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自祭文》賞析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
寒暑愈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后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鳴呼哀哉!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
現在是丁卯年九月,天氣寒冷,秋夜漫長,景象蕭條冷落,大雁南飛,草木枯黃凋零。陶子將要辭別這暫時寄居的人世,永遠回到自己本來的住處。親友們懷著凄傷悲哀的心情,今晚一道來祭奠我的亡靈,為我送行。他們為我供上了新鮮的果蔬,斟上了清酒。看看我的容顏,已是模糊不清;聽聽我的聲音,更是寂靜無聲。悲痛啊,悲痛!
惟:為,是。丁卯:指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律中(zhòng)無射(yì):指農歷九月。律:樂律。古時把標志音高的十二律同十二個月份相配,用十二律的名稱代表月份。無射:為十二律之一,指農歷九月。蕭索:蕭條,冷落。鴻雁:大雁。于:語助詞,無意義。征:行,這里指飛過。逆旅之館:迎賓的客舍,比喻人生如寄。本宅:猶老家,指墳墓。故人:指親友。其:語助詞,無意義。相:交相。祖行:指出殯前夕祭奠亡靈。羞:進獻食品,這里指供祭。薦:進,供。《周禮·天官·庖人》:“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鄭玄注:“薦,亦進也;備品物曰薦,致滋味乃為羞。”清酌:指祭奠時所用的酒。候:伺望。冥:昏暗,模糊不清。聆:聽。漠:通“寞”,寂靜無聲。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茫茫大地,悠悠高天,你們生育了萬物,我也得以降生人間。自從我成為一個人,就遭遇到家境貧困的命運,飯筐水瓢里常常是空無一物,冬天里還穿著夏季的葛布衣服。可我仍懷著歡快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背著柴火時還邊走邊唱,在昏暗簡陋的茅舍中,一天到晚我忙碌不停。從春到秋。田園中總是有活可干,又是除草又是培土,作物不斷滋生繁衍。捧起書籍,心中欣歡;彈起琴弦,一片和諧。冬天曬曬太陽,夏天沐浴于清泉。辛勤耕作,不遺余力,心中總是悠閑自在。樂從天道的安排,聽任命運的支配,就這樣度過一生。
大塊:指大地。《莊子·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扶我以老,息我以死。”旻(mín):天。是:此。指天地,大自然。運:指家運。簞(dàn):盛飯的圓竹籃。瓢:盛水的葫蘆。罄(qìng):空,盡。絺绤(chī xì):夏天穿的葛布衣,絺是細葛布,绤是粗葛布。陳:設、列,這里指穿。谷汲:在山谷中取水。行歌:邊走邊唱。負薪:背著柴禾。翳翳(yì):昏暗的樣子。柴門:用樹條編扎的門,指屋舍簡陋。事我宵晨:謂料理日常生活。事:做。宵晨:早晚。代謝:相互更替。務:指從事農活。中園:園中,指田園。載:又,且。耘: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乃育乃繁:謂作物不斷滋生繁衍。乃:就。素牘(dú):指書籍。牘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簡。和:和諧。七弦:指七弦琴。曝(pù):曬。 濯(zhuó):洗滌。勤靡余勞:辛勤耕作,不遺余力。靡:無。常:恒久。閑:悠閑自在。樂天:樂從天道的安排。委分:猶“委命”,聽任命運的支配。分:本分,天分。百年:一生,終身。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
這人生一世,人人愛惜它,唯恐一生不能有所成就,格外珍惜時光。生前為世人所尊重,死后被世人所思念。可嘆我自己獨行其是,竟是與眾不同。我不以受到寵愛為榮耀,污濁的社會豈能把我染黑?身居陋室,意氣傲然,飲酒賦詩。我識運知命,所以能無所顧念。今日我這樣死去,可說是沒有遺恨了。我已至老年,仍依戀著退隱的生活,既以年老而得善終,還又有什么值得留戀!
