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時間:2024-10-02 16:53:49 曉怡 陶淵明 我要投稿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精選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精選11篇)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有五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語文書上已明確指出: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歷也有密切關系。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說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它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本節課需用兩課時。具體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4、“時空連線”電視采訪情景創設的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又富有個性的火花閃現。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一)、導入新課。

  投影顯示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讀并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向往。教師自然地導入新課。然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淵明,并板書課題及作者。并簡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

  (二)、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文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后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學文: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并結合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將實在不能解決的讀音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

  5、隨機抽查學生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教師巡視)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若無人會,則由教師解答。

  4、學生再次對課文進行翻譯。

  5、讓學生起來復述本文所講述的故事。以檢查學生對目標2的完成情況。

  第三步、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完成教學目標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師問: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沒想去。師:那好。現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在我對村民現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正氣,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靈!)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4、在節目的最后,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或你們的感受。(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第四步、四讀課文,品位研讀 、 主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組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有什么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

  (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3、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4、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明確: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讀《桃花源詩》

  1朗讀《桃花源詩》,感悟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系。

  第六步、當堂檢測。

  1、解釋下列詞語:

  要:( ) 咸(     ) 云( )

  具( )語( ) 為( )

  2、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 古義:( )今義:( )

  絕境: 古義:( )今義:( )

  無論: 古義:( )今義:( )

  (四)布置作業:

  課下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作。

  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最球,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好,這節課上到這里。

  板書設計:

  1、 初讀課文,朗讀指導

  2、 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3、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

  4、四讀課文,品位研讀 、 主題探究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1.《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由于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為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課時安排:2課時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約2分鐘)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范向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后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并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并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著,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后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通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啟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么美?”學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生講述之后,進一步追問:這里的統治者是誰?衙門在哪里?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里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著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約6分鐘)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通過啟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通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系歷史知識思考,并分組討論: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么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并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熏陶,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約5分鐘)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獲”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獲”變為創造。這三件事是:

  ①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后,如果學生愿意,就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

  ③ 制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后延伸(約2分鐘)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通過布置課后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了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后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

  2、展開想象,品味桃源勝境。

  3、聯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學重點:

  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走進陶淵明筆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先生”。

  三、讀文感知

  1、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可以結合注釋跟同桌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出示字詞檢測)

  (2)隨機抽查學生初讀的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2、配樂范讀:感知文章內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讀課文:學生自讀,結合注釋、工具書自行翻譯,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

  四、品讀賞析:

  屏顯“桃源訪談”: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現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在我對村民現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

  4、在節目的最后,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或你們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為什么?請到文中找出根據。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4

  一、內容回顧

  1、同學互相就上節課所學來提問。

  2、按照“捕魚忘路——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漁人行蹤線索,講述桃源故事。

  過渡: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美、樂、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開展朗讀比賽。

  2、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如: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樂”

  1、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男女、老幼、漁人)

  2、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采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樂在……

  四、評說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麗快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為”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討論,交流。(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豁然開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如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后“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五、賞讀課文

  在投入的賞讀中,神游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六、研課文,悟主旨

  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存在嗎?作者為什么要寫呢?我們又該如何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呢?

  (學生深入文本,領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淵明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業

  1、課后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

  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詩句,也可以寫心得體會。

  2、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3、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寫一篇習作。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5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象。

  教學設想

  1、學生接觸這篇文章之前,已接觸過一些文言文。本文除個別比較生僻的字詞及古今異義的詞語外,不少文言虛詞、實詞和句式,學生是可以粗知的,直鼓勵學生自學,教師從旁啟發點撥,宜加強誦讀練習,增進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性認識,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學生粗通內容大意后可安排創造性的復述練習,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2、簡介作者和本文寫作的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大文學家,田園詩的創始人。他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后作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終于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作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優美的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3、學生細讀課文,筆譯全文。

  這一教學步驟應達到三個目的:

  (1)培養學生細看注釋,獨立理解課文的習慣;

  (2)準確理解全篇字詞句段;

