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生平簡介及其詩歌賞析
一、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彭澤)人。陶淵明生活在政治環(huán)境異常復雜的晉宋易代之際。其族望和家世,據(jù)《陶征君誄》云:
“嗟乎若士,望古遙集。 韜此洪族,蔑彼名級。”
這里所稱“洪族”是指陶淵明的曾祖大司馬陶侃而言。陶侃為晉代勛臣,故稱“洪族”。雖曰洪族,其實與南遷的北方累世士族相比,并不顯赫。陶侃就曾被人蔑稱“奚狗”,并長期被懷疑和監(jiān)視。陶淵明以勛臣后裔而衰落為“寒門”,得不到應有的祿位,所以“ 韜此洪族,蔑彼名級”,可見其本出自世家而澤不及身。筆者以為,其遭遇與南北士族的身份不同有些關系。在門閥統(tǒng)治森嚴的東晉時代,身為庶族的陶淵明在“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擬古》)“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與“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兩種彼此矛盾的愿望中,徘徊于出仕與歸隱的人生道路。
公元393年,陶淵明29歲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辭職。《飲酒》第十九首透露了他這次出仕的情況:“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陶認為“志意多所恥”是羞恥的行為,終以辭職。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chǎn)生了歸隱的想法,“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正是其當時的心情寫照。次年寫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中說:“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投冠旋舊虛,不為好爵縈;養(yǎng)真衡門下,庶以善自名。”正值陶淵明猶豫之際,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借故回鄉(xiāng)。
陶淵明再次出仕是在他近四十歲時,《榮木》一詩中說到:“先師遺訓,云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謂。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不敢至!”時至劉裕起兵討伐桓玄,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于是陶淵明又出任鎮(zhèn)軍將軍劉裕的參軍。第二年,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jù)《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
陶淵明一生雖幾次出仕,但他與世俗是那樣格格不入,在混跡于官場時,總充滿悔恨的心情,而他所作《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與官場永訣,以躬耕終老。歸田后,陶淵明的性情與田園自然的契合,使其所作詩篇大放溢彩。他作《歸園田居五首》,描繪出閑適自得清新自然的田園生活畫卷。其四言詩杰作《歸鳥》,借鳥兒眷戀林木,倦飛知還,道出詩人歸隱真意。《飲酒二十首》則表現(xiàn)詩人對現(xiàn)實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體現(xiàn)詩人淳真自然的藝術風格。第十九首:“拂衣歸田里……亭亭復一紀”。“一紀”是十二年,此時詩人已歸田十二年。然而,自辭彭澤縣令歸田以來,陶淵明雖一直過著隱居生活,但他并不能忘懷一切,《雜詩》其二有云:“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光陰如梭,壯志難酬的悲哀,深沉萬分。晚年的陶淵明還是關注社會與政治的,公元417年,劉裕北伐收復長安,滅后秦,業(yè)已五十三歲的陶淵明寫下《贈羊長史》一詩云:“圣賢留余跡,事事在中都。豈忘游心目,關河不可逾。”抒發(fā)了對收復中原與三秦的欣慰之情。五十六歲所作《讀史述徽章》和五十八歲作《讀山海經(jīng)》組詩,都寄托了豪情壯志。而五十九歲所作《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名為詠史,實為述懷,均表明晚年的陶淵明壯志未消,理想猶存。劉裕代晉,現(xiàn)實的黑暗政治使他不滿,而他又無力改變,于是他幻想出理想國——“桃花源”。陶淵明從二十九歲出仕到六十三歲去世,雖然貫穿著仕隱的矛盾,但其壯志從未泯滅。
陶淵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傳不廣。(梁)蕭統(tǒng)加以搜集整理,編了《陶淵明集》,并為之寫序、作傳。蕭統(tǒng)所編陶集雖然已經(jīng)佚失,但此后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齊陽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悅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閣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礎上重編而成的。陶淵明的作品今存詩121首,賦、文、贊、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zhèn)芜不能肯定。
二、陶淵明的思想
陶淵明一生坎坷曲折,其進退起落緣于其思想的復雜和所處時代的乖謬。晉宋之際,中原淪陷、江南板蕩,曾經(jīng)的龍興大晉已然風雨飄搖。寒門劉氏篡逆之心,昭然若揭。士大夫進退失據(jù)、動輒得咎,恰似釜底游魚。陶淵明徘徊仕途,游走魏闕江湖,乃是其儒道交織性格在因應時代的體現(xiàn)。
(一) 儒家思想的里子
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雖然彌漫著老莊哲學和佛教的出世哲學。但是儒家究竟是一個正統(tǒng)學派,上層社會知識分子對儒家所提倡的六經(jīng),幾乎家喻戶曉。據(jù)《晉書范寧傳》:“晉太元年間,范寧為豫章太守,大設庠序,至者千余人。課讀五經(jīng),又起學占,資用彌廣”時至二十歲的陶淵明自然會受到此種風氣的影響。又由于他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家庭的社會地位,使他從小熟諳儒家經(jīng)典,有著儒家的入世精神。
“先師遺訓,云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謂。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不敢至!”(《榮木》)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飲酒》)
“先師”即孔子,“四十無聞”句用《論語》所紀載孔子所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語意。從這些詩句,可見陶淵明對儒家哲學的向往之情。于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深深植根于陶淵明的思想之中,顯現(xiàn)于其一生的足跡中。
