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考試題集錦
一、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令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D.①停數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后,雖“嘆惋”但仍想繼續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話是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
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的的含義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譯文: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譯文:
4.“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 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 答:
三、閱讀甲、乙兩篇文言文 (10分)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乙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選自《晉書》)
[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標志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2分)
⑴漁人甚異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穎脫不羈 ( ) ⑷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 )
2.請從[乙]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所表現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從[乙]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弦,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3分)
答:
4.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譯文:
⑵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譯文:
四、讀下面文言文(17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譯文: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3分)
答:
5.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并不存在那么,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五、(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本文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詩人,《 》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1分)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還家( )
3.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了他
什么樣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簡練的文字寫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將桃花林的美景描繪出來(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3分)
(乙)閱讀下文,回答問題(5分)
江天一傳(節選)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縣人少喪父,事其母及撫弟天表,具有至性嘗語人曰:“士不立品者,必無文章”前明崇禎間,縣令傅巖奇其才,每試輒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補諸生家貧屋敗,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則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張敝蓋自蔽家人且怨且嘆,而天一挾書吟誦自若也
6.文中“嘗語人曰”中“語”的意思是: (1分)
7.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本文是如何表現江天一酷愛讀書的(2分)
答:
8.請結合陶淵明其人和你讀過的他的詩文,談談對“士不立品者,必無文章”這兩句話的
理解(2分)
答:
六、閱讀文言文(13分)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乙〕房玄齡①奏:“閱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②閱: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語言回答: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 (2分)
2.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還家 要: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
(3)誠不可缺 誠: (4)卒亡天下 卒:
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文:
(2)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譯文:
4.甲乙兩文都傳達著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愿望如何實現這一愿望呢?選一個角度具體說說你從古文學習中獲得的啟示(3分)
〔幫幫你〕可回憶《治水必躬親》、《捕蛇者說》、《岳陽樓記》、《鄒忌諷齊王納諫》、《陳涉世家》等文章內容
答:
七、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3分)
(1)悉如外人 悉: (2)無論魏晉 無論:
(3)臨溪而漁 漁:
2.翻譯下面句子(4分)
(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譯文:
(2)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譯文:
3.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4分)
欲脫塵網,陶淵明志寄□□□□;
□□□□,歐陽修情醉滁西瑯琊
4.【甲】【乙】兩段文字都描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請說說它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處(4分)
答:
八、(甲)閱讀《桃花源記》,回答問題(10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詩人 (1分)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鮮美( ) ②屋舍儼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尋病終( )
3.成語皆言簡意賅,許多成語都語出有典,如成語 ,就是濃縮本文的故事而來,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2分)
答:
5.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3分)
答:
九、閱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選段,完成文后各題(8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屋舍儼然: (2)便要還家: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6分)
(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譯文: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譯文:
十、閱讀《桃花源記》中的兩段文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哪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4分)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D.不足為外人道也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出師表》)
E..遂與外人間隔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項不正確?( )(2分)
A.此人一一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聞,(漁人)皆嘆惋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馬)也(《馬說》)
C.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D.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客)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3.用現代漢語翻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4.“黃發垂髫”分別指代什么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
答:
5.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十一、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13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從選段中理出“漁人”的行蹤,在括號處填入短語(2分)
發現桃花源——( )——( )
2.在選段中找出與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詞(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還家(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4.第一段中表現桃花源優美環境的句子是 , , ;表現村中人快樂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十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4分)
(1)屋舍儼然: (2)雞犬相聞:
(3)咸來問訊: (4)皆嘆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問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C.①不復出焉 ②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D.①設酒殺雞作食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兩個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2)不足為外人道也
譯文:
4.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本文明顯不同的一項是(2分)( )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B.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C.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D.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十三、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武陵人/捕魚為業 B.問/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后遂無問/津者
2.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 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
