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燕歌行》唐詩鑒賞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朝詩人的詩,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燕歌行》唐詩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燕歌行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唐詩鑒賞:
《燕歌行》是樂府《相和歌·平調曲》名原詩序寫道:“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張公,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拜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開元二十五年曾率軍破契丹,次年部將趙堪、白真陀羅等假借張守珪之命,命平盧軍使烏知義率領騎兵擊叛奚余黨于潢水之北,先勝后敗。張守珪不但沒有據實上報,反而賄賂前來調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蓋敗績。張守珪原是鎮守東北邊陲的名將,屢建戰功,但后來卻居功自傲,驕縱輕敵,沉迷于歌舞宴樂,致使戰爭失利,損失慘重。《燕歌行》就是高適送兵到薊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張守珪之事而作。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起句“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寫戰爭烽火在唐王朝東北邊境燃起,將軍奉命征討伐入侵的敵軍。
張守珪率領戰士縱橫馳騁,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皇帝對此非常滿意,大加賞賜。這四句將張守珪以前的戰功及榮耀都概括出來了。“破殘賊”、“重橫行”六字,既寫出了敵人的實力,又襯托出了將軍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同時也為下文張守珪的輕敵埋下了伏線。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這四句寫張守珪的部將趙堪、白真陀羅假傳張的命令,逼令平盧軍使烏知義追擊叛奚的過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寫軍隊出征時的雄壯氣勢,字里行間充滿廣大將士慷慨激昂、殺敵衛國的決心和豪氣。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蕩的軍容,也寫出了征戰士卒之眾,為全軍敗北時的“兵稀”、狼狽作了鋪墊式的反襯。“校尉”、“單于”兩句寫敵我雙方緊張部署戰略行動的情景。羽書飛報,形容軍情緊急;獵火燭天,說明敵人早有戒備,也為下文的失敗再次作了鋪墊。
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四句是說:唐軍轉戰來到山川蕭條的狼山一帶,敵人的騎兵也象暴風驟雨般兇猛襲來。激戰開始,士卒在前方,死傷慘重;而邊將們卻依舊耽于酒色,沉迷于歌舞飲宴。“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場的無險可據,這正有利于素以騎射著稱的“胡騎”的縱橫飛馳,暗示邊將用兵不懂利用“地利”。“戰士軍前”和“美人帳下”的鮮明對比,揭示和抨擊了封建社會官僚的腐敗和將士間的不平均。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這四句的意思是:深秋的沙漠,枯草在寒風中顫抖,慘淡的夕陽墜落在漠中孤城,邊將身受朝廷的恩遇,本當盡忠職守,報效朝廷,卻守備松弛,驕逸輕敵。以致敵人突然襲擊時,盡管士卒們拼盡了力氣,卻難解重圍。“身當恩遇常輕敵”可謂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敗的原因,抨擊邊將的無能與腐敗。詩中對“大漠窮秋”、“孤城落日”等蕭條、荒涼環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戰場上戰士“力盡”勢孤“斗兵稀”的悲壯氣氛,加強了對“身當恩遇常輕敵”的邊將的控訴。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這四句是寫戰火連年不斷,戍卒長期不能返回家園,引起他們和家人之間無盡的痛苦和相思。在這里,詩人表面上將筆調從大漠征戰中宕開,描寫“少婦”與“征人”的相思,實則通過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進一步抨擊、控訴將官們的昏庸腐朽。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復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四句,是寫邊地的荒涼和戰爭氣氛的肅殺緊張。說明家人對戍卒安危的焦慮牽掛的心情。“殺氣”、“寒聲”二句則從戍卒的角度上寫邊塞軍旅戰斗生活的艱苦緊張:白天,戰場上殺氣騰騰,夜晚,軍營戒備森嚴,警報頻傳,給黑夜帶來一片慘人的寒氣。
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是從士卒拳拳的報國心揭示戰士戍邊、苦戰的精神之源,進一步襯托了邊將的卑劣,闡發了詩的主題。戰士甘愿為國捐軀的偉大襟懷與一心為邀功討賞、想博取天子恩遇的邊將的卑微靈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既是詩人代戍卒發出的呼喚,對士卒悲慘命運深表同情,也是詩人借贊嘆漢名將李廣的愛惜士卒以對比諷刺趙堪等的不恤士卒。
這首詩雖然是針對張守珪、趙堪等所作,但對當時的邊塞戰爭卻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既描寫了戰爭的艱苦,歌頌了戰士的勇敢,也表現了他們思鄉的痛苦。
同時,對于邊將驕縱輕敵、不恤士卒的昏聵舉動也進行深刻揭露。它所反映的現實生活是多側面,富于立體感的。僅就描摹戰士心靈而論,它既有多側面的寫意,也有突出主導面的工筆細描。在出征時,戰士們同仇敵愾,“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斗志昂揚氣勢雄壯,這就展現了戰士勇往直前的心靈側面;在“胡騎憑陵雜風雨”般襲來的嚴重時刻,戰士們不顧戰友“軍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慘重損失和巨大危險,仍然奮力拼搏,突出了戰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敵兵圍困、邊將輕敵逸樂的情況下,戰士們盡管悵惘心寒、思鄉懷親,卻仍然不計個人功勛得失,寧肯“死節”,也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這些描寫,又進一步突出了戰士先國后家、深明大義的心靈主導側面..正因為詩人真實地、多側面地表現了戰士在出征、格斗、被圍、思鄉、希望等不同情況下的內心活動,使詩歌富于立體感。
《燕歌行》為適應多側面再現現實生活的需要,大量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二句,展現了敵我雙方緊張備戰和部署軍事行動的情景;“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軍中的苦樂不均;“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戰場艱苦的自然環境和愛國戰士殊死奮戰的悲涼氣氛;“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四句,每兩句對仗,表現征人、思婦兩地相望、相會無期的痛苦心情;“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二句,概括了邊庭戰士白天努力拼殺,夜間時刻警惕的緊張戰斗生活..所用排偶對比又錯落有致,毫無板滯之感。
在這首詩中,詩人高適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將兩種截然相對的事物只作客觀描述,一同擺在讀者面前,能起到振聾發聵之效。象“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的點睛之筆,并無一個主觀性的字眼,僅僅客觀講述了張守珪軍中戰士和將領苦樂相差懸殊的現實:一方面是浴血苦戰,死傷慘重,一方面卻是耽情聲色,驕逸輕敵。而作者的褒貶卻明晰可見。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燕歌行》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燕臺詩四首》李商隱唐詩鑒賞03-26
《燕歌行》詩歌賞析05-18
燕歌行(高適)04-13
燕歌行(曹丕)古詩賞析02-24
《燕歌行》詩歌原文及賞析11-30
《艷歌行》詩歌鑒賞01-17
《短歌行》鑒賞02-23
唐詩《詠柳》鑒賞11-16
《短歌行》鑒賞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