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1
師: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陶淵明作了《》以后,桃源仙境忽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要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在閱讀文章之前,老師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做一個小練習。誰愿意一試?
(生小聲議論:不知道老師會出什么題目考大家?)
師:不用緊張,老師出的題目是:把這篇文章的題目寫在黑板上。
(生有十幾人舉手)
資料集:
師:請蔡飛飛,楊輝恒,任雪妍三位同學上臺來。
(生三人分別寫了題目,臺下有議論聲。)
師:好,這三位同學都寫完了。請大家看,題目寫對了的同學是哪幾位?
生齊說:蔡飛飛,楊輝恒的寫對了。任雪妍的錯在把“源”寫成“園”。
師:那有沒有同學能解釋一下為什么不能把“源”寫成“花園”的“園”呢?老師打出幻燈片1,幻燈片1為課文題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師:這樣吧。我們先看文章的一、二兩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紛紛仔細閱讀一、二段。2分鐘后,有一位學生舉手。)
師:好。請楊志深同學來回答。
生:“林盡水源”的“源”與題目有關。
師:能否具體點?
生(想了想):應該與水有關吧,指水的源頭。
師:很好,請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寫錯了。接下來請大家把一、二段朗讀一次。(生讀完后,老師放出幻燈片2,叫一生讀幻燈片上的作者簡介。)
生大聲讀: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他曾做過小官,由于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后棄官回鄉過起田園式的隱居生活。
師:讀的很好,吐字清晰,聲音洪亮,以后有機會成為播音員。(生竊笑)請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還取名、字,甚至還有號。請大家從陶淵明取名、字來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點?
一生對古文頗喜愛,答:“淵”與“潛”都與水有關。“明”與“亮”有關,都指明亮。
師:很好。看來蔡飛飛真的是有心人,平時她看書就喜歡思考,知識面也廣,我們應該學習她認真思考的精神。古人取名、字、號往往是有關聯的,不是隨便取的。下面請大家一邊看課文,一邊聽朗讀。注意生字詞、朗讀的停頓和感情的把握。(師放錄音,學生看課文。)
(聽完錄音后。)
師: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
(生認真地朗讀。師巡視,了解朗讀情況。)
(生讀完)
師:剛才大家讀得挺認真的,還有沒有字不懂讀啊?
有生舉手:“豁、儼、邑”不懂讀。
師:誰能幫他解答?
生:第一個讀“huò”。第二個讀“yǎn”,第三個讀“yì”
師:對了。請坐下。昨晚老師已叫大家預習了全文。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沒有?
生齊說:做了。
師:很好。那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老師隨便挑原文幾句話,請幾位同學來翻譯。(抽了幾個成績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學生)好,盧國豪,你來,請把“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譯出來。
生:其中來來往往耕田種地的男男女女,穿著都像外人。
師:“外人”能否譯得具體點?
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師:有沒有同學有異議?
另一生答:應是指與漁人生活那個朝代不同的人。(生紛紛贊許)
師:不是有句古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課本的注解是錯誤的,在這里李小娜同學有認真思考,大家可要學習小娜的認真學習的態度。接下來請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誰來譯?
生幾個人舉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請漁人到他們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師:好,譯得很流利,請坐下。看來大家對文章的翻譯應該了解得很透了,學習態度都很認真,效果較好。那接下來看看老師幻燈片上的問題。(打出幻燈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請從原文找出來。
(由學生閱讀全文3分鐘,3分鐘后由學生作答。)
一生說: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師說:這句話是寫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優美。
師:很好,請坐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一段,應把景色優美讀出來,在讀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讀完后)
師:剛才老師看大家讀得很專心,能從讀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學舉手。(稍等片刻,有1生舉手)好,許智宇你來給大家試范。
(該生有感情朗讀第一段。)
桃花源記資料集:
師:剛才許智宇讀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讀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還有“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讀出了詩人陶醉其中,贊嘆訝異不已的味道。
師:盧詠芬對許智宇的朗讀評點怎么樣?
(生齊聲說很好。)
師:那我們大家齊來一次。(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
師: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還體現在哪些地方?(生舉手人數有十多個)
一生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師:這里寫什么美?
