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蘇軾傳讀后感

時間:2024-07-26 01:48:24 蘇軾 我要投稿

蘇軾傳讀后感(精選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軾傳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軾傳讀后感(精選10篇)

  蘇軾傳讀后感 篇1

  疲憊的心如果不能超然物外,就必然要被外物所奴役

  ——題記

  蘇軾早年風調雨順,可身居官場后卻每況愈下,不停地被貶,有人戲稱:“蘇軾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但是,他卻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仕途不順。

  “淡妝濃抹總相宜”“一朵芙渠,開過尚盈盈”寫出了他的寄情山水;“西北望,射天狼”“詩酒趁年華”寫出了他的豪放豁達;“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寫出了他的勤政愛民。

  無論如何,也要保持樂觀的心。

  當遇到不順時,當遇到困難時,不要悲傷,不要煩悶,因為有人會幫助你,蘇軾遇難時,蘇轍奔走相救,愿用他自己的官爵來赦免蘇軾的`罪名。

  當遇到瓶頸,無路可走時,不要放棄,不要傷心,厚積薄發,滴水日日也可穿石,只要厚積,薄發時必然的事。

  要有“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豪放,要有“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的豁達。

  所以,當我們感到命運不公的時候,要善于疏導自己。

  不要因為遭遇不公而心懷憤懣,那樣會讓自己身心俱疲,得不償失;也不要因為受到打擊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那樣只能讓自己損失更大。

  不妨捧一本好書,斟一盞新茶,在閑靜之地,默讀好書,靜下心來。

  無論如何,也要保持樂觀的心。

  蘇軾傳讀后感 篇2

  五年級下學期,我閱讀了講述了蘇軾一生經歷的一本書——《蘇軾傳》,我了解了這個大文豪的特點與生平經歷。

  我特別喜歡蘇軾的文章,即使他過上了農家的生活,也下肯放下手中的筆。我尤其欣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將赤壁之戰刻畫得淋漓盡致,描繪出周瑜容貌俊美與智慧。

  令我贊不絕口的不只蘇軾流芳百世的詞,也有蘇軾廣為人知的詩。我比較喜歡《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我喜歡蘇軾的另一面——美食。他是一位美食家,但吃飯之際總不忘禮儀——只吃眼前菜。有一次,蘇軾的朋友來他家吃飯,蘇軾的妻子王弗在他的位置對面放了一盤蘇軾最愛吃的`兔肉絲,蘇軾只顧吃眼前菜,完全沒有注意到餐桌上有兔肉絲。在黃州,蘇軾還做了“東坡羹“,還附一首《東坡羹頌》,深受大家喜愛。這位美食家做的東坡肉更是享譽千載的名肴,在《豬肉頌》中,他寫道:“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黃州還盛產鮮魚,蘇軾摸索出一和烹調法,常常請朋友品嘗魚羹。

  蘇軾還有許多特點,這本好書中都提到了。我讀《蘇軾傳》知道了許許多多蘇軾的人情世故,讓我們從這本“蘇軾寶典”中發掘更多的知識吧!

  蘇軾傳讀后感 篇3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半生的漂泊,造就了蘇軾一生的豁達。他把仕途路上的失意當作人生中的詩意,任世事變遷,任人心叵測,依舊安于顛簸。臨終之際,更是以一首《自題金山畫像》,詼諧地總結了自己一生的仕途浮沉。

  幼時蜀中良好的自然人文環境,家中得天獨厚的學習氛圍,再加上重視文化的時代大背景,使蘇軾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少年。在科舉考試中,文章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一時之間,名滿天下。正當蘇軾冉冉升起在文壇上空時,卻因為母親病故,不得不放下理想,與父親倉促離京。