陶淵明少時有“大濟蒼生”的壯志,并不是想做一名詩人或是隱士,而是希求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這里閃現(xiàn)的是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形象。陶淵明對其祖父尤為推崇,他曾在《命子》詩中說:“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而陶侃尊崇儒學,反對“逸游荒醉,生無益時,死而無聞于后”的所謂疏放行為,這自然影響到陶淵明,于是他產(chǎn)生“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的緊迫感。他還以“直方二臺,惠和千里”的詩句來描述他的祖父,可見在陶淵明的心目中其祖父是一個清官。在《命子》詩中,他不僅讓兒子了解祖上歷史,而且要求他們學習祖上的為人,這些反映出陶在青少年時代富有政治理想,曾也想做一個正直清廉的官吏。
在動蕩黑暗的年代,陶淵明作為一名有志之士自然會有濟世之心和以期成就偉業(yè)功勛之愿。《雜詩》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陶淵明出仕了。公元393—405是其仕宦時期。
在談到出仕動機時,陶淵明本人聲稱是因貧而仕:“疇昔苦長饑,投來去學仕。”連其朋友顏延之也這樣看他,“母老子幼,就養(yǎng)勤匱,遠惟田生致親之議,追悟得毛子捧檄之杯”(《陶徵士諫》)。陶淵明為官固然有改變物質生活窘狀的因素,但這更是其早年“大濟蒼生”思想的必然發(fā)展。陶淵明的仕途之路充滿了艱辛坎坷。初在荊州刺史桓玄處任小官時,官場的爾虞我詐就給他帶來了思想上的愁苦:“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翼坎難與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于是他借母親孟氏之故去職回家。但正值盛年的陶淵明,雖辭官,但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任彭澤令,在“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支配下,陶淵明是留戀官場的,并且以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仕而歸,歸而仕,在五次反復中實踐了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政治信念。
陶淵明處于東晉時期的污濁社會,是有過奮發(fā)有為的宏愿和積極行動的。但“大道不行”,“兼濟天下”的人生首要無望實現(xiàn)時,陶淵明便退而求其次,秉持儒家“獨善其身”的思想,選擇 “安貧樂道”的生活之路。他的“道”,偏重于個人的品德節(jié)操,是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榮木》),“好爵吾不縈,饋吾不酬。……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詠貧士》其四)他的歸隱,正是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人格完美思想的體現(xiàn)。陶淵明歸隱后,作詩飲酒,安然自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一方面是出于自我安慰,求得心理上平衡,另一方面是順應了他的“自然”之道。在這種“自然”之道支配下,他保持了人格的高潔,“養(yǎng)浩然之氣”。即使在他似乎沉浸在祥和的田園生活中時,他還是會憶起少年壯志,在懷古中傷時,在借吟詠神話故事寄托豪情:
《詠荊軻》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贏。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fā)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秦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讀山海經(jīng)》其九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
《讀山海經(jīng)》其十
“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二)道家思想的契合
毋庸置疑,陶淵明有著濃厚的道家思想。這是時代使然,更是其性情與“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契合所致。魏晉是玄風籠罩,老莊哲學風靡的時代,上層知識分子大都崇尚老莊,以清談為務。陶淵明承受影響,把生死、貴賤看得很淡。朱熹贊賞的正是陶淵明的超脫態(tài)度,他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高官職,這邊一面清淡,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zhèn)能不要,所以高于晉宋人物。”早年,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并推崇“不戚戚與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生活境界。這種道家對他不僅影響了他的人生之路,也影響了其創(chuàng)作。
首先道家思想是其歸隱田園的內驅力。他曾任江州祭酒,任桓玄幕僚,任劉裕參軍,任彭澤縣令,然而官場的蠅營狗茍,構陷傾軋,使他深感“愧平生之志”(《歸去來兮辭》)。他寫道: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之二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投冠旋舊虛,不為好爵縈;養(yǎng)真衡門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
“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
陶公以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歸田,從重志節(jié)的傳統(tǒng)上看是儒家大丈夫氣概的演繹,也是儒家“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的人生哲學為士大夫規(guī)定的退身之路,但促成陶公歸隱“投冠旋舊墟”的,主要還是莊子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有一個莊子式的價值判斷:權勢、功名、貪欲等都是違反自己的異己力量,個體精神應當從“形”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受制于“形”的功利滿足是卑微渺小的,而個體精神上的自適才是最值得珍視的;對名利地位聲譽的追求,遠遠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更何況那些功利的追求和滿足又往往是以身心屈辱為代價的。正因為如此,陶公由出仕到歸隱時,沒有沮喪,更沒有留戀,他有一種大夢初醒、迷途知返的醒悟感,“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仕途甚至被陶淵明視為自己的人生歧路,歸隱才是他的人生正道。