生:景美。
師:這里的景跟前面寫的景有何不同?(生思考后答不出)
師提示:好,你先請坐,此處寫到了人沒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寫自然的景色美,這里寫人在這里生活創造了景物美。
師:哦,發現了區別。既然有人在此勞作,此處除寫景美外,“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還體現了老少生活無憂無慮,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師:很好,大家齊來讀應把第二段寫桃花源的生活美讀出來,讀出作者的向往之情。(由生齊讀第二段)
師: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還體現在哪?
生齊答:桃花源人熱情好客。
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體現在哪一段,能否找出來?
(生多個人舉手。)
師:好,黃貴發,你來。
生:體現在第三段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師:“要”讀音是——
生齊答:yāo
師:對了,作邀請講,所以不讀第四聲,王貴發你要注意這個注音,請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處應是指什么美?
生答:人美。
師:有沒有更好的詞概括?
臺下有一生小聲答:人美。
師:人美好,還是人情美好?
生答:人情美好點吧。
師:(老師打出幻燈片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這三個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風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終美好,讓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無人作答。
師提示:剛才我們在介紹陶淵明生活的背景時,大家有沒有記住陶淵明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
生:社會動亂不安,有戰爭。
師:那文章第三段有沒有提到桃源人是為什么舉家搬遷到這里來呢?
生齊答:“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師:那也就是為了躲避戰亂而來此處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沒有戰爭
師:用戰爭好還是戰亂好?
一生答:戰亂好,因為“戰亂”指人們因社會動亂而無法安居樂業。
師:很好,請坐下,中國古代戰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的,在戰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接下來,請大家把第三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該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比如“乃大驚”、“皆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由學生自由朗讀,讀完后老師打出幻燈片5)
師:請大家看幻燈片5,“……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作者寫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組討論。老師會請幾位同學把你那組討論的結果與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討。
(學生積極討論,非常感興趣,3分鐘后)
師:大家剛才討論得蠻熱烈的,不知結果如何?有哪組的同學先帶頭發言?(多名學生舉手,師請其中一名學生答)
生:我們認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擾,破壞他們的生活,比如漁人言而無信,帶人來尋找,不懷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異議,師:剛才這組同學有自己的見解很好,我們再看余海彬有何見解?
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個個都去破壞他們的生活,劉子驥是高尚的人,陶淵明為什么也不讓他找到桃花源呢?
師(贊許):余海彬看來對課文研究仔比較深,提的問題也挺有意思,那你認為陶淵明這樣寫有何用意?
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沒有這個地方,我在網上查過武陵有個桃花源,但經考查并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淵明捏造出來的,因為陶淵明生活的年代社會動亂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生齊鼓掌表示贊同。)
師:余海彬同學的這種學習態度實在令人感動,看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還真讓余海彬也去—訪芳蹤了,余海彬也沒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但卻找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打出幻燈片6》總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后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了。接下來我們再把最
后兩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注意讀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種遺憾的感情。
(生自由朗讀,讀完后請一為學生范讀。)
師:楊智深你來試讀一下。
(生楊智深讀。)
師:遺憾的感情從哪體現?
生答:“遂迷,不復得路”和“后遂無問津者”。
師:那剛才楊智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沒有?
生有的答:還可以。 桃花源記資料集:
師:老師覺得楊智深已經把握了,接下來大家跟著音樂再把全文有感情朗讀一次好嗎?
生:好。(生跟著音樂自由朗讀,讀完后下課鈴響。)
師:好,今天我們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2
師: 今天我們要學的是《桃花源記》,昨天預習的時候知道同學們已經學好這篇文章了。我很擔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風景啊?不過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 ——生齊說:發現美的眼睛。今天我們來重讀桃花源記,在熟悉的字里行間,發現新的風景。孔子說了嘛,溫故而知新。我們就先來溫一溫故。就先試著來背一背桃 花源記,有沒有信心?
