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1
閱讀下面兩個文言語段,完成第11~14題。(15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乙】 義犬(蒲松齡)
周村有賈某,貿易(1)蕪湖,獲重資,賃舟將歸,見堤上有屠人縛犬倍價贖之豢養舟上。舟人固積寇也,窺客裝豐,蕩舟入莽(2),操刀欲殺。賈哀賜全尸,盜乃以氈裹置江中。犬見之,哀鳴投水;口銜裹具,與共浮沉。流蕩不知幾遠,淺擱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處,狺狺哀鳴。或以為異,從之而往,見氈束水中,引出,斷其繩。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復哀舟人載還蕪湖將以伺盜船之歸。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關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盜船不見。
適有同鄉賈(4)將攜俱歸,忽犬自來,望客鳴嗥,喚之卻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嚙人脛股,撻之不解。客近呵之,見所嚙即前盜也。衣服與舟皆易(6),故不得而認之矣。縛而搜之,則曩金猶在。嗚呼!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選自《聊齋志異》)
【注釋】(1)貿易:做生意。(2)莽:蘆葦叢。(3)悼:難過。(4)賈(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換。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4分)
(1)屋舍儼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為異,從之而往: (4)適有同鄉賈將攜俱歸:
11、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則所嚙即前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給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劃兩處)(2分)
見 堤 上 有 屠 人 縛 犬 倍 價 贖 之 豢 養 舟 上。
13、甲文中通過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會環境等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而乙文則通過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兩件事表達了犬的義舉。(2分)
14、乙文中,作者發表議論的`是哪一句?從該句中,我們可獲得怎樣的啟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0、(4分)(1)儼然:整齊的樣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適:適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2分)(2)賈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發現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個強盜。(2分)
12、見堤上有屠人縛犬 / 倍價贖之 / 豢養舟上。(2分)
13、優美的自然環境 跟蹤追擊辨識賊寇 (2分)
14、(1)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啟迪:人要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意對即可)(3分)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2
閱讀語段,答文后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語。
①緣:__________________
②儼然: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①漁人甚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盡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三個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黃發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 )
A.比喻
B.夸張
C.借代
D.對比
5.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段文字著重寫的是什么?由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沿著;②整齊的'樣子
2.①漁人對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3.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
4.C
5.活動、穿戴、心情
6.著重寫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環境,由此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3
(14分)(20xx,河北)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題。
【甲】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閫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①人。少負②氣節,沉厚寡言。天資敏悟,強③記書傳,尤好《左氏春秋》及孫昊兵法。家貧,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學射于周同⑤。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飛。飛引弓一發,破其菩⑧;再發,又中。同大驚,以所愛良弓贈之。飛由是益自練習,盡得同術。
[注]①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②負:具有。③強:擅長于。④斤:在這里表示弓的強度的單位。⑤周同:人名,擅長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⑨管(ku6):
箭的尾部。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2分)
①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
(2)跟例句中的“與”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2分) ( )
例句: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A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R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
C似與游者相樂。(《小石潭記》)
D.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②飛由是益自練習,盡得同術。
(4)選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諧表現在哪些方面?