“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五首》其一)陶淵明站在隱者的立場上把官場比作“塵網(wǎng)”和“樊籠”,隱逸才是陶淵明生活中更為重要的內容。如此,他才在田園生活中活得真實,活得投入。歸隱以后的陶公,像倦飛的鳥兒返巢,像池里的魚兒回到故淵一樣找到了自由,找到了自然。他在“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戶庭無塵雜,墟室有余閑”的家中過著衣食自足、怡然自樂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有著青山綠水白云藍天、長著桑麻稻麥蔬果花草的田園,還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而食、織而衣的人們,才是合乎“自然”的。因此,他在這里走向了真淳、平和、質樸的生命境界。他居家、責子、交友、飲酒、彈琴、采菊,甚至讀書、耕作,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也是在這自然中,他積極地實現(xiàn)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其次陶淵明崇尚自然的審美情趣源于道家思想的影響。《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老子把自然看作最高的審美境界,自然也成為道家的審美理想。陶淵明在其詩歌中盡善盡美的演繹了老莊崇尚自然的美學理想。同時,崇尚自然也成為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和信仰,而反映到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上,就是絕無矯情、雕琢,鮮明地顯現(xiàn)出一種質樸真率、平淡自然的藝術風貌。如: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讀山海經(jīng)》其一
詩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時常沉醉于大自然中,乃至物我兩忘,隱居自得的高趣躍然紙上。清代溫汝能稱:“此篇是淵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謂不見斧鑿痕也。大約詩之妙以自然為造極。陶詩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議,神妙極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儒家思想烙印陶淵明一生,于是他懷抱“大濟蒼生”出仕為官,“安貧樂道”功成身退。與道家思想的契合,又使他留戀田園最終歸隱田園“養(yǎng)真衡門下,庶以善自名”,也使他其詩作達到美的至境——“自然”。
三、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所處的魏晉時期是人的生命意識全面覺醒的時代,生命成了人們主要關注的對象。人的覺醒,個體意識的加強,伴隨而來的是個性的張揚和情感的勃發(fā)。在魏晉名士風流瀟灑,他們或以酒色、或以山水、或以音樂、或以清談、或以宗教來延長生命的長度和增加生命的密度。但魏晉畢竟是一個空前動蕩不安、政治黑暗的時代,他們的情感絕不是個性解放后那種單純的無羈無絆、無拘無礙,而是在狂放灑脫背后的靈魂的無盡悲憂。而只有陶淵明以他自己別具一格的對生命的體驗方式,在官場與田園之間用自己的生命體驗把“自然”處理得恰到好處,構筑起一座超出表象的精神家園。“自然”一詞,是陶淵明的一種生命旨歸,是其構筑的為后人所仰慕的精神家園,是其詩歌總的藝術特色。
自鐘嶸說陶淵明的詩歌是“篤意真古”(《詩品》)以后,諸家論陶詩的藝術風格雖說法不盡相同,但多以平淡自然為旨歸。嚴羽論陶詩是“質而自然”(《滄浪詩話》),胡應麟說陶詩是“開千古平淡之宗”(《詩藪》),朱庭珍在《筱園詩話》里指出“陶詩獨絕千古,在‘自然’二字”。 無可置疑,藝術風格首先是作家藝術個性的表現(xiàn)。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言樂,曲度難均,節(jié)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天才論”的文氣說,認為稟賦決定個性,個性決定創(chuàng)作風格。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專論文章風格和作家的關系:
“夫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qū)云譎,文苑波詭者矣。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
認為文章特色分別被作者的才、氣、學、習所決定,才、氣是一類,即指作家的先天性情。作文如此,作詩亦如此。“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便是陶淵明的個性。蕭統(tǒng)贊他是“穎脫不群,任真自得”(《陶淵明傳》), 酷愛自然是陶淵明的天性,堅守自然之性, 在生活中詩歌中處處表現(xiàn)真性情。概而言之,這種藝術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
(一) 平淡自然——語淡情深
《論詩絕句三十首》評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指出陶詩的審美傾向是天然清新,無須雕飾而真淳自見,與晉代追求詞采華麗大異其趣,自然本樸,這也就是《朱子語類》所說:“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這是一種極高的審美趣味。其語言平淡自然,有如清水芙蓉。如其《歸園田居》組詩: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風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地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全詩質樸,語言明白省凈:不事典故,不用辭藻。敘事寫物,樸實無華。如舟過水無痕,雁過空無跡。在這里,淳樸的民風,單純的人際,所擁有的只是愉悅和寧靜。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外狹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中大部語言都是表面平淡,但實是寓精奇華美于平淡樸素之中。蕭統(tǒng)在 (陶淵明集序)中就說: “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章,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鐘嶸在 《詩品)中評陶詩亦云: “至如 ‘歡言酌春酒’。 ‘日暮天無云’,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那!”惠洪 (冷齋夜話)卷一載: “東坡嘗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陶詩平淡自然而又不露斧鑿之痕,是常為后人所驚嘆的。例如: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jīng)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目倦川涂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
