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雍陶唐詩題情盡橋的鑒賞
【作品介紹】
《題情盡橋》是雍陶在出任簡州刺史時所寫的七言絕句,是送別友人時有感而發的詩篇。全詩用真切樸實的語言突出了一個“情”字,讓讀者心為情動,產生共鳴。
【原文】
題情盡橋
從來(1)只有情難盡(2),何(3)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4),任他離恨(5)一條條。
【注釋】
(1)從來:向來。
(2)盡:完。
(3)何:什么。
(4)折柳:折柳送別,是古代習俗,取“柳”諧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5)離恨:離愁別恨。
【白話譯文】
世間最難了斷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盡橋呢?
就改名為折柳橋吧,該是離恨就像柳葉一條條地擺蕩在心頭啊!”
【創作背景】
854年,雍陶出任簡州刺史。簡州城外,有一座情盡橋,是人們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個春天,雍陶送客來到情盡橋不解其名,詢問左右,左右回答說:“送迎之地止此,故橋名情盡。他結合自己送別的感受和歷來折柳送別的風俗,建議改為折柳橋。并寫了這首詩送給朋友,抒發了對朋友離別的留戀不舍之情。
【賞析】
這詩即興而作,直抒胸臆,筆酣墨暢,一氣流注。第一句“從來只有情難盡”,即從感情的高峰上瀉落。詩人以一種無可置疑的斷然口氣立論,道出了萬事有盡情難盡的真諦。“從來”二字似不經意寫出,含蘊卻極為豐富,古往今來由友情、愛情織成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無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為情盡橋”,順著首句的勢頭推出。難盡之情猶如洪流淹過橋頭,順勢將“情盡橋”三字沖刷而去,詩人的這個疑問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觀點,真切地表達了前一句“情難盡”所蘊含的感情,首尾相呼應,結構緊密,更顯嚴謹,情思綿綿,更顯深長。
前兩句是“破”,后兩句是“立”。前兩句過后,詩勢略一頓挫,好像見到站在橋頭的詩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為折柳”的詩句來。折柳贈別,是古代習俗。詩人認為改名為折柳橋,最切合人們在此橋送別時的情景了。接著,詩又從“折柳”二字上蕩開,生出全詩中最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藝術光彩的末句——“任他離恨一條條”。“離恨”本不可見,詩人卻化虛為實,以有形之柳條寫無形之情愫,將無形之情愫量化成為一條條,使人想見一個又一個河梁送別的纏綿悱測的場面,心中的離別情殤油然而發,感情真摯動人。
詩的發脈處在“情難盡”三字。由于“情難盡”,所以要改掉“情盡橋”的名稱,改為深情的“折柳橋”也是由于“情難盡”,所以寧愿他別情傷懷、離恨條條,也勝于以“情盡”名橋之使人不快。“情難盡”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故給全文一氣呵成的和諧的美感。
【作者介紹】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工于詞賦。少年時家境貧寒,遭遇蜀中動亂后,四處漂泊,曾作詩:“貧當多病日,閑過少年時。”834年(大和八年)中進士,852年(大中六年),授國子毛詩博士。他的詩作被當時的很多名家稱贊,但由于恃才傲物,他也受到不少人的疏遠。雍陶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互娛樂,居住在長安城中。后出任簡州刺史,寫下名作《題情盡橋》,一時廣為流傳。晚年閑居廬山養病,過著隔絕塵世的隱居生活。有《唐志集》五卷傳世。
【雍陶唐詩題情盡橋的鑒賞】相關文章:
《閨情》的唐詩鑒賞04-22
《闕題》唐詩鑒賞10-03
《南澗中題》柳宗元唐詩鑒賞10-07
少兒唐詩及詩詞鑒賞-《闕題》08-05
《題潼關樓》崔顥唐詩鑒賞05-05
經典唐詩鑒賞09-30
唐詩詩詞鑒賞-《題大庾嶺北驛》09-02
唐詩《詠柳》鑒賞08-16
《漁翁》唐詩鑒賞11-01
《黃河》唐詩鑒賞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