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桃花源記》的原文及譯文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2)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3)繽紛(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5)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7)。阡陌交通(8),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9),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10)答之。便要(11)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12)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13)來此絕境(14),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15)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16)所聞,皆嘆惋(17)。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8),處處志(19)之。及郡下(20),詣(21)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22),遂(23)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24)往。未果(25),尋(26)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釋詞】
(1)陶淵明:東晉田園詩人。
(2)緣:沿著
(3)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4)繽紛:繁多的樣子。
(5)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6)儼然:整齊的樣子。
(7)屬:類。
(8)交通:交錯相通。
(9)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舊說是長壽的象征,所以用來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
(10)具:全都。
(11)要:通“邀”,邀請。
(12)咸:全都。
(13)邑人:同鄉的人。
(14)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15)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16)具言:詳細地說出。
(17)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驚奇。
(18)便扶向路:就順著舊路(回去)。扶,沿、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19)志: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詣: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22)尋向所志:尋找以前做的標記。
(23)遂:終于。
(24)規:計劃。
(25)未果:沒有實現。
(26)尋:隨即。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捕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途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至于魏晉兩朝就更不必說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起來。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去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記》的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原文與譯文09-10
桃花源記原文與譯文01-23
桃花源記原文及譯文11-27
桃花源記的原文及譯文10-11
桃花源記課文原文與譯文06-28
《桃花源記》原文及注釋譯文10-21
桃花源記原文與譯文(熱)06-22
《桃花源記》原文及譯文注釋07-09
《桃花源記》原文試題及譯文10-05
桃花源記原文以及譯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