惟:句首助詞。夫:句首助詞。人:猶“人人”。彼:指人生一世。 無成:無所成就。愒(kài):貪。存為世珍:生前被世人所尊重。存:指在世之時。歿:死。見思:被思念。嗟我獨邁:感嘆自己獨行其是。邁:行。曾:乃,竟。 茲:這,指眾人的處世態度。寵非己榮:不以受到寵愛為榮耀。涅(niè)豈吾緇(zī):污濁的社會豈能把我染黑。涅:黑色染料。緇:黑色,這里用作動詞,變黑。《論語·陽貨》:“不日自乎,涅而不緇。”捽(zuó)兀:挺拔突出的樣子,這里形容意氣高傲的樣子。疇(chóu):語助詞,無意義。罔:無。眷:眷念,留戀,指人世。斯:此,這樣。化:物化,指死去。涉:及,到。百齡:百歲,這里指老年。肥遁:指退隱。《周易-遁卦》:“上九,肥遁,無不利。”肥:寬裕自得。遁:退避。 從老得終:謂以年老而得善終。奚(xī):何。
寒暑愈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后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鳴呼哀哉!
歲月流逝,死既不同于生,親戚們清晨便來吊唁,好友們連夜前來奔喪,將我葬在荒野之中,讓我的靈魂得以安寧。我走向幽冥,蕭蕭的風聲吹拂著墓門,我以宋國桓魋那樣奢侈的墓葬而感到羞恥,以漢代楊王孫那過于簡陋的墓葬而感到可笑。墓地空闊,萬事已滅,可嘆我已遠逝,既不壘高墳,也不在墓邊植樹,時光自會流逝。既不以生前的美譽為貴,誰還會看重那死后的歌頌呢?人生道路實在艱難,可人死之后又能怎樣呢?悲痛啊,悲痛!
逾邁:進行。亡:死。異:不同于。存:生,活著。外姻:指母族或妻族的親戚。這里泛指親戚。奔:指前來奔喪。之:作者自指。中野:荒野之中。窅窅(yǎo):隱晦的樣子。蕭蕭:風聲。奢恥宋臣:以宋國桓魋(tuí)那樣奢侈的墓葬而感到羞恥。宋臣:《孔子家語》說,孔子在宋國時,宋國的司馬(官職)桓魋為自己造石槨,三年不成,工匠皆病,孔子以為過于奢侈了。儉笑王孫:以漢代的楊王孫過于簡陋的墓葬而感到可笑。《漢書·楊王孫傳》載:楊王孫臨死前囑咐子女:“死則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廓:空闊,指墓地。火:消滅,指人已死去。遐:遠,指死者遠逝。不封:不壘高墳。不樹:不在墓邊植樹,《禮記·王制》:“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作者自視為庶人。匪:同“非”。前譽:生前的美譽。孰:誰。后歌:死后的歌頌。如之何:如何,怎樣。之:語助詞,無意義。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
現在是丁卯年九月,天氣寒冷,秋夜漫長,景象蕭條冷落,大雁南飛,草木枯黃凋零。陶子將要辭別這暫時寄居的人世,永遠回到自己本來的住處。親友們懷著凄傷悲哀的心情,今晚一道來祭奠我的亡靈,為我送行。他們為我供上了新鮮的果蔬,斟上了清酒。看看我的容顏,已是模糊不清;聽聽我的聲音,更是寂靜無聲。悲痛啊,悲痛!
惟:為,是。丁卯:指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律中(zhòng)無射(yì):指農歷九月。律:樂律。古時把標志音高的十二律同十二個月份相配,用十二律的名稱代表月份。無射:為十二律之一,指農歷九月。蕭索:蕭條,冷落。鴻雁:大雁。于:語助詞,無意義。征:行,這里指飛過。逆旅之館:迎賓的客舍,比喻人生如寄。本宅:猶老家,指墳墓。故人:指親友。其:語助詞,無意義。相:交相。祖行:指出殯前夕祭奠亡靈。羞:進獻食品,這里指供祭。薦:進,供。《周禮·天官·庖人》:“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鄭玄注:“薦,亦進也;備品物曰薦,致滋味乃為羞。”清酌:指祭奠時所用的.酒。候:伺望。冥:昏暗,模糊不清。聆:聽。漠:通“寞”,寂靜無聲。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茫茫大地,悠悠高天,你們生育了萬物,我也得以降生人間。自從我成為一個人,就遭遇到家境貧困的命運,飯筐水瓢里常常是空無一物,冬天里還穿著夏季的葛布衣服。可我仍懷著歡快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背著柴火時還邊走邊唱,在昏暗簡陋的茅舍中,一天到晚我忙碌不停。從春到秋。田園中總是有活可干,又是除草又是培土,作物不斷滋生繁衍。捧起書籍,心中欣歡;彈起琴弦,一片和諧。冬天曬曬太陽,夏天沐浴于清泉。辛勤耕作,不遺余力,心中總是悠閑自在。樂從天道的安排,聽任命運的支配,就這樣度過一生。
