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一)》賞析
【挽歌】
陶淵明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注釋】
幽室:指墳穴。
向來:剛才。
親戚:有血緣關系的親人。
或余悲:也許有些人還有悲傷。
亦已歌:也開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么可說的呢?
山阿:山陵。
【賞析】
這是詩人在死前兩個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為自己寫的挽歌。
全詩共18句,可分為五個層次。除最后兩句單獨為一層外,其余每四句為一層。前四層分別描寫了死亡、出殯的季節、時間,墳地環境、氣氛,下葬及與世人永別,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們的哀傷。最后兩句總結全詩,表達了對死的看法。詩按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寫出死后安葬的全過程,從中可見詩人面對死亡無憂無懼、處之泰然的人生態度,并無凄涼、黯淡的情調,與一般挽歌哀傷的情調截然不同。這一方面是因為“挽” 的是自己,而不是親屬、朋友;另一方面是因為詩人要表達對死的看法,“挽”,僅僅是詩人抒發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種形式而已。《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引用的四句詩按意思應分屬兩個層次,前兩句與“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為一個層次。“親戚”“他人”均屬“向來相送人”,即給詩人送葬的人們。“他人”,即詩中的“賢達”,指詩人生前好友。“亦”,也,語氣副詞。“已”,已經,時間副詞,用法同“幽室一已閉”中的“已”。這兩句的意思是,親人們有的余哀未盡,別的人也已經唱過挽歌了。兩句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即“親戚”“他人”都因詩人的死而悲哀過。“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二句就通過想象寫出詩人死后,那些與詩人志趣相投,經常往來酬唱的摯友的惋惜、哀嘆之情。因此,這兩句詩的真正含義應該是:親人們在安葬死者時十分悲哀,有的還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們在祭奠亡友時,頌讀祭文、詠唱挽歌也哀傷過;這,也就夠了,一個死者還期望什么呢?換一個角度說,作為活著的人也只有對死者哀悼、思念罷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來詩人作結道:“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兩句是全詩主旨所在,表達詩人對死亡的看法,一種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脫俗的態度。 魯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兩句。文章第6節第2段,語意承上段一轉,指出革命者的犧牲畢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人們將會永遠紀念她們。接著便引用了這四句詩,并在結尾寫道:“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意思是,倘若我們這些活著的人能永遠紀念死者,記住這慘痛的教訓,那么,烈土們的鮮血就不會是白流的了。誠然,魯迅先生在引用時賦予了它新的內容和積極的含義,與陶潛原詩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一》賞析】相關文章:
陶淵明古詩《挽歌》賞析06-12
陶淵明《挽歌》古詩賞析07-21
《挽歌》陶淵明古詩賞析05-31
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三)》賞析09-20
陶淵明古詩《挽歌》原文、翻譯、賞析07-01
陶淵明《挽歌》原文及賞析06-03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古詩賞析06-17
《挽歌》陶淵明10-25
飲酒其一陶淵明賞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