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讀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嗎?
(三)學習《涼洲曲》
1、過渡:詩人期盼良將,沙場上的將士們又何嘗不是呢?讓我們來到疆場,看看將士們的生活吧。
2、學生自讀《涼洲曲》,聯(lián)系注釋,想想詩歌大意。
3、指名讀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齊讀。
5、品悟詩情:
(1)、即將趕赴戰(zhàn)場,卻還舉杯暢飲,將士們真的是飲酒作樂,貪杯好酒而醉嗎?(不是,他們是借酒消愁。)
(2)將士們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腸愁更愁,將士們心里知道“古來征戰(zhàn)……”。誰來用讀說出它們的心聲。
四、整體參讀,體察詩蘊。
1、是呀,“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正是因為“幾人回”,才致使“萬里長征人未還”。讓我們再來讀讀《出塞》和《涼洲曲》,邊讀邊想,這兩首詩歌表達了哪些共同的愿望。(愛國憂民,盼望和平,厭惡戰(zhàn)爭,企盼良將)
2、這些美好的愿望不僅僅是唐代詩人們的愿望,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聲表達出了同樣的心愿,聽歌曲《出塞曲》。
五、拓展文本外延,展示課外積累的邊塞詩作。
板書設計:
出塞 涼洲曲
秦時明月漢時關, 葡萄美酒夜光杯,
萬里長征人未還。 人未還——幾人回 欲引琵琶馬上催。
但使龍城飛將在, 醉臥沙場君莫笑,
不教胡馬度陰山。 盼望和平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厭惡戰(zhàn)爭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lián)系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課前預熱:以詩會友《靜夜思》。李白在什么情況下會思念家鄉(xiāng)?你有過想家的經(jīng)歷嗎?
1.知詩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三首》。說到唐詩,你們會想到哪些唐代詩人?你對詩人了解多少?我們今天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2.讀詩題《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釋?
(是古代軍歌的一種題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邊塞看看嗎?
欣賞圖片。邊塞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教師板書:《出塞》)
了解詩人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導書寫:
“塞”的中間第三橫長;“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寬。
三、再讀詩文,探究詩意
1.師: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說說哪個字容易讀錯。
(2)大家跟讀,學習“秦”字。
(3)提問“但使,飛將,不教,胡馬”等詞的意思。
2.朗讀古詩:根據(jù)平仄規(guī)律和七言絕句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
師:到底詩人吟了什么詩,我們來聽聽看。
(指名讀,齊讀,師范讀。)
讀得字正腔圓是學詩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感情,這就是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來說說學習古詩有什么好的方法?
3.自由朗讀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
在這兩行詩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根據(jù)我們說的學習方法再讀古詩,把理解的詞放入詩中,用我們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5.反饋交流: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
6.同桌互說詩意,再讀古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7.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jié)奏。
三、悟詩情
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一)感悟畫面之悲。
1.師范讀詩句。
你眼前出現(xiàn)一幅什么畫面?
(板書:明月關人未還)這樣的畫面給了你什么樣的感覺?
2.指導讀出感覺。
小結: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和邊關。“明月”“邊關”已經(jīng)成了戍守邊關將士們生活的兩個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從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書:同情征人)(唐代鎮(zhèn)守邊塞的士兵統(tǒng)稱征人)
(1)想一想: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和一輪明月,那些背井離鄉(xiāng),長途跋涉來駐守邊關的征人們,會想什么呢?(家親人)
(2)補詩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師:不知何處傳來悠揚的蘆笛聲,引得征人直往家鄉(xiāng)的方向望。他們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邊關。)他們什么心情?體會失望、悲傷。
讀出語氣。
(3)激情引讀:回家是千百萬征人縈繞心頭上的夢啊!卻只能化為一句——(引讀)
2.從親人的角度感悟
(1)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下他們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說話:白發(fā)蒼老的雙親,拄著拐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__________。勤勞善良的妻子,干完農(nóng)活,站在村口,對遠方的丈夫說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_________。
(3)師:多么動情的呼喚,多么強烈的期盼,但他們等來的盼來的卻依然是“人未還”引讀。此時月圓人卻不圓他們會是什么樣的心情?(板書:悲壯)
(4)指導讀出感情。
(三)感悟歷史之悲
師:這樣的思念,這樣的等待,是不是一年,兩年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自秦漢以來,邊關戰(zhàn)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shù)。翻開歷史的長卷,朝代變遷:我們發(fā)現(xiàn)從秦代到唐代中間隔著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這是悠悠千年的歷史啊。(課件出示12)
師:至秦至漢至唐,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多少征人盡望鄉(xiāng)啊,依然是——(引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悠悠千年,月圓家不能圓,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依然是(引讀)
體會詩人情感: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寫下這兩行詩句,詩人王昌齡留下了眼看淚。這是什么樣的眼淚?反饋并讀出語氣。
師:這是傷心的眼淚更是同情的眼淚。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親人的悲痛。讓我們帶著感受來齊讀這兩行詩。
3.征人們?yōu)槭裁床换丶遥课覀儊砜匆欢钨Y料。另外還有許多邊塞詩,也反應了邊塞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課件出示“據(jù)《資治通鑒—唐》記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看到征人悲慘的生活,看這千百萬妻離子散的家庭,你們想對這無休止的戰(zhàn)爭說什么?所以詩人這樣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為什么要寫西漢飛將李廣呢?