南窗革時物,北林榮且豐。神淵寫時雨,晨色奏景風。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流塵集虛坐,宿草旅前庭。除階曠游跡,園林獨余情。
《悲從弟仲德》
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
《九日閑居》
借助整齊的對偶形式與諧調勻稱的音節(jié),把相互對應的兩個部分突現(xiàn)出
來,使它們互相映襯。互相補充,既顯得自然本色,又加強了語言的形象化
與感染力。又如:
《雜詩》其二: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和郭主簿》其一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遙遙望白雲(yún),懷古一何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與“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的“擲”和“貯”字,是再平常不過的動詞,但看似平淡卻很精彩。
蘇東坡說:“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惠洪指出:“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秒,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冷齋夜話》卷一)。是的,陶詩語言的真諦就是在“經(jīng)意而不經(jīng)意”(《蕙風詞話》)之間,使綺麗寓于樸素之中,造就如此平淡自然的語言之美。
東晉以來,玄風大熾。士族文人務空蹈虛,理贅于辭,不免“淡乎寡味”之饑。而陶淵明把自己領悟到的人生真諦包蘊在淳樸篤實的田園生活中,詩語平淡自然更是情深雋永。鐘嶸《詩品》評其文風是“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云’,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耶!”指出陶潛樸茂中不乏風華清靡的藝術趣味。也就是蘇軾評價陶詩所稱譽的“陶淵明詩不多,然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曾纮也說:“余嘗評陶公詩造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引)。試看: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一∶
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 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 夙晨裝吾駕,啟涂情已緬。 鳥哢歡新節(jié),泠風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為罕人遠。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其二∶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nóng)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新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懷古”是詩題中的中心詞。第一首是去田舍途中的詠懷。開頭四句“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 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直陳將去南畝躬耕之事,言約旨遠,語淺義深。“春興”之情不能“自免”。中間六句寫去南畝途中的所見所聞,“夙晨”、“鳥弄”、“寒竹”一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景象,詩人一路欣賞鳥語花香,陶醉于大自然的真趣之中。詩句有如風行水上,詩人的歡欣之情自然在春風中彌漫。第二首續(xù)繼而來,思更深,情更切。“秉耒”以下八句寫在田里耕作時的情懷。“歡”字痛快淋漓的表現(xiàn)“憂道不憂貧”的喜悅,由于自己內心喜悅,所以才對農(nóng)人“解顏”相勸。而對“平疇”、“良苗”的描寫更是情深意濃。詩人懷古言志,語言平淡自然猶如話家常,但真情感人。如元陳秀明編《東坡詩話錄》曾載:“蘇子瞻一日在學士院閑坐,忽命左右取紙筆。寫‘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兩句,大書小楷行草,凡寫七八紙,擲筆太息曰:‘好!好!’散其紙于左右給事者。”
又如:《飲酒其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淵明在寧靜的鄉(xiāng)居生活中,或與鄰人“披草共來往”或“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閑談暢飲是常事。這次“飲酒”只由是——詩人招引,其情不俗;故人“賞”此趣,一個平淡的“賞”字,道出其情亦雅。“挈壺相與至”,鄉(xiāng)人各自”挈壺”而至,鄉(xiāng)里古樸淳真之情在平淡自然的言語中溢出,沁人心脾。“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這四句寫松下飲酒的情景,無幾案可憑,亦無絲竹相和,但鋪荊于地,賓主圍坐,舉觴相酬,隨意言笑,豈不是更有一番清趣,豈不是洋溢著一股更濃郁的情意。此情無關乎世俗,此情源于詩人淳樸的生活體驗,發(fā)之于聲,便是語淡情深。
再看《停云》:
“靄靄停云,蒙蒙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云靄靄,時雨蒙蒙。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有酒有酒,閑飲東窗。愿言懷人,舟車靡從。 東園之樹,枝條再榮。競用新好,以招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悅彼平生。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 豈無他人?念子實多!愿言不獲,抱恨如何。”
“《停云》,思親友也。”“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寫詩人思念朋友的殷切深情,等待朋友的焦急之情。神態(tài)與心情生動而真實。“東園之樹,枝條再榮。競用新好,以招余情。”樹木凋零可再現(xiàn)欣欣向榮之新境,此種景象豈不更是召喚出詩人思念朋友的深沉感慨。“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鳥兒閑靜的棲息在樹丫上,熱切優(yōu)美的相互唱和,此種動人情景,自然興起詩人懷念朋友的摯切心情,他是多么想和朋友相見開懷暢談,而終于“愿言不獲”,于是只有一句意味深長的感嘆:“抱恨如何”。陶淵明在這首詩中,至始而終都是寫懷念朋友,真實感人,而“懷親友”隱晦曲折涌現(xiàn)出的感變傷時之情也是悲憤難抑。陳廷焯說:“淵明之詩,淡而彌永,樸而實厚,極疏極冷極平極正之中,自有一片熱腸,纏綿往復,此陶公所以獨有千古,無能為繼也”(《白雨齋詞話》卷八)