生齊背課文。
師:很流暢,看來大家是記憶猶新啊,那么再來回顧一下:學過了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來。
生:桃花源記是以時間為主要順序寫的,而且是以漁人行蹤作為線索,而且它是從三個方面介紹了這篇文章,第一是發現桃花源,第二是進入桃花源,第三是復尋桃花源。
師:很好,很有條理。
生:這篇里面有個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請的意思。
師:嗯,語言點,不錯。還有嗎?
生:這篇文章還體現了作者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對人民的剝削。
生:這篇文章里面說的村人是熱情好客,老實淳樸,人與人之間都和睦相處,。
師: 在大家對桃源的印象當中啊,特別用了兩個詞——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風光之后,馬上就有同學來對我說:老師呀,我覺得我們永嘉楠溪的風光啊比桃源 美多了。我仔細一想,桃源一個寧靜的山村,一群熱情的村民不過是農夫山泉有點甜罷了。對我們來說,有什么稀奇呢?你覺得呢?
生:他們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都是和睦相處。
生:我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看法。對于我們現在的生活來說很和平,但是,當時那個社會是黑暗的充滿剝削和壓迫的,當時有那么一個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師:當時那個社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
生:是充滿壓迫和剝削的黑暗社會。
師:哪一個時代文中有提到嗎?
生:是秦朝(停頓,思考),東晉。
師:東晉,課文提到哪個詞。
生:晉太元中。
師:好的。她用了戰亂來形容這個時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戰亂呢,我們來看一看。【屏顯:晉太元中 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共21年。期間爆發大小戰爭60場。】
太元是東晉時孝武帝的年號,總共21年,可是期間爆發了大小戰爭約60場,那真是叫戰爭頻仍啊!戰爭的直接后果就是——(屏顯)一起讀一讀看。
【屏顯: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生齊讀。
師:感覺有點輕描淡寫啊!戰爭后果怎么表現?再來試一遍。
生再讀。
師:來說說看。你覺得要突出哪幾個詞呢?
生:我覺得應該突出那個“盡,無,露,既”。
師:哎,這四個詞,你把這四個字突出來,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
師:有感覺了嗎?一起再來試試看。
生齊讀:白骨露于野。(師參與領讀)
師:我們的漁人就來自這樣的亂世。文章剛才那位同學說就是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的。今天我們就化身為漁人,以漁人的目光來再看桃源。讓漁人最驚嘆的會是什么呢?來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發現。可以在旁邊做一做批注。
【屏顯:你認為,讓漁人最驚嘆的會是什么呢?】
生默讀課文,動筆批注。師巡視指導。(約兩分半。)
桃花源記名師課堂實錄第二課時
師:看一看,這是并字甲骨文,像什么一樣?
生:我覺得應該是不能的,老師從圖上看的話是兩個人,表示兩點,黃發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沒有青年和壯年的,而“悉、咸”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覺得不能換。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 但是從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樂的,不僅是老人和小孩。
師:人人,他比你的范圍大了,還有嗎?
生:從文字上看出他們手牽著手,就好像是他們和睦相處。
師: 手牽著手,我快樂著你的快樂,你快樂著我的快樂,有一句歌詞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如果變成“我要和你都變老”味道就不對了,是不是?從最不起眼的詞 上發現了字里行間的風景和奧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厲害,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像這樣不經意的字上的風景,還有嗎?仔細的` 搜尋,有點困難,課堂上我們是學習的伙伴,我們可以相互幫助。我就發現,大家剛才提到了一個比較熟悉的句子
師出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 我們剛才抓住了動詞“設”“殺”“邀”三個字,但是有一個常被我們忽略的字,哪個字?我們一起來說一下?
生:“便”。
師:“便“這個字,什么意思?
生:于是,就。
師:它表示的是?
生:表示的是,漁人到那邊之后,他們就立刻把他邀請到家中去。
師:它有這樣一種過程,那我們來看看原來的吧。
師出示文字:請同學來讀句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師:在這個地方,你發現,他們立刻把陌生人邀請到自己的家里,什么樣的感覺啊?
生:感覺到村中人的熱情好客。
師:很好,熱情好客,除此之外,我們還感覺到了村人對外人的信任,在這里我發現陶淵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稱的詞都省略了,我們試試給他填進去,能填嗎?
