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后感15篇(熱)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1
一位哲人說:“人的一天,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我不知道別人幻想的是什么,但陶淵明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他的理想世界。
有時我也不時地幻想,如果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那該有多美啊。但這只是一種幻想。當我放慢腳步時,我會有一種未知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和人類的不和諧導致了現(xiàn)實社會的冰冷。“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五彩繽紛”一句話讓人浮想聯(lián)翩,仿佛我已經(jīng)在這片幽幽的桃花林里了。桃花盛開,生機勃勃,寧靜優(yōu)雅,立刻讓人飄渺,若已成仙。粉紅色的桃花散發(fā)著一陣清香,都讓人忘記了憂愁和煩惱,只好靜靜地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然而“要回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好像看到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人,你爭我搶,熱鬧。
這種美麗的社會氛圍已經(jīng)幾千年沒有形成了,原因有很多,我也意識到人性是自私的。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我不禁被這個天堂的風景、安居樂業(yè)的人、幸福和平的生活深深打動。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每個人都有權享受自由和平等,他們?nèi)粘龆鳎章涠ⅲ^著平靜的.生活。這一切讓我今天深深向往。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世界,但它給了我無限的想象空間。
然而,我們不能讓丑陋的想法繼續(xù)傳播。我們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社會,拒絕不干凈的東西。現(xiàn)在我們,因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糾正生活中的壞習慣,善于與人和平相處,從而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后感2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yōu)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勞、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樂,這是我們現(xiàn)在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撫養(yǎng),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人做不到的`一點,經(jīng)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并且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
通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nóng)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記》讀后感3
你是否明白“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完美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期望寄托在完美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夢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yōu)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勞、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歡樂,這是我們此刻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yǎng)自我的父母,上父母自我撫養(yǎng),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此刻人做不到的一點,經(jīng)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并且千百年來一向吸引著人們。
經(jīng)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yè)的夢想社會,寄托了他自我的憧憬和追求,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農(nóng)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記》讀后感4
與世無爭,其樂融融的桃花源,多么令人向往啊!但現(xiàn)實中真的有桃花源嗎?如果有,那現(xiàn)實中的桃花源真的像這樣嗎?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多么美好的一幅話畫。仿佛自己身臨其境,看著那一片桃花林,一陣清風吹過,漫天落花,帶著陣陣花香。我很羨慕那種地方,因為那美的得能讓人拋下所有心事,可以輕輕松松,無憂無慮。為什么陶淵明會寫這樣的桃花源呢?
當時,陶淵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寫下了這篇文章。其實,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是截然相反的。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腐敗的,戰(zhàn)亂的,官員是自私的,人民是痛苦的。許多人家破人亡,流落街頭。十分悲慘。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那里的地方很大,屋子建的十分整齊,有田地,河流,桑竹。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一片祥和,一切都很美好,幸福。“設酒殺雞作食……皆出酒食”,寫出村民的'善良純樸,熱情好客。而貪心的漁人卻利用村民,在出去后將此事告知太守,妄想得到一大筆財富。當他再次來時,再也找不著了。其實,那種人不僅在當時很多,在現(xiàn)在其實也有許多。多的數(shù)不勝數(shù),社會上正因為有了那么多這種自私自利的人,社會才會那么亂。若人人都能為他人著想,都再善良,寬容一點,那么桃花源就不再是幻想了。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要好好學習,提高自身素養(yǎng),努力建設起一個美好的社會,讓桃花源變成現(xiàn)實。
《桃花源記》讀后感5
桃花作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一個象征物,自古就代表著祥瑞,如有家中老人過生日,要送上壽桃;《詩經(jīng)》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代表著女子出嫁后定能生活幸福美滿。
“桃花”作為一個美好的意象,同樣代表著美好的桃花源。但桃花源難尋,難尋就在于它的美好。生活中你不知是否有這樣的`經(jīng)歷:有一天找一件東西,很急,但找不到,只好放棄尋找另尋辦法;可又往往是在之后的某一天,或許是一次打掃,無意的,就找到它了。
所以說吧,“美”這種東西,刻意去尋,是尋不到的,它是一瞬的東西,要是能將它記錄,便是“永恒”;要是像文中的漁人一樣錯過,就很難再尋到了。
因此,就有了相機這種東西啦、“隨時記錄靈感”這種言論啦。美可以保存了,但最初那種怦然心動又沒有了,即便成為所謂永恒,又多少有點意難平的感覺。“美”到底是個抽象的主觀概念,戰(zhàn)爭年代的人說和平是美,墜入愛河的人說愛人是美,欣賞畫作的人說畫作是美……
而且,漁人眼中美麗的桃花源,也許桃源人并不能確切地感受到呢?