梅堯臣說: “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平淡自然而又語淡情深猶為可貴。陶淵明平淡自然的語言特色,并非始于他歸田之后,其詩基本上用平淡自然的語言寫詩,這也正是他的難能可貴之處。早在歸田前,寫有五言詩《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其中,只有“巽坎”取自《周易》,其余語言通俗樸素自然,“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就連表達希望歸隱的真實感情也是自然流露。又如他的《挽歌詩》其一云: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素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詩人依舊平淡的語言中,我們看到詩人面對死亡莞爾而笑的自然之態(tài)。
(二)渾融湊泊——意與境合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陶淵明過著雅凈簡素的鄉(xiāng)村生活,享受著淳樸憨厚的農(nóng)家風情。清新秀美的田園風光,陶冶著他的心靈,使他在心靈深處聽到自然發(fā)自遠古的樸茂之聲,也使他在靈臺中發(fā)現(xiàn)了生命與自然的熹微晨光。于是自然萬物流淌在其詩中,成為獨特的自然意象。天地、山川、草木、榮木、蔓草、園木、三春蕖、秋蓮房、游魚、飛鳥、青松、秋菊、冬雪、斜川等風物、以及永遠周而復始的自然,甚至寥廓的宇宙,都成了陶詩中體驗生命的原型意象,這些意象渾融湊泊,這也正是他那超塵脫俗的人格象征和回歸自然超然淡泊的風格的藝術觀照。陶詩中有不少作品意與境交相融合,極富理趣,借用王國維的話來說是“有境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飲酒》其五
傍晚,詩人在舍東的籬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中見到落日余暉下的南山,在此絕佳的山色中,飛鳥結伴相隨歸巢。而詩人早已幻化為這自然的一部分,物我兩忘了。難怪王國維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也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寫景如此,方為不隔。(《人間詞話》)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jié)。 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 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這里有“露水凝霜”,有“秀逸的山峰”、“芳香的菊花”、“蒼翠的松樹”,清新自然,渾融湊泊的意象,構成了眼前這明澈的秋色。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歸去來兮辭》
天上的白云無意中飄出山巒,小鳥兒倦飛要歸林投巢,安于靜謐,自得其樂。樹木生機勃勃生長繁茂,泉水開始輕輕的流淌,一幅逍遙閑適,生意盎然的景象。詩人辭官歸田的決心與欣喜的欣喜之情從這些自然意象中緩緩溢出。情與景會,意與境合。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陶詩的中的這些渾融湊泊的意象,才使其詩歌在平淡中現(xiàn)出濃烈、自然中露出雄奇,創(chuàng)造出深邃、含意雋永的意境,同時其光明峻潔的人格亦在這雋永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現(xiàn),因為這些意象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在繁富眾多的意象中,“鳥-菊(松)-酒”出現(xiàn)最為頻繁,因它們或是恰當?shù)仉[喻他的人生歷程,或是凸現(xiàn)出其高尚的人格,從而展示出其全部的生活底蘊。蘇軾評陶詩云“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
鳥是陶詩中常見意象,有《歸鳥》一篇:
翼翼歸鳥,晨去于林; 遠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風不洽,翻翮求心。 顧儔相鳴,景庇清陰。
翼翼歸鳥,載翔載飛。 雖不懷游,見林情依。 遇云頡頏,相鳴而歸。 遐路誠悠,性愛無遺。
翼翼歸鳥,相林徘徊。 豈思失路,欣及舊棲。 雖無昔侶,眾聲每諧。 日夕氣清,悠然其懷。
翼翼歸鳥,戢羽寒條。 游不曠林,宿則森標。 晨風清興,好音時交。 矰繳奚施,已卷安勞!
這首詩借鳥兒眷念林木,倦飛知還,道出詩人的懷抱和經(jīng)歷。四章分寫四時:“和風”寫春,“清陰”象夏,“氣清”明秋,“寒秋”比冬。盡四時之變化,而鳥的歸趨并無不同,它因“和風不恰”,所以飛回故林;它不遠游,故“見林情依”。“顧儔相鳴”、 “相鳴而歸”、 “眾聲每諧”、“ 好音時交” 透過這些鳥兒自鳴得意的神態(tài),我們分明見到逃脫羅網(wǎng)的詩人暗自慶幸,自由自在行走在田園路的風神躍然紙上,使人但覺超然物外,逸興飛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一群歸林的鳥兒在暮色籠罩的遠山中自由回翔,山下的詩人正徜徉自得的在東籬采菊。這是一幅多么富有意境的圖畫!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詠貧士》其一
朝霞剛剛驅散了宿霧,眾鳥成群飛出,爭相覓食,而有一只“孤鳥”卻遲遲飛出,不待天黑又已倦飛知還。這不正是寧可守拙田園也不愿“心為形役”清寒自潔的詩人形象?“孤鳥”這一意象即是詩人詩化了的自身,二者渾融一體。
周敦頣在《愛蓮說》中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菊,盛開于疾風橫掃,寒霜施威的深秋季節(jié);松,傲霜挺立,卓爾不群,抗寒成蔭。因而詩人便紛紛賦予它們特定的象征意義:與世抗爭、不同流合污,清高負潔,剛烈不阿……陶淵明在理想之鳥的翅膀折斷之后,便以菊(松)為意象,在詩中借物自況,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奮斗精神。菊(松)的品質正是陶淵明人格的凸現(xiàn),他的詠菊(松)詩正是其抗爭、奮斗的寫照。且看他的詩歌: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烈。懷此貞秀枝,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和郭主簿》其二
耀眼的方菊,挺立的青松,卓爾不群,正是潔身自好,獨標清操,孤高自許的隱士象征。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飲酒》其七
詩人把“松菊”兩個意象并置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鮮美的圖畫,從而營造出一種清新的意境:獨立寒秋,迎厲風寒霜,百花凋零之際卻獨放異彩。看似輕描淡寫卻是蘊含深意:詩人凜然退出渾濁的官場,不正是恰似這秋菊?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飲酒》其八
西晉詩人左思有“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潦”的詩句。他以“澗底松”與“山上苗”相對比,揭露門閥社會的壓抑人才,陶淵明則以“青松”和“眾草”相對比,顯然也是憤慨于賢者屈居下位的黑暗社會。
菊的品格是屬于陶淵明的,正所謂 “菊之于陶淵明,猶蘭之于屈原,梅之于陸游”。陶淵明對菊、松確有偏愛,詩人寫它們決不是單純地詠物,而是在這些自然景物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對不同流俗、堅守節(jié)操的美德的仰慕之情,而他的一生不正是有如頂風傲霜,清高貞潔的菊松?
