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名家講解
引導語:《題西林壁》是我們小學時候都會學的一首詩,這是蘇軾的作品,里面蘊含了人生的道理,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題西林壁》名家講解。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寫作背景
發誓不寫一首詩,卻一發不可收拾
這個詩不是平白產生的,而是原來他發誓不再寫了。為什么發誓不再寫了,因為他寫詩惹了禍,把他關到大牢里面,有了烏臺詩案,烏臺詩案就是因為寫詩觸犯了執政者,給自己惹了大嘛煩,坐了牢,所以蘇軾發誓,既然因為我寫詩坐了牢,我發誓今后我進到山里面我一首也不寫,結果一到山里人家跟他一打招呼,蘇軾忘乎所以,隨手就寫了。這種性情中人一遇到感情激動,他就顧不得自己曾經因為寫詩而坐牢的事情。一發而不可收,寫了七首詩,這才有了《題西林壁》這一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題”是題記,“題……壁”就是寫在墻上,“西林”是個寺廟、佛寺,叫“西林寺”,它在廬山的西麓,在廬山西面有一個西林寺,所以蘇軾就把自己的感受寫在這個寺廟的墻壁上,所以叫《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首句的橫豎也包括的第二句的遠近
這兩句詩乍看起來并無奇特之處,就是游廬山,進到山里頭以后,但凡有過游山經歷的人就會知道,我們不但是游廬山,游岳麓山,游衡山,游泰山,游嵩山,游秦嶺、太行山,只要是大的山脈,進去以后都會有相似的感覺,一旦進入到山里以后,你首先看到的就是連綿不斷的山巒。此時從遠處看山,它是一片,而真正進到山中以后,你所看到的都是局部的山。隨著你的腳步,你看到的是眼前的一個一個的山嶺,一條一條的溝壑,即你進到山里頭以后,你看到的其實并不是山的全部。
第二句“遠近高低各不同”,他把遠近也補出來了,可見首句的橫豎也包括了第二句的遠近,所以這兩句看山,既有橫看豎看,又有遠看近看,其實沒有寫到的,還有我們剛才說的仰視、鳥瞰、左看、右看、前看、后看等等,只是這兩句它寫了四個角度,橫、豎、遠、近。“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個第二句是對前一句的補充,或者說第二句是順著第一句來寫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寫出了詩人游山后的總體性感悟
第三句是這首詩非常關鍵的地方,第三句可以說是一個轉折,或者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這兩句之所以成為名句,就這兩句它寫的不單單是一個山體,也不單單是詩人的一種觀山的感受了,它帶有一種普遍的意義,換句話說,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十幾天游山以后的一個總體性的感悟。
詩人在這十幾天中寫了很多詩,其中有寫自己感受的,有寫山中景色的,都有。唯獨這首《題西林壁》,是這七首游廬山詩組詩的總結之作,而這首詩《題西林壁》的最后兩句,又是這首詩的總結之筆、點睛之筆、生花之筆,因為這兩句詩它告訴你一個道理,我們之所以進到山里以后,看到了景色各不相同,是因為我們進到山里了,這叫入乎其內。
你入乎其內的時候,總是看到一個一個局部的山體,永遠看不到山的全貌。若想看到山的全貌,那須得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出來以后你再來看山,你會有一種新的不同的'感受。入乎其內,你看到的是山的局部,看到的是山的一個一個千姿百態的山景,出乎其外你才能看到山的全貌,山的概貌,山的整體的感受。
所以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告訴我們一個普遍的道理,它不僅僅是看山,看山是如此,看人、看事、看歷史、看社會、看人生、看世界、看宇宙,莫不是如此。入乎其內,你能看到的是微觀世界,出乎其外,你看到的是個宏觀世界,宏觀跟微觀的結合,你才能對這個事物有一個整體全面的了解。這就是這首詩最高明的地方。
【《題西林壁》名家講解】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說課稿11-04
題西林壁改寫10-26
《題西林壁》古詩10-13
古詩題西林壁07-28
題西林壁注釋11-13
題西林壁(蘇軾)06-24
《題西林壁》說課稿11-21
《題西林壁》賞析11-15
《題西林壁》作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