美所代表的,是能成所謂“永恒”的瞬間,而美本身則不是。和平也許是假象,愛人也許會老去,畫作也許會掉色,時光也許會抹去一切,但我們一直在尋找美。
《桃花源記》讀后感6
讀完《桃花源記》后,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陶淵明先生用生動的文字和句子營造了一個寧靜的環(huán)境。
“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五彩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仿佛我已經(jīng)在這片幽幽的桃花林里了。桃花盛開,生機勃勃,寧靜優(yōu)雅,立刻讓人飄渺,若已成仙。粉紅色的桃花散發(fā)出陣陣清香,讓人忘記憂愁和煩惱,只好靜靜地享受受大自然之美。然而“便要(yāo)回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好像看到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人,你爭我搶,熱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表達了對世界和平的希望。在當時黑暗腐敗的'社會,“桃花源”確實是人們向往的地方。
說到和平,我忍不住想住進去。“桃花源”在當今的信息時代,這個地方到處都是陰謀和陰謀。想起以色列最近轟炸加沙的消息,我越來越想住在一個可以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不可能存在,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在當今社會,腐敗、自私等丑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有些人甚至有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似無知和荒謬的想法塑造了一個丑陋的人。
想到這一點,《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突然戛然而止。似乎丑陋的思想逐漸籠罩著藍天、孩子們的笑臉和人類純潔的心靈。
《桃花源記》讀后感7
陶淵明心中有一個桃花源。
那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那里“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源遠離了那時候的民不聊生,戰(zhàn)火連天,朝廷混亂的圖景。晉朝的百姓們得病若無藥,僅一字“死”,無糧只能賣兒賣女,然而這一切在桃源中全無蹤影。陶淵明的意難平,陶淵明的有所期,都存在這篇文章里。桃花源令陶淵明向往,因它安寧和諧,因它的優(yōu)美幸福,因它遠遠有別于東晉的社會。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樣的?我想,它似一幅山水長卷。林間清泉,疏影相映。有最最好看的.紅楓十里,最最好聽的鶯雀相啼。無言可以描述它的夢幻,它是那么朦朧。
事實上,我們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
它美秒得不可方物。在亂世,它物資豐足,脫離了統(tǒng)治者的剝削壓迫。在盛世,它清靜優(yōu)美,脫離塵俗。也許它在一個人的心中是炊煙渺渺、雞鴨繞舍,在另一個人心里就是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桃花源,不過隨心而成。
我們比陶淵明幸運。
慶幸吧,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知足吧,穩(wěn)定的政治,自由平等的人際,先進的醫(yī)療水平,富足的糧食儲備……在東晉甚至整個封建社會,這是所有人可望不可即的。
奮斗吧,作為00后,我們是建設新時代的主力。在享受著父輩建設出來的美好的同時,也要接力奔跑,為自己,為社會,再建設出一片更幸福的桃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8
三四月里看到桃花,往往都只會想起兩樣事來:林黛玉的《桃花行》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當然往往想起前者更多些,因為《桃花源記》令我印象至深能驀地一下想起的未必是桃花滿園的'景象,而是有很多攢積匯聚在一起,成為我對它的理解和記憶。
