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豁達的陶淵明
其實陶淵明也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也有對死亡的憂慮、恐懼和思考,但是他豁達樂觀的個性以及“質本潔來還潔去”順應自然,順應本性的人格追求成為他的終極價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豁達的陶淵明,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田園派詩人,他留給后代子孫寶貴的精神財富一直讓我們景仰。在他年僅63歲(365——427)的人生中留給世人一百多篇詩歌和數十篇文章,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解讀出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也是一個豁達之人!
陶淵明,字元亮,生于東晉,晉宋易代之后,改名潛。他是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當他降臨人間之時家道已經中落,可他卻是刻苦好學,胸懷兼濟天下大志之人。他在《雜詩》中云:“憶我少年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表達了他在青少年時期昂揚樂觀,躊躇滿志的精神面貌。陶淵明由于家貧,為謀生已經年近三十歲才謀個一官半職,先后當過佐僚、參軍和彭澤令。陶淵明任彭澤令僅僅八十天就“自解”而歸賦《歸去來兮辭》,究其原因是“不堪吏治”。陶淵明為什么不喜歡官場呢?在他看來,官場是一個巨大的“塵網”,骯臟污濁,又像是牢籠,嚴嚴實實罩住他,使他扭曲了人的自由自在的本性。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真性情的流露。
大約四十歲,陶淵明終于突破“塵網”和“樊籠”回歸田園。在《歸去來兮辭》中,他親身體驗田園勞動是何等的輕松愉悅!你看他躬耕于南畝,種豆于山下,看好風助長禾苗,秋天在西天收獲稻谷,身體雖然疲勞,精神卻十分放松。農閑之時,又與里曲把酒話桑麻,這是何等的灑脫愉快!與當官相比,隱居深山躬耕田野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陶淵明在倡導真性情的時代大背景下對愛情和美好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在《閑情賦》中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以豐富的想象把自己比作不同的物象表達自己的親近,不愿有片刻分離的心情。在此詩中,陶淵明搖身一變,化為愛人的鞋子,“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于床前”。詩人陶潛不僅活的瀟灑飄逸,而且對愛情、對美好事物毫不掩飾的追求,在那個年代,率真的個性和愜意的生活是他孜孜以求的。
面對生死陶淵明是非常坦然的,他不僅為程氏妹和從弟敬遠寫祭文,而且為自己寫祭文。《自祭文》是陶淵明臨死之前對自己坎坷一生的肯定與總結。在深秋之夜他將離開鐘愛的田園,此刻,他對命運依然淡定,視死亡如旅行。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真與美。其實陶淵明也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也有對死亡的憂慮、恐懼和思考,但是他豁達樂觀的個性以及“質本潔來還潔去”順應自然,順應本性的人格追求成為他的終極價值。
陶淵明已經遠離我們很久遠了,但是我們品讀他的文集又仿佛見到他,就好像一位知己。在這樣的秋日,當我們走進陶淵明,倒滿一杯紅酒慢慢品嘗,我們與他侃侃而談,感受田園生活樂趣,聊聊愛情和品味人生,又何嘗不是豁達之人生呢?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是東晉最著名的大詩人。他是東晉大司馬道坎的后裔。年輕時,他有一個“幫助平民”的宏偉愿望。不幸的是,當時政治混亂,儀式和音樂崩潰。陶淵明有一個空洞的野心,但完全不可能實現。起初,他是州和縣的一個小官員,但他的性格是正直、誠實和誠實的。他討厭骯臟成員的官場氣氛,不愿向權力低頭,因此他的官場生涯坎坷。
為了生存,也因為夢想沒有被徹底摧毀,陶淵明在義熙元年(405)終于當上了官,成了彭澤齡。這時,他已經過了“毫無疑問”的年齡。然而,他剛愎自用的性格和正直,使他成為官員后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有一次,該縣派了一位州長去了解情況。他的同事告訴陶淵明,他是從上層派來的,應該穿得整潔,受到尊重。陶淵明聽后隊長嘆了口氣,感慨地說:“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一個小縣長的五斗工資,我不想小聲去見這些家伙“他結束工作后,辭掉了官職回家了,他已經永遠脫離了官場。
回到家鄉,陶淵明寫了著名的《重返花園》”這表明了他不想加入世俗世界而想貧窮的決心。從那時起,他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同時,參加了農業勞動。由于農田的災難和房屋的燒毀,他的家庭狀況變得越來越糟。但他從來都不愿意向世俗世界低頭,甚至連米飯和面包都不愿意江州州長送來的肉被堅決拒絕。朝廷重視他的才華,聘請他為作家,但他也被拒絕。
陶淵明并不悲觀。在他的文章中,他構建了自己的夢想社會,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受老子思想的啟發,他在桃花園中創建了一個與世隔絕、簡樸而寧靜的村莊:“ldquo;土地平坦,房子很像,有一塊好田地,一個美麗的池塘,桑樹和竹子。田野里的交通,雞和狗都能聽到對方的聲音。其中,男人和女人穿著像局外人。黃毛下垂,快樂“這幾乎是老子“小國寡民”夢想社會的一個詳細描述。”
然而,這樣一個完美的地方沒有辦法,以及;沒有訪客。也許這就是陶淵明的感悟和內心的悲哀。桃園夢只能存在于文學作品中。當時,欲望猖獗,貪婪猖獗,根本無法實現。陶淵明死于貧困和疾病。然而,他的《桃園》卻為后世學者提供了一個靈魂的寄托。李白的“古風”詩中說:“我喜歡它;一到桃花源,千泉隔水“杜甫在詩《北伐記》中說:“當我想念桃園時,我會感嘆我的糟糕生活經歷“明代張黃巖的一首詩,題為《獻給魯木舟的偉大司馬》:”;濱州有人來找蘇旺。我不忍說桃園可以避開秦朝“桃花園是陶淵明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這里不僅有寧靜祥和的生活,還有獨立自由的人格,它讓千百年來的夢想家在這里安心安逸。
老子的“國小民少”和“老死不聯系”的夢想在現實中可能很難實現,但老子提到的完美品質;任何控制局面的斗爭、防止傲慢和急躁、少說話和友善等都不能由人們親自實踐。
陶淵明的歷史典故
一、不求甚解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年的著名詩人,他開創了田園詩體,開辟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另一種境界。在看透了官場爾虞我詐、黑暗的丑惡內幕后,陶淵明尤其喜愛清靜閑散的田園生活。他在勤勞耕作之暇,或與好友飲酒暢談,或在家里讀書吟詩,生活十分愜意。他家門前有五棵大柳樹,因此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28歲那年,他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也就是他自己的小傳。在《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說:先生不知道是什么樣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閑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但對所讀的書不執著于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