  時隔三年,當蘇軾重新踏上了進京之路時,他卻陷入了迷惘之中,他感到了前途的不可把握。望著飛鴻掠過雪地留下的點點痕跡,又隨著雪花飄落而消失不見,他不禁感慨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但他不消極、不頹廢,轉而投身于工作中,要為國家立大事。蘇軾懷著超世之才,亦有著堅忍不拔之志,忙時勤于公事,閑時賦詩一二,擔任一地長官,造福一方百姓,他的才華和政績很快就受到了皇帝的賞識與重用。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蘇軾卓爾不群的才華,遭到了不少朝廷官員的嫉妒,變法派的污蔑,使蘇軾一再被貶。心中懷著烏臺詩案的苦楚,皇帝貶謫的道令,洛陽親友的掛念,蘇軾撣了撣一路的`風塵,與客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共同吟誦明月之詩。一生坎坷困頓使蘇軾明白哀吾生之須臾,不如托遺響于悲風,使他對名利冷眼看穿,只想笑對坎坷仕途。

  通向未來的道路上,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或許荊棘遍地,或許傾盆大雨,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們何不像蘇軾一樣吟笑前行?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當我們回首走過的路時,就會發現,路上已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的航行中必然會遇到從各個方面襲來的勁風,利用好每一陣風,都能使自己如馮虛御風般加速前行。面對勁風,穩住航舵,縱一葦之所如;面對暴雨,堅定前行的信心,凌萬頃之茫然。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蘇軾傳讀后感 篇4

  《蘇軾傳》是蘇軾研究專家王水照和崔銘合著的一部書,四十五萬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書寫得很好,但這卻是一部不好寫的書。蘇軾一生經歷豐富復雜,著作多,面廣,這是難點之一。還有,就是有林語堂的名著《蘇東坡傳》在前面比著,那書寫得那么精采。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蘇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里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并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于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臺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后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余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驚心動魄。苦難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臺詩案"里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蘇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嘗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

  三,關于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于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后。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

  蘇軾傳讀后感 篇5

  今年寒假,奉老師之命買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沒想到自己卻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們先介紹了東坡的家世,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他的母親程氏,他小時讀完《范滂傳》,東坡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范滂這樣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他母親從小就給他進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長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著介紹了他的學習經歷,他從小就展露出他的超于常人的才氣,但這一點也沒妨礙他的努力。蘇東坡讀書時就將經史詩文、經典古籍都背的滾瓜爛熟,這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圣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毫無頭緒。蘇東坡的學習經歷也告訴我們天才也需要勤奮學習,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蘇東坡傳》里不只是介紹了蘇東坡其人還介紹了與他最相關的三蘇其他兩人,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父親蘇洵天性沉默寡言,氣質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與人易于相處的人。再一個就是弟弟蘇轍,蘇轍的性格與他哥哥不太一樣,他的性格是恬靜冷淡,穩健而實際,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場上得

  意些。寫完三蘇,又要說說蘇軾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務實際、明利害方面,似乎遠勝過丈夫,所以蘇東坡則事事多聽從妻子,她是一個妻子,也更像一個聰明的管家,睿智的伴侶。不幸的事她英年早逝,這讓蘇東坡很是難過,曾專門寫過一個詞紀念她,這就是與賀鑄的悼亡詞并稱為悼亡詞雙絕。 文中給我們重點介紹了東坡在官場的幾次沉浮。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東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 幽默的他在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里,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熱愛生活的他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許多軼事。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傳給后世“東坡肉”、“東坡壺”等。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多愁善感的他在《江城子》一詞中,“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后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正直的他盡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余情!經萬古流不盡!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讓我們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軾傳讀后感 篇6

  上課時候好給同學推薦書,有段時間學生見我上課就說,推銷書的又來了。

  又沒啥回扣,為啥要推銷呢?因為就我的閱讀經驗來看,開卷有益,但書的選擇也很重要。同一個話題,不同人寫出來感覺完全不一樣;甚至同一本書,不同的裝幀編排注解都會帶來全然不同的感覺。書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閱讀體驗,所以總忍不住把自己認為好的書推薦給他們。

