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安石-這個宰相不簡單
這個宰相不尋常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王安石留給后人的傳世名句。然而,作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員,王安石給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并不僅僅在于文學,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在于變法。
作為北宋神宗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寧變法”聞名于世。正是這場轟轟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將王安石這個名字與“變法”永遠聯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極人臣,身后罵名滾滾的傳奇命運。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這位66歲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將傳奇進行到底的?他的是非成敗、千秋功罪,到底應該如何評說呢?
北宋時代,封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日益豐富。與前朝相比,官宦士人的俸祿待遇非常優厚。士大夫們普遍追求高雅而又奢侈的生活方式。很多官員的家中不僅妻妾成群,還蓄養著不少的歌姬舞女。朝廷對于這種現象不僅不會干涉,事實上還鼓勵有加。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當中,貴為一國宰相的王安石,卻始終堅持一夫一妻,終其一生,他始終不離不棄,沒有出妻納妾。那么,王安石為什么要這樣做?他這種違背世俗常規的做法,到底說明了什么呢?
自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以來,北宋王朝一直堅持重用文臣,抑制武將的政策。文職官員普遍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待遇。宰相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國家元首皇帝最主要的助手,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腦,他的薪酬待遇自然名列百官之首,無人可比。然而,王安石這個宰相卻始終過著極為簡樸甚至寒酸的生活,那種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生活跟他無緣也無關。那么,手握重權與重金的王安石為什么甘于清貧的生活呢?
不做京官為哪般
宋仁宗慶歷元年,即公元1041年,二十歲的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一舉奪得第四名的好成績。在一般人看來,等待他的將是一條平步青云的光明大道。事實也正是如此。幾年后,一個絕佳的機遇擺在了他的面前,只要抓住這個機遇,未來的王安石一定能夠青云直上。然而,誰也想不到,二十五歲的王安石居然主動放棄了這個機遇,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王安石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總給人留下許多個意想不到。這一次放棄進京做官,就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不知道二十五歲的王安石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選擇,到底是出于何種目的?很多人可能認為這不過是年輕人一次偶然的失手。其實不然,在隨后的時間里,王安石又接二連三,數次拒絕到京城做官,情愿留守在地方。那么,王安石他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呢?
按照王安石的說法,王安石之所以不愿意來京城做官,主要原因是家里人口多,婚喪嫁娶的麻煩事兒多,京城的消費水平太高,來這兒做官,僅僅依靠王安石一個人的工資,很難維持生活。不過這個理由讓我們難以信服。要知道,北宋王朝對待讀書人、對待文官,可以說禮遇有加。朝廷的文職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待遇。怎么到了王安石這兒,連日子都過不下去了?面對王安石這個死活不愿意來京城做官的怪人,北宋的皇帝與宰相們究竟打算怎么辦呢?
北宋朝廷不愿意落下個不重視人才的“罪名”,對王安石這個頗有政績的地方官投桃報李,給予王安石“群牧司判官”這樣的肥缺。然而,在兩年的任期中,王安石卻接連上了十幾道辭呈,堅決要求到地方工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辭去京官,這在當時的官場上實在是十分罕見。那么,王安石到底想去哪里做官?他如此倔強而執著的做法究竟是為什么呢?
給力的基層一把手
年輕的王安石剛剛步入仕途,就以出眾的學問和人品得到了朝廷的賞識,宋仁宗多次下詔提拔他進京做官,但王安石都以種種理由婉言謝絕。他不僅堅持在地方做官,甚至還主動提出到偏遠的州縣任職,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百姓做點實事。那么,在基層做官的王安石究竟會有怎樣的表現?他能否成為合格的地方父母官呢?
王安石年僅21歲就踏上了仕途,作為志存高遠的熱血青年,他一心想要發揮自己的才學,做一番興利除弊,造福百姓的事業,然而,現實卻并非想象的如意,那么,剛剛走入官場的王安石還會遭遇怎樣的尷尬呢?
王安石在地方任職期間,深刻認識到了民間的困頓和疾苦,雖然他曾經因為自己官卑人微,無法為百姓辦更多、更大的事而苦惱,但他還是多次放棄了去京城做官的機會,始終堅持在地方為官。那么,當王安石獨掌一方政務時,他又會有怎樣給力的表現呢?
作為地方官,王安石不僅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而且有膽有識,敢想敢干,特別是他在任鄞縣知縣期間,興修水利、治理農桑、興辦學校,政績十分突出。然而,做事雷厲風行的王安石在工作中也難免犯錯,那么,在遭遇失敗時,他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王安石-這個宰相不簡單】相關文章:
唐朝宰相張九齡09-15
詩人宰相張九齡08-02
文人宰相張九齡08-15
王安石的詩集08-31
王安石古詩10-23
《梅》王安石10-15
王安石的《梅花》08-12
王安石--《江上》07-03
王安石簡介07-02
王安石古詩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