(補充:《塞下曲》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讀出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從這兩行詩中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希望?(板書: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2.激情引讀
(1)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殷切的希望,我們來表達下詩人的希望好嗎?(引讀)
(2)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是呀,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這也是千百年來征人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
3.體會壯的感情
出示《從軍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體會戰(zhàn)士們的豪情壯志。齊聲朗讀。
四、總結
“人未還”雖說是悲痛的,但也見證了戰(zhàn)士們保家為國的壯烈。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讀這首詩。從詩中你感受到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板書:憂國憂民)這首詩的體裁是“七言絕句。”這首詩氣勢雄壯,既寫了征人的哀嘆,又寫出了渴求良將的愿望和報效國家的志向。真不愧為“七絕詩”的壓卷之作。
五、布置作業(yè)
將你今天在課堂上的收獲加上你的想象,將《出塞》這首詩改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個故事。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7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要個性化。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整理資料、品讀吟誦、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感悟,讀中欣賞,激發(fā)學生熱愛我國古老、燦爛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2)借助注釋了解古詩的意思。
(3)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渴望平息戰(zhàn)事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背誦的方式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2)學生能夠通過交流、研討了解詩歌的大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燦爛文化,為我國的悠久歷史而驕傲自豪及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養(yǎng)成主動誦讀課外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古典樂曲《十面埋伏》,引導學生想象古戰(zhàn)場的悲壯場面。
2、背誦王之煥的《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場面。
3、學生介紹搜集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教師補充。
“出塞”是樂府一種曲調,此外還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題。
4、請學生完整地表達詩歌的題目的意思。板書課題:
出塞
王昌齡
二、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1、自由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小組之間互相讀,相互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法了解詩歌的大意,鼓勵學生質疑。
4、指名讀詩歌,討論交流。小組之間討論詩意,提出疑問,師生交流,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精讀全詩,入境悟情。
1、教師講述古詩的歷史背景,引入境界。
2、賞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朗讀古詩,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板書:秦 漢
(2)再讀“萬里長征人未還”,師生共議“人未還”的內涵,學生想象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悲劇。板書:人未還
(3)課件展示,師生共同在音樂、景物中想象古時征戰(zhàn)的悲壯景象。聯(lián)想戰(zhàn)爭的殘酷。
(4)拓展理解“人未還”所表現(xiàn)的戰(zhàn)爭激烈。
(5)朗讀前兩句:
①學生自由讀。
②指讀,品味詩歌所描寫的場景。
③同學間互相評讀。
④想象畫面朗讀。
⑤在音樂的烘托下朗讀。
3、賞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學生自由讀后兩句。
(2)自由談談對“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詞,體會飛將軍李廣的威武、英雄氣概。板書:但使
(4)小組討論后,說說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5)指名朗讀,教師平讀。
(6)學生帶著對飛將軍的崇拜之情讀文。
(7)教師激情引讀。
(8)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讀體會作者贊頌漢將李廣,渴望平息戰(zhàn)事的理想和慨嘆邊將無能,朝廷無能的悲痛。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學生自由組合朗讀全詩。
2、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個性,配樂朗讀全詩。
3、在教師的引導下試背全詩。
4、觀看課件背誦全詩。
五、展開想象,入情練筆。
1、師:人間最難過的是離別親人,遠征戰(zhàn)場。作者面對荒涼的關山,舉頭望月,思念親人,此時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動,用你的筆描繪出當時的悲壯景象好嗎?
2、練筆。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業(yè)。
1、搜集有關邊塞的詩歌,比較、賞讀、摘抄下來。
2、結合自己的感受,試創(chuàng)一首古體詩。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讀出詩的味道。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境。
教學方法:
1、想象法
2、以詩解詩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邊塞詩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么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個詞描述、用一句話說一說、用一句古詩呢?(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頻繁、生死慘烈)
5、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1、糾正讀音:教應讀一聲。《古代漢語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讓、使,不讓胡馬度陰山,這里應讀jiāo。按韻律的時候,也應該讀教。唐人寫詩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規(guī)律,這個字讀仄,跟我讀,再讀。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guī)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jù)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誰來試一試?