師生共同填空。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師:為了我們初學者方便,我們會把這些詞都放進去,可以嗎?讀讀看,想想,我可以把這些詞保留進來嗎?
生:不可以,我覺得如果把這些省略的詞都加進去的話,會顯得多余
師:多余,不簡潔,那么在表達情境上,有區別嗎?試著讀讀看?
生讀加上主語的文字。
師:什么感覺?
生:我感覺有點別扭。
師:他感覺到別扭,其他同學有什么感覺嗎?在表情境方面?
生:我覺得加進去之后有一種特別多余的感覺。
師:多在哪?
生:村中人對漁人說的話,有一種默認的感覺,因為漁人來到了世外桃源,見得肯定師村中的人。
師:而且你還會發現?
生:主人和賓客分的太遠了,沒有一種融洽的感覺了。
師:看來省略不僅是簡潔,還有這樣的妙處啊!一起來把原句讀一讀看。
生讀第三段。
師:重讀這兩段文字,再次品味桃源的風光,我們發現,漁人在這里得到的不僅僅是亂世當中的一種安寧與安樂,我們還發現屬于陶淵明在語言上新的的感受,你能整理一下嗎?說說你的收獲嗎?對于陶淵明的語言,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語言上可以看出陶淵明簡潔明了,不拖泥帶水。還可以感受到陶淵明本人熱情。
師:語言簡潔明了,但是仔細品讀下去,里面卻有一個廣闊的天地,這就是陶淵明語言的特色,教師板書“簡凈有味 意蘊豐厚”。
陶淵明用這樣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可是,這個桃源到底有沒有嘛?這是我們昨天同學最疑惑的問題?
生:我覺得這個桃源并不存在,因為,原文最后說他們在返回去找的時候找不到了,所以說不存在。
生:我覺得不一定的,因為他們說是找不到了,但是感覺這個社會是存在的。
師:感覺這個地方應該存在的,漁人都去過了。
生:我覺得不一定,既然說不存在,漁人是如何進去的?
師: 奇怪了,有到底還是沒有呢?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說啊,其實,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淵明卻在文章的最后留下了淡淡的六個字,說“后遂無 問津者”,咱們班有兩位同學一個是鄭文瑜,一個是沈甜,兩位同學很敏銳的關注了這句話,我們該怎么樣理解呢?大家一起來思索一下,思而不得,可以用讀,讀 是讓文字走進我們心靈的方法,可急讀,可緩讀,這個句子,你覺得應該讀的快,讀的慢?
生:慢。這句話應在暗示,像世外桃源這樣的桃花源是并不存在的一個理想社會。
師:“后遂無問津者”,怎么就沒人找了呢?
生:我覺得我同意他的觀點,還有一點就是,作者感嘆這個社會有很少人像他一樣去找一個安適寧靜的地方。
師:嘆息世人啊。
生:我同意前面同學的觀點,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陽劉子驥,更說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對世人的無奈,他想為什么只有我們這樣的人才想到這樣安靜和平的社會。
師:對啊,其他的人呢?為什么都沒人相信了呢?所以讀這個句子要慢慢的讀。怎么讀呢?一起來試試看。
生齊讀。
師:突出哪個字?
生:“遂”“無”。
師生齊讀。
師:在深深地嘆惋中,先生遠去了,但是他追尋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們的心里,來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這樣追尋的一生啊。
年 輕的時候,他做官,希望大濟蒼生,可是官場污濁,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后來選擇了歸隱,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寫此文的時候,他已經五十七歲了,年近花甲,但 世人都不相信有這樣的夢想,無人問津時,他依然有夢,在桃花源詩的最后,他寫了這樣的兩句:“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我希望能夠駕著清風高高的飛揚去尋找我們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貢獻就在這里了,他給我們亂世之中的世人一塊“恬靜的心田”。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的課堂實錄05-13
桃花源記的課堂實錄06-09
水調歌頭課堂實錄09-30
《鄉愁》的課堂實錄06-10
離騷的課堂實錄05-15
鄉愁的課堂實錄06-13
《離騷》的課堂實錄06-14
《水調歌頭》課堂實錄06-16
《離騷》課堂實錄12-28
《勸學》課堂實錄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