請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
(5)選文乙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表現岳飛年少有志的?(3分)
參考答案:
(1)①邀請②沒有成年(意思對即可)
(2)B【解析】本題考查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較易。例句中的'“與”是“和”的意思。A,C,D三項的“與”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項的“與”是“給予”的意思,所以選B。
(3)①這個人(漁人)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知道)的事,聽的人都長嘆表示惋惜。
②岳飛因此更加刻苦訓練,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術。
(意思對即可)
(4)環境優美,生活愉快;民風淳樸;社會安定。(答出其中的三點可給滿分,意思對即可)
(5)刻苦讀書;苦練射箭。(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4
閱讀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
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問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4分)
(1)屋舍儼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尋病終 ________________
【小題2】下列各項劃線字與現在意思一樣的是( )(2分)A.武陵人捕魚為業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下面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是( )(2分)A.本文采用層層設疑的寫法,既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B.見到村中人的生活狀況,漁人“乃大驚”,說明眼前的場景是他先前所未見過的。C.漁人“處處志之”,卻“遂迷”,讓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較濃的傳奇色彩。D.對于桃花源,劉子驥之后就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小題5】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理想?(3分)
答案
【小題1】(1)整齊的樣子(2)“要”通“邀”,邀請;(3)于是、就(4)不久
【小題1】A
【小題1】略
【小題1】B
【小題1】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在當時無法實現,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A中“捕魚”古今意思相同。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B中應是桃源人“乃大驚”。
【小題1】學生通過感知文本內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5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2分)
(1)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 )
(2)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3】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分)
答案
【小題1】(1)原來的`,從前的;(2)計劃,打算。
【小題1】(1)捕魚的人對此感到很詫異。(他)繼續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2)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小題1】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詩人___,初中階段我們還學過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鮮美( )
②屋舍儼然( )
③甚異之( )
④不足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會王國是什么樣的?結合社會現實談談你的設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東晉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歸園田居》
2、(1)鮮艷美麗(2)整齊的樣子(3)對……。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顯得心滿意足。
4、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5、“略”。符合社會現實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7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字的含義。
①咸來問訊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______________
③此中人語云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么“見漁人,乃大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源中人為什么來到桃花源?(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請用簡短文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都。
②不必說;更不要說。
③告訴。
④不值得。
2、①(村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②便帶著妻子跟鄉人,來到這個與世俗隔絕的地方。
3、 因為桃花源中人并未見到過外人。
4、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5、怕外人擾亂他們寧靜和平的`生活。
6、“略”。提示:只要答出自己的見解,能自圓其說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8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小題1: 選出下列解釋有誤的一項__________:
A.舍:便舍船(舍棄 )屋舍儼然(房子)
B.尋:尋向所志(不久) 尋病終(尋找)
C.志:處處志之(做標記) 尋向所志(做的標記)
D.其: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代詞,代”桃源人’”)其中往來種作(代詞,代指”桃花源”)
小題2:選出下列句子加橫線的詞古今含義差別不大的一項 A.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C.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D.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小題3:選出下列句子對課文分析有誤的一項________:
A.桃花源寫了漁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結局奇可見這是一個亦真亦幻,虛無縹緲的幻想。
B.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皆嘆惋”是因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C.課文以桃花源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為線索。
D.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寫得簡單.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2:D
小題3:C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9
《桃花源記》選段,完成文后6—9題。(18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解釋下面句中劃線字詞的的含義。(3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⑵悉如外人 ⑶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
【小題3】、“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 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5分)
【小題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4分)
答案
【小題1】(3分)(1)類(2)都(3)請、邀請
【小題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3分)(2)率領著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再沒有出去過。(3分)
【小題1】熱情好客(2分) 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壞他們與世隔絕和平安寧的生活。(與此大意相近即可)(3分)
【小題1】(4分)表達了作者對和平(沒有戰亂)的向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與“平等和諧自足”兩點每點各2分)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10
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小題1】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小題3】千余年來,中國的讀書人,一直把桃花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這是為什么?
