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初中語文教案
桃花源記初中語文教案【1】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二、指導閱讀“閱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偬諟Y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谧髡呱畹某,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郾疚氖恰短一ㄔ丛姴⑿颉分械摹靶颉,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范讀課文,然后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
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谧x完后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呵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傥淞耆瞬遏~為業:作為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乃不知有漢:竟:乃大驚:竟
3)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都兩兩狼之并驅如故: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地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咸來問訊:都黃發垂髦:用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處處志之:同“志”,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F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F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F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說,F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像這樣,F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了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誦讀訓練。(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僮忠粢x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诰渥x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壅Z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六、布置作業。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會是什么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致?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于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偬一ㄔ吹娜艘姷綕O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凇敖試@惋”說明了什么?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5.默讀課文最后兩段,思考:
、贊O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谧詈髢啥闻c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齊讀全文,討論總結以下內容。
1.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的表現在:
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
、谔一钟执笥置,是個神奇之地。
、蹪O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軡O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
、萏一ㄔ吹木爸聻楹稳绱擞拿溃藗兊纳顬楹芜@般自由幸福?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理想社會?
應聯系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
寫一篇小短文。要求:
、僭O想你是漁人,寫你進入桃花源后的見聞,不與課文雷同。
、400字左右。
桃花源記初中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練為主線”,培養思維和創新能力。
3、誦讀法。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2、聽課文范讀,注意字音、斷句,理清課文思路,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朗讀并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你能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嗎?
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
3、教師點拔,發現描述者對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對有創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詞:鮮美、開朗、交流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著眼于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并在課文內容的串聯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么“樂”表現在什么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么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并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并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征,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發現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四、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課文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歸納: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中華大地的千年世態變,怎能不豪情滿懷?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如果陶淵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為如何?
(解說:本環節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五、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邑人 詣太守 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 尋 志 為 乃
(二)閱讀后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 , ,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發垂髫”指 ,這里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后做題: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離,( )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六、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學生興趣,充分體現引導自學,體現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為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后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鑒賞水平,了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影響。挺實用。)
桃花源記初中語文教案【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讀懂課文大意。
。、了解作者陶淵明。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根據課文注釋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古今異義、省略成分等復雜的語言現象。
〖教學設想〗
通過讀課文,根據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同學間互相進行試講的方法,學生基本在指導下自學課文。
〖教學過程〗
一、介紹、了解作者陶淵明
教師介紹:
今天咱們來認識中國古代東晉時一位杰出的詩人——陶淵明。他生于東晉后期,經歷了晉宋易代的變遷,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少年起就經歷了許多政治上的紛擾,出仕到辭官歸隱更是遇到了晉宋易代的變遷,他對社會的動亂和官場的丑惡的和不滿的。“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后,安貧樂道,樂天知命,清高自賞,消極遁世,多寫田園風光,文風清新質樸,恬淡自然,簡潔含蓄而又富有韻味。歷代都有很多人為陶淵明的詩文作注,其人數僅次于杜甫。
二、解題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說明,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三、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1、讀得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
2、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四、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并強調部分字詞的讀音
生字:儼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詣、驥、津
多音字:豁然、衣著、間隔、舍、語、屬 答 還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詞多義:志、尋、遂
一義多詞:悉、并、具、咸、皆
古今異義:妻子、無論、交通、絕境、間隔
五、學生兩人一組,參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之后請幾位學生起立說課文大意,老師和其他學生傾聽并糾正他們翻譯得不夠準確的地方
六、作業
1、讀課文三遍;
。、整理課堂上找出的幾種文言文的語言現象,寫在作業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課文以漁人的行蹤為順序,詳略得當地敘述他的所見所聞的記敘方法。
。、學習鞏固關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異義的區別以及一詞多義等古漢語知識。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社會理想,認識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歷史局限性。
〖教學重點〗
。、從分析作者所描繪的桃花源這一社會入手,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鞏固古漢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桃花源這一社會理想 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想〗
用指導自學、學生試講、啟發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集體朗讀課文
二、逐段分析課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朗讀。
。、說本段的大意,注意幾個地方的準確翻譯:
、盼淞耆耍何辶昕び幸粋人,二不是指整體
⑵緣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志遠近:遠近,偏義復詞,實指忘了路多遠
、葕A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河多長。
⑸甚異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體是指文中的句子“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矢F:走到頭,窮盡
3、討論明確幾個問題:
、耪页鼋淮鷿O人行蹤的語句: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復前行
、票径谓淮耸录l生的哪些情況?(時間、地點、人物)
、敲鑼懱一置谰暗木渥邮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注:語言簡潔,形象鮮明,是千古名句)
、葷O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異之”)
、煽偨Y:桃花林的突然出現和漁人的欲窮其林,使讀者產生了懸念。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學為主,學生理解內容,進行試講,教師引導學生弄清以下的語言現象,翻譯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盡(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山口)初極狹,……(漁人)復行,……(山口)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
。、一詞多義:
舍:舍船(舍棄);屋舍(房屋)
。、古今異義:
交通:今義指交通運輸,而在文中指交錯相通
。础⑷唬鹤鲂稳菰~的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5、同義詞:
悉、全、都、并、一齊、都
第二:討論分析:
1、這一段寫了幾層意思?