小的時候讀《桃花源記》,認認真真翻譯下來以后,只是覺得有趣。直到現(xiàn)在,都覺得與其說它是一篇散文,倒更不如說它是一部小說。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不一定如所有小說般嚴格分明,但每一句都精彩,每一句都讀著有感覺、有味道。再說了,陶淵明本就隨性嘛。
迫不得已的隨性。
小時候沒想這么多,只是總覺得神秘、好奇,好奇幾乎都源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大約是神光吧,“小口”后面是什么?“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些人的思想可真封閉。“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聽著就讓人愉悅的景象。
甚至傻乎乎地去問母親:“自劉子驥后為什么沒有人再去尋了?真是可惜。”當時我是向往的,后來聽說全國有好多地方都稱自己那里是“桃花源”,并不覺得高興,潛意識里覺得桃花源不該是以一個旅游景點的形式存在,理解它的人方能進去,漁人只是好運氣而已。
媽媽微笑著說:“自然尋不到。肯定作者不愿讓人知道這個地方啊。”
尋不到,或是,根本不存在。
《桃花源記》讀后感9
在《桃花源記》中,村里人的先祖率領一些族人來桃花源,而我認為桃花源是一處“絕俗之境”。
這的“俗”,指的是世俗的七情六欲。這里的人們,是熱情的。對于漁人的到來,是“咸來問訊”。雖然此前未曾謀面,但是村莊里的人都把最好的東西給漁人。雖然古代并沒有“人人平等”這樣抽象的名詞,但是村莊內(nèi)的.人們詮釋了這一點,這是十分可貴的。在這里,是道家,儒家的理想世界,既是“無為而治”——這里沒有什么“權利”與“金錢”的誘惑,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動,以及人之幼”。這里的每一個人,心中是沒有欲望的,是淳樸的。
這里的“俗”,也有些“紅塵”的意味。這里的人們,怕被紅塵累,怕世俗的七情六欲污染了這一塊“圣地”,可能村里人的先祖就是“怕被紅塵累”,才來到這絕境吧。這個沒有“紅塵”的世界,是圣潔的,是一個“治世”。這里的每個人的內(nèi)心中,都是純凈的,倘若那在玉壺中的冰心。當漁人走后,村中人已猜到漁人要告訴其他人,而這桃花源也就消失了。
其實這桃花源便是桃淵明內(nèi)心中的理想世界。陶淵明是”高尚士也”,內(nèi)心自然就會排斥、摒棄那些七情六欲,所以我認為桃花源是一處”絕俗之境”。
《桃花源記》讀后感10
疑慮從未在心頭被消除過,只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桃花源記》的理解又不一樣了。那些小時候無關緊要的問題便再少提了,不過那分好奇和向往卻一直未改。
長大一點,可能疑慮會更多吧,為什么問題反而少了呢?
曾經(jīng)有一次夢到桃花源的,那是在桂林一個被稱作“桃花源”的地方游玩以后所做的夢。
良田、美池、桑竹,占盡人杰地靈的地方呵。
我忘記自己是怎樣乘著一只破舊棕黑的小舟從不見天光的山洞里一點一點浮出到外面的世界,也許是見到那一點“神光”,加快了搖槳的速度,只為了一個“豁然開朗”。
于是我從未體驗過的'感覺便撲面而來印在十一歲的夢里。一個鄉(xiāng)村,帶著照在古書旁邊的霉綠銅爐上的陽光的氣息。那種感覺何等神奇。眼前仿佛出現(xiàn)先秦時血光刀影和婦兒的哭喊,倏地,又不見了,卻是恬然的田園景象。一目了然的幾排草屋縱橫排列,翁媼緩行遲語,壯士扛鋤挑水,婦人荊釵布裙,兒童歡鬧無憂。
夢至此卻戛然而止了。在我渴望一個結局時,夢卻消失了。
這個夢和古文書上所理解的一樣——桃花源只是個虛構的地方。但我口上說信心里也不信。多么真切的感受啊!三百二十字的話讓人想到了千年往衷,幾幅畫面,一段故事。而且完全吸引的住人!我覺得自己完全不需以教輔書的眼光來評析其寫作手法。有我的感受,這就夠了。
十一歲的夏便在“后遂無問津者”的一個句點里結束。但我和桃花源的緣以及對《桃花源記》的所思所悟也許才開始。
《桃花源記》讀后感11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那清脆入耳的聲音回蕩在我的腦海內(nèi),這一堂走進文言文小組賽讓我感悟良多。
其中有兩個部分印象深刻,那一句“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將我?guī)肽且黄伊郑路鹱屛疫M入了粉紅的世界,溫馨浪漫;同學們的精彩感悟,又將古文所蘊含的道理做了個性的解讀,“桃林”是陶淵明的理想,追求完美但又難以達到完美,即便如此,也可以盡可能地往完美靠攏。
處在戰(zhàn)火紛飛年代的陶淵明留下了這片平和安逸的桃林,那是他的心之所向,寄托著他所追求的生活。而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不正是陶淵明所向往的平等自由和諧的社會嗎?
