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讀史 王安石》閱讀答案及賞析

時間:2024-09-05 22:00:56 王安石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史 王安石》閱讀答案及賞析

  讀史

《讀史 王安石》閱讀答案及賞析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黯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①王安石變法失敗后,元祐元年(1086年)2月,朝廷編修《神宗實錄》,書中對王安石多有詆毀。②行藏:這里指一生的經歷。行,出仕;藏,退隱。③黯(dǎn,àn),黑暗沒有光線,這里是蒙昧的意思。④丹青,古代繪畫中常用的兩種顏色,后泛指繪畫藝術。

 

  14.中國十分重視記錄歷史,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左傳》和北宋司馬光編著的《 》,而漢代____ ____編著的《史記》,則是一部___ _____體史書,它采用的體例也為后世“正史”所采用。

  15.下列詩句中,與本詩“糟粕所傳非粹美”一句的句式結構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鳥戀舊林(陶淵明《歸園田居》)

  B.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虞美人》)

  C.江晚正愁余(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D.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16.在詩中,作者認為史籍難于憑信的原因之一是(3分)

  A.后人對于歷史人物的生平不夠了解。

  B.歷史人物生前可能已經被人們誤解。

  C.歷史人物的品質很難用文字記錄。

  D.記錄歷史的人故意隱瞞改歷史。

  17.王安石認為“作史難,須博學多聞”,他曾在《游褒禪山記》感嘆“古人”“以其□□□□□□□□□”,所以才能在很多領域有所收獲。

  18.王安石在詩中感嘆“區區豈盡高賢意”,意思是史書中那些瑣碎的記載怎么能闡釋清楚高尚賢良的古人的思想呢。你同意詩人的這個看法嗎?請結合你的閱讀經驗闡述。(6分)

  【參考答案】

  14.(3分)資治通鑒 司馬遷 紀傳

  15.(3分)C

  16.(3分)B

  17.(2分)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8.(6分)是否同意詩人這個看法,1分。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2分。闡述合理,2分。語言表達1分。

  【詩歌賞

  自古以來功成名就的人可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啊,而他們的事跡最后會由誰來記載呢?

  當時的人尚且難以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記不準確,后世更是眾說紛紜,看不清歷史真相了。

  史書上流傳下來的也有糟粕,記錄下歷史事實就如同繪畫之中畫出人物之精神一般難。

  有限的記載怎能把古代圣賢的思想完整真實地表現出來?而總有些人就是死守典籍,不肯醒悟。

  首聯“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突兀而起,以強烈的對比顯示了自古以來無數高賢的悲哀。在生前,為了建樹自己的功名,他們費盡心力,受盡“苦辛”;但是,在死后,他們的行藏最終又會托付給什么人呢?在建功立名時,他們作出的努力和犧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們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擺布,任其剪裁了,對于這一點他們是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也就是說,這種悲劇是無法避免的。以下二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這種悲劇的實質。

  頷聯“當時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承接首聯,從史實失真的角度敘寫了高賢的悲衰。“”,不明貌,語出《莊子·齊物論》:“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暗。吾誰使正之?”上句即化用莊子句意,意謂在當時的情況下,高賢們已經蒙受了他人的誤解,而自己又無從正之,致使自己真相不明,品德不彰。“末俗”,本指亂世敗壞的習俗,如作者《韓子》詩中就有“力去陳言夸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的詩句;這里與“當時”對舉,又有表“后來”的時間義。在當時,高賢們已承污納穢,受到誤解;而后來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亂真,以訛傳訛,從而使高賢們的行藏失去了原來的真相。頸聯側重感嘆史書本末倒置,使高賢精神難現。歷史所傳的是高賢們那無關宏旨的粗劣無用的糟粕,而不是他們一生中的精粹美好的嘉言善行。如果先賢們九泉有靈,對于這種頭腳倒置的裁剪定然會憤從中來、悲從中發的吧。“丹青”,是古代繪畫中常用的兩種顏色,后泛指繪畫藝術。人物的神采韻味在繪畫中本來就是最難傳達的了,而修史者們有意的刪改、倒置,更使他們最為粹美的精神蕩然無存、匿然無了。所傳非斯美,斯美又不傳,這種對高賢的惡意塑造和改,是比不傳更為殘忍,也更為可悲的了。

  高賢們不由自主、無可奈何地將自己的功名行藏托付給了這樣的人們,他們惡意刪改、以假亂真,致使先賢們粹美不傳、精神難見,這是一種何等慘凄的悲劇啊。“區區豈盡高賢意”為“豈盡高賢區區意”的倒裝,“區區”猶“拳拳”。這句是說,修史者們的胡作非為,怎么能夠表盡高賢們的拳拳之意呢?在他們的刀筆之下,高賢們已經被修改過、重塑過了;但是高賢們留給后人的形象恰恰又是被他們重塑過的那種角色,因此,高賢們也就只能蒙受千古不白之冤了。“獨守千秋紙上塵”以無比沉痛的筆觸狀寫了高賢們蒙塵納垢卻又無力中說的凄涼結果:他們永遠不會為自己說什么了,生前也不能,更何況千年以后的今天!

  王安石曾作過許多詠史或懷古的詩篇,他的這類詩歌常常能夠針對千年相沿的歷史陳見,發前人之未發,因而立意超卓,表達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本詩題為“讀史”,可見它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而發,而是針對整個歷史而發,因而具有更大的藝術括力和更廣泛的指對性。在這首詩歌中,他所揭示的先賢們的悲衰固然表現了他深刻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但是這種悲哀不僅僅是先賢們的,而同時也屬干作者自己。王安石既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任參知政事以后,積極推行新法,本為起弱圖強,但是這種改革之舉,當時就有人非議,暗承誤,而后人又將如何評說,他白己更是無從左右的了。他自己對此是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憂慮的。作者正是把自己這種探刻的人生體臉融鑄到這首詩歌的創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現了自已悲哀、疑懼和憤激的復雜情感。

  這首詩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發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對書本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卻無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義。書本是前人經臉、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因此,為了繼承前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廣博地讀書。但是,書本又并不都是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偽之別,因此,在讀書時必須善于區別,批判地繼承。前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誠如是也!所以。我們在讀書時應該始終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無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為真,以訛傳訛,以至為書而誤;我們只有以懷疑的理性目光去擇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為自己的血肉,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這就是本詩所給予我們的哲理性的啟示。

【《讀史 王安石》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王安石《北山》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9-01

王安石《北山》閱讀答案09-17

《王安石論》閱讀答案10-03

王安石待客的閱讀及答案09-25

王安石待客的閱讀答案09-29

王安石梅花的閱讀答案09-27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閱讀及答案參考11-03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閱讀答案及賞析06-06

王安石《臨川文集》原文閱讀題答案及譯文賞析09-29

王安石在相位閱讀及答案參考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