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古詩《題西林壁》教案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如何更好教學《題西林壁》呢,當然需要一份好的教案。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平時到公園或其他名勝古跡游玩,有沒有注意到在樹桿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墻壁上有些什么東西?
學生說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師:是啊,在公共場合,這是破壞環境的行為,我們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這卻是發表作品的一條途徑呢。古代的酒樓、驛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處粉刷不錯的墻壁,專供文人墨客題詠留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宋代詩人蘇軾留在一座寺院的墻壁上的。(板書課題)
3、大家看課題,對照文中的注釋,誰來跟我們說一下課題的意思呢?
學生回答。
4、師:大家說得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篇發表在寺院的古詩說了些什么。
二、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廬山的風景錄像。看了這段錄像,大家對廬山有怎樣的印象?
學生說出“廬山真雄偉”、“山峰連綿不斷、高低起伏”……
2、師:大家觀察仔細,說得不錯。我們再來看看作者眼里的廬山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請大家朗讀課文,對照注釋,試著翻譯,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學生反復自由誦讀,劃詞語。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大意,然后請同學們評一評,看是否把詩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說出來。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個地方來觀察廬山的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2、學生回答:
從“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可以看出詩人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
3、師:“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誰能明白這種現象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從正面和側面觀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學生照做,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事物會看到不同的模樣。教師引導學生明白該詩句的意思。
4、學生想象“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畫面。
5、分組討論下面幾個問題,然后交流:
⑴ 廬山到底是什么樣的呢?為什么始終看不出呢?
⑵ 從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⑶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指導朗讀,背誦古詩
1、師: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詩,我們是不是應當把它背誦下來呢?背誦的訣竅就是多讀,在讀的時候,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的朗讀方法。如詩中的“嶺、側、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讀出起伏;“真”、“只”要讀重音。
2、分組競賽背誦古詩。
3、抄寫古詩,提醒學生要書寫正確、規范。然后試著默寫課文。
【課后總結】
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感悟詩中所蘊含的道理。我先采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不會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可以舉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我還用采訪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讓一個學生扮演蘇軾,其他的人采訪他,問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學生們也可以互相采訪,內容是大家學習了這首詩后有什么感想和收獲。
通過這樣的學習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了詩中的情和理,培養了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到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了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小學古詩《題西林壁》教案】相關文章:
古詩題西林壁10-26
《題西林壁》古詩06-08
古詩題西林壁的優秀教案08-02
《題西林壁》古詩鑒賞06-14
古詩題西林壁的詩意10-09
題西林壁古詩的原文07-25
題西林壁古詩詩意09-27
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10-25
題西林壁古詩解釋09-28
題西林壁古詩原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