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桃花源記》教案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桃花源記》中有三個“外人”,即:
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2、遂與外人間隔
3、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三個“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個“外人”如果也這樣解釋,則與后文《桃花源詩》“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相抵牾,因為時遷世異,秦代的衣制當然不可能和幾百年后的晉代相同。
近日讀到了《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5期顧月華先生的《也談外人》一文,頗有感慨,遂將以前收集的資料略作整理,匯集成文。
一、“外人”諸說
據我們所見,對“外人”的解說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至于解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為最常見之解釋,今人論之已詳,故不贅述)。
(一)“陌生說”
此說包括兩種大同小異的見解:1、“外人”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個世界的人”2、“外人”為“外國人”。兩種解釋雖有不同,但思路和結論并無大異,他們都從桃花源中人與外界的服飾差異切入,試圖解決《記》《詩》差異和衣制變遷這一矛盾。他們的結論也相似,即:在漁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絕不應與外界人相似,他們應該是漁人眼中的來自“另一個世界”或者“另一個國度”的.衣著奇異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統稱為“陌生說”。
(二)“紀實說”
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說:“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其為寓意之文,則古今所共知,不待詳論。其為紀實之文,則昔賢及近人雖頗有論者,而所言多誤。故別擬新解,以成此篇。”陳先生以為,《桃花源記》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之“秦”,不是“贏秦”,而是“苻秦”;所謂的桃花源不是人間仙境,而是北方人民為了躲避“苻秦”的戰亂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塢堡。因此,陳先生說:“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堅之亡國至宋武之人關,其間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故當時避亂之人雖‘問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陳先生這篇發表于1936年的論文是我們所見的最早提出“外人”問題的文章。
唐長孺先生《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發展了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認為桃花源不應該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帶:桃源中人“避亂”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賦稅。他還搜索到了陶淵明同時代與《桃花源記》相似的多種版本的民間傳說,及飽受官府剝削奴役、社會動亂之苦的鄉民逃入溪峒蠻族的山澤中的史料,進而作出論斷:“我們認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種傳說,這種傳說晉、宋之間流行于荊湘,陶淵明根據所聞加以理想化,寫成《桃花源記》,但聞而記之者不止淵明一人。”
劉欣先生的文章《(桃花源記)旁證的旁證》贊同陳先生之論,他從語言變遷、衣制變遷兩個角度加以佐證,并提出“陶淵明在作此文時,或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創作。”
以上三位所論,都是從桃花源記故事的來源和作者創作方法角度切入,又都主張《桃花源記》應該有一個現實的模型,并從這一角度解釋“外人”問題,因此。可以統稱為“紀實說”
二、評議與討論
第一種解說,是至今為止我們看到的最廣泛的一種思路和觀點,而且在教學中很有可操作性,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了。但是,我們對此有以下三點疑問:
(1)“外人”解為“世外人”或“外國人”,古書中例證不多。持“世外人”說者沒有舉例子。“外國人”說雖免于單文孤證,可例子既少,又并非“外人”一詞的常見用法,難以服人,在今存的可信的陶淵明作品中,未見類似用法。
(2)從情理上說,東晉戰亂不休,除朝臣外能有幾人見過外國人實不可知,而世外人更是渺茫難尋。在地處偏僻的武陵郡漁人心中,恐怕根本不知道世上有“外國人”。他們如何能一見面便以衣冠而知其為“外國人”或“世外之人”呢?
(3)從文義和時代背景而言,漁人對桃花源的奇異感,不是因為服飾的不同帶來的陌生和恐懼,而是在戰爭不休、賦役苛重的亂世里,發現了一處“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且“秋熟靡王稅”的人間樂土而油然而生羨慕和向往,這或者就是桃花源記本文的“寓意”所在,而這與強烈的陌生感似有相悖之處。
我們贊同第二種思路,即陶淵明這篇文章當是根據某些地方的民間故事或傳聞所作,只不過在寫作過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對和平世界的向往,或者還摻有老子“雞犬之聲相聞”那樣“小國寡民”的道家思想因素,這才將一個避亂的塢堡或者逃避賦役的蠻族山寨美化成一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并且將其中的人民想象成了久居深山以避秦亂的遺民。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
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并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 導入新課:
1, 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云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 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后查找資料,了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 檢查預習:
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 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 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并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 文章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 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 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后思考題五。
五, 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 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 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3, 根據以上的總結,將課文分層:
一,(1)發現桃花源。
二,(2—3)進入桃花源。
三,(4—5)離而復尋桃花源。
六, 學生齊誦1節,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明確詞語:
緣:沿著。夾岸:兩。落英:落花。繽紛:繁多交雜的樣子。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復,再一次。窮:盡頭。
2,找學生概括第一節的內容:
明確:交代人物,時間,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師問:
(1) 怎樣設計情節,使桃花源蒙上一層神秘色彩的?