酒,亦如此。飲酒,是陶淵明的愛好;寫酒,更貫穿于詩人的創(chuàng)作生涯之中。陶詩中寫酒的詩,俯拾皆是。關于他嗜酒的傳聞逸事,可看出他對酒的喜好程度是古代詩人中少見的。蕭統(tǒng)的《陶淵明傳》用大量筆墨描寫了詩人對酒的嗜好:陶淵明任彭澤令時,把奉祿田中全部種秫,目的在于“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后來他的妻子“固請種粳”,才“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江洲刺史王弘命龐通之赍酒具邀陶淵明,淵明“既至,欣然便共酌”;顏延之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后為始安郡,經(jīng)過潯陽,每天邀淵明共飲,而淵明每次都“酣飲至醉”;顏延之走時,留了二萬錢給淵明,淵明一轉手就把這些錢遣送酒家,“稍就取酒”;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淵明有菊無酒,王弘送了酒來,淵明喝得大醉而歸;淵明釀酒,到酒熟時,"取頭上葛巾漉酒",漉好后,重新戴在頭上……短短一篇《陶淵明傳》,寫詩人嗜酒占了大半篇幅,其與酒的不解之緣,可見一斑。從中也讓我們看到陶淵明各種情狀的生活之樂以及其真率可愛的性格,印證了他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情調:
《和郭主簿》其一抒寫暫時忘卻功名利祿而沉浸在恬淡閑適生活中的樂趣及思古之幽情,寫自己自斟美酒、笑看“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的天倫之樂;
《時運》中寫詩人出游柴桑東郊時陶然自樂的歡情。詩人在美妙的大自然中揮杯自飲,忘卻身外的一切,除去了所有的羈絆,真正得以舒展身心、自由自在地存在于天地之間。
“洋洋平澤,乃漱乃濯。藐藐遐景,載欣栽矚。人亦有言,稱心易足。揮茲一觴,陶然自樂。”
“洋洋”、“藐藐”描繪出一幅開闊的自然風光圖景,而人在自然中,又顯得那樣地和諧、自在。詩人“揮茲一觴”,更為整幅畫面增添了半醒半醉的朦朧之美。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欺吾”
寫遷居給詩人帶來的快慰,“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詩人在與鄰里交往、登高賦詩、開懷暢飲、欣賞奇文中得到身心的愉悅;我們仿佛聽到了那親切的招呼聲,仿佛看到了他們喝酒時那悠然自得的神情。這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率真而融洽。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抒發(fā)自己首次參加耕作所獲得的嶄新感受及躬耕生活的愉悅歡欣,“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nóng)人”、“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勾勒出一幅和諧、欣悅的圖景;《酬丁柴桑》中”放歡一遇,既醉還休”,《擬古》中的“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都抒寫了詩人遇到知心朋友的樂趣,或暢飲而醉,或未飲先醉,都表達出詩人的交友之樂。
“醉后真言”,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陶淵明亦借酒詠懷或直抒胸臆: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煩”《飲酒》
一個但愿長醉不醒,一個則不眨眼的盯著這個世俗的世界。醒者雖醒實愚。醉者雖醉實明。詩人以醉者自許,寄寓情懷:自己和那些追逐名利的“醒者”面和志異。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 《形贈影》
“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影答形》
詩人運用酒這一意象,坦誠鋪述,勸勉自己:與其受羈絆,倒不如酣飲沉醉。詩人在酒中解脫,在酒中獲得力量,也在酒中尋找快樂!