大塊:指大地。《莊子·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扶我以老,息我以死。”旻(mín):天。是:此。指天地,大自然。運:指家運。簞(dàn):盛飯的圓竹籃。瓢:盛水的葫蘆。罄(qìng):空,盡。絺绤(chī xì):夏天穿的葛布衣,絺是細葛布,绤是粗葛布。陳:設、列,這里指穿。谷汲:在山谷中取水。行歌:邊走邊唱。負薪:背著柴禾。翳翳(yì):昏暗的樣子。柴門:用樹條編扎的門,指屋舍簡陋。事我宵晨:謂料理日常生活。事:做。宵晨:早晚。代謝:相互更替。務:指從事農活。中園:園中,指田園。載:又,且。耘: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乃育乃繁:謂作物不斷滋生繁衍。乃:就。素牘(dú):指書籍。牘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簡。和:和諧。七弦:指七弦琴。曝(pù):曬。 濯(zhuó):洗滌。勤靡余勞:辛勤耕作,不遺余力。靡:無。常:恒久。閑:悠閑自在。樂天:樂從天道的安排。委分:猶“委命”,聽任命運的支配。分:本分,天分。百年:一生,終身。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
這人生一世,人人愛惜它,唯恐一生不能有所成就,格外珍惜時光。生前為世人所尊重,死后被世人所思念。可嘆我自己獨行其是,竟是與眾不同。我不以受到寵愛為榮耀,污濁的社會豈能把我染黑?身居陋室,意氣傲然,飲酒賦詩。我識運知命,所以能無所顧念。今日我這樣死去,可說是沒有遺恨了。我已至老年,仍依戀著退隱的生活,既以年老而得善終,還又有什么值得留戀!
惟:句首助詞。夫:句首助詞。人:猶“人人”。彼:指人生一世。 無成:無所成就。愒(kài):貪。存為世珍:生前被世人所尊重。存:指在世之時。歿:死。見思:被思念。嗟我獨邁:感嘆自己獨行其是。邁:行。曾:乃,竟。 茲:這,指眾人的處世態度。寵非己榮:不以受到寵愛為榮耀。涅(niè)豈吾緇(zī):污濁的社會豈能把我染黑。涅:黑色染料。緇:黑色,這里用作動詞,變黑。《論語·陽貨》:“不日自乎,涅而不緇。”捽(zuó)兀:挺拔突出的樣子,這里形容意氣高傲的樣子。疇(chóu):語助詞,無意義。罔:無。眷:眷念,留戀,指人世。斯:此,這樣。化:物化,指死去。涉:及,到。百齡:百歲,這里指老年。肥遁:指退隱。《周易-遁卦》:“上九,肥遁,無不利。”肥:寬裕自得。遁:退避。 從老得終:謂以年老而得善終。奚(xī):何。
寒暑愈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后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鳴呼哀哉!
歲月流逝,死既不同于生,親戚們清晨便來吊唁,好友們連夜前來奔喪,將我葬在荒野之中,讓我的靈魂得以安寧。我走向幽冥,蕭蕭的風聲吹拂著墓門,我以宋國桓魋那樣奢侈的墓葬而感到羞恥,以漢代楊王孫那過于簡陋的墓葬而感到可笑。墓地空闊,萬事已滅,可嘆我已遠逝,既不壘高墳,也不在墓邊植樹,時光自會流逝。既不以生前的美譽為貴,誰還會看重那死后的歌頌呢?人生道路實在艱難,可人死之后又能怎樣呢?悲痛啊,悲痛!
逾邁:進行。亡:死。異:不同于。存:生,活著。外姻:指母族或妻族的親戚。這里泛指親戚。奔:指前來奔喪。之:作者自指。中野:荒野之中。窅窅(yǎo):隱晦的樣子。蕭蕭:風聲。奢恥宋臣:以宋國桓魋(tuí)那樣奢侈的墓葬而感到羞恥。宋臣:《孔子家語》說,孔子在宋國時,宋國的司馬(官職)桓魋為自己造石槨,三年不成,工匠皆病,孔子以為過于奢侈了。儉笑王孫:以漢代的楊王孫過于簡陋的墓葬而感到可笑。《漢書·楊王孫傳》載:楊王孫臨死前囑咐子女:“死則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廓:空闊,指墓地。火:消滅,指人已死去。遐:遠,指死者遠逝。不封:不壘高墳。不樹:不在墓邊植樹,《禮記·王制》:“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作者自視為庶人。匪:同“非”。前譽:生前的美譽。孰:誰。后歌:死后的歌頌。如之何:如何,怎樣。之:語助詞,無意義。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
現在是丁卯年九月,天氣寒冷,秋夜漫長,景象蕭條冷落,大雁南飛,草木枯黃凋零。陶子將要辭別這暫時寄居的人世,永遠回到自己本來的住處。親友們懷著凄傷悲哀的心情,今晚一道來祭奠我的亡靈,為我送行。他們為我供上了新鮮的果蔬,斟上了清酒。看看我的容顏,已是模糊不清;聽聽我的聲音,更是寂靜無聲。悲痛啊,悲痛!