  比如《莊子》的全譯本家里一直有,偶爾也翻過幾篇,但直到買了中華書局的版本才三天兩夜暢快地讀完,大呼過癮。比如第一本讀完的'古人的詩集,不是李白杜甫,而是《劉長卿集》,原因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那個豎排本裝幀注解都太棒了。外國文學的譯本選擇就更重要了,雨果的作品,李玉民譯得就很好;托爾斯泰的小說,則非草嬰的譯本不取。喜歡的外國名著往往買好幾個譯本的,參照著看會發現誰的韻味更足。

  還有一類書的選擇更加重要,即不同作者給同一人物寫的傳記。雨果的傳記選錯版本的話只能是一部情史。魯迅傳記那么多,個人認為林賢治的《人間魯迅》最好;沈從文的傳記,除自傳外以外凌宇寫得最棒。《名人傳》中有托爾斯泰的傳記,固然是名著,但更為詳實平易的卻是英國人羅莎蒙德.巴特利特的《托爾斯泰大傳》。可見,書也不是越有名越好。特別明顯的例子還有兩個。一是梵高的傳記,最有名的是而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買來讀了覺得很雜亂,大概譯過來的東西都這樣吧。后來讀了豐子愷先生的《梵高生活》,覺得簡潔周備,平易深邃,其中的評論性文字鞭辟入里,字里行間是藝術家對藝術家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另一例就是蘇東坡的傳記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最富盛名,早年讀的時候覺得也很凌亂,大概是作者才華橫溢不受羈絆的緣故吧,以至于想做做筆記梳理出個坡翁生平來都不容易。后來讀了復旦大學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才對這位心儀文豪的生平和作品有了較清晰深刻的把握。

  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資料詳實,脈絡清晰,更可貴的是結合生平對蘇軾的代表作進行了賞析,是了解東坡其人其文的最佳選擇。瞧,我又在推銷書了,買不買由你。

  蘇軾傳讀后感 篇7

  東坡的一生極復雜又既簡單。說復雜指其仕途上幾番沉浮,任職多地;思想上儒釋道兼而有之,互生互補。說簡單是因為,讀其生平與作品,蘇軾給你的感覺始終如一,即一個元氣淋漓,思想與情感豐富,才華橫溢而能永葆赤子之心的真人。

  關于蘇子的文章多矣,這些文章大都關注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幾年的生平和詩文。此時是元豐三年到元豐七年,蘇軾是45到49歲,正處壯年,處于思想和藝術水平的成熟期,仕途的坎坷造成思想情感的波瀾起伏,醞釀出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彪炳千古的華章。讀這一時期的詩文時,你能感受到一種屬于壯年的氣息。雖然烏臺詩案中,蘇子被“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在囚禁了整整130后貶到黃州任一閑置,但我們仍能從其作品中讀出一種浩然之氣,這種豪氣是只屬于這一階段的。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樣的曠達,讀來讓人心胸為之開闊。這也大致代表了這位曠世奇才在人們心中的主要形象。

  但我這次讀其傳記,對其第二次被貶謫后的詩文卻尤其印象深刻。這一階段的詩文少了些豪氣,而更了些逸氣。不僅行文自然巧妙,文本天成,少了些前一階段的雕琢與修飾;而且思想上更加富于哲理與禪機,發人深省。東坡在給子侄的信中寫道:“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周紫芝《竹坡詩話》)如果說黃州時期的作品是“氣象崢嶸,五色絢爛”,那么惠州儋州時期的作品則稱得上“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了,這其實是文章的更高境。孫過庭論書道:“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學書如此,其實為文也這樣,絢爛之后的平和沖淡,真正代表了人文俱老的最高境界。

  來看看這一時期蘇軾的處境和作品吧。

  元祐八年(1093),蘇軾,身至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下任宰相的最佳人選,正是“冠蓋滿京華”的時期。然而高太后去世,政壇巨變,于是紹圣元年(1094),蘇軾千里迢迢奔赴貶所(英州),一路上朝廷五改謫命,最終貶到惠州。