酒,醇化了詩人生活中的種種歡樂,使凡常的親情、友情、躬耕田園、鄰里交往,都變得如此動人,令人神往;也正是酒,使這些貌似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具有了無以倫比的藝術魅力,長久地吸引著我們追求美感的心靈。
鳥,菊松,酒抑或孤云及其他種種意象,渾融湊泊,流淌在陶淵明的詩歌里。這里神與景接,神游于物而又意與境合,它的極至是悠遠寧謐、一派天籟:或如秋潭野影般和諧靜穆,或如無縫天衣般自然渾成,或如醉人天籟般深遠悠長,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畫卷,也照映出詩人一生的人格形象與生命歷程。
四、陶淵明詩歌的美學意義
陶淵明的詩歌平淡自然而又韻味無窮。對唐宋以后的文人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陶淵明心存忠義,心處閑逸,情真意真。”“盛唐諸家風韻皆出此”。蘇軾更是極力推崇陶淵明:“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吾自謂不甚愧淵明。”陸游也說:“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而陶淵明在文學上最大的貢獻是他開辟的田園詩歌園地,這不僅是他吹進那代詩壇的一股清新的風,而且是為中國文學增添的一種新題材。陶淵明的田園詩在詩學精神與藝術審美的層面滋養(yǎng)了唐詩大大增加唐詩風韻中自然、真率、清新、高遠、樸厚的文化因素,諸多唐宋文人追隨著他的足跡,形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新流派———山水田園詩派。
陶淵明所作田園詩詩風平淡質樸、清新自然。所描繪的田園生活恬靜,簡樸,悠然。
(一) 田園詩“真”的美學精神
老莊認為至高的美就是天地自然的本原,質樸無華,不煩繩削。語言所要表達的是大道之美,是真意,因此語言也要有真實樸素的風格。陶淵明深切膺服老莊美學思想,其田園詩秉持“真”的美學精神,以質樸之語寫真淳之情。
沈德潛認為:“陶詩合下自然,不可及處,在真在厚。”(《說詩日卒語》)陶淵明的“性真” 正是以道家哲學的“自然”觀為旨歸的天性,而其“情真”是其于外物不矯情、不虛飾而袒露的熾熱、誠摯之心。
陶淵明歸隱田園后,一直躬耕于田園,因此其田園詩寫出了一個從仕途歸隱躬耕的士人的真切感受。
如《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艱。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衣食是生存之本,勞動是生存之道。全詩字字省凈樸素,真切耐人尋味。通過深秋季節(jié)勞動艱辛的描寫,“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洗手,自斟自酌,躬耕自食,苦中有樂,鮮明的表明詩人以躬耕為樂。“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隱居不仕的堅定決心表露無遺。詩中亦道出在勞動中的感悟:人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自己的生存所需,才是最充實、最自然的人生。鐘惺說:“陶公山水朋友詩文之樂,即從田園耕鑿中一段憂勤討出,不別作一副曠達之語,所以為真曠達也”(《古詩歸》)。在陶淵明筆下,勞動甚至也是一種藝術化了的具有詩意的行為: 帶月荷鋤,夕露沾衣。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外狹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南山種豆,清晨理荒,披月而歸,直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發(fā)自肺腑,宛如在目。所以《后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方東樹贊頌說:“真景、真味、真意如化工,元氣自然,懸象著名”(《昭昧詹言》)
田園詩所寫的多是農(nóng)村中最平常的事物和日常的生活,親切自然,情感真摯,使他的田園詩處處充滿了“真”。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南野茅檐,桃李桑樹,,遠村近煙,雞鳴狗吠,一幅平常而又生動的農(nóng)村圖景。田園靜美,室內悠閑,一切清新自然無雕琢。方東樹說:“‘方宅’十句不過寫田園爾耳,而筆勢騫舉,情景即目,得一幅畫意。”(《昭昧詹言》)
陶淵明身在田園,志在田園,是“真心”歸耕田園。于是,詩人關心農(nóng)事心系莊稼的命運——“桑麻日已長,我地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詩人也常與農(nóng)人親密無間的攀談——“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不言其他,唯道桑麻,塵世之念已絕。如黃文煥說:“一切出仕應俗之苦套,不復入耳目矣”(《陶詩析義》卷二)。清代溫如能說:“‘相見’二語,逼真田家氣象,陶詩多有真趣,此類是也”(《陶詩匯評》卷二)
陶淵明深厚的儒家仁愛之心和立足現(xiàn)實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使他走進自然和農(nóng)人,對田園與農(nóng)人為何能夠產(chǎn)生這般篤厚的真情。梁啟超說:“他(陶淵明)不過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nóng)民,耕田便是他唯一的事業(y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陶淵明用躬耕實踐對玄學的超越、體認自我的存在、實現(xiàn)對自由的追求,并使自己與自然相融、與農(nóng)人親和。所以“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陶淵明“不廢人事人理,不離人情”(方宗誠:《陶詩真詮》),正是這種現(xiàn)實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將真情摯愛推及無限廣闊的自然與社會之中,陶詩才流淌著真切的世理人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也忘言”。何為“真”?這種“真”是陶淵明結廬人境的人生體驗,是他受天地之稟賦在田園自然中的幻化,是其田園詩中的一種美學精神。
(二) 田園詩“恬淡”的審美風范
陶淵明的田園詩描寫了自然恬靜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純樸的田園生活,反映了詩人的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脫心境,這是被詩人理想化、藝術化了的一種境界。這種恬淡寧靜心態(tài)與人生境界歷來頗為人們所神往,更是向后世之人樹立了其田園詩特有的“恬淡”的審美風范。
《和郭主簿》是詩人最早的一首田園詩,寫于歸隱之前。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遙遙望白雲(yún),懷古一何深。”
“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描寫了夏日鄉(xiāng)居淳樸、悠閑的生活,表現(xiàn)出一種輕松自得、懷安知足、不慕榮華富貴追求自由生活的樂趣。
又如《歸園田居》其一,這是一首初歸田園的頌歌,描寫恬美靜穆田園風光,抒發(fā)了詩人閑適自得的心情。“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把黑暗的現(xiàn)實比做“塵網(wǎng)”、“樊籠”,把自己曾經(jīng)出仕比做“落入塵網(wǎng)”的“池魚”和“久在樊籠”的“羈鳥”,此時詩人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wǎng)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故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暖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裊裊。在這沖淡靜謐之中,幾聲雞鳴狗吠,越發(fā)點染出鄉(xiāng)居生活的寧靜幽閑。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歌頌了田園生活的幽美、寧謐、淳樸,與黑暗、污濁的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寫詩人在無車馬之喧的田廬,悠然自得的采菊東籬下,心遠離世俗寧靜恬淡的心境。
陶源明采用 “田家語”的語言和白描手法,使其田園詩樸素的農(nóng)家生活氣息濃厚。樸素的農(nóng)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園景色,在他的細膩描寫下,盡現(xiàn)勃勃生機,構成一幅幅逍遙閑淡的鄉(xiāng)村圖畫。我們看他的詩: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歸園田居》之五)?
