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陶淵明飲酒譯文及賞析

時間:2024-09-04 17:36:38 陶淵明 我要投稿

陶淵明飲酒譯文及賞析

  飲酒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后所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淵明飲酒譯文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陶淵明飲酒譯文及賞析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賞析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丑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后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靶倪h”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痹娙藦倪@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于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作者介紹

  陶淵明(公元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1、早年生活

  陶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云,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后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的時候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后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的時候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稑s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

  2、致仕生涯

  二十歲的時候,淵明開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即是回憶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歲的時候,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閑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于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后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后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蕩于仕與耕之間已有十余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3、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于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時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征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征。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并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于潯陽。

  注釋:

  1. [結廬]: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 在這里意為“居住”。

  2. [人境]人世間

  3.「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4. [何能爾]為什么能夠這樣。爾,如此、這樣。

  5.「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6.「此中」二句:意思是:這里面蘊藏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7.[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8.[悠然]自得的樣子。

  9.[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柴桑(今江西九江)以南的廬山。

  10.[日夕]傍晚。

  11.[相與還]相伴而歸。

  12.[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3.[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4.[心遠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高志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15.[佳]美好。

  16.[山氣]指山中景象、氣息。

  17.[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8.[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拓展閱讀:陶淵明《飲酒》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詩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田園詩歌中的代表作品,《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田園后陸續寫成的。這一組五言古詩共20首,為詩人酒后偶然題詠、即興之作,借以寄興抒懷,并非單詠飲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課本選的是第5首,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后十二年。這首詩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飲酒》一組詩中,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

  在語文版實驗教材中,《飲酒》被編排在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這個單元的詩歌的教學重點,要求啟發學生在把握詩歌內容的基礎之上,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飲酒》一詩,雖然文字淺易,但理解詩的主旨對七年級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參考書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補充一定的關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大都是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提倡標新立異、張揚個性的21世紀,西方的人生價值觀對他們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對中國一些傳統的隱逸思想卻知之不多或不以為然,加上他們接觸文言詩文時間不長,對詩歌的理解把握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對他們進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了解詩中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

  3.通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體會本詩的意境。

  (二)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學會賞析。

  (三)教學難點:了解詩中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四、設計思路

  在課前準備時,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于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課下解讀。然后在上課時師生再對提出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惑答疑。

  學習這首詩,應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勺⒁庖龑W生從詩人的經歷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詩中的重點句子。那些表現詩詞主旨、作者感情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并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五、教法:

  介紹背景,反復誦讀法;聯想想像,研討賞析法

  六、學法:

  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七、教學課時:1課時。

  八、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體會他那種不愿屈己從俗、決然舍去的高尚節操,以及對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中國的山水與文人的關系導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詩歌才名揚天下。廬山之所以被稱為隱逸圣地,就是因為陶淵明曾在其山腳隱居。

  二、文學常識,作者介紹

  利用大屏幕簡單介紹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從名、時、地、評、著五方面入手)。

  請同學們交流檢索到的有關資料、信息,介紹陶淵明生平經歷,以及辭官隱居的原因。

  陶淵明生平:陶潛,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但到陶淵明時,家境衰落。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渴望干一番事業,曾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一類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后期(41歲以后),當時社會局勢動蕩,仕途險惡,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庶族寒門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高傲的脾氣使他不愿迎合官場中鉆營取巧的一套,秉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陶淵明終于辭官回歸田園,躬耕隴畝,不再出仕。

  三、整體感知,理解詩意

  1.自讀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目的在于解決生字生詞問題。

  2.指名朗讀

  請單名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可以相互對照,把握正確的字音。

  3.品味誦讀

  教師學生共同討論朗讀時對語調、語氣和節奏的處理,這是一首田園詩,語調、語氣和節奏都應是舒緩的,朗讀時按二/三結構?上扔蓡蝹學生示范,最后大家齊讀,初步感悟詩歌的意蘊。

  4.小組合作

  指導學生先獨自結合書下注釋對詩文內容進行理解,有疑義之處圈點勾畫出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在班級內進行交流,注意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盡量要符合原詩的語言風格。

  補充《飲酒》的注釋。

 、傩撼臭[的聲音。

 、诰褐柑諟Y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說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語言來表達。

  四、解題答疑,加深理解

  讀完譯完之后會發現,詩歌全篇并無一字寫酒,為何題目為——飲酒?

  (明確:陶淵明的《飲酒》組詩一共二十首。為詩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詩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讓我們先來了解這段序文,因為這段序文對二十首《飲酒》組詩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五、研討賞析品味詩情

  師生合作完成,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進行理解賞析。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里的“車馬喧”并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干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世俗往來的名利紛擾”。“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2.“心遠地自偏”的含義如何理解?

  明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為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蔽业男撵`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于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

  (前四句為詩歌的第一層,從哲理的高度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刻畫了詩人與眾不同的精神風貌。無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詩人用平淡的話語道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

  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請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體會這份意境美。

  (學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聯想,只要談出詩句的淡然悠閑、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時俯時仰,“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意境寧靜清遠。

  (2)“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意境寧靜恬淡。

  (這四句,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恬靜優游的情景。)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么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

  5.請同學們結合之前對詩句的理解,說說這首詩在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詩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詩人寫出了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蘊含著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詩歌中那個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歸林的鳥,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總的說來這首詩語言雖淺顯,但結構精妙,意境高遠,哲理深刻。

  六、再次誦讀,嘗試背誦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對今天的我們也很有啟發。我們生活在一個非,F代化的、非常喧鬧的一個社會當中,雖不能像陶淵明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們每個人的心遠離世俗的紛擾和誘惑,那么我們就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使自己的心情變得的寧靜。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陶淵明飲酒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飲酒陶淵明譯文09-07

陶淵明《飲酒》賞析10-06

飲酒其一陶淵明譯文09-18

陶淵明《飲酒其一》譯文06-29

飲酒陶淵明及全文賞析08-27

飲酒陶淵明原文及賞析10-10

飲酒陶淵明賞析板書10-26

飲酒陶淵明翻譯及賞析08-27

陶淵明飲酒詩詞賞析06-06

陶淵明《飲酒》古詩賞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