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的文言知識歸納
桃花源記借助于筆墨抒寫情懷,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中的文言知識歸納,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詞多義
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志”。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
(1)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2)遂迷:“終于”。
(3)后遂無問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向:
(1)尋向所志:從前
多詞一義
(1)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2)便要(yāo)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請。
(3)悉如外人、咸來問訊、皆嘆惋、并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
古今異義
窮(古義:窮盡;今義:貧窮)
從來(古義:從哪里來;今義:向來)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不管)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義:溪水發源的地方;今義:指人們飲用的水的來源)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芳(古義:花;今義:氣味芬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夠)
間隔(古義:間離隔絕; 今義:空間或時間上的隔絕)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路,探訪。文中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血緣關系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延(古義:邀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咸(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系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要(古義:邀請;今義:表示意愿)
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于之”,即“從這里”。
志(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語(此中人語(yu第四聲)云):名詞作動詞,告訴
黃發(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要”通“邀”,邀請(不屬于150實詞范圍內)
具:通“俱”,完全、詳盡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里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招待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并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里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于水源"的省略.)
9.四個“然”
①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
②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
③怡然自樂(怡然):愉快的樣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興的樣子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說課稿
一、 說教學目標
《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多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另外,淺顯易懂,文章的語言優美,瑯瑯上口,值得品味。把本文的目標定為以下的幾點:
(1) 知識目標: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結合語境解釋詞語,品味優美的語言,領會本文的主題。
(2) 能力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 情感目標: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個人理想而努力學習的興趣。
教學方法:朗讀法、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使用抄、查、讀的方式讓學生的自主學習,進一步的熟悉文章。
抄就是將注釋抄在字的上頭(藍筆);查就是查閱工具書將理解有困難的字解決掉(紅筆);讀就是就以上的解釋進行全文的翻譯。
設計意圖:教師放手,養成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然會對下一節課的內容高度關注。符合新課標中閱讀淺易文言,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的要求。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用三國兩晉時的軍閥混戰,時局動蕩的背景切入,我們要了解的大詩人陶淵明就生活在東晉,他的名篇《桃花源記》也在那個混亂丑惡的時代應運而生。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背景簡單認識,暗示他們更好的理解文章須以此為依托。
(二)提出問題:
A說出自己對成語世外桃源的理解
B聽讀課文,陶淵明筆下的桃源具有怎樣的魅力成為眾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呢?
設計意圖:邊聽錄音示范邊思考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無形中加強對全文進行了整體感知。在這個主問題的之下,師生互動,更容易牽引一些小問題:
(1) 找尋描寫自然風光優美和桃源人安居樂業的段落指導朗讀。
總結提升朗讀效果的方法:
(1)了解內容,準確翻譯。
(2)明確作者抒發的情感。體味表達的意境。
(3)、注意節拍、重音、語速。
(2) 對表現桃源另一特點即村民的純樸善良的語句賞析。結合本節留白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
建議:
從景物描寫入手。
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入手。
設計意圖:符合新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學習誦讀古文,有意識的積累,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和審美情趣。所以,主問題牽引細碎的小問題更容易讓學生推敲朗讀方法、結合語境解釋詞語,訓練發散思維。
(三)揭示主題
A找出虛構的痕跡。
B陶淵明為什么沒有直揭社會現實,而是虛構了一個理想化、至少
在當時不會有的世外桃源?
學生先說,教師不馬上說出答案,將課前學生查找的、老師整理匯總過的資料分發給他們,在其中找到答案,進而概括主題。
設計意圖:很多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不是太強,或者說不愿意查,抱著雙蘋果書不放,那里的介紹并不十分全面,這個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應全面了解作者,了解風格、了解他的遭遇,了解他的故事。培養篩選、積累和閱讀課外文字的習慣。
【桃花源記中的文言知識歸納】相關文章:
文言文離騷的知識歸納12-06
韓愈師說文言知識歸納整理11-08
《滕王閣序》文言知識總結歸納05-10
《桃花源記》文言知識點整理12-16
答謝中書書中的文言知識06-14
高中文言文知識歸納:《赤壁賦》12-15
答謝中書書文言知識參考02-01
答謝中書書相關文言知識11-15
記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識點歸納12-09
桃花源記文言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