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題西林壁》教案設計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本文是《題西林壁》教案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古詩《題西林壁》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題西林壁》是詩人蘇軾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題西林壁》是這組課文的第一課,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
【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把學生帶入詩情畫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讓學生在“讀、想、悟、背”的綜合閱讀活動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積極的'探究,解讀古詩的意思,感受古詩的意蘊,品味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特色】
充分自主讀悟,有效地互動合作,積極地探究。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提升情感,并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合理的想象,景、情一體解讀。以“讀→想→悟→背”學法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滾動推進學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邊讀邊想象欣賞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幅幅圖文并茂的畫卷、相關文字資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流程大體如下:
一、課前談話。
針對本班實際情況,為學生加油、鼓勁,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引舊入新。
1、談話激發學生背誦已學過的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⑴背誦古詩《望廬山瀑布》。
⑵說說此詩是誰寫的,是抓住哪一個詞來寫的?(高)
⑶你認為李白寫的詩有什么特點?(想象豐富,氣魄雄偉)。
2、過渡引入:今天,我們再一次來領略一下另一位詩人的寫作風格。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一首寫景詩《題西林壁》。(板書課題)出示課件。
3、讀課題。辨別“”題與“提”。
4、出示作者簡介,學生對作者的進一步了解。
5、回憶、討論學習古詩的步驟及方法。
同學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了,你準備怎樣學習這首詩呢?
⑴學生回憶討論。
⑵教師幫助梳理歸納,板書“讀、想、悟、背”。
三、學生自由讀詩。
按同學們討論的方法步驟,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詩歌。
1、學生讀詩(可以自由讀、同桌一起讀、互換讀、對讀)。教師巡視點撥。
2、教師出示課件范讀。
3、指導朗讀,師生同讀。
四、抓重點詞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釋疑。
借助注釋、字典和相關資料自主釋疑。
2、合作探究。
⑴、小組內討論交流,相互解疑。
① 說說哪些詞句你讀懂了。
② 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討論解決。
③ 感受詩的意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⑵、全班交流。
① 質疑問難。提出在小組內還沒弄明白的地方,大家來幫助解決。
② 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
③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結合詩文畫面說。
④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總結全文。(略。邊總結邊板書)
4、鼓勵學生用“啊,……真……”的句式來表達廬山美景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5、此時此刻,你最想對蘇軾說些什么呢?(學生暢所欲言)
五、背誦詩。
1、指導感情背誦。
2、自由試背。
3、師生齊背誦這首詩。(回味詩意,整體感悟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看著畫面有感情地背誦。)
我們生活在廬山腳下,請盡情地抒發自己對廬山的感情吧。(齊背誦)
六、延伸拓展。
同學們,學了這首詩,你們一定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體會到了詩句中的精妙所在,品味到了詞句的精美,也感受到了詩人用睿智的目光審查廬山,寫出令人深思的詩句,這一切源于他對大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源于他對生活透徹的認識,以后我們也應該全面的客觀的去認識生活。
【教學反思】
教學以來,自己很少聽到關于古詩教學的公開課,因此就借本次機會,對自己在古詩教學上進行一次磨練。
此次教學經歷了七次修改,在不斷的修改當中,教案的主線越來越明晰,因此,本次的教學的重點在于教給學生更多理解詩句的方法,而非理解詩中隱藏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在修改與試教的過程中,不少同行不吝賜教,給了我許多真誠的建議和意見,讓我進一步地明白到自己在古詩詞教學上的不足。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增、補、調、換四種詩句理解的方法,我特意借古詩的題目為模板,小結出這四種方法。增,即在詩中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通過加字來解釋;補,即補充詩中沒有體現的內容;調,即調換詩句的前后順序來解釋;換,即換一種意思去解釋原有的文字。古詩題目的理解是直接告訴孩子這四種方法,第一二句是扶著學生走,第三四句則是放手讓學生運用方法去說,去理解。在教學中,學生基本能說到自己利用的方法,但是如果更加明確地指導孩子說出具體是怎么樣一步步理解出來的則更好。
在入情入境地理解廬山的千變萬化上,我還是欠功夫,沒有很多地帶動孩子體會廬山的面貌多樣,日后要更加注意完善自己的設計,在入情入境的設計上多想,多實踐。
此外,我的教態、語言的語速與簡練還有待改善,日后必更加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的嚴謹與簡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