學生討論。
總結: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景色優美。
(2) 文章這樣設計開頭有什么作用?
討論總結:
吸引讀者,令人心馳神往。為下文漁人進入桃花源作鋪墊。
4, 背誦第一節。
七, 學生齊讀第二節,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 明確詞語:
仿佛:看得不真切。若,好象。才,僅僅。曠:空闊,寬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悉。全,都。
強調:豁然開朗,阡陌,交通(詞的古今義),往來種作,黃花垂髫(修辭格)
2, 找學生概括地二節內容(討論)
總結;概括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平,安寧,生活幸福,勤勞。
3, 學生思考:
作者塑造這樣的生活環境有什么意圖。
疏導:閱讀注釋(1),聯系課文的'主題。
總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4, 齊背第二節。
八.總結第一課時:
線索,層次,1-2節的內容及詞語。
附:1,板書設計: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
發現桃花源:環境優美:芳草鮮美環境安寧和平:土地平曠,雞犬相聞。
落英繽紛屋舍儼然。
色彩神秘:忘路遠近生活幸福:良田,美池,怡然自樂。
忽逢。勤勞善良:往來種作
吸引人羨慕人
2,作者:(365―427)東晉文學家、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為江州祭酒、鎮江參軍,后任彭澤令。因不滿當時官員的腐敗而去職,歸隱田園,至死不仕。其詩以《歸去來兮辭》、《飲酒》、《桃花源詩》、《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為代表,今存《陶淵明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討論課文3-4節;總結全文。
一,復習導入新課:
1, 找學生試背課文1-2節。
教師提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
重要詞語: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花垂髫,……
基本內容:發現---進入-----(神秘----環境優美……)
2, 集體訂正。
二,明確本課學習內容:
討論課文3—5節;總結全文。
三,找學生朗誦第三節或集體朗誦。
1, 找學生口譯第三節。(集體訂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 明確詞語:
乃:竟然。具:完全,全部。(通假字)邀:邀請(通假字)咸:都。訊:消息。云:講,說。妻子,絕境(古今義)焉:從這里。無論(古今義)嘆惋:驚嘆。余人:剩下的人。辭:告別。語云(讀音)足:值得。
強調:詞的古今義,通假字等古漢語知識。
3, 概括第三節內容:(學生討論)
總結:
(1):自續身世:自云……
(2):熱情待客:便邀還家,設酒殺雞……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 討論:
(1):根據上面的內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
(2):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會告訴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3):聽后漁人的講述,桃花源中的人嘆惋表明了什么?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將自己的情況告訴外人?
疏導:注意課文的主題,及文章的注釋一。
總結:
(1)生活淳樸,熱情好客,對人感情真摯……。
(2)朝代更迭,世事變遷,生活艱難……。
(3)厭惡戰亂,對外人的同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自食其力和平安寧生活的追求。不愿意與外人交往。(與下文作鋪墊)
明確:
作者塑造的桃花源的美好的生活,和現實生活形成了對比,表現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否定,對美好生活的餓憧憬。
5, 齊讀第三節。
四,齊讀第四節,并口譯。
1, 明確詞語:
既出:已經(照應上文)。扶:順著,沿。向:原來的,舊的。志:作記號。(名詞作動詞),及:到。詣:晉見,拜見。遣:派。
2, 概括內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 討論: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有什么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五,齊讀最后一節,并口譯:
1, 明確詞語;規:計劃。尋:頃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學生齊讀4—5節。
七:總結全文,討論:
1, 歸納主題:
描繪了……景色及……生活風尚,表現了作者……理想。
2, 討論課后思考題一:
集體訂正:
八:完成課后練習(略)。
附:
1, 板書設計:
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自敘身世:自云……。
熱情好客:便邀還家……。
告戒送客:不足……。
感動人急死人想死人。
2, 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這段文字選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詩人。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虛構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會環境,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來人們用成語“__________________”來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樂而環境幽靜的餓世界。
2,解釋加橫線的詞:
要:()咸( ) 云()
具()語()為()
3,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古義:()今義:()
絕境:古義:()今義:()
無論:古義:()今義:()
4, 在文中括號內填進省略的詞語。
5, 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
————————————————————————————————————
——————————————————————————————————。
6, 回答下列問題:
(1) 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見漁人之前沒見過任何人?
————————————————————————————————————。
(2) 為什么會“嘆惋”?