讀書只求知道個大概,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花時間。今天形容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二、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盡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說:“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于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后,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閑生活。
三、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后接待他。
四、無弦琴
陶淵明有一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一番,來表達其中意趣。
五、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六、量革履
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七、顏公付酒錢
顏延之在當劉柳后軍功曹這個官職時,曾經在尋陽和陶潛交情很好。后來顏延之在始安郡這個地方當官,在經過陶潛住的地方時,便天天去陶潛家。要走的時候,顏延之留下二萬錢給陶潛,陶潛全部把錢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無論什么人,去造訪陶潛,他有酒的時候便設酒宴一起飲酒,如果陶潛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說:“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這樣。
八、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九、辭官歸隱
淝水一戰的勝利,謝安雖然為東晉獲得了暫時的喘息時機,但是,從此東晉王朝更加急劇地衰落下去,內亂不止,動蕩不安。公元年,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了長江上游,發兵攻入建康,廢掉晉安帝,自立為帝。三四個月后,北府兵將領劉裕擊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從此,東晉王朝只剩下一個空殼了。
陶淵明,一名陶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時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
盡管如此,陶淵明從小還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了寡言少語、厭惡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這種個性影響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當中斷斷續續地做了幾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歲時,陶淵明才謀得江州祭酒一職,卻因忍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早早辭了職。在家閑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歲時,到了荊州,在刺史桓玄屬下當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親去世辭職歸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淵明終究是名將的后代,官場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當他四十一歲時,又被推薦到彭澤(今江西九江東北)當了縣令。
好不容易在彭澤當了幾十天縣令,一天,陶淵明得到一個消息:東晉的權臣劉裕已封自己為車騎將軍,總督各州軍事;這個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奪取皇位了。
陶淵明預感到晉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他十分灰心,便離開衙門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見陶淵明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不好多問。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淵明卻不動筷,仍然坐在那里嘆氣。過了一會,陶淵明冷不丁地說:“我想辭職回家鄉!”
翟氏一聽就知道他又在官場上受氣了,因為像這種辭職回家的話,陶淵明不知講過多少次了。幾個月前,陶淵明曾想辭職,還是翟氏提醒他,上百畝官田就要種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辭職吧。當時陶淵明總算聽了妻子的話,口氣緩了下來。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來勸他,陶淵明聽了以后,長長嘆了一口氣:“唉,真沒辦法,難道我還是要做糧食的奴隸!”在翟氏體貼的慰勸下,陶淵明這才舉起了酒杯。
時局的因素,加上陶淵明一副傲骨,他的辭官念頭始終沒有打消過。一天,衙役來報:過幾天郡里派的督郵要到彭澤來視察。那個督郵陶淵明認識,是個專門依仗權勢、阿諛逢迎,卻又無知無識的花花公子。陶淵明想到自己將要整冠束帶、強作笑臉去迎候這種小人,實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氣又發作了:“我怎么能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種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淵明離開衙門,板著臉回到了家,沖著翟氏:“收拾行裝,回鄉!”
翟氏告訴他,稻谷只差幾天就要收割了。
“隨它去吧!”這回陶淵明已經鐵了心要辭職了。翟氏問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勸說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裝。
第二天,陶淵明乘船離開了彭澤。他出任彭澤令,在任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終于結束。
從此,陶淵明在家鄉過著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辭官后,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他歸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挽歌詩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記》更體現了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高度。詩文中通過虛構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繪成一個鮮花盛開,綠樹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織,祥和無憂的安定社會。陶淵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對當時混亂時世、黑暗政治現實的不滿。
【豁達的陶淵明】相關文章:
豁達的詩句07-27
豁達的句子10-20
與生活有關的豁達句子09-29
豁達的句子15篇11-07
飲酒陶淵明08-11
陶淵明的故事03-28
陶淵明詩集10-28
陶淵明的作品04-09
陶淵明的資料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