詩人扶著拐杖,從崎嶇彎曲的山間小路回來,策杖流憩,在山澗小溪中洗一洗走得發(fā)燙的腳。回家斟滿一壺酒,宰殺一只雞,請來鄰居,斟酒痛飲。太陽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這首詩展示了濃厚的田園生活情調。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nóng)務各自閑,閑暇則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平常無奇的八句詩卻寫出一片平常而又不乏生動農(nóng)村的日常生活景象,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
再看《移居》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詩酒相和,歡聚言笑,經(jīng)紀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鄉(xiāng)間生活,在他的筆下,卻如此富有詩意。他并沒有雕詞琢句、裁云繡月,用的只是樸素的口語化句子,如實寫來。又如“平疇交遠風,良苦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用樸素精練的語言,逼真地描繪了自然景物。吟讀此詩,仿佛眼前展現(xiàn)了一片廣闊的田野,清風徐來,綠油油的莊稼碧波蕩漾,生意盎然。
陶淵明以沖淡灑脫的筆觸,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恬淡靜謐的田園風光圖畫,東籬南山、青松奇園、秋菊佳色、日夕飛鳥、犬吠深巷、雞鳴樹巔,再伴以主人公那隔絕塵世、耽于詩酒的情愫,它所構筑成的藝術境界是那么高遠幽邃、空靈安謐。節(jié)奏舒緩而沉穩(wěn),風格平淡自然。沒有磅礴的氣勢,沒有雄辯的力量,沒有氣昂的飛揚,沒有濃重的色彩,沒有陡峭的心情,也沒有曲折的結構,只是真摯地流露,像春雨一樣滲透讀者的心靈。詩人以其崇高的人生思想,極高的藝術造詣,樹立了田園詩“恬淡”的審美風范。
五、結語
陶淵明的成就不僅是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體現(xiàn)其“真”的美學精神,樹立其“恬淡”的審美風范。他的出現(xiàn),還使得沉寂了將近百年的詩壇,重又獲得生命的力量。他那健康的鮮明的詩句,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歌唱,為后世之人所崇仰。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有陶淵明詩歌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杜甫一生常把農(nóng)舍、村居、田家、風光、漁父、牧童、田翁、農(nóng)嫗等作為描寫對象,寫了不少田家詩。蘇軾學陶頗為到家,紀昀評其“和陶詩”是“極平淡而有深味,神似陶公”。
無論是最初鐘嶸在《詩品》中認為陶淵明是“古今隱逸之宗”還是近現(xiàn)代從詩派角度稱其為“田園詩人的開山祖”。陶淵明在文學史上地位是崇高的,影響也是深遠的。陶淵明幾度從政都官秩低微,坎土稟困頓,仕途受阻卻開闊了眼界,增廣了閱歷,洞察了社會現(xiàn)實,加深了他對晉宋時代門閥政治本質特征的認識,因而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著自己深切的人生體驗與理性認知,他既然無力改變現(xiàn)實政治,因此選擇了一條潔身自好,遠離惡濁官場的主動歸隱之路,因而在中國文學史上樹立起完善自我,不與腐朽統(tǒng)治階級合作的隱逸楷模,受到后代文人的景仰與效法,尤其對于那些懷才不遇,不愿同流合污的知識精英來說,陶淵明無疑是一座豐碑。此外,陶詩數(shù)量不多卻涵蓋面廣,內蘊深厚,耐人尋味。所以后代文人從其中所受到的沾溉與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陶詩不假雕琢,崇尚自然樸散的審美傾向也為其贏得了廣大的讀者群體。陶詩洋溢著活力與趣味,影響了一代代的讀者;陶淵明的耿介操守和不凡志趣,展示了高潔的人格魅力,更是他受到后人崇仰的重要因由。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生平簡介
詩人陶淵明簡介
東晉詩人陶淵明簡介
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生平簡介及其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陶淵明生平簡介10-30
簡介-陶淵明生平03-22
有關陶淵明生平簡介07-23
陶淵明生平10-10
關于陶淵明的生平11-09
陶淵明詩歌兩首賞析03-24
陶淵明的人物生平09-26
杜牧生平簡介11-24
元稹生平簡介01-20
辛棄疾生平簡介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