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詩芙蓉樓送辛
王昌齡的這首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全詩如下:
《芙蓉樓送辛漸》
作者: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解】
1. 芙蓉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
2.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連江:滿江。
5.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簡稱這一帶為吳,與下文“楚”為互文。
6.平明:清晨天剛亮。
7.客:指辛漸。
8.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9.孤:獨自,孤單一人。
10.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在玉壺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1.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12.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黃河南岸。
【韻譯】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致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
【王昌齡的詩芙蓉樓送辛】相關文章: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11-12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08-30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全詩賞析07-08
芙蓉樓送辛漸_王昌齡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27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賞析07-26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鑒賞11-29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教案10-03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詞鑒賞09-08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教學設計08-16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原文及賞析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