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飲酒優秀教案
一、 教材分析
本詩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田園詩歌中的代表作品,《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田園后陸續寫成的。這一組五言古詩共20首,為詩人酒后偶然題詠、即興之作,借以寄興抒懷,并非單詠飲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課本選的是第5首,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后十二年。這首詩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飲酒》一組詩中,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
在語文版實驗教材中,《飲酒》被編排在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這個單元的詩歌的教學重點,要求啟發學生在把握詩歌內容的基礎之上,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飲酒》一詩,雖然文字淺易,但理解詩的主旨對七年級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參考書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補充一定的關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二、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大都是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提倡標新立異、張揚個性的21世紀,西方的人生價值觀對他們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對中國一些傳統的隱逸思想卻知之不多或不以為然,加上他們接觸文言詩文時間不長,對詩歌的理解把握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對他們進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 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了解詩中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
3.通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體會本詩的意境。
(二)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學會賞析。
(三)教學難點:了解詩中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四、設計思路
在課前準備時,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于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課下解讀。然后在上課時師生再對提出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惑答疑。
學習這首詩,應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詩人的經歷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詩中的重點句子。那些表現詩詞主旨、作者感情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并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五、 教法:
介紹背景,反復誦讀法;聯想想像,研討賞析法
六、 學法:
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七、教學課時:1課時。
八、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體會他那種不愿屈己從俗、決然舍去的高尚節操,以及對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由中國的山水與文人的關系導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詩歌才名揚天下。廬山之所以被稱為隱逸圣地,就是因為陶淵明曾在其山腳隱居。
二、 文學常識 作者介紹
利用大屏幕簡單介紹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從名、時、地、評、著五方面入手)。
請同學們交流檢索到的有關資料、信息,介紹陶淵明生平經歷,以及辭官隱居的原因。
陶淵明生平:陶潛,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但到陶淵明時,家境衰落。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渴望干一番事業,曾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一類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后期(41歲以后),當時社會局勢動蕩,仕途險惡,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庶族寒門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高傲的脾氣使他不愿迎合官場中鉆營取巧的一套,秉著“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陶淵明終于辭官回歸田園,躬耕隴畝,不再出仕。
三、整體感知 理解詩意
1.自讀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目的在于解決生字生詞問題。
2.指名朗讀
請單名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可以相互對照,把握正確的字音。
3.品味誦讀
教師學生共同討論朗讀時對語調、語氣和節奏的處理,這是一首田園詩,語調、語氣和節奏都應是舒緩的,朗讀時按二/三結構。可先由單個學生示范,最后大家齊讀,初步感悟詩歌的意蘊。
4.小組合作
指導學生先獨自結合書下注釋對詩文內容進行理解,有疑義之處圈點勾畫出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在班級內進行交流,注意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盡量要符合原詩的語言風格。
補充《飲酒》的注釋。
①喧:吵鬧的聲音。
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說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語言來表達。
四、解題答疑 加深理解
讀完譯完之后會發現,詩歌全篇并無一字寫酒,為何題目為——飲酒?
(明確:陶淵明的《飲酒》組詩一共二十首。為詩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詩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讓我們先來了解這段序文,因為這段序文對二十首《飲酒》組詩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五、研討賞析 品味詩情
師生合作完成,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進行理解賞析。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里的“車馬喧”并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干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世俗往來的名利紛擾”。“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2.“心遠地自偏”的含義如何理解?
明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為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于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
(前四句為詩歌的第一層,從哲理的高度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刻畫了詩人與眾不同的精神風貌。無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詩人用平淡的話語道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
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請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體會這份意境美。
(學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聯想,只要談出詩句的淡然悠閑、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時俯時仰,“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意境寧靜清遠。
(2)“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意境寧靜恬淡。
(這四句,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恬靜優游的情景。)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么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
5.請同學們結合之前對詩句的理解,說說這首詩在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詩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詩人寫出了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蘊含著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詩歌中那個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歸林的鳥,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總的說來這首詩語言雖淺顯,但結構精妙,意境高遠,哲理深刻。
六、再次誦讀 嘗試背誦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對今天的我們也很有啟發。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一個社會當中,雖不能像陶淵明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們每個人的心遠離世俗的紛擾和誘惑,那么我們就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使自己的心情變得的寧靜。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陶淵明飲酒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飲酒陶淵明教案11-01
陶淵明的飲酒09-06
飲酒陶淵明08-11
飲酒陶淵明原文09-11
對于陶淵明的飲酒08-15
陶淵明的飲酒詩06-21
陶淵明飲酒的體裁08-13
飲酒陶淵明古詩10-03
陶淵明的飲酒鑒賞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