  此時的蘇軾已是59歲的老人,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已于去年去世,身邊只有小兒蘇過,和侍妾朝云。白須瀟散謫嶺海之際,其心境可想而知,也正因此其詩文中流露出的哲思是那么真切動人。

  貶往惠州路上,過大庾嶺時,他寫道: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凈。

  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

  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

  沒有悲傷,沒有哀怨,一切的辱與榮,垢與凈,執迷與覺悟仿佛都在大庾嶺上分開,此時的東坡居士已將過去的所有塵世染污拋下,等待的是仙人為之撫頂,助其修道成功。

  于是經過曹溪南華寺時他寫道: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練。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他認為自己本事修行之人,只不過因中途一念之失,誤落塵網中,遭受了這么多年的坎坷。可見此時的佛老思想成為了其意識的主導。

  紹圣元年十月抵達惠州貶所時感嘆道:

  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

  這難道是夢中嗎?我以前仿佛到過這個地方。這真是太富禪機了,《紅樓夢》中的寶玉第一次見到林妹妹就說,這個妹妹我以前見過。正所謂世間的一切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寶玉之語和東坡之詩,真是靈性之人的睿智之語。

  東坡惠州的詩文,正是借助佛老思想,取得一種精神上的超脫:

  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與程正輔提刑》)

  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后,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與參寥書》)

  此時的文章真的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臻于化境。隨意的一篇游記,給人無限啟迪: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記游松風亭》)

  這已不是早期的五色絢爛,流光溢彩,思想上也不再有那么多的豪氣與執念;而是一任天成,平和沖淡而哲思深宏。就連一次小小的搬家,隨筆寫來也能發人深省:

  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軾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風亭。杖屨所及,雞犬皆相識。明年三月,遷于合江之行館。得江樓廓徹之觀,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見所欣戚也。嶺南嶺北,亦何異此?(《題嘉祐寺壁》)

  他認為身處高位和謫居嶺南就像搬家一樣,一處有一處的妙處,一處有一處的局限,這樣看來,便可隨遇而安了。

  果然,稍后來到“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儋州,他也能怡然處之。此時,他已能夠將老莊與佛家的思想出神入化的運用了,可謂用一生之浮沉闡釋了釋道之哲學:

  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人生的局限無處無境不在,如此觀之,一切便可釋然了。這種文字置于《莊子》三十三篇中,也別無二致了。

  謫居儋州之際,朝云已經去世,身邊的親人只有蘇過一個,積蓄已基本花光,而自然環境險惡。而這位精神的富翁,卻能用自己的達觀,將如此貶謫之地,變為樂土。并寫出《謫居三適》這樣平易而富于哲思的詩作。

  茲錄其一:

  旦起理發

  安眠海自運,浩浩潮黃宮。

  日出露未晞,郁郁蒙霜松。

  老櫛從我久,齒疏含清風。

  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

  少年苦嗜睡,朝謁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異服轅馬,沙塵滿風鬃。

  琱鞍響珂月,實與杻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豈易逢。

  誰能書此樂,獻與腰金翁。

  早起梳頭百下,是蘇軾堅持一生的習慣,以此養生能“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在這貧瘠險惡的海島之上,如此平凡的生活細節竟成了豐厚的精神享受。此時的蘇軾已經不是那個“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東坡居士,而純然是一位飽嘗甘苦歸于平和的老人,于日常細節中品出人生真諦。于是他感嘆,年少時嗜睡,但為了上朝總不免匆匆早起,只能隨便搔幾下頭發,還要佩戴重重的冠巾。現在想來與駕轅之馬沒什么不同,都是滿頭風塵,身上佩戴的玉飾發出的聲音,實在和犯人身上刑具發出的聲音一樣。

  至此,蘇軾還是那個蘇軾。但已從當年的豪放曠達,變為睿智通脫;由流光溢彩,變為平淡沖和;由辭采華茂,變為渾然天成了。

  蘇軾傳讀后感 篇8

  到大不容,才高為累。皇天后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衋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