明確: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文中寫初入桃花源 所見所聞,主要寫了哪些事物?
明確:
、艑懱一ㄔ粗械沫h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
、铺一ㄔ粗械娜藦氖碌墓ぷ、衣著和神態。
。、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自由發言,明確:
土地、屋舍、雞犬之類的描寫——和平寧靜,社會安定
人們往來種作——人人辛勤勞動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安居樂業,過著豐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础⒆髡邔懱一ㄔ吹某醪揭娐,有何意義?
明確:
與現實生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實——桃花源
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壓迫
人們生活困苦,謀生艱難——怡然自樂,生活快樂幸福
戰禍四起,民不聊生——一派優美、寧靜、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第三、齊讀第一、二段,熟讀成誦。
學習第三段:
第一、引導學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和一些詞句的理解。
1、著重注意幾個省略賓語的句子。
⑴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拼巳艘灰粸椋ㄖ┚哐运,(村中人)皆嘆惋
、怯嗳烁鲝脱樱ㄓ嗳耍┲疗浼
、绒o(村中人而)去
。、古今異義: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更不必說)
。、一詞多義:
乃:乃大驚(就,表前后兩個動詞的連接)、乃不知有漢(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同義詞:
具:詳細、一五一十地,表無所遺漏。
咸:全、都,指熱鬧的全體。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數。
要:邀請。
延:迎接、邀請。
5、翻譯段意。
第二、討論分析:
這一段是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談
1、村中人是怎樣對待漁人這個不速之客的?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這些說明了什么?
明確:
⑴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朴嗳烁鲝脱又疗浼,皆出酒食
這說明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備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寫村中人自云一段話,含有什么意思?
明確:通過自述,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原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男耕女織、安居樂業的社會。但這僅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场⒔試@惋是內容是什么?
明確:外世人們的生存境況
。、這段話結尾寫“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在情節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此話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社會。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人們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筆。
。、小結:第二、三段是課文的主干,通過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見所聞所遇、所談,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學習第四段:
第一、著重弄清以下詞句的解釋。
。薄⒈惴鱿蚵罚合颍瑥那。
。病⑻幪幹局褐荆鰳擞。
3、尋向所志:尋,尋找;志,標記。
4、及郡下,詣太守:及,到達;詣,拜見。
。怠⑺烀裕核,竟然,終于。
6、尋病終:不久。
第二、討論明確:
1、這段話是文章的結尾,交代漁人出桃花源后的情況。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具體地寫漁人回來路上“處處志之”,“詣太守,說如此“,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或迷路或病終,未能找到這個桃花源呢?
明確:
、拍康氖墙o人真實的感覺,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厭其煩地寫,為了使人產生真實感。
、铺叵雽ふ覅s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也因病而未果,結局的巧妙安排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讀者 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的`世外桃園。
、亲髡咦约阂裁鞔_這樣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結:
作者寫出了對現實 的強烈不滿,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向往,反映了東晉人們希望擺脫苦難過上 豐衣足食的幸福社會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現實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記敘詳略得當的特點。
。、理解作者怎樣描繪出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學過程〗
一、理解作者怎樣描繪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美好的社會?
學生討論明確:
。薄h境美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寧靜和平,人們社會富足,安居樂業,氣象升平)
2、人美:
、艧崆榭畲馊,民風淳樸,熱情待客,和睦友好
語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平徽劊鹤栽葡仁辣芮貢r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會,厭惡戰爭,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但是這樣的社會別說在東晉這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社會中不能存在,就是現在也找不到這樣的世外桃源。咱們就從作者的寫法構思上考慮陶淵明怎樣描繪這個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始終注意在虛構故事的同時結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實寫虛:
如:開頭點出時間、地點、人物的身分和職業,結尾寫到劉子驥欲尋訪,而 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晉太元年間的名士,與陶淵明為同時代人,這樣渲染真真假假的氣氛,似乎確有其人其事。
。病⑶刍丨h,層次分明,寫出似有似無的仙境。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但沒有指出明確的年份、地點和人物的姓名。
接著寫桃花林的無確切地址,僅僅寫忘路之遠近,小山通桃源,更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復尋桃源時,標記消失,無跡可尋,虛無縹渺。劉子驥的尋而未果,似帶來一絲希望又破滅,成了千古之迷。這個情節可以概括為一喜一疑一驚一迷,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興趣。
。、為什么作者要虛構出這樣的一個虛幻帶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確:聯系寫作背景。東晉統治者的奢侈、殘酷剝削,政治瀕臨崩潰,作者的抱負無法實現;當時實行的門閥制度,保護高門氏族貴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卻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淵明本身不愿攀附權貴,與統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辭官,41歲歸耕田野,面對紛亂的世道他無力改變,只好創造一個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體會本文敘述詳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詳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確:詳寫:漁人在桃花源里的見聞,來介紹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寫:漁人進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會理想,只能通過多介紹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體詳寫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輔助地敘述事件,只需簡單介紹。
三、了解其他的寫作特色
語言簡潔生動。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等。
【桃花源記初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原文01-22
桃花源記教案04-14
《桃花源記》教案03-23
桃花源記 教案03-24
桃花源記經典教案04-19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04-20
《桃花源記》復習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