  (3)基本搞清本文的線索及記敘順序。

  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時,教師只要將重點詞語提示學生注意掌握就行了,點撥要盡可能少,以免妨礙學生獨立鉆研習慣的養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說就不能準確理語,教師才相機點撥。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問所從來”,即“問從何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作連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挑花源時走的路。“詣太守”,“詣”,即“到……去”,這里揭謁見。

  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2、概括每個自然段段意,體會全文的思路。

  教師收學生筆譯練習,抽閱上中下三檔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課開始時適當講評,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之處,;糾正錯誤之處。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注音并釋詞。

  阡陌()髫()恰

  詣()驥()津()

  2、講評筆譯練習,糾正主要錯誤。

  3、指名朗讀課文。

  4、要求學生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根據課文的基本情節,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具體完整地復述。教師據此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5、分析課文

  (1)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要點: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樹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順序,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為經過。

  第二部分(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以后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2)提問:課文開頭和結尾都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要點:文章如何寫,是由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決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圖是通過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所以中間部分寫得詳細,無論是寫村落的概貌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動人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地,如見其人。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略。

  (2) 提問:我們應怎樣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

  明確要點: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那樣一個戰亂頻仍、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的黑暗社會里,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社會現狀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他憧憬著了種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風氣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的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說,《桃花源記》既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這只是一種空想,無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舉之思,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6.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記誦的方法,首先是逐段邊讀邊背,然后讀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體會地讀若干遍。這樣就會在較長時間內不遺忘。要教給學生按課文的線索和順序來記誦課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內容的詞語作為支撐句,使之形成一個幫助記憶的鏈條。如:

  緣溪行→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山有小口→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見漁人→自云先世→問今是何世一停數,辭去→既出→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未果→無問津者

  布置作業

  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④芳草鮮美。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

  ①便舍船,從口入。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②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③ 見漁人,乃大驚。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④ 尋向所志。

  尋病終。

  3.背誦全文。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

  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

  3、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拓展延伸。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理想生活和社會的渴望及對現實的否定,引領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學重點、難點:

  1、集中研討桃花源內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狀況。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體驗感受、 對話交流、探究思考。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有人說,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淵明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可是他筆下的桃花源卻美麗得神秘,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它。

  二、學生美讀課文,調動情感,引領思緒。

  三、美圖展示,學生齊讀,調動想象思維:桃花源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對桃花源自然風光的描繪?請展開想象,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描繪一番(強調不能是翻譯)。用什么詞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讀)教師點撥:進入桃花源,漁人驚呆了,展現在眼前的是,平坦而開闊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有致,美麗的池塘有魚兒歡悅,恣意地暢游,是桑林竹樹間鳥兒啁啾而鳴,盡情歡唱,田間的的小路悠遠綿長縱橫交錯,村落間雞犬聲彼此相聞……(預設:花瓣紛飛、綠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這是一幅寧靜的、淡遠的、美麗的、優美的、祥和的、古樸的……田園風景畫。生齊讀。

  2、這樣美的去處,這里的人們生活的如何呢?跳讀: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樣的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學生表達。教師點撥: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老老少少無憂無慮,安其居。人們過著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樂。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其間以問梳理第二段內容:⑴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⑵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⑶漁人與桃源人的的對話是怎樣的?⑷為什么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3、這樣美麗祥和的社會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世外桃源。請解釋。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虛構,用意何在?哪些語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得自由快樂,沒有剝削,沒有戰亂——這在當時不可能存在,由開頭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來漁人的尋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種種描寫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寫其隱蔽,實質以其虛幻的,不可能的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對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和心聲。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約寫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歲時。當時的統治者內部互相傾軋,戰亂頻繁,加之統治者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給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象,陶淵明對此深有感觸,對當朝者的不滿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又無能為力,只能逃遁,選擇遠離。只好借助文字抒懷。

