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記》相關資料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相關資料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亦真亦幻,撲朔迷離,激勵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小編帶來的桃花源記相關資料。
一、 字詞部分
重點字詞:
Xún jiā bīn huò kuàng yǎn qiān mò tiáo
潯 陽 夾 岸 繽 紛 豁然開朗 平曠 屋舍儼然 阡 陌 黃發垂髫
Yí yāo wǎn yì jì
怡然自樂 要還家 邑人嘆惋 詣太守 劉子驥
成語部分: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環境幽靜、不受外界影響、生活安逸的地方。現用來比喻一種虛幻的超脫社會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境界。
落英繽紛:形容落花紛紛飄落的美麗情景。
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簡稱“縱向”田埂;陌是指東西走向的田埂,簡稱“橫向”田埂。
黃發垂髫: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垂髫:古時單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指老人與兒童。
怡然自樂:怡然:喜悅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
無人問津:問津:詢問渡口。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古今異義詞辨析: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兩個人)妻子和兒女;今義:(一個人)對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鮮艷而美麗;今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掛齒
間隔(古義:隔絕,不通音信; 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問津指探訪。 今義:口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
延(古義:請;今義:延伸,延長)
一詞多義
尋:
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離開。)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 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志: 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②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助詞,補足音節,無意義)
④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為: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éi,介詞,對,向)
遂: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②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向:①尋向所志(原來)
②眈眈相向(對著)
得: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②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①雞犬相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聽說)
窮:①欲窮其林(形容詞做動詞,走到···盡頭)
②窮冬烈風(深)
③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貧窮)
屬: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②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
③屬(zhǔ)引凄異(連續)
④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其(1)欲窮其林:這
(2)其中往來種作:代詞,代桃花源
(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代詞,代自己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志”通“記”,做標記
“具”通“俱”,完全,詳盡。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重點句子翻譯:
(1)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夾(jia)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岸的兩邊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
(2)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漁人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3)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⑷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
⑸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
在那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⑹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隔。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及鄉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⑻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里的人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⑼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這里的人對漁人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⑽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漁人離開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
⑾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⑿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人訪求桃花源了。
二、 文學常識
1、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田園詩人的鼻祖。
2、主要的作品: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九日閑居(并序)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馀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3、陶淵明軼事:
其一:“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淵明曾擔任江州祭酒、彭澤令等小官職。彭澤縣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職。這在蕭統的《陶淵明傳》中敘述得最為詳細。《傳》中說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當彭澤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種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說:“我常常酒醉,就心滿意足了!”他的妻子堅持要種大米。于是,將二頃五十畝田種糯米,五十畝田種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當天就解去官職,寫了一篇《歸去來辭》。
其二:“葛巾漉酒”的故事。
關于陶淵明喝酒的傳說很多。如他每逢酒熟時,就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畢,仍把葛巾戴在頭上。這就是“葛巾漉酒”的故事。
其三:“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
有一年重陽佳節,他(陶淵明)在家里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突破間酒癮大發,但遺憾的是家里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叢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突然間抬頭一看,看見一個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壇,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而「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三、重點問題探究:
1、本文的線索: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2、概括故事情節:漁人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3、第一段所寫桃林有何特點?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特點:“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目的:開篇渲染神秘色彩,引人心弦,吸引讀者,為下文漁人進入桃花源做鋪墊。
4、桃花源給你怎樣的印象?結合句子具體分析。
印象:美麗,神奇,幸福等等
分析:自然環境優美:
⑴桃林美:“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⑵桃花源自然環境優美:“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⑶桃花源人生活美:“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豐衣足食,富足安寧,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神奇:
⑴桃林奇:中無雜樹
⑵洞口奇: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⑶桃園奇: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5、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初極狹”“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用兩句故事形容武陵人的這種“奇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作者從那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活動,穿戴,心情。
7、“此人一一為 (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說了什么?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漁人說的應該是秦末以來的歷史,人民的痛苦。
“嘆惋”是“驚嘆,嘆息”的意思,桃花源人為外面的世界如此動蕩不堪,為外面的人民一直過著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嘆惋。那是對外邊人們的同情與憐憫。
8、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對桃花源的生活滿足,不希望外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筆。
9、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又“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前后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的用意何在?
不矛盾,用意為:作者這樣寫是使人覺得桃花源詩歌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語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10、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⑴社會理想:作者虛構了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富足安寧的美好社會的向往與追求,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寄托了作者的一種美好的政治理想。
⑵不能變成現實: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法實現的,因為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腐朽的,充滿爾虞我詐的,要像擺脫這種現實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一種空想。
⑶今天我們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11、作者為什么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梅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里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已經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條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因病而終。后來就再沒有問路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記相關資料】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相關資料01-16
《化石吟》相關資料04-09
與桃花源記相關的成語11-16
朱自清散文父親相關資料06-30
詩人李賀的相關資料05-18
《老人與海》相關資料04-20
《桃花源記》相關文言知識03-22
《桃花源記》相關知識問答04-16
《圓明園的毀滅》課文批注及相關資料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