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慧遠與陶淵明

時間:2024-08-01 09:03:59 陶淵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慧遠與陶淵明

  陶淵明與慧遠,容易談,也難談。說容易,因為關于他們的傳說太多,太美。說難,因為這些既多且美的傳說,幾乎全都只能以傳說視之。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慧遠與陶淵明,歡迎閱讀!

關于慧遠與陶淵明

  提到廬山,提到慧遠,不能不提到另一位大人物:陶淵明。

  中國詩歌史上,向來陶、謝并稱,宋代以來,經過蘇軾的大力推許,淵明的地位早已遠超靈運,而得與屈原、李、杜并稱了。陶較謝年長不少,去世僅比靈運早六年,二人共同在世的時間,長達四十余年。在當時,謝靈運的名聲,遠非淵明可及。作為一代文學明星,謝靈運與佛教的關系,我們已經用了整整一章來介紹。下面,該談一談陶淵明了。

  陶淵明與慧遠,容易談,也難談。說容易,因為關于他們的傳說太多,太美。說難,因為這些既多且美的傳說,幾乎全都只能以傳說視之。

  無論如何,讓我們先從傳說開始。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時期身份顯赫的大軍閥。但到淵明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中年以前,淵明做過一些小官,加入過桓玄、劉裕的幕府,最后的也是最著名的官職,是彭澤令,只干了八十多天,便“不為五斗米折腰”了。從那以后,他便一直在老家潯陽過著隱居生活。當他歸耕田園的時候,慧遠已在近旁的廬山駐錫二十余年,追隨者甚重,儼然已是一代宗師。

  兩位大人物,地理上如此接近,他們之間若不曾發生一些故事,后世的崇拜者通常是無法接受的,就算理智上接受,也過不了情感這道關。于是,關于他們的傳奇便逐漸展開了。

  關于陶淵明與廬山,較早的記錄甚為簡略。《宋書·隱逸傳》收錄了現存最早的陶淵明傳記,作者是沈約,時代與淵明相距不遠。沈約是這樣說的:

  江州刺史王宏欲識之,不能致也。潛嘗往廬山,宏令潛故人龎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舉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宏至,亦無忤也。

  根據這段較早也較權威的記載,陶淵明的確是上過廬山的,但未必和慧遠有關。

  到了唐宋兩代,陶淵明的廬山,便與慧遠的廬山密不可分了。南宋《蓮社高賢傳》記述淵明上廬山的經歷:

  嘗往來廬山,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以行。時遠法師與諸賢結蓮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飲則往。”許之,遂造焉,忽攢眉而去。

  仔細看看這段不長的記述,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淵明乘籃輿上山,這個細節顯然是從《宋書》里繼承下來的。會面的對象,卻從王弘變成了慧遠。這個可愛的故事有幾個要點。首先,是慧遠主動邀請淵明。其次,淵明開出了會面的條件,允許喝酒。再有,會面效果并不好,淵明攢眉而去。總之,主導權似乎掌握在淵明手里。

  見到慧遠的陶淵明為何要“攢眉而去”呢?同樣成書不晚于南宋的《廬阜雜記》說得更清楚:

  遠法師結白蓮社,以書招。淵明曰:“弟子性嗜酒,法師許飲即往矣。”遠許之,遂造焉。因勉以入社,淵明攢眉而去。

  原來,淵明是不愿因加入組織而失去自由。類似的傳說太多了。而且幾乎在所有的傳說里,都是慧遠遷就淵明多些。晚唐詩僧貫休提供了一個更夸張的版本:

  遠公高節,食后不飲,而將詩博綠醑與陶潛飲,別人不得。

  所謂“將詩博綠醑”,是說為了招待淵明,慧遠竟不惜以詩換酒。我們在第二章講過慧遠彌留之際的故事。即便命懸一線,他也是連喝一碗米汁都要參照戒律的。自律如彼,卻對淵明遷就至此。這是傳說最不可信的地方,也是傳說最迷人的地方。

  還有一個更迷人的傳說,就是“虎溪三笑”。陳舜俞《廬山記》:

  虎溪,昔遠師送客過此,虎輒號鳴,故名焉。時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世傳三笑圖,蓋起于此。

  主角變成三個人。慧遠、陶淵明之外,又加上陸修靜。陸修靜是南朝宋的著名道士,主持過道教的清整運動,并曾于廬山修建道觀,對道教發展有深遠影響。一位佛門高僧,一位道教領袖,一位固窮的隱士,相視而笑,莫逆于心。人們可以從這個故事、這幅畫面中體味到太多東西。中國文化本該具有的開放與包容、中國文化人本該有的自尊與幽默,都在其中了。正因如此,“虎溪三笑”成了宋代以來中國文人的一份集體記憶。《三笑圖》、《三笑圖詠》,始終是畫家、詩人的熱門題材。

  越完美,越可疑。人是如此,歷史也一樣。

  “三笑”的故事太完美了,所以早就引起人們煞風景的疑心。先看陸修靜。他生于公元406年,這就意味著,慧遠去世時,他還只是十歲的孩子。公元461年,他來到廬山,而此時,慧遠、淵明,甚至包括那只撒嬌的老虎,都早已不在人間了。

  那么,把“三笑”減為“二笑”總沒問題了吧?還是有。問題在于,慧遠送客越界的故事,最早就是為陸修靜而設的。貫休說慧遠:“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他的自注說:“(慧遠)送客不以貴賤,不過虎溪,而送陸修靜道士過虎溪數百步。今寺門前有土崗,送道士至此止也。”在較早版本的虎溪故事里,根本沒有陶淵明的位置。陶淵明這位老前輩,反倒是宋代以后才加入的新成員。