惟:為,是。丁卯:指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律中(zhòng)無射(yì):指農歷九月。律:樂律。古時把標志音高的十二律同十二個月份相配,用十二律的名稱代表月份。無射:為十二律之一,指農歷九月。蕭索:蕭條,冷落。鴻雁:大雁。于:語助詞,無意義。征:行,這里指飛過。逆旅之館:迎賓的客舍,比喻人生如寄。本宅:猶老家,指墳墓。故人:指親友。其:語助詞,無意義。相:交相。祖行:指出殯前夕祭奠亡靈。羞:進獻食品,這里指供祭。薦:進,供。《周禮·天官·庖人》:“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鄭玄注:“薦,亦進也;備品物曰薦,致滋味乃為羞。”清酌:指祭奠時所用的酒。候:伺望。冥:昏暗,模糊不清。聆:聽。漠:通“寞”,寂靜無聲。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茫茫大地,悠悠高天,你們生育了萬物,我也得以降生人間。自從我成為一個人,就遭遇到家境貧困的命運,飯筐水瓢里常常是空無一物,冬天里還穿著夏季的葛布衣服。可我仍懷著歡快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背著柴火時還邊走邊唱,在昏暗簡陋的茅舍中,一天到晚我忙碌不停。從春到秋。田園中總是有活可干,又是除草又是培土,作物不斷滋生繁衍。捧起書籍,心中欣歡;彈起琴弦,一片和諧。冬天曬曬太陽,夏天沐浴于清泉。辛勤耕作,不遺余力,心中總是悠閑自在。樂從天道的安排,聽任命運的支配,就這樣度過一生。
大塊:指大地。《莊子·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扶我以老,息我以死。”旻(mín):天。是:此。指天地,大自然。運:指家運。簞(dàn):盛飯的圓竹籃。瓢:盛水的葫蘆。罄(qìng):空,盡。絺绤(chī xì):夏天穿的葛布衣,絺是細葛布,绤是粗葛布。陳:設、列,這里指穿。谷汲:在山谷中取水。行歌:邊走邊唱。負薪:背著柴禾。翳翳(yì):昏暗的樣子。柴門:用樹條編扎的門,指屋舍簡陋。事我宵晨:謂料理日常生活。事:做。宵晨:早晚。代謝:相互更替。務:指從事農活。中園:園中,指田園。載:又,且。耘: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乃育乃繁:謂作物不斷滋生繁衍。乃:就。素牘(dú):指書籍。牘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簡。和:和諧。七弦:指七弦琴。曝(pù):曬。 濯(zhuó):洗滌。勤靡余勞:辛勤耕作,不遺余力。靡:無。常:恒久。閑:悠閑自在。樂天:樂從天道的安排。委分:猶“委命”,聽任命運的支配。分:本分,天分。百年:一生,終身。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
這人生一世,人人愛惜它,唯恐一生不能有所成就,格外珍惜時光。生前為世人所尊重,死后被世人所思念。可嘆我自己獨行其是,竟是與眾不同。我不以受到寵愛為榮耀,污濁的社會豈能把我染黑?身居陋室,意氣傲然,飲酒賦詩。我識運知命,所以能無所顧念。今日我這樣死去,可說是沒有遺恨了。我已至老年,仍依戀著退隱的生活,既以年老而得善終,還又有什么值得留戀!
