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與李白的故事
導語:在詩人李白的好友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孟浩然,其實,李白還有一位非常重要的朋友,那就是邊塞詩人代表的王昌齡。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王昌齡與詩人李白的故事,歡迎閱讀!
在李白結交的詩人當中,王昌齡也是比較重要的一位。王昌齡字少伯,生與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歲。
王昌齡一生官低名氣大,位卑才氣高。少年時像眾多清貧家庭中的子弟一樣一邊耕讀,一邊多方奔走以求仕進,王的人生規劃在干謁不成、邊塞求功未成,三十歲才轉向科舉以進士登第任秘書省校書郎。三十四歲以博學宏詞登科任河南汜水縣尉。四十一歲貶嶺南,四十三歲任江寧臣,五十一歲貶龍標尉到六十歲被殺害宦海中幾度浮降。囿于現實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懷隱而不發,詩作多表現的是在險惡的生存環境的掙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認命、幾分低頭的無奈和世事滄桑,自謂“久于貧賤,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王昌齡聞訊一路上很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里的交往故事。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
后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雖短,但情誼深長,耐人品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比起李白許多眾口流傳的詩歌來說,這首七言絕句詩的題目就顯得比較陌生了,左遷,其實是被貶官的意思,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王昌齡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今天所說的'不拘小節,被貶為龍標縣尉。而對于自己的人格,王昌齡本人是非常自信的。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詩,也是用七絕寫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全詩是這樣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見其冰清玉潔之心,并不因為飛來橫禍而稍加改變。李白作為他的朋友,在聽說了王昌齡本人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寫了這首詩寄給遠在龍標的他,以表達自己對友人的無限關心與同情之心。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詩的開篇并不單純是描寫李白當時眼見之景和耳聽之聲,而是頗有“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比興風韻,“楊花”這一景物在詩詞中歷來就有一種叫人飄忽不定的感覺,而叫著“不如歸去”的啼血杜鵑,更給人一種凄涼哀怨的聯想。子規就是杜鵑。在暮春無數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單獨挑選了“楊花落”和“子規啼”這兩樣來點明時令,其飄零之感、流離之恨,躍然紙上,令人悲從中來,而且,這楊花已經“落盡”,被吹入水中,被踩入泥土,簡直是慘不忍睹了。為什么詩人會面對暮春如此傷感呢,“聞道龍標過五溪”是個中原因。李白是因為聽說了王昌齡被貶官,古時信息不通,等到李白知道了消息,掐指一算,大概王昌齡早已動身,此時多半已經在奔赴貶所的路上了吧。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是雄溪蠻溪、酉溪、五溪、辰溪的總稱。詩的前半首只說看見楊花落盡,只說聽見子規啼血,只說想像王昌齡顛沛流離在湘西的荒山。
知識擴展:《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賞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
〖背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注釋〗
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左遷:古尊右卑左,即貶官。
子規:即杜鵑鳥。
五溪: 唐人所說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當時屬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夜郎: 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云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
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結構〗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王昌齡與李白的故事】相關文章:
從軍行李白王昌齡02-03
李白與汪倫哲理故事07-22
王昌齡的故事名句11-21
王昌齡從軍行的故事12-26
關于李白的小故事:李白求師10-13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11-20
李白的故事(15篇)09-18
李白的故事15篇09-18
王昌齡《出塞》原文與評析12-15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鑒賞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