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
世人又稱王安石為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東鄉上池村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國首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于〈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字介甫,號半山,世稱臨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他一生寫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會問題的作品。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有的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有的風格雄健峭拔,修辭凝練,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對后來宋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生于臨江軍(今江西清江)。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時任參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變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關于土地改革影響到地主階級與相關的官僚,變法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在民間由于改革推行難度大,反而對一般民眾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又遭到知識分子的敵視。使得他在民間形象一直不佳。
在1074年、1076年兩次被罷免職務。宋神宗死后,原反對派司馬光(曾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被排擠)任宰相,幾乎廢除了所有法案。變法失敗后,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
在20世紀俄國 共產黨領導人列寧稱贊他為“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普遍認為蘇洵的《辨奸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好做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斗智的故事。
【詩人王安石簡介】相關文章:
古代詩人王安石家庭簡介10-24
宋代詩人王安石09-02
元日詩人王安石11-17
詩人王安石在相位11-18
王安石簡介視頻05-28
詩人李商隱簡介11-03
詩人溫庭筠簡介11-03
劉長卿詩人簡介11-24
詩人劉長卿簡介09-26
詩人杜牧簡介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