【小題4】請就選文和下面鏈接材料,進行比較閱讀。
【鏈接材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選文所描寫的美好景象可用一個成語概括,鏈接材料所抒發的`情懷也可概括出一個成語,請分別將其工整地填寫在下面田字格內。(2分)
(2)選文與鏈接材料表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試作簡要說明。(2分)
答案:
【小題1】C
【小題2】他們談到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關鍵詞“妻子”“絕境”,譯出大意)
【小題3】桃源社會衣食住行樣樣不缺,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不涉世亂、戰禍,不受人世政權管轄的世外桃源;人們精神境界怡然自樂。
【小題4】
(1)世外桃源先憂后樂(出現錯別字,該空不給分)
(2)選文表現了對恬靜閑適、和平安樂、淡泊高遠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鏈接材料表現了一種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樂觀積極的人生追求。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1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小題1:、《古漢語詞典》對“鮮”字有以下幾種解釋。請根據語境,選出對“陶后鮮有聞”中“鮮”字的解釋最恰當的一項。(3分)() A.讀xiān,活魚。B.讀xiān,新鮮。
C.讀xiǎn,少。D.讀xiān,鮮艷。
小題2:、選出劃線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3分) A.林盡水源欲窮其林B.不足為外人道也此中人語云
C.悉如外人咸來問訊D.蓮之愛漁人甚異之
小題3:、對課文《桃花源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段選文通過表現漁人與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繪作者心目中的“樂土”,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虛構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個和平富足的社會。
D.當時的社會沒有階級壓迫,階級剝削,就如桃花源一樣。
小題4:、把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4分)
⑴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⑵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參考答案: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D
小題4:(1)(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2)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12
較閱讀《桃花源記》(節選)和《大道之行也》,回答問題。(15分)
【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還家。 ( )
(3)選賢與能( ) (4)盜竊亂賊而不作( )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A.芳草鮮美鮮為人知B.便舍船 屋舍儼然C.復前行不復出焉D.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小題3】.、翻譯成現代漢語。 (4分)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小題4】.根據要求回答下面問題: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之后,源中人“皆嘆惋”,你認為他們因何而“感嘆惋惜”?(2分)
(2)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繪得“大同”社會有何異同之處?請作簡要分析。(3分)
同:
異:
答案:
【小題1】(1)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2)便要還家。( 同 邀 邀請 )
(3)選賢與能( 同 舉 推舉 )(4)盜竊亂賊而不做(興起)
【小題1】C
【小題1】(1)(桃花源中的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時代,竟然不指導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2)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小題1】(1)桃花源中的人為桃花源外世道的變遷、百姓生活的苦難以及戰亂不斷的`世道而嘆惋。
(2)同: 物質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諧 ,如關愛子女,孝順老人,勤勞耕作,和平相處等。
異:用自己的話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或 環境優美,風尚純樸,熱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諧相處。
大道之行: 老有所終……己。 或: 人人都得到關愛, 人人安居樂業,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13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釋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②便要還家__________
③往來無白丁 ____________
④無案牘之勞形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甲】文,你認為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中作者引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為了說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認為無論是甲文中虛構出的“世外桃源”還是乙文中作者的隱居自娛其實都反映出作者消極避世的心態。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的'樣子;
②同“邀”,邀請;
③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④官府的公文。 (意對即可)
2.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意對即可)
3.為桃源外戰亂頻繁,現實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意對即可)
4.以古代名賢自況(類比),進一步突出“德馨”(自己品德高尚)。 (意對即可)
5.不同意。【甲】文通過對“世外桃源”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14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東晉時人。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處處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繪了桃花源的美麗景色,從全文來看,這段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這種美好的理想能從哪些具體的描寫中體現出來?
5.作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樣的人生理想?
【參考答案】
1.陶淵明
2.(1(邀請 (2)做標記
3.美麗的景物引起漁人的好奇,從而引出桃花源,并為描寫桃花源的美景作鋪墊。
4.通過第②段的.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繪和第③段的對桃花源淳樸民風的描寫表現出來。
5.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15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選賢與能神情與蘇、黃不屬
B.外戶而不閉月色入戶
C.具答之天下之偉觀也
D.問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題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獨親其親翻譯:
(2)林盡水源翻譯:
小題4: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甲文所描述的“”社會的基本特征,如甲文提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長”,乙文“”一句就是這一特征的具體體現
參考答案:
小題1: B(2分)
小題2:(1)交錯相通(2)請(共2分。每小題1分)
小題3:(1)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共2分。每小題1分)
小題4:大同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共2分。每空1分。沒用原文回答,該空不得分)
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內容,弄清各句中字詞的意思,然后根據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各項中加點的字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進行比較。B項“戶”皆是“窗”的.意思。
小題2: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本題中兩個加了皆是古今異義,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
小題3: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故”“獨”“親”“盡”,最后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小題4:
試題分析:疏通兩篇短文的文字,了解內容,抓住關鍵信息,比較兩文思想內容,找出相關點,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話。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03-05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附答案)06-08
高手閱讀附答案03-22
《散步》閱讀附答案07-15
閱讀《絕唱》附答案11-22
《絕唱》閱讀附答案09-15
苦瓜閱讀附答案11-08
《桃花源記》《大道之行也》對比閱讀附答案06-20
《赤壁》閱讀答案練習附答案09-17
約會荷花閱讀附答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