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唐詩《汾陰行》李嶠
【作品介紹】
《汾陰行》是唐代詩人李嶠創作的一首長詩。這是一首懷古詩,吟詠漢武帝巡幸河東(戰國、秦、漢以今天山西西南一帶為河東),祭祀汾陰后土的史事。《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鼎大異于眾鼎,文縷無款識,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晏溫,有黃云蓋焉。”
【原文】
汾陰行
君不見昔日西京全盛時,汾陰后土親祭祀。
齋宮宿寢設儲供,撞鐘鳴鼓樹羽旂。漢家五葉才且雄,賓延萬靈朝九戎。
柏梁賦詩高宴罷,詔書法駕幸河東。河東太守親掃除,奉迎至尊導鸞輿。
五營夾道列容衛,三河縱觀空里閭。回旌駐蹕降靈場,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發色正焜煌,靈祗煒燁攄景光。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
彼汾之曲嘉可游,木蘭為楫桂為舟。櫂歌微吟彩鹢浮,簫鼓哀鳴白云秋。
歡娛宴洽賜群后,家家復除戶牛酒。聲明動天樂無有,千秋萬歲南山壽。
自從天子向秦關,玉輦金車不復還。珠簾羽扇長寂寞,鼎湖龍髯安可攀。
千齡人事一朝空,四海為家此路窮。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
路逢故老長嘆息,世事回環不可測。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
【賞析】
到了武帝,更是雄圖大展,天下太平。他筑柏梁臺,宴集能寫七言詩的臣僚。就在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詔巡幸河東。可見,此舉是漢朝的國勢發展到巔峰時的大典。接著,詩仍以四句為一節,分寫河東地方長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駕光臨;百姓傾城而出,領略皇帝威儀的氣勢;祭祀汾陰后土的盛況,等等。至此,汾陰后土之祠的正題已經簡括地敘寫完畢。詩人巧妙地調轉筆鋒,用“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兩句承上啟下,將詩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來。接著,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熱鬧場面,寫得富麗堂皇,極恣酣玩賞之樂。再以四句描寫歡宴的.場面。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飲的歡樂,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賞。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熱烈擁戴,他們衷心祝愿皇帝萬壽無疆。詩的喜慶氣氛和祝頌之意,達到了最高潮,巡幸河東的整個活動也被寫得纖毫畢現。
從“自從天子向秦關”到篇末為詩的第二部分。這部分都是詩人的議論,抒發對今昔盛衰無常的慨嘆。
“秦關”,指函谷關。相傳道家始祖老子過此關仙去,這里借以諷喻漢武帝學長生術,但還是命歸黃泉。這一部分仍以四句為一小節而轉換,反反復復地借當日的壇場官館、青樓歌舞,化為蒿萊蓬草、黃埃荊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無常,使人無限傷感。特別是最后四句,由汾陰的古今盛衰,總結出“富貴榮華能幾時”的一般議論,揭示了社會發展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發人深省,具有啟示性。相傳唐玄宗聽梨園弟子唱到此詩的這四句,不禁凄然涕下,并說:“嶠真才子也。”
李嶠的《汾陰行》,既含有“四杰”歌行的遺風,又有著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文辭華麗,講究藻飾,多用偶句,基本上以四句一節,逐層鋪敘,脈絡清晰,這些都受了“初唐體”的明顯影響。但敘事不過分鋪陳夸飾,主要采用單向發展,一氣直下的敘述方法,而不是橫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賦寫,顯出一種轉折倏忽、以跌宕頓挫的特點,與“四杰體”七古以圓美流轉,音韻婉暢有所不同。還有,詩中的議論成份大大加強,表達了詩人對一種社會現象的清醒認識和深沉慨嘆,比起“四杰體”七古的“曲終奏雅”,在篇末自傷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而向著盛唐七古博大深廣的社會內容,慷慨激昂的風格特色靠近了一步。
【作者介紹】
李嶠(645?—714 ),字巨山,趙州贊皇人。進士出身,歷任給事中、內史、成均祭酒、知政事、吏部尚書、中書令事,是初唐著名詩人。
【賞析唐詩《汾陰行》李嶠】相關文章:
《致酒行》李賀唐詩05-08
李憑箜篌引李賀唐詩賞析10-30
《俠客行》唐詩賞析12-17
《雁門太守行》李賀唐詩12-01
李賀《致酒行》賞析09-04
李賀的唐詩《致酒行》鑒賞08-28
《江南逢李龜年》唐詩賞析12-15
唐詩洛陽女兒行王維原文賞析12-16
《送梓州李使君》王維唐詩賞析10-31
李賀《古悠悠行》譯文及賞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