—————————————————————————————————————————。
(3) 為什么要求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違。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桃花源記》是萬古一夢,屬于每個人的美麗之夢。它借助一個充滿神秘離奇的故事,傳遞著人們對幸福自由美滿生活的追求。短短尺幅之內,作者用飽蘸著絢麗憧憬的妙筆,極富誘惑力地描繪出桃花源的綺麗風光之美,恬靜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可以說,每一處都洋溢著理想化的意境,每一處都吸引著讀者渴求美的目光。只有引導學生去發現平淡表述背后的強烈情感,挖掘每一處所展現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走入桃花源,感悟桃花源。
本文是初中最后一篇文言文,有了三年的學習,學生在翻譯上應該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諸如翻譯的策略、翻譯的角度等。再加上本文以故事敘述為主,難理解的詞句不多,所以在翻譯理解上,可以多放手給學生,以此來檢驗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蘊含的中華文化深厚,它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美好生活的心靈之 源,學習它,不能僅僅停在表面去分析作者的追求和惆悵,而要讓學生的心靈之美做一次深呼吸。走入桃花源,學生要愛上本文,更愛上這個永遠不會褪色的夢想。
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特別要關注他生活的時代和他的隱士風格。
2、 復習他的《飲酒》。
教學目標
1、檢驗并提高學生獨自翻譯能力,掌握諸如“妻子”一類的重要文言詞。
2、在品讀中,能夠體會出桃花源的美,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3、培養學生對中國古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生活追求。
評價設計
1、學生能夠根據已經掌握的方法獨自翻譯文章,并及時積累重要詞語。
2、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能夠通過想象的方法展現桃花源的美,并結合課前查閱資料,進一步理解文本主旨。
3、學生能夠聯系現實,個性化地談談自己對這個“夢”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萬古一夢桃花源
用中國人遠古之夢導入。《禮記》中關于“大同世界”的論述,孟子所暢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關系,逐漸引出“世外桃源”。
(讓本文站立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中走入課堂,讓學生在追夢的神圣氛圍中走入文本)
二、翻譯--走近桃花源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小組分任務,串讀課文。
其他同學邊聽,邊注意:本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讓學生自由發言。抓住“一位漁人,一次偶遇,一個地方,一段傳奇”來理解。
(一是檢查學生在沒有翻譯情況下,能不能借助讀就感受到基本脈絡。二是為下面的翻譯做好鋪墊。)
4、教師讀“開首至欲窮其林”,學生不看注釋口頭翻譯,并交流難懂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里,要引導學生考慮“翻譯方法--留,調,刪,換等,翻譯角度--直譯和意譯”
5、學生獨自翻譯全文。首先,不看注釋,不交流。然后查閱注釋,檢驗翻譯準確度。接著小組交流個人不能解決的難點。
6、班內交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一些重要詞:古今意不同的字。
7、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一個小組展示,其他小組評議。
(第二步,要以學生自己翻譯為主,甚至可以加大難度,比如不看注釋先猜譯,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語感)
三、品讀--走進桃花源
1、聽老師讀本文,同學思考:如果讓你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說說你對桃花源的印象,你會怎樣表達?
2、學生自由發言。可以引導出“神奇”“美麗”“幸福”等詞。老師提議:桃花源真美!
3、小組合作交流:從文章哪里你讀出了桃花源的美?
要求:交流后組內分任務,一人讀原文,一人說美的原因。
4:班內展示交流。
教師引導抓兩個點:一是不同的美--景色的美,前者是神奇的美,后者為富饒的美;生活的美,有精神的愉悅,也有物資的富裕;人性的美,有熱情好客的真,也有寬以待人的善。
二是激發想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中的每一處是如何的美?可以想象一副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每一個人是如何的樂?可以想象一種境。讓學生進行口頭描繪。
(此處是理解文本的關鍵之處,不能僅僅從文字表層點幾處美,而要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層,理解人性美,生活美,還要借助想象,把更豐富的景象幻化為最幸福最優美的感覺。觀察學生,如果他們臉上沒有愉悅,目光里沒有羨慕,那么就可以說,這個環節是失敗的。)
4、提問:陶淵明為什么描繪出這樣美麗的地方?他那個時候真的有這樣一個桃花源嗎?
小組結合課前查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可以從《天上的街市》來做輔助點撥,從而更準確地的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文章主旨。
5、帶一份情感再讀課文。
發現桃花源:驚奇--初入桃花源:驚嘆--做客桃花源:贊賞--離開桃花源:擔憂--難尋桃花源:惆悵
(理解了課文,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師要做這樣的朗讀指導:讀出味道。)
四、感悟--神往桃花源
1、今天很多地方牽強附會稱作桃花源,這樣做,也無可厚非:向往的夢就在這里,也是美的享受。倘若今年五一假期,你到了桃花源,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2、你嘗試做個比較:今天的生活狀況和桃花源相比,哪個更讓你喜歡?
(兩個問題,課堂上只需要用一個則可,根據前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生理解深刻了,用第一個問題。學生理解還需要加深,用第二個問題。)
五、作業
1、積累重要詞,背誦課文。
2、給“桃花源之行”擬出一段解說詞。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的教案07-26
桃花源記教案10-17
桃花源記經典教案08-18
《桃花源記》教案08-16
桃花源記的教案及板書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