  五、我眼里的陶澤令。

  由于他對現實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

  由于他的博聞強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場蠅營狗茍,不愿與濁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贖自己,選擇做一介自由的農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愛蓮說》中,我便欽慕他作為隱士的特立獨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又艷羨他悠閑自適的那份愜意。他愛菊還嗜酒,他說“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讓我懂了他的率真與自然……

  xx后世的人們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贊美他的詩句呈現

  xx《桃花源詩》呈現

  六、小結:走出這個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別意,他讓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的生活和生活的時代,而我要說的是熱愛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業:

  1、背誦全文。

  2、背誦陶淵明其他詩作。

  3、日記記錄收獲。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景之美 優美寧靜祥和和平自由幸福 世外桃源

  人之美 熱情好客 ,民風淳樸 。 人之樂趣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3、培養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2、品味文章語言,發揮想象,運用現代散文語言進行文學再創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形式:一讀一寫一研

  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談論“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顧陶淵明背景,了解他所選擇的生活。

  今天學習《桃花源記》,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二、檢查積累。

  (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古文知識積累的重視。)

  1、古今異義

  2、四字成語

  三、誦讀課文,把握內容

  (用一個問題將全文內容串連起來,引發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并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設計問題: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

  預設: 1段自然風景美

  2段鄉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會環境美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師適當點撥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指導讀法(輕重緩急高低等),同時做課文內容歸結:本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桃花源?

  四、想象創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此項文學寫作已做為課前作業先行布置了下去,課上只做交流,賞析,評價。)

  由唐代三位詩人對桃花源所做的詩歌切入,烘托課堂氣氛,引出問題:大家能用更生動、豐富的現代散文語言再現這美麗的桃花源嗎?

  附:配樂配圖

  形式:

  小組交流——推選優秀——朗誦展示——組內自評——組組互評——老師總評。

  學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話,一個段落,產生審美體驗,然后發揮自己的想象,用多種文學技巧,豐富的語言進行再創作,深入展現桃花源的美!

  老師的評價可從內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點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塊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語言積累和有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同時也完成了對文章內容的情感升華!

  五、探討主題,小結全文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文章這樣安排結局有什么作用?

  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表現陶淵明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對殘酷的現實社會的不瞞和控訴。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聯系內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僅在陶淵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個人的心生根發芽,它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壇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里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慰籍。

  同學們,如果你在學習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現實社會感到憤懣失望,那么學學陶淵明,拿起手中的筆寫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8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

  2、展開想象,品味桃源勝境。

  3、聯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學重點: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走進陶淵明筆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

  三、讀文感知

  1、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可以結合注釋跟同桌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出示字詞檢測)

  (2)隨機抽查學生初讀的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2、配樂范讀:感知文章內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讀課文:學生自讀,結合注釋、工具書自行翻譯,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

  四、品讀賞析:

  屏顯“桃源訪談”: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現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在我對村民現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

  4、在節目的最后,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或你們的感受。(學生結合文章內容以村民的方式回答)

  五、合作探究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為什么?請到文中找出根據。

  (學生交流,得出結論)

  六、總結全文。結合現在社會安寧的局面,適當點結束。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歡樂和奇異。

  2、深入體會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

  3、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

  4、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東晉末年,戰亂頻繁,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瀕臨崩潰,在這樣的動亂歲月,陶淵明的一腔愛國熱情無處傾訴,讓人民安居樂業的愿望無法實現,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文章里,今天我們就帶著對陶淵明已有的認識,再次走進《桃花源記》感受作品的獨特魅力。

  二、找同學大聲的有感情朗讀課文,邊聽邊想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三、分別從“美、樂、奇”三個角度賞析全篇文章,學生進入小組討論pk階段。

  四、小組討論:桃花源的美表現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

  1、教師點撥:自然環境美、社會環境美、人情美。

  2、作者寫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么?(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喜愛、向往)

  五、小組討論:

  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樂?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

  教師點撥:(老幼因和平安定、豐衣足食而樂)

  2、總結:桃花源人都樂在哪里(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風淳樸),作者寫這些樂的目的是什么、(寄托理想)

  六、小組討論:

  1、桃源“奇”在何處呢?從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小組討論在文中畫出這樣的句子,同時分析了三個問題。

  1)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2)桃源人為什么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3)文章安排劉子驥尋桃源是不是畫蛇添足?