惟:句首助詞。夫:句首助詞。人:猶“人人”。彼:指人生一世。 無成:無所成就。愒(kài):貪。存為世珍:生前被世人所尊重。存:指在世之時。歿:死。見思:被思念。嗟我獨邁:感嘆自己獨行其是。邁:行。曾:乃,竟。 茲:這,指眾人的處世態度。寵非己榮:不以受到寵愛為榮耀。涅(niè)豈吾緇(zī):污濁的社會豈能把我染黑。涅:黑色染料。緇:黑色,這里用作動詞,變黑。《論語·陽貨》:“不日自乎,涅而不緇。”捽(zuó)兀:挺拔突出的樣子,這里形容意氣高傲的樣子。疇(chóu):語助詞,無意義。罔:無。眷:眷念,留戀,指人世。斯:此,這樣。化:物化,指死去。涉:及,到。百齡:百歲,這里指老年。肥遁:指退隱。《周易-遁卦》:“上九,肥遁,無不利。”肥:寬裕自得。遁:退避。 從老得終:謂以年老而得善終。奚(xī):何。
寒暑愈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后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鳴呼哀哉!
歲月流逝,死既不同于生,親戚們清晨便來吊唁,好友們連夜前來奔喪,將我葬在荒野之中,讓我的靈魂得以安寧。我走向幽冥,蕭蕭的風聲吹拂著墓門,我以宋國桓魋那樣奢侈的墓葬而感到羞恥,以漢代楊王孫那過于簡陋的墓葬而感到可笑。墓地空闊,萬事已滅,可嘆我已遠逝,既不壘高墳,也不在墓邊植樹,時光自會流逝。既不以生前的美譽為貴,誰還會看重那死后的歌頌呢?人生道路實在艱難,可人死之后又能怎樣呢?悲痛啊,悲痛!
逾邁:進行。亡:死。異:不同于。存:生,活著。外姻:指母族或妻族的親戚。這里泛指親戚。奔:指前來奔喪。之:作者自指。中野:荒野之中。窅窅(yǎo):隱晦的樣子。蕭蕭:風聲。奢恥宋臣:以宋國桓魋(tuí)那樣奢侈的墓葬而感到羞恥。宋臣:《孔子家語》說,孔子在宋國時,宋國的司馬(官職)桓魋為自己造石槨,三年不成,工匠皆病,孔子以為過于奢侈了。儉笑王孫:以漢代的楊王孫過于簡陋的墓葬而感到可笑。《漢書·楊王孫傳》載:楊王孫臨死前囑咐子女:“死則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廓:空闊,指墓地。火:消滅,指人已死去。遐:遠,指死者遠逝。不封:不壘高墳。不樹:不在墓邊植樹,《禮記·王制》:“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作者自視為庶人。匪:同“非”。前譽:生前的美譽。孰:誰。后歌:死后的歌頌。如之何:如何,怎樣。之:語助詞,無意義。
譯注參考: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注及研究:昆侖出版社,2008年:311-315頁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現在是丁卯年九月,天氣寒冷,秋夜漫長,景象蕭條冷落,大雁南飛,草木枯黃凋零。陶子將要辭別這暫時寄居的人世,永遠回到自己本來的住處。親友們懷著凄傷悲哀的心情,今晚一道來祭奠我的亡靈,為我送行。他們為我供上了新鮮的果蔬,斟上了清酒。看看我的容顏,已是模糊不清;聽聽我的聲音,更是寂靜無聲。悲痛啊,... 顯示全部
鑒賞
祭文起筆,展現的是一個凄清的虛境:深秋的夜晚,蕭瑟的寒風刮得正緊;草木相約著一起枯黃萎去;夜色里還傳來幾聲鴻雁南飛的哀唳。詩人終于感覺到生命的大限已到,該是辭別人世、永歸“本宅”的時候了。恍惚間“嘉蔬”、“清酌”已供滿祭案,“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挽歌辭》)的景象,依稀都飄浮眼前。詩人卻將停臥...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詩人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士族家庭,自幼生活貧苦。早年他立下了濟世的壯志,曾幾次出仕,先后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每次做官的時間都不長。最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決心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親自從事耕作。盡管他常常不免于凍餓,但他拒絕與統治集團合作的決心,絲毫沒有動搖... 顯示全部
作者介紹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陶淵明《自祭文》賞析】相關文章:
陶淵明:自祭文11-19
陶淵明止酒賞析08-31
陶淵明飲酒詩詞賞析11-06
飲酒 陶淵明賞析板書11-03
飲酒組詩陶淵明賞析11-03
飲酒詩陶淵明賞析10-30
飲酒陶淵明總體賞析10-28
飲酒十四陶淵明賞析10-28
飲酒陶淵明詩句賞析10-27
飲酒陶淵明單句賞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