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詩中表達的情感
陶淵明是是東晉時期的詩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靖節先生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淵明詩中表達的情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詩中表達的情感
(一) 前期仕與隱的矛盾
陶淵明29歲起仕途為官,至54歲終歸鄉里,其間曾歷經幾仕幾隱。陶淵明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出仕的,又是什么原因令他最終選擇歸隱了卻余生?我們試來分析陶淵明仕與隱的矛盾。
前面已經提到陶淵明的家境很貧寒,他也常在作品里自嘆,“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鉼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歸去來兮辭·序》)。而立之年,陶淵明上要贍養母親,下要撫養妻兒,為官賺取俸祿來養家糊口是陶淵明出仕最實際的想法。因為生活的需要,陶淵明初任州祭酒。但是沒過多久就因不堪吏職而辭去了官職。
后來陶淵明又入桓玄幕,做過參軍和彭澤令,除了貧窮的理由外,桓玄的出現曾令陶淵明幻想動蕩的時局將會有所轉機,這令他點燃施展政治抱負的希望,陶淵明因此再度出仕。
然而,做了官的陶淵明,眼看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和政治理想的破滅,人雖在職,心卻倍感壓抑,自然地懷念起純樸的田園生活。陶淵明先后喪妻、喪母、喪妹,他請假回家服喪,便借此居喪在家,短時間內逃避官場紛擾。一個胸懷寬廣、向往自由的人,不可能一直忍受桎梏的束縛。陶淵明做人講求不違背真心,做官講求不違背良心。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既有悖耿直的秉性,又違背做人的原則,陶淵明寧肯解綬去職,回歸田園。
《和郭主簿二首》寫于為妻居喪期間,其一表達了陶淵明寧愿回歸田園,過樸實閑適生活的愿望,“息交游閑業,臥起弄書琴。園蔬有余滋,舊榖猶儲今”,陶淵明仿佛回想起年少時讀書“不求甚解”和“躬耕自資”的田園情趣。《游斜川并序》悲嘆時日無多,人生應當及時行樂。《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抒久仕念田園之情。《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反思為何為官,表終歸田園、養真本性之愿。辭彭澤令前一年所作的《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歸隱的愿望愈發強烈,他說自己是“宛轡憩通衢”——不是仕途中人卻入仕,原本想遁世長往而暫且憩于仕途通衢的,“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才是真我所愿。
陶淵明時而官場時而田園,表面看似是仕與隱矛盾心理的無法調和所導致的結果,但究其根本,都是陶淵明“不違心”的表現。陶淵明實實在在,不刻意,不做作。為官是為了生活而不是其他浮夸的理由;即便有濟蒼生的猛志,也不趨炎附勢,與權貴同流合污;忍受不了官場的黑暗就回到淳樸的田園。陶淵明可以堅持自己的本性反復游走在仕與隱之間,不受世俗陳雜的干擾和羈絆,這種豁達的心態歸根結底是由于陶淵明執著于眷戀自然的樸實人格。
(二) 歸隱后對現實的關注
魏晉時期盛行隱逸之風,它深受玄學的影響,主張遁世幽居。“玄者玄遠,宅心玄遠則必然主張超乎世俗,不以物務營心;而同時既注重自然,則當然會希求隱逸”,陶淵明是典型之一。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飲酒》十八),“豈無他好,樂是幽居”(《答龐參軍》四言),“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答龐參軍》五言)。陶淵明歸隱幽居,是否在他的心中就已然了無關切了呢?有人認為,隱居是在朝廷動蕩時期的常見現象,隱者對現實不滿而又無力改革。陶淵明正是由于猛志不獲騁,對政治失望絕望,才會退隱鄉里。這個群體“正因為他們對現實不滿,才有了逃避的意圖,但‘不滿’本身不就表示他們對現實的關心嗎?……因為不滿才隱居的人,實際上倒是很關懷世情的人”。
陶淵明寫下組詩《讀山海經十三首》,借神話故事諷刺當朝政權。其十(精衛銜微木),陶淵明以精衛和形夭來自喻,感嘆雖猛志常在但良機難待,諷當朝者沒有任人唯賢,悲自己一生老大無成;其十一(臣危肆威暴)謂上天有眼,為惡不可行,陶淵明“以古喻今,抨擊‘佐惡之奸臣’,正是詛咒和控訴了桓玄的篡奪行為。”其十三(巗巗顯朝市),陶淵明感慨統治者用人不慎必將招致禍害,他指出堯舜禪讓“是君主讓賢,選用賢能,是公正的、光明磊落的”,桓玄等人“是奸臣篡權搞政變,是邪惡的、陰險毒辣的”,“從而由正面駁斥了以禪讓文飾篡奪的讕言”。又如五言詩《述酒》前半部分說的是晉室衰敗劉裕篡位的動蕩朝政,后半部分說自己隱居躲避亂世的紛爭。這些詩篇都是論當時政治的,“可知陶潛總不能超于塵世,而且,于朝政還是留心”,“于世事也并沒有遺忘和冷淡”。但我們不能因此說他還留戀官場,這兩者不能等同來說。陶淵明的儒家思想并不只限于為官之道,他的心中始終是關懷世情的。他并不是在乎當朝皇帝究竟姓甚名誰,而是在乎皇帝統治下的國運是否安泰,黎民百姓是否衣食無憂。“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歸園田居》其四),陶淵明親眼見到農村景象蕭條凋敝,可知百姓疾苦之深。如此心懷蒼生,不正是讀書人該有的胸懷嗎?
可以說,陶淵明的歸隱在精神上還是頗有波瀾的。一方面他決心忘卻世俗,在田園自然中悠然自得地安度晚年;另一方面,陶淵明由親歷的農村窘迫的生活勾起對世情的關懷和對政治的批判。一般的隱者,也許歸隱之后就全然不聞世間之事,只囿于山野林間。陶淵明終究割舍不去時代的情感,他還有包容世情的胸懷,不落冷漠隱者的窠臼。陶淵明心理的反復和矛盾,都恰恰表現出他忠于“心性使然”的特質,他沒有把仕與隱在形骸上或精神上界限化,他的思想是開闊的,他的心性是自然的。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一說尋陽郡柴桑縣(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說江西宜豐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
陶淵明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陶淵明的文學成就介紹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詠懷詩
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代表。《雜詩》十二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十三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十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并記》大約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為“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為沖出“樊籠”,返回“自然”。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的詩在南北朝時影響不大。劉勰著《文心雕龍》,對陶淵明只字未提。鐘嶸《詩品》列陶詩為中品,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認為其詩“其源出于應璩”。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文選》收錄陶淵明的詩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錄較多的作者。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閑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4、散文辭賦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于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于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傳》采用正史紀傳體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跡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這種寫法是陶淵明首創。文章用極其簡潔的筆墨表達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劃出一條與世俗的界限,從而塑造了一個清高灑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五柳先生也成為寄托中國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文中不乏華彩的段落,其跌宕的節奏,舒暢的聲吻,將詩人欣喜若狂的情狀呈現在讀者面前。歐陽修曾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其中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獨特之處: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戰亂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純。陶淵明在歸隱之初想到的還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不限于個人,而是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能夠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生活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一個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陶淵明詩中表達的情感】相關文章:
陶淵明詩中的名句09-04
飲酒陶淵明表達了什么情感07-27
陶淵明田園詩中的人生態度07-06
古詩中表達愛意的詩句06-01
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情感09-14
表達情感的句子06-28
表達情感的句子精選10-23
表達情感的詩句10-19
詩中雪古詩中的大自然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