  2、教師小結,這些奇異之處使文章情節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滿了神秘感。

  3、作者設置這些“奇”暗示什么?(虛構社會)

  七、桃花源是一個如詩如畫:令人神往的仙境,這里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理想?(安居樂業,沒有壓迫、沒有戰亂,批判黑暗社會)

  八、作者虛構這一理想社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明確:想法積極,做法消極,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九、學生質疑

  十、總結

  小組成績,鼓勵優秀小組

  十一、結束語:

  陶淵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相信未來是美好的,我們要志存高遠,向著理想,勇往直前。

  十二、布置作業:

  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課文2、3段內容;

  2、了解文言文中主語省略的現象,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探討主題;

  4、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孔子說過一句話:溫故而知新。誰能說一說這句話的含義呢?(學生回答:溫習舊的知識從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今天我們就來溫習《桃花源記》,希望能有新的收獲。(板書題目)

  二、授課過程

  (一)檢查課下鞏固情況: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考小卷,同桌互批,師生總結

  2、檢查課文背誦:男女聲背誦接力

  (二)回顧文學常識

  1、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先生。代表作有詩《飲酒》、《歸園田居》,散文《歸去來兮辭》等。

  2、寫作背景: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三)回顧課文內容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2、圍繞線索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文的主要情節。

  本文記敘了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經歷。

  (四)深入把握課文: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下面同學們結合二、三兩段說一說世外桃源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找學生描述畫面內容,并找出與課文相對應的原話,并翻譯,夯實重點實詞、重點句的解釋)

  1、自然景色優美:

  例: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社會環境平和、寧靜:

  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3、人們的生活和諧、幸福:

  例: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4、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五)理解文章主旨:風景優美,環境寧和,民風淳樸,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呢?)(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明確:表現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向往。

  (六)議一議:作者寫漁人以及后來的許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圖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無數勞動人民美好愿望的.體現,表現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當然,這個理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寫桃花源的無跡可尋,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七)拓展延伸:世外桃源是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現在,我們正在為建設小康、和諧的社會而努力。你理想中的家鄉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你的筆描述一下吧。

  (八)課堂小測: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 11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

  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標:

  認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主題;順暢地誦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共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回顧舊課

  2、朗讀課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結構。

  文章共四節,按故事的.開端、發展、結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開端(1),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發展(2、3),寫漁人進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結局(4),寫漁人離開及再訪桃花源。

  可見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4、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

  把學生分組,角色扮演漁人和桃花源人,模擬采訪和受訪,通過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蘊涵的思想。

  示例:A、漁人采訪桃花源人

  ⑴、能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情況嗎?

  ⑵、請問你們是怎樣來到這里的?

  ⑶、請問你們這里有什么風俗習慣嗎?

  ⑷、當我來到這里時,你們有何感受呢?

  ⑸、我離開時,你們有什么要叮囑的呢?

  B、桃花源人采訪漁人

  ⑴、你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⑵、桃花源給你什么印象呢?

  ⑶、桃花源人給你什么感受呢?

  ⑷、你是否也想永遠留在桃花源呢?

  ⑸、你對外人說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5、遷移探究

  ⑴、問題一:桃花源人因不滿當時紛亂、不安的先秦社會,躲避到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若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滿老師、同學的時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學、曠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嗎?

  ⑵、問題二、《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若把本文推薦給現任美國總統布什,會怎樣呢?試著寫一段話,想像美國總統布什的反映。

  6、總結:

  本文通過虛擬一個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動亂社會的厭惡和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7、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8、板書設計:

  故事開端(1)發現桃花源

  安居樂業

  故事發展(2、3)進入桃花源寧靜祥和

  理想社會

  故事結局(4)離開、再訪桃花源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相關文章: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05-28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03-22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6篇)11-09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通用10篇)08-07

教師競聘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03-30

桃花源記陶淵明11-19

桃花源記 陶淵明04-14

陶淵明 桃花源記04-13

桃花源記——陶淵明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