4、師范讀。
5、師做手勢,學生讀。
6、學生讀,把古詩的節(jié)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讀完這首詩,你的眼前會浮現(xiàn)怎樣的畫面?
(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對于“秦”和“漢”,你了解多少?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么?(說明邊塞上的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經(jīng)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像這樣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詞,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詞的修辭手法叫“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xù)了千百年的戰(zhàn)爭,從未停止過,依然是——“秦時明月漢時關。”
(5)再來看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里的“人”指的是誰?(征人)他們在那里?他們在干什么?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出示“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車轔轔,馬蕭蕭,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7)想象練筆:征人的親人們,又會想些什么?
白發(fā)蒼蒼的雙親,拄著拐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
勤勞善良的妻子,牽著一雙兒女,站在村口,對遠方的親人說——
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一聲——(學生在音樂的伴奏聲中完成練習)
(8)引讀:
這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千百年千百萬白發(fā)雙親,千百萬可憐妻子,千百萬孤苦孩子,對征人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10)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里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根據(jù)課前搜集的資料,談談對這句的理解。
(2)“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歷史資料)
(3)出示課外資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介紹陰山:陰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qū)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王昌齡啊王昌齡,你為什么對朝廷不滿,為什么這么渴望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同學們,在讀讀這一句,有沒有更深的體會?(通過探問,激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為王昌齡這滿腔的愛國熱情,才發(fā)出了這氣壯山河,流傳千古的感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閉上眼睛,品讀詩的意境,背誦詩歌。
四、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1、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而王昌齡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給這“人未還”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詩歌內容——“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光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3、師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擊鼓,問:戰(zhàn)士聽到這樣的鼓聲,會有什么表現(xiàn)?(引導學生想象戰(zhàn)士奮勇殺敵的表現(xiàn)。)
4、有沒有疑問要問這些戰(zhàn)士?(你們?yōu)槭裁催@么勇敢無畏?難道你們不怕死,不想念親人?)
5、戰(zhàn)士們會怎樣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6、激情總結:戰(zhàn)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尾聲:回到現(xiàn)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對于戰(zhàn)爭,你有什么看法,這是老師留給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還有一份唐代邊塞詩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關
人未還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熱愛祖國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9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出塞》這首詩屬于漢朝樂府詩題,是一首感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經(jīng)典之作。詩人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國家安寧的憂國憂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王昌齡著有《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說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根據(jù)教學大綱對四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現(xiàn)狀,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課內外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說重點難點:
古詩教學的主旨是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品味語言的韻律美,在吟誦想象中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教詩的最好方法便是誦讀、想象、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讀詩、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作為教學重點。
這首詩雖篇幅短小,但意境深遠,第一、二句的時間,空間跨度極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秦時明月漢時關”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理解這一點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把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難點。
說教學方法:
想象法:美好的意境,總給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古詩教學也是這樣,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譯詩意,因此,理解詩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本節(jié)課,我一共安排了兩次想象,幫助學生更本質、更內源、更切身地感知詩歌的意境。
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語文課也離不開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在教學中選擇了視頻、精美的古詩配畫,樂曲等,激發(fā)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在有著詩情、畫意、音韻的課堂中,學生的心智受到了啟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課標明確指出,古詩教學要求學生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出塞”這個題目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意象,課一開始,我便利用戰(zhàn)爭視頻導入新課,從而感知邊塞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的頻繁。
第二環(huán)節(jié):讀通古詩,讀出韻味。
新課標指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講究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作為小學教材中的必讀課文,更以其優(yōu)美的節(jié)律與獨特的意境著稱,是小學生閱讀、賞析的典范。因此,我教這首詩的第一步驟,便是引領學生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教給學生簡單的平仄規(guī)律,在老師的范讀、學生讀、這樣有層次的讀中,指導學生把古詩的節(jié)奏讀出來,先聲奪人。
第三環(huán)節(jié):查閱注釋,理解詩意。