于是,我心中的桃林有了新的內(nèi)涵,它不再是避世的仙境,而是新的理想和追求,是向往未來為中華復興夢貢獻自己力量。每個人的愛好和追求不同,對人生的`態(tài)度對完美的標準也不同。這片桃林的深淺因人而異。有遠大的理想的人,心里的桃林一定很茂盛,同時,只要是在努力的人,無論是否能否實現(xiàn)這份愿望,都已經(jīng)身在桃林享受追逐夢想的快樂。
心之所向為桃林,靠及者亦入之。
《桃花源記》讀后感12
《桃花源記》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選自《陶淵明集》。
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故事性很強,引人入勝。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清新恬淡,桃林芳草紅綠相映,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人人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他們對待外人則純樸熱情,古道熱腸,一切都充滿了人世間的生活情趣,和諧自然。
反觀現(xiàn)實世界,此時的東晉王朝,這是晉宋易主之際,統(tǒng)治階層生活荒淫,內(nèi)部互相傾軋,偏安于江左一隅之地,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嚴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壓迫,國家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是日暮西山,搖搖欲墜,陶淵明也是一腔抱負難以實現(xiàn)。我們可以將《桃花源記》看作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心靈的慰藉。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
我們?nèi)缃裆钤谝粋和平年代,稱得上是安居樂業(yè),相比東晉百姓的水深火熱,我們不知道要幸福幾何。作為祖國的花朵,中國共產(chǎn)主義的接班人,我們應該發(fā)奮圖強,為中華復興夢努力。
《桃花源記》讀后感13
開學第一天,我閃學習了一篇文高文——桃花源記。《桃花源記》的作者的一位東晉著名的詩人陶淵明。
課文中講訴了一位漁人偶然發(fā)現(xiàn)了桃花林,并進入了桃花林,里面的人都很好客,以設酒殺雞作食,漁人在里面住了一段日子,便想回去桃林源的人給他提了一個要求:出去后不準把有桃花源這個地方告訴別人,漁人答應了。但他去不遵守承諾,沿著回去的路做記號,回到家后,他便到尊長那里去,說了這件事的經(jīng)過。太守便派人隨著他去,漁人便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走了一會兒,便迷了路。
南陽劉子驥中,聽說了這件事,便高興的計劃著前去,沒有實現(xiàn)回來后不久便病死了。
桃花源是一個平靜的地方、一個人人向往的地方。其實這是一個虛偽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鮮明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說明了作者在戰(zhàn)爭時期向往平靜、自由。
雖然這只是一個理想,但在作者的筆下仿佛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應了當時可怕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多久的時間,反應了當時人們對平靜、自由的生活用品的向往。
也正是這種向往,才有了這些如此好的文章,也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所以這種向往才不能實現(xiàn)。
《桃花源記》讀后感14
東晉太元年間,一漁人無意迷路,卻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過洞口就來到了一座村莊前。村民看見了漁人,于是請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幾日,漁人便回去了。而后,漁人再尋桃花源,卻再也找尋不到……
陶淵明的這篇游記,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樸人情。桃花源中村民為了躲避戰(zhàn)亂,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世外凈土。在這人間凈土,村民見到了漁人,沒有戒備心,而是將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對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這人間凈土,人與人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紛爭,有的是信任與熱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簡直是人間地獄。東晉太元年間政治腐敗,官場黑暗,軍閥混戰(zhàn),百姓賦稅繁重,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桃花源里,百姓卻過著安逸、幸福、快樂的生活。無論外面的戰(zhàn)事多么頻繁,人性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敗,桃花源中的百姓總保持著與生帶來的一份淳樸與淡然。
反觀今天的.社會,人們追名逐利,處處算計,人性的黑暗與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與人的心靈溝通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但是,人們并不想失去淳樸與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涌現(xiàn)出來,為了社會和諧無私奉獻,星星之火,終可燎原。我們的_為了讓百姓過上幸福無憂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讓各項舉措更貼近百姓,讓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的心靈會返璞歸真,人間處處是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15
我最近重讀陶淵明的一首詩《桃花源記》:“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生之塵在風中漫游,經(jīng)歷了磨難,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生命。這首詩,看起來平淡,其實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測,人人都會有體驗,尤其是在動蕩不安的年代。有過漂泊曲折的經(jīng)歷,生命已經(jīng)非原來的樣子。這首詩,表達的是陶淵明當時的生活態(tài)度。
這首詩悲涼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傳最廣:“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卻頗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難,并沒有使詩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歡樂,是和鄉(xiāng)親鄰里聚會飲酒,這是平凡世俗的樂趣,陶淵明在很多詩中作過描繪,譬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都是提醒人們,要及時行樂,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么,活著就趕緊做自己以為快樂的`事情。
這樣的人生目標,對現(xiàn)代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陶淵明的時代,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記》正是對這種理想的生動描繪。
我想,現(xiàn)代人將這四句詩單列,作為一首惜時勵志的詩,其實也沒有違背陶淵明的本意。惜時,古今如一。勵志,內(nèi)容發(fā)生了變化,以古人之詩,勵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桃花源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04-21
桃花源記的譯文07-17
桃花源記的原文09-10
桃花源記的暗示11-07
桃花源記考題03-25
《桃花源記》注釋04-08
《桃花源記》教案03-23
桃花源記 原文01-05
桃花源記 教案03-24
陶淵明 《桃花源記》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