  說了這么多,我的意思很簡單:傳說只是傳說,完美的傳說,只有象征意義。

  那么,陶淵明和慧遠到底有沒有見過面呢?我們只能說一句嚴謹的廢話:也許有,也許沒有。

  所有關于他們會面的傳說,都與“蓮社”有關。據湯用彤考證,慧遠根本沒有建過“蓮社”,當然就更加無從邀請淵明加入了。

  當然,從陶淵明辭官歸隱算起,直至慧遠去世,共有十余年的時間,若說二人竟無一面之緣,也不合常理。

  更主要的是,慧遠和陶淵明還有不少共同的朋友。比如劉遺民、周續之、張野。前面說過,他們是慧遠圈子最核心的成員。劉、周二人與陶淵明并稱“潯陽三隱”,而張野,則是淵明同鄉,《廬山記》說他與淵明通婚姻。

  陶淵明有《酬劉柴桑》一首,就是寫給劉遺民的。詩云: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櫚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新葵郁北牖,嘉穟養南疇。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

  寫隱居的苦,以及在苦中努力咀嚼的人生之樂。另一首《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則是寫給周續之的:

  負痾頹檐下,終日無一欣。藥石有時閑,念我意中人。相去不尋常,道路邈何因。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道喪向千載,今朝復斯聞。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老夫有所愛,思與爾為鄰。愿言誨諸子,從我潁水濱。

  還是從不快樂講起,落腳點,則是對儒家價值、隱逸理想的堅持。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雖然清苦,卻不孤寂。他有不少朋友,也很珍惜這些朋友。他說:“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劉遺民、周續之應該就是可以一起談談的素心之友了吧。

  通過朋友的介紹,陶淵明知道慧遠,拜會慧遠,都是可能的。問題在于,無論陶淵明的文集還是慧遠的文集,都不曾提及彼此。這說明什么呢?這說明,即便他們確實見過面,也不大可能有過傳說中那般富于戲劇性的默契。

  從慧遠一面說,他的年輩、聲望遠遠高過淵明,而且自律甚嚴,不大可能對淵明如此屈尊俯就。

  從陶淵明的一面說,其思想意趣顯然與慧遠并不合拍。總體而言,陶淵明的思想,屬于儒、道雜糅。他既講求人生信念、出處大節的堅守,又講求生命的通脫與瀟灑。他形容自己的生活:“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意思是說,既然生而為人,必須承受不幸,必須積極地承擔命運,履行責任,在擔荷之中體認生之愉悅。他形容生與死的關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委”是交托生命;“縱”是享受生命。以一種坦然的,甚至略帶好奇的心態面對生,面對死。這種人生哲學顯然從莊子而來,所以有人說陶淵明的思想是“新道家”。

  陶淵明的生命情調是此岸的,與慧遠那種寄望于往生凈土的信仰格格不入。陶淵明的生活態度,既有自我壓抑的一面,又有享樂與幽默的一面。這與慧遠異常嚴格的宗教生活也全然不同。這樣的兩個人,是不大可能惺惺相惜的。

  不妨這么說:晉、宋之交的廬山,以慧遠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由精英文士組成的隱逸共同體。而陶淵明,則處于這一共同體的外圍。他們之間有交集,那就是對政治的疏離,對人生信念的堅守。他們之間也有不同,那就是對人生本質的看法。至少陶淵明并不認為自己的生命需要通過對來生的想象,以及對彼岸世界的敬畏才能獲得救贖。基于此種信念,他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詩意的人生哲學。

  我們曾花大量篇幅介紹慧遠對同時代人的影響,真可謂籠罩一時,無遠弗屆。陶淵明之所以偉大,正是由于能夠在廬山腳下,活潑潑地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而對慧遠保持健康的免疫。

  說到這里,他們是否見過面,恐怕已經不重要了吧。

  那么,如何看待那些關于慧遠、蓮社、陶淵明的傳說呢?我想,正因為他們未必真實存在過,反而具有某種更深層的真實。這里所謂的真實,與一時一地的歷史無關,卻與更長歷史時段中的文化心理有關。它們說明,人們是多么熱愛廬山,熱愛慧遠,熱愛陶淵明。擁有慧遠和陶淵明的廬山,幾乎成為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

  神運殿﹒出木池

  傳說在東林建寺之初,慧遠大師為籌集木材而發愁。

  一日,遠公寐至夜半,夢中忽見一位自稱“廬山之神”的白須老人對遠公言道:“此處幽靜足以棲。”

  這天夜里,天空雷電交加、風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時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許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遠大師的燃眉之急。

  這都是慧遠大師誠心鑒于天地,德行有感于神靈,故有此神助。后來,慧遠大師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為“神運殿”,涌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定中見佛,歸命安養

  遠公所創蓮社,以修念佛三昧為主,其所依據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與《般舟三昧經》。

  《無量壽經》所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是遠公及蓮社諸賢共修的綱宗。

  遠公以及蓮社其他同倫,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見佛的體驗。

  史料記載:”遠公禪定中三次見佛。劉遺民專念禪坐,始涉半年,定中見佛,行足遇佛,佛于空現,光照天地,皆作金色。

  遠公對定中見佛事,尚存疑滯,曾向鳩摩羅什大師咨詢。

  遠公根據《般舟三昧經》。所常引用的夢喻發問:謂定中所見的佛,假如真的屬于夢的話,那不過是主觀的想象而已,并不是真的佛現,故此佛不可能為我等斷除疑網。

【慧遠與陶淵明】相關文章:

陶淵明的故事11-03

陶淵明的故事05-06

豁達的陶淵明12-06

陶淵明生平04-15

陶淵明的故事[精選]07-01

陶淵明經典詩句11-17

陶淵明的故事06-15

陶淵明詩集10-28

《挽歌》陶淵明04-19

陶淵明詩句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