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們來說說學習古詩有什么好的方法?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根據(jù)我們說的學習方法再讀古詩,把理解的詞放入詩中,用我們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反饋交流: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
指導第一句的修辭手法“互文”。像這樣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詞這樣的修辭手法叫“互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
第四環(huán)節(jié):誦讀涵詠,體味感情。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古詩教學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詩意轉變?yōu)橥ㄟ^看注釋,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大體把握詩意。怎樣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與情感?在解與不解之間,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途徑——想象。
在本節(jié)課,我一共安排了兩次想象:緊扣“人未還”談想到的情景是一種聯(lián)想想象,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地呵護,又是對詩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
第五環(huán)節(jié):激情誦讀,升華感情。
一首古詩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鏡子,透過詩,我們是可以,也應該去了解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情想世界的。在配樂引讀中,為學生范讀,讓學生通過自己想象到的畫面背誦全詩。新課標指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篇(段)。
第六環(huán)節(jié):推薦詩作,拓展閱讀。
為學生準備了邊塞詩的資料,為課外閱讀提供了范本,把激發(fā)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落到實處。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10
《出塞》
王昌齡(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景。現(xiàn)在,讓我們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課件播放:古代戰(zhàn)爭場景。學生在觀看錄像后自由談感受。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之后,談談對題目的理解。 [這樣學習開始有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把學生帶入驚心動魄的古戰(zhàn)爭場面,并且利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景,從而為學生學習與創(chuàng)造提供一個良好的感知環(huán)境。]
二、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感知詩意
1、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詩)
2、檢查讀書情況。根據(jù)學生朗讀情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2、教師進行學法指導:大家借助工具書、課文的注釋、課前收集的資料,嘗試著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請你和小組等同學交流一下。
3、匯報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成果,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讀匯報,訴說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4、指導感情朗讀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采用學生自己練讀、指名朗讀、同學評議、小組賽讀、教師范讀等不同的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發(fā)揮電教媒體的作用,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感情,指導朗讀。
四、誦讀涵詠,感情升華。
1、師創(chuàng)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峰,一輪明月照著邊關,那些背井離鄉(xiāng)、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zhàn)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么呢?
2、學生展開想象,發(fā)表看法。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讀出詩的韻味。
五、配樂朗誦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指生配樂讀。
3、配樂師生齊誦。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及已積累古文知識,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
3、在幾首邊塞詩的對比參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了邊塞詩的主要特征,體會詩人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古詩引路,大致了解“邊塞詩”
1、出示《從軍行》、《塞下曲》,師感情朗讀。
2、這兩首屬于什么詩?簡單介紹“邊塞詩”的特點。
3、引入《出塞》。
二、熟讀古詩,疏通古詩意思
1、師配樂朗讀;生試讀。
2、交流讀詩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徑把詩讀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讀詩方法自主交流古詩的意思。
4、班內檢查交流情況。
三、品讀古詩,體會古詩意味
(一)出示“秦時明月漢時關”
1、在這句詩,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邊關)
2、“明月”和“邊關”從秦漢時期到如今都怎樣?
3、作者想借助這兩種沒有改變的景物來說明邊關的一種什么現(xiàn)象?(邊關的戰(zhàn)事也一直在持續(xù),跟秦漢時一樣)
4、是啊!幾百年了,邊關的戰(zhàn)事一直都沒有平息,國家始終受到侵擾,此時作者的內心充滿了對國家的什么之情?(擔憂)
5、點學生品讀出“擔憂”。
6、長年的戰(zhàn)事,作者有沒辦法改變?所以作者內心又是如此的……?(無奈)
7、點學生品讀“無奈”。
8、每到寂靜的夜晚,將士們面對皎潔如水的月光,“舉頭望明月”“低頭……”將士們思念著什么?(家鄉(xiāng))還思念著家鄉(xiāng)的……?(親人)這又是多么凄涼的夜晚啊!
9、點學生讀出“凄涼”。
家鄉(xiāng)的人兒也想著將士您啊!因為您“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出示“萬里長征人未還”
1、為什么“人未還”?
2、此時,你仿佛看到了戰(zhàn)場上一種怎樣的慘景?
3、將士們死的死,傷的傷,他們何曾不想回到家鄉(xiāng),回到親人的身邊?可是“萬里長征”,路途是如此遙遠,來回談何容易?作者內心對將士們如此遭遇充滿了……?(同情)同時為他們發(fā)出哀嘆。
4、點學生品讀“同情”與“哀嘆”。
(三)出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簡介“李廣”
2、從“但使”這個詞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可惜這位名將不在了,作者內心充滿了對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懷念)
點學生品讀出“懷念”
提示:要是這位名將在該多好啊!要是朝廷能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才該多好啊!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讀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樣做?(任用良將)
四、課內外整合,挖掘古詩意蘊
1、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邊塞詩。
2、投影其中三首讓學生朗讀。
3、挖掘邊塞詩的共同點。
(寫的都是邊關的景色。寫的都是將士的生活。表達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嘆或贊揚將士的情懷。)
4、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配樂朗誦。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古詩。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出塞王昌齡教學設計10-27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11-28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12-02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范文08-08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03-30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08-05
出塞王昌齡教學反思11-30
王昌齡《出塞》教學記錄11-20
《出塞》王昌齡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