  題記

  今天我閱讀完了《蘇軾傳》這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二章:皇天后土同悲悼中的最后一節四方山河同悲。

  在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蘇軾向皇帝上書,請求辭官還鄉,它的批準度嶺北歸,但在歸途中,瘴毒大作,一病不起。

  轉眼到了七月,蘇軾纏綿病榻已經一月有余,在十二號時,他的病勢稍微減輕一點,精神頗佳,大家都為他感到十分高興,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此時的病勢驟減,實非吉祥,而是回光返照。

  病情只好了兩天,大家都以為他的病好了,可是半夜時突發高燒,伴以牙床出血,全身無力,從他在病相上來看,請有瘴毒,腸胃,心肺等疾病,他自病自診,確有失誤。結果沒想到藥物無效,氣浸上逆,無法平臥,只好日夜已坐床頭,他自己知道自己永遠起不起來了,就是在十八號時將三個兒子叫到床前,交代了一下后事,遍說了一句:吾生無惡,死心不墮。

  面對死亡,他平靜地回顧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無怨無悔,自信必能深入自由自主的精神天國,他對生命的意義的透辟理解終極關懷的深刻領悟,消融了他對瀕死的痛苦和對死亡的恐懼。

  7月28日,蘇軾堪然而逝時為建中靖國元年

  回顧這一本書,我為蘇軾一生的`大起大落感到同情,至今人總是追隨著有偉大心靈的偉大的人,蘇軾他已經逝去,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才是永垂不朽的。最終我還是想用題記那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道大不容,才高為累,皇天后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氣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

  蘇軾傳讀后感 篇9

  世人都說蘇軾曠達、豪放,這一點我無可否認,說蘇軾是繼李白之后最豪放的人了。但是蘇軾也畢竟不如李白,因為李白是純道教的思想,他的詩才會有綺麗譎詭的美感,他崇尚道教又嘲笑秦始皇追求不死,“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衷……但見之泉下,金棺葬寒灰”于是從精神上追求永遠不朽,永遠成仙,永遠解脫,而道教的始祖是戰國的道家,他們主張“無為”,李白便不再屑于從政,揚長于名山之間,飄逸于大川之上,就連死,也是被淹死在月下。蘇軾就沒有那么幸運,他的家庭背景和天賦決定了他要在仕途上打滾,從來沒有人想過,被天賦所操縱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這種問題就類似于從未有人想過“我”看地見,聽得見是好是壞?蘇東坡自己也沒想過,因為他有太多的天賦,他對政治很有主見;他寫文章行云如水,才思敏捷,他學識淵博,他很幽默……常人難得有一樣天賦卻容易被埋沒,尤如一顆閃閃發光的鉆石被放在眾多發光的`鉆石中間。其實每一項能力都是天賦,常人總覺得“個個都出類拔萃,便沒有出類拔萃”了,于是天賦也就是這樣被越看越扁,但凡有腦子的人都會覺得有才能有個性,即使是在一群天才中,也不會埋沒了自己,這也是同樣的道理,蘇軾便是很有腦子的,他的天賜樣樣得到很好的表現,光憑這一點,王安石就該好好反省自己。 其實,蘇軾的曠達、灑脫,不來自于道教,自然山水是給他一些啟發,便更多的是來自于幽默,他真的很有幽默的天分,而他幽默的天分卻又來自于他用博學,拿一肚子的學識開玩笑,足夠看出此人是多么聰明。

