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日喻說閱讀理解答案
日喻說 蘇 軾
①生而眇者[1]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③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④南方多沒人[3],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⑤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雙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樂器。[3]沒人:能潛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捫燭而得其形 捫:撫摸 B.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 達:傳達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致:自然獲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務學 務:致力、從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扣盤而得其聲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B.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C.士雜學而不志于道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B.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C.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D.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4.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主要在闡述治學做學問所應有的態度。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今不務學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鉆研學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喻,強調做學問,要“致道”,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
C.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贊賞、鼓勵吳彥律有志于學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會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學游泳一樣,對學習馬馬虎虎,急功近利,“不學而務求道”的不良學風。
D.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一味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趣的后面,我們又能感受到作者內心的鄭重與嚴肅。
5.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0分) ①然則道卒不可求歟?(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沒者,豈茍然哉!(3分)
三 、0.
1.B (知道、明白)
2.B (B項“其”代詞,他們。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項“而”,前句連詞,表承接,后句連詞,表修飾;C項“于”,前句介詞,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后句“比”;D項“則”,前句用在假設關系中,相當于那么,后句連詞表轉折,卻。)
3.A
4.C (“南方之人”的說法錯,應是“北方之人”。)
5.①既然這樣,那么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 ②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獲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句意1分。)
③那些會潛水的人,難道是隨隨便便學會潛水的嗎?(“豈”1分,“茍然”1分,句意1分)
【譯文】(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么樣子。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有人)敲鐘的聲音,把發出聲音的銅盤當作太陽。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不是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因為沒有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么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鐘當作太陽,從把銅鐘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yuè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這樣,那么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是(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強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于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獲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強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來,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這是因為天天與水為伴的緣故。他們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里了。那些會潛水的人,難道是隨隨便便學會潛水的嗎?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規律。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如果生來不識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壯年,見到了船也會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潛水的人請教怎樣潛水的方法,按照他們說的方法到河里試著游泳,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于強求道的,其實都象北方人學潛水一樣。
過去國家以講究聲律的詩賦考試擇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學繁雜而不是立志學習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應試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蘇軾日喻說閱讀理解答案】相關文章:
蘇軾《日喻說》閱讀答案06-20
蘇軾《日喻》閱讀答案11-03
蘇軾日喻說原文及翻譯07-21
蘇軾《日喻說》課文翻譯04-10
《日喻說 蘇軾》閱讀答參考案附翻譯09-04
蘇軾《浣溪沙》閱讀理解及答案08-13
蘇軾的意義閱讀理解07-24
兩小兒辯日閱讀理解的答案01-15
問說《孟涂文集》閱讀理解與答案08-19
蘇軾《稼說送張琥》閱讀答案及翻譯06-16