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著眼于“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敘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4分)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四.、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譯文:
2.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2分)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離開桃花源時,他“ ”,但再來尋找時還是“ ”
3.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
十五、文言文閱讀(15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節選自《禮記&8226;檀弓下》)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還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譯文:
3.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 (填2字);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題(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么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答:
《桃花源記》中考試題集錦
【參考答案】
一.1、D 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3、(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二.1.(3分)(1)類(2)全 ,都(3)邀請( 每詞1分 )
2.(2分)A( 古義 ;B 交錯相通 :c 與世隔絕的地 方 ;D 不用說,更不用說.今義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們個個都安閑快 樂,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 悅 之情.顯得心滿意 足 (“黃發垂髻 ”1分 ,“怡然自樂”1分)(2 )漁人把自已聽到的事-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或 :這個人為( 他 們)詳細 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具言”與“所聞” 各1分, 其中“ 所聞 ” 譯成“ 知道的”或“見聞的”都得1分 )
4.(2 分)熱情好客;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達了作者對和平(沒 有 戰 亂)的向往 , 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與“平等和諧自足 ”兩點每點各2 分 )
三.1.⑴對……感到驚異 ⑵交錯相通 ⑶ 束縛,約束 ⑷停止(2分)
2.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1分)
3.不是,他只是作出撫琴的樣子(1分)這反映了他無拘無束,本性率真,面對窮困的生活,自得其樂的性格(意對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悅幸福,自得其樂
四.1.(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2)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2.第一問:漁人的行蹤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4.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5.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五.(甲)(10分)
1.飲酒(歸園田居)(1分,只要是陶淵明著名詩作即可)
2.(1)交錯相通(互相通達)(2)通“邀”,邀請(共2分,每小題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2分,抄寫全句也可)
4.圍繞“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圍繞第一段中描寫桃花林景色的語句,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即可(共3分,結合作品內容1分,修辭手法1分,語言生動形象1分)
(乙)(5分)
6.告訴(1分)
7.圍繞“屋漏,日曬雨淋,讀書自若”或“家人埋怨環境艱苦,讀書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結合陶淵明品行高潔、安貧樂道和他的詩文流傳千古、影響深遠,圍繞“讀書人若無高
潔品格,一定不會寫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結合陶淵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1.桃花源中人說自從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就再沒有從這里出去 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請 (2)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3)確實 (4)終于
3.(1)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2)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這是我的武器裝備(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認為關注民間疾苦可以使百姓安樂《捕蛇者說》中蔣氏等人的悲慘遭遇說明了“苛政猛于虎”減輕賦稅,關注民生,這是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關鍵
示例2:我覺得為官者親歷親為、廉政愛民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治水必躬親》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時親臨現場,風雨無阻,不苛扣百姓錢糧,像他這樣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 1.(3分)(1)“全”或“都”(2)“不要說”或“更不必說”(3)釣魚(每小題1分)
2.(4分)(1)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2)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每小題2分)
3.(4分)世外桃源與民同樂(各2分)
4.(4分)共同之處: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風淳樸③人與人和樂相處(答出兩點就得滿分,意思對即可)
八. 1.晉代(東晉).陶淵明
2.①鮮艷美麗②整齊的樣子③沿、順著④隨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脫離現實的美好場所或境地或環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并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具言”的內容和“嘆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5.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桃源” 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九.1.(2分)⑴整齊的樣子(1分)⑵同“邀”邀請(1分)
2.(6分)(每小題譯出大意給1分;①小題“黃發垂髫”“怡然”能正確譯出給2分;②“妻子”“絕境”能正確譯出給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顯得心滿意足
⑵(他們)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
十.1.A、B(A項:走;B項:指示代詞,這;C項:副詞,相當于“又”/恢復;D項:說/道理;E項:隔開/偷偷地)
2.A(“漁人”應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里)就看見一座山
4.“黃發垂髫”分別指代老人和小孩“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和諧安寧、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圖景
5.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朗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十一.1.訪問(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們)問起現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
4.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5.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平社會的向往之情
十二.1.(4分,每處一分,意思對即可得分)(1)整齊的樣子(2)聽到(3)都(4)驚訝,驚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知道魏、晉兩個朝代了(2)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4.(2分)答案:B
十三.十三.1.D(“問津者”是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語言單位,中間不能停頓)(2分)?
2.B(交通:互相通達)(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場景是虛構的,展現的是理想社會而不是現實社會)(2分)?
4.(1)漁人覺得非常奇怪(1分),又繼續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盡頭(1分)(2)這個人一一給(他們)說了自己知道的(1分),(聽的人)都長嘆表示惋惜(1分)
5.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1分),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1分
十四.1.答:(漁人)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自己發現桃花源的)這番經歷 2.答:欲窮其林 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不復得路 需要強調的是,你必須用原文四字短語填寫——請注意,每處都有雙引號如果因忽視雙引號而丟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這四個空并不難填,看來,今年的前幾道題難度都不大,拉不開距離
3. 提示:要從四個角度來考慮:一、環境方面(優美);二、物質方面(富足)三、人與
人之間的關系(和樂);四、能避亂,無戰亂(沒有壓迫、剝削)答三點即可這道題是分點的,不要簡單地答:幸福
十五.1.(4分)①交錯相通 ②通“邀”,邀請 ③你 ④繁重,使人難以忍受(各1分)
2.(4分)①(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記敘(描寫)虛構(想象) 反襯(對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與世隔絕,遠離戰亂,沒有繁重的賦稅和無盡的徭役;環境優美,民風淳樸 人們安居樂業,祥和幸福(2分)雖然一家祖孫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婦人深知山下世間苛政帶來的災難遠比山中的虎患更為慘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中考試題】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中考試題01-29
桃花源記中考試題集01-29
《桃花源記》中考試題及答案06-28
《桃花源記》中考三輪復習試題03-23
中考詩詞賞析試題及答案06-13
《桃花源記》備戰中考之中考題專練03-23
《陋室銘》中考試題01-07
《駱駝祥子》中考試題及答案06-13
中考古詩詞鑒賞試題及答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