  他幽默說明很關于思考,他很善于把腦子里儲存的知識玩弄,說明他善于用思考處理知識,這樣的人難道不聰明嗎?這樣的聰明能換到呆貴的笑聲,難道不曠達嗎?蘇軾像雜技藝人一樣玩著自己的天賦,別人只能在一旁羨慕,很多東西都是必有因果的,蘇軾的曠達,絕非只是哈哈大笑,對自己的遭遇孰視無睹,他有這么多的天分,他能熟練地操弄這些天分來應對各種變故,因此他的曠達中還多有一樣。否則,他怎么有自信“西北望射天狼”,否則,他怎么會在沉浮的仕途中從不絕望,人們都說是,這可絕不是樂觀那么簡單,任何人都可擁有樂觀,但不是任何人都敢擁有自信。伏爾泰被流放后,他靠自己的腦子買票中獎回國;李敖被關進監獄,天天鍛煉身體,思考人生,并為女兒寫了一部簡明世界史;周文王被囚在美里,研究八卦,演成64爻,窮探天下之理,還創作了《拘幽操》蘇軾有了自信,便覺得世上并沒有值得擔心的,人的境界便于更上了一層,所見之事見比他人更遠,這是“曠”,所想之事比他人更開,這是“達”。

  蘇軾傳讀后感 篇10

  平凡的人對于“光芒夜半驚鬼神”的天才總是有種不可名狀的畏懼,如徐渭、如梵高。但對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著溫和謙恭血液的天才,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和親切感,比如蘇東坡。

  蘇東坡是樸實的中國百姓腦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體。他實實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輕輕松松就能夠暖人心。他滿足了我們對中國文人的所有幻想。

  頂著一副粗獷老農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讓人看得太舒服。一脈浩然之氣用盡,不只為自己,還將那福音傳給大江南北的百姓。一聲“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可見他清狂而非輕狂。一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鉆出黑暗的夾縫之后、在見到慘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屹立不倒。滄桑筆直的樹干是他的獨善其身,伸展而開的綠冠是他的兼濟天下。幾十年人生跌宕,風風雨雨使得他從肉體到心靈,都變成一個不能被輕易傷害擊敗的人。中國文人敏感脆弱的靈魂,在他這里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懷。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這種生活不同于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凈,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么“高水平”。蘇東坡是和誰都玩得來。他可與三教九流為伍,并且從不失那顆赤子之心。這不僅是一種本領、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活法!在他眼里,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寬容之泉早就將政敵帶給他的不愉快全部帶走。因為知愛,因為懂愛,更因為有愛,他成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個。這種活法是他受人歡迎的原因,是他心靈幸福的秘訣,也是他留給這略顯蒼白的人間巨大的精神財富。

  感悟蘇東坡,從他那一句“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開始。一個人能對浩然之氣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該精神必定貫穿他人生始末。蘇東坡正是如此。從朝廷上的當仁不讓,到貶謫為地方官的身體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績無一不透露著那不謀私利,一心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場中,諸多不由己。卻因為有那股浩然之氣,他把決心下得更徹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風,吹散了所到之處的污濁之氣。

  想起蘇東坡,腦海里總是浮現出一個大腹微便便,體態微寬的形象,讓人安心讓人貼心。他身上沒有“文人相輕”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溫溫暖暖的陽光的味道。時常忍不住在心底喚一句“老東坡”,因為羨慕,因為喜愛,更因為感嘆。羨慕他的才華橫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腸好脾氣。喜愛他儒者的翩翩風度,那是一個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嘆那一顆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氣、一片坦然心境。

  時光早已滌蕩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貶謫、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發出的一切憂憂愁愁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的羈絆、人事的糾紛的大文學家的形象,由宣紙上的墨跡、石碑上的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面前。翻開舊書,在那無數豪情四射的詩詞筆墨之間,我只看見我那溫溫暖暖的老東坡,帶著他的大黑狗,拄著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間。

【蘇軾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宋史蘇軾傳09-30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10-30

蘇軾傳文言文翻譯05-09

蘇軾《方山子傳》的閱讀答案10-23

《宋史蘇軾傳》閱讀答案及翻譯10-05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09-13

蘇軾《書孟德傳后》原文及翻譯07-10

蘇軾傳文言文原文翻譯02-25

蘇軾《書孟德傳后》原文及翻譯03-31

蘇軾《和董傳留別》翻譯及賞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