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桃花源記原文與譯文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xíng),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qiān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作者介紹】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現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之一。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過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一類的官,到陶淵明時,家境破落。他自幼博覽群書,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處在動亂社會,很難有所作為。他喜愛山水,不慕榮利,為了養家,做過祭酒、參軍等小官。41歲時任彭澤令,僅80余天,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為由離職,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直到去世。著有《陶淵明集》。
陶詩約存120首,文10余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他熱愛田園生活,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構思奇特,語言清新,質樸自然,個性鮮明,具有獨特風格,對我國詩歌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
【解題】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并記》的組成部分,寫作年代大約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這時陶淵明已經57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又由于他長期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記和詩內容一致,但重點和表現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觀的記敘方法,虛構了一些人物和情節,而詩則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美好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向往,以記敘為主,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由于本文的創作,后來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的地方,或與外界隔絕,脫離現實斗爭的幻想境界。在人類發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理想國度的藍圖之一。
【譯文】
晉朝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一條溪流劃船前行,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內,里面沒有別的雜樹。地上芳草鮮嫩茂美,滿地落花。漁人見到這片景色很是驚異。于是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的發源處沒有了,只見那里有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似乎有光線(透出來)。(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只能勉強通過一個人,再走幾十步,就突然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鍺暢通,雞鳴狗叫聲彼此都能聽到。這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無論)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他們)看到漁人,竟大為吃驚,問從哪里來。(漁人)詳細的回答了。就(有人)邀請(漁人)到他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款待。村中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向他)打聽消息。(他們)自稱祖先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位漁人一件件的給他們詳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嘆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請(漁人)到他們家去,都拿酒飯款待。(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開。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必對外面的人說起。”。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來路劃出去,一路上處處做上標記。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德行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高興地打算前往,計劃還未實現,不久因病去世。后來就再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桃花源記原文與譯文】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原文及譯文05-22
桃花源記原文與譯文01-23
桃花源記原文及譯文11-27
桃花源記原文與譯文08-31
桃花源記原文及譯文06-16
桃花源記原文譯文06-16
《桃花源記》原文及譯文欣賞05-12
桃花源記課文原文與譯文06-28
《桃花源記》原文及注釋譯文06